這才是正確對待二戰的態度!兩位德國總理先後在紀念碑前下跪懺悔

2021-01-08 二胖談史

在1970年的12月7日,細雨濛濛,當時的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民族隔離區起義的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只見面色凝重的勃蘭特他的雙膝突然彎了下去,跪在了雨中冰冷的石階上。這一幕大大的出乎了在場所有人的意料,不僅是周圍觀禮的波蘭官員和群眾,就連他的隨行官員都被這一幕驚得目瞪口呆,一時間在場記者手中的照相機開始閃個不停。這原本根本不在此次的行程安排中,以至於總理都跪在了那裡,隨行的官員和工作人員還都呆呆的愣在那裡,人們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在記者的閃光燈記錄下,一位跪立在冰冷石階上的反法西斯老戰士的形象,馬上就傳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至此以後,曾經殺人不眨眼的納粹德國的形象變得遠去,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勇於承認錯誤,一心想要和世界各國人民重歸於好的新德國。當晚,德國和波蘭雙方籤訂了著名的《華沙條約》,原本橫亙在德國與東歐之間的那條深不見底的鴻溝被慢慢地填平。以至於有人這樣評價:勃蘭特跪下了,德國卻站了起來。

對於二戰認錯的這種態度,德國無論從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的體現

在德國國內,任何同情納粹以及對猶太人進行誹謗傷寒和惡意攻擊的人,或者是宣揚種族歧視、藉機否認希特勒大屠殺行為的人,都會被判處3—5年的有期徒刑懲罰。而且還對曾經的納粹分子進行了大清洗,而且納粹分子一律不被允許在政府內擔任公職。對於那些曾經遭受納粹分子欺壓、迫害的人則是出臺了「戰爭受害者賠償法」,不僅是政府進行賠償,就連那些曾經徵用過苦役的德國企業也被要求必須做出賠償,西門子、大眾、寶馬等都進行了賠償。

在德國對青少年的教育問題上,德國更是在很用心的去做。德國政府將那段黑暗的納粹歷史寫進了課本,而且要求學生深入的了解當時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並分析原因做到引以為戒。

在1995年,當時的另一位德國總理科爾,在位於建在以色列的猶太人受難者紀念碑前再一次鄭重的下跪道歉,重申對在二戰中受害各國的歉意,此舉使得歐洲乃至世界的各國人民真正的原諒了德國。

