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言詈辱、浸潤之譖——侮辱誹謗、誣告陷害該當何罪?

2021-02-19 法律下午茶

在生活中,常常聽到兩人有爭執而大肆辱罵對方

在網絡上,不乏網絡暴力和真真假假的流言蜚語

甚至在司法審判中,串通一氣不顧事實誣告他人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我們可能在電視上看到過「告你誹謗」的表達,也可能在生活中遭到惡意謾罵時動過「告他侮辱」的念頭,但是侮辱罪和誹謗罪在我國《刑法》中的規定為何?遭到辱罵是否可以直接起訴對方?種種問題其實在生活中並沒有形成常識。

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民法典》對名譽權的保護更上一層樓,從側面看,對《刑法》規制侵犯名譽犯罪的要求是水漲船高。今天一起來看,《刑法》中的侵犯名譽犯罪——侮辱誹謗、誣告陷害該當何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46條 

【侮辱罪、誹謗罪】

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絡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一)侮辱罪

侮辱罪侵害的法益是他人名譽,具體犯罪構成如下:

①侮辱對象:特定自然人

首先,侮辱對象必須特定具體,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但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潑婦當眾罵街,並不指向任何特定人,不構成侮辱罪。

其次,侮辱對象不包括死人。但是通過侮辱死人侵害了死者家屬名譽時,構成侮辱罪。

最後,侮辱對象不包括單位。但是通過侮辱單位侵害了特定自然人名譽時,構成侮辱罪。

②侮辱行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

首先,侮辱行為的「暴力」指的是程度較低的有形力,不包括程度較高的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等行為。例如:當眾打耳光、強迫他人遭受「胯下之辱」等。

其次,侮辱行為的「其他方法」是指非暴力的方法,包括使用文字、語言、圖像等。例如:當眾辱罵他人、張貼辱罵他人的大字報等。

最後,侮辱行為必須公開進行。這是指能為多數人或不特定人所知曉,不要求被害人在現場,故兩人在沒人的地方互相辱罵不構成侮辱罪。

③主觀要件

侮辱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目的。間接故意、過失不構成本罪。

同時,公然侮辱他人的行為還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能構成本罪,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手段惡劣,後果嚴重等情形。

侮辱罪是典型的親告罪,只有主動告訴司法機關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可以提起公訴。

(二)誹謗罪

誹謗罪,是指捏造並散布虛假事實,足以敗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①誹謗對象:特定自然人

首先,誹謗對象必須特定具體,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但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

其次,誹謗對象不包括死人。但是通過誹謗死人侵害了死者家屬名譽時,構成誹謗罪。

②誹謗行為

捏造虛假事實並散布,或者明知是捏造的事實仍然散布的

誹謗行為必須公開進行,具有讓多數人或者不特定人知曉的意思。手段秘密,但讓多數人或者不特定人知曉,也屬於公開進行

③誹謗罪與侮辱罪的區分

(1)誹謗罪捏造的是虛假事實,侮辱罪可以使用真實事實

例如:甲沒有考試作弊,乙惡意捏造稱甲作弊並大肆宣揚,屬於誹謗;甲考試確實作弊了,乙為了損害其名譽散布這種事實,屬於侮辱。

(2)誹謗罪不能使用暴力,侮辱罪可以使用暴力

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

誣告陷害罪侵害的法益是人身權利而非國家司法職能

①行為主體

本罪的行為主體是已滿16周歲的人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本罪,從重處罰。本罪是不真正身份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量刑身份。

②行為對象:他人

他人必須是存在的並且特定的。

第一,誣告不存在的人不構成本罪,但是足以讓司法機關懷疑確認某個人的存在,就構成本罪;

第二,如果誣告對象不具體、不特定,不構成本罪,但是通過誣告材料可以推出特定人,成立本罪;

第三,誣告未達責任年齡、無責任能力的人,成立本罪

自己誣告自己,不構成本罪。但是為了給犯罪分子脫罪而誣告自己,構成包庇罪。

同意他人誣告自己,他人不成立本罪教唆他人誣告自己,教唆者和誣告者都不成立本罪,例如:甲為官清廉但得不到提拔,於是唆使乙誣告自己貪汙,經監察機關調查後發現甲不僅不貪汙而且為官清廉,於是建議重用甲,甲乙都不構成本罪。

③誣告行為

誣告行為是指向公安、司法機關或者有關國家機關告發捏造的犯罪事實,足以引起司法機關追究的活動

首先,要求必須是自發誣告。如果在司法機關調查取證時作虛假陳述,不構成本罪。

其次,告發對象是公安、司法機關或者有關國家機關,私下向別人散布,不構成誣告,可能成立誹謗。

最後,誣告內容是捏造的虛假的犯罪事實。包括:

(1)行為人有一罪,告發人故意告發另一罪,構成誣告。但若是因為誤解而告發的不是誣告;

(2)行為人有一輕罪,告發人誤以為是重罪告發,不構成誣告

(3)行為人確有犯罪事實,告發人告發時在犯罪情節上程度有差異,不是誣告

④主觀要件

主觀是故意,要求有誣告目的。不是有意誣告,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成立誣告陷害罪。

相關焦點

  • 什麼情況下會形成誣告陷害罪,量刑如何,與誹謗有何不同?
    一、哪些行為會構成「誣告陷害罪」?誣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意圖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為。故意捏造他人(明確的對象)的犯罪事實、向司法機關或有關機關告發、造成了嚴重後果,目的是使他人受到刑事處罰。二、誣告陷害罪與誹謗有哪些區別?
  • 法院如何認定是否構成誣告陷害罪?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因前員工被訴敲詐勒索遭拘251天後無罪釋放,某公司個別管理人員是否具有誣告陷害的主觀故意以及是否涉嫌構成誣告陷害罪引起全網熱議。
  • 被害人報案時故意誇大犯罪事實是否構成誣告陷害罪?
    這裡要探討的是三個情形:      (1)A得到被害人B的承諾,對B進行誣告的行為是否構成誣告陷害罪?      (2)A誣告虛無人的行為是否構成誣告陷害罪?      (3)A向外國司法機關誣告中國公民B,是否構成誣告陷害罪?
  • 海豐縣嚴肅查處一起誣告陷害行為,判處有期徒刑7年
    、發布虛假信息誹謗他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敲詐勒索等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數罪併罰,判處有期徒刑七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經查明,簡祥彬的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74條、第246條、第243條之規定,涉嫌敲詐勒索罪、誣告陷害罪、誹謗罪。2017年6月19日,縣公安局對簡祥彬立案偵查,6月21日對其執行刑事拘留;2017年7月28日,海豐縣人民檢察院對簡祥彬批准逮捕,並於2018年3月2日將其移送海豐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 被人在網上發布侮辱、誹謗的言論,法律告訴你應該怎麼辦?
    甚至很多人會選擇在人流量大的平臺故意發布侮辱、誹謗他人的言論,遇到這種情形如何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呢?(1) 及時採取措施保留證據,向公安機關報警自己發現後可以採取截屏、錄音、錄屏等手段,及時將證據保存起來。然後向警察報警,情節嚴重的,可能會被行政拘留,或被追究刑事責任。
  • 編造散布網絡謠言 該當何罪?
    你可能承擔行政責任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 誣告陷害公職人員,無錫新吳法院判了
    12月7日,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並當庭宣判被告人嶽惠芳、周曉偉誣告陷害罪一案。法院經審理查明,被告人嶽惠芳系蘇州市某園林綠化建設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負責人。2017年5月,該公司中標無錫市某經濟開發區景觀綠化項目並進行施工。
  • 誣告陷害一線民警獲刑一年
    中國警察網訊 6月16日,蘄春縣人民法院依法對蘄春縣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孫某某誣告陷害案進行公開審理並當庭宣判:孫某某犯誣告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這是在《湖北省紀檢監察機關為受到不實舉報幹部澄清正名工作辦法》《湖北省紀檢監察機關查處誣告陷害行為工作辦法》實施以來(2020年3月15日開始實施),全省首例因誣告陷害黨員幹部獲刑的案件。
  • 無錫依法查處兩起捏造事實誣告陷害公職人員案件
    2020年10月11日,嶽惠芳、周曉偉因涉嫌誣告陷害罪,被無錫市公安局新吳分局立案偵查並刑事拘留;2020年10月15日,陸欣因對他人誹謗,被宜興市公安局行政拘留七日。近日,無錫市紀委監委、宜興市紀委監委會同公安機關,依法查處了兩起企業人員誣告陷害公職人員的案件,及時有效剎住了這股歪風邪氣,釋放了為擔當者擔當、為幹事者撐腰的信號,大力營造幹事創業良好的環境和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 25大罪名入罪追訴標準界限模糊
    4.誣告陷害罪第二百四十三條第一款 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病灶與見解:雖然誣告陷害罪規定了「情節嚴重」,但是,具體到個案中,對於何為「情節嚴重」,司法解釋並未予規定
  • 查處誣告陷害行為的思考
    《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明確了什麼是誣告陷害行為,並對查處誣告陷害提出了相關要求。誣告陷害不僅擾亂信訪工作秩序,浪費執紀執法資源,而且會打擊受誣告陷害黨員幹部的積極性。筆者從信訪舉報工作實踐出發,就如何減少和處置誣告陷害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 被人在網上惡意造謠,可以起訴他誹謗嗎?
    那麼,被別人誹謗造謠可以起訴嗎?  網友諮詢:  如果有人在網上我qq空間的留言,損害了我的個人名譽的事情。請問我可以告他誹謗麼?    北京騰凱律師事務所馬志良律師解析:  惡意造謠、誹謗、污衊他人的行為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 【以案釋法】多次惡意舉報、誣告陷害他人,兩名村務工作者自食苦果...
    【以案釋法】多次惡意舉報、誣告陷害他人,兩名村務工作者自食苦果終獲刑…… 2020-07-28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金建模以誣告罪起訴 警方「沒有誣告證據」 事件近況
    歌手金建模對主張自己被強姦的女性A某以誣告罪起訴,但警方以不起訴的意見將其移交檢察院。接著看了金建模的警察調查明細後判斷,認為沒有任何可以視為誣告的證據。金建模當時金建模和比自己小13歲的鋼琴家張智妍即將結婚的情況下,爆出了醜聞,引發了軒然大波。
  • 怎樣區分誣告陷害與錯告
    1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的《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以下簡稱《規則》)設專章對誣告陷害行為的查處作出規定。實踐中,誣告陷