相關焦點

  • 德國和日本如何記錄二戰歷史?二者態度大不相同,一個天一個地
    我們從小就學習二戰的歷史,也深知人類文明所造成的苦難,因此我們都竭盡全力的倡導和平,作為二戰時期的發起國,德國和日本在記錄二戰歷史的時候,會是怎樣一種情況呢?要說起來對二戰反思最深的國家,無疑還是要數德國,尤其是在1970年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這一跪代表了德國在未來幾十年的時間內,對二戰中所犯下的殺戮進行懺悔的態度,事實上德國對二戰的懺悔,不僅僅是體現在表面上,尤其是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上,德國同樣展現出非常開放的態度。
  • 中國遊客因「擺拍納粹敬禮」被捕,是德國小題大做嗎?
    這座建築在德國歷史上也有著重要地位:1933年2月,當時的國會第一大黨納粹黨在德國國會大樓縱火,事後栽贓於德國共產黨,並乘機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要求總統興登堡籤署《國會縱火法令》,取消大部分魏瑪憲法確立的政治權利。從而為納粹黨建立獨裁專制政權鋪平了道路。這兩位遊客就是這麼一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建築前行納粹禮的。
  • 現在的德國基本是歐盟領頭羊,為什麼還要依賴美國,不發展海軍
    二戰時期的德國海軍還是比較強悍的,德國的海軍元帥鄧尼茨是一個非常有戰略思想的海軍元帥。二戰後,德國的海軍一蹶不振,為什麼呢?這事要從四個方面來說。德國一戰的軍人覺得自己被出賣了。後來法國又搞了個「魯爾事件」,明擺著欺負德國。這間接刺激了德國,後來二戰與此有關。二戰後,英法也覺得一戰對德國的處置似乎過了些,而當時世界的主角是美、蘇兩國。
  • 被稱作最好的一部二戰劇集,竟然出自德國人之手
    然而,我們看到的大多是勝利者的記錄和敘述,除了紐倫堡法庭上的辯護,殊少聽到來自德國當事人的「一面之詞」。德國人似乎只有懺悔謝罪的份。1970年12月7日,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在對波蘭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冒著凜冽的寒風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敬獻花圈。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能擁有軍隊,而日本卻只能成立自衛隊?
    1972年,勃蘭特在華沙猶太紀念碑前下跪為德國懺悔,2010年德國還在為一戰賠款。而同時期的日本在幹嘛……這就是同為軸心國對歷史反省的態度,所以全世界都原諒了德國,德國才能在戰敗國的廢墟中重建和崛起,而日本的武裝力量還受限於漂亮國。然而反過來一想,我倒是希望他們作為中國的鄰居就這樣永不認錯而一直碌碌無為下去,也不想看到一個反省歷史而重新崛起的日本。
  • 德國國會大廈前擺拍納粹敬禮被捕:有些「政治」是必須「正確」的
    據外媒報導,日前兩名中國中年遊客在德國國會大廈前因擺拍納粹敬禮被警方逮捕,被責令繳納500歐元保釋金後才暫被釋放。
  • 話說二戰:德國發動二戰前:曾有三位德軍高官想要阻止,為何失敗
    【話說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1日德國突然襲擊波蘭開始,隨後英法對德宣戰,也就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德國發動戰爭前,其實曾有德軍高官想要阻止,不過卻失敗了。早在1934年暗殺奧地利總理時,就已經惹惱過義大利,而捷克斯洛伐克則受到蘇聯和法國的合約保護,如果發動戰爭,必然會讓德國陷入危險之中。當時德國的外交部長牛賴特、陸軍總司令弗立契、陸軍參謀長貝克,經過商定,準備先由牛賴特和弗立契先後向希特勒施壓,指出武力攻擊計劃的錯誤和危險,再由貝克用書面的形式來批這一計劃,但是,三人的算盤落空了。
  • 曾經「地表最強」的德國軍隊,二戰時橫掃歐洲,現在戰鬥力如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很多國家都驚訝於德國竟然能夠發起這樣的一場戰爭,這時德國的國家實力以及軍隊實力已經擺在那裡了。期間德國更是發起了多起像凡爾登戰役這樣的大規模戰役,造成了死傷無數,民不聊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之後,德國籤訂了一條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可以說也正是因為這一條約讓德國再次有了反抗的心。
  • 豆瓣9.6,帶你感受二戰的血與肉,經歷過才知道,活著真好(內含資源)
    有關二戰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棟,文學影視作品目不暇接。然而,我們看到的大多是勝利者的記錄和敘述,除了紐倫堡法庭上的辯護,殊少聽到來自德國當事人的「一面之詞」。德國人似乎只有懺悔謝罪的份。1970年12月7日,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在對波蘭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冒著凜冽的寒風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敬獻花圈。他肅穆垂首片刻,突然雙腿下跪,並發出祈禱:「上帝饒恕我們吧,願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勃蘭特此舉讓全世界看到了這個民族為納粹時代的德國認罪、贖罪的真誠態度,從而贏得了普遍的尊重。
  • 這兩位二戰中的美女間諜,真是讓德國納粹無可奈何
    點擊加【關注】,記譯君的文章將準時送達哦~ 今天準時送達的依然是記譯君的女神節特別篇,在這篇文章裡,記譯君想和大家簡單聊聊二戰中讓德國納粹頭疼不已的兩位著名女間諜——維吉尼亞·霍爾和南茜·維克。
  • 戰敗國怎麼拍二戰:德國反思,義大利賣萌,日本你懂的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前以表現主義為代表的德國電影,其工業規模足以與好萊塢分庭抗禮。二戰後德國百業待興,德國電影也從「零點」起步,開始了艱難跋涉。而如何看待那段剛剛過去的黑歷史,如何表現當前社會同歷史的關係等,成為擺在眾人面前的第一個尷尬問題。此時的德國電影人,尚仰仗政府的獎勵與資助,許多導演不願(或不敢)公開表明自己的政治傾向。
  • 從柏林猶太人紀念碑,到奧斯維辛集中營
    在柏林,最市中心的就是著名的布蘭登堡門,德國聯幫議院就在旁邊,同樣在旁邊的,就是建成於十年前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群(地鐵U55、U2或城鐵S1、S2、S25到Brandenburger Tor或Potsdamer Platz
  • 老照片:罕見的二戰後期德國影集,希特勒給納粹青年團成員授勳
    1945年4月19日,萊比錫,一名國民自衛隊將軍在美軍攻佔城市前在市政大廳自殺,旁邊是他們元首撕爛的畫像。 1945年5月1日,德國領導人的繼任者卡爾鄧尼茨宣布希特勒的死訊。這一消息導致紐約市尖峰時段地鐵暫停,美國人熱烈歡呼。
  • 默克爾放棄連任德國總理,「自願」背後是什麼「陽謀」?
    但即便如此,默克爾也會成為德國歷史上的在任期間最長的總理,因為下一次德國大選要在2021年10月24日舉行,而德國大選通常需要幾個月時間,這期間默克爾會作為過渡總理任職到21年12月17日,屆時,她必將打破前總理科爾的記錄(5869天)。
  • 西德總理勃蘭特華沙之跪已經50年:跪下是凡人,站起來已經不朽
    勃蘭特在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後,突然自發下跪並且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這一舉動引起德國國內乃至世界各國的驚動。除了敵人,最大的壓力便是來自於德國的新一代。 對於二戰善後的工作,德國儘管效率不高,卻從未停止。更為人稱道的是,即便是在冷戰那樣一個對德國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下,他們也沒有篡改歷史。他們會巧妙規避,但絕不抵賴。 1963年在法蘭克福舉行的奧斯維辛審判就是這樣一個執著與勇敢的產物。
  • 新聞背景:國際上關於二戰的重要紀念日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 新聞背景:國際上關於二戰的重要紀念日新華社記者王龍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為銘記歷史,警示未來,二戰後,一些國家先後設立戰爭勝利日和死難者國家紀念日。
  • 新版《日本最長的一天》也許是最好的日本二戰電影
    ,但這些都沒有日本二戰電影的生命力強勁,自二戰到現在,日本的二戰電影就沒有停息過,拍的多自然就良莠不齊,但其中也不乏純粹電影意義上的精彩之作,2015年的《日本最長的一天》就是其一。土匪也有性情,強盜也有技巧,教父說的好,要和敵人交朋友,二戰的日本絕對是我們的敵人,管窺可見全豹,從電影這樣一個窗口,也可以多少看到一些當下日本人的面貌與精神,從小林正樹的《人間的條件》到他的《東京審判》,從1981的《聯合艦隊》到2011年的新版《山本五十六》,這些連篇累牘的日本二戰電影難道只是為了淺層次的美化歌頌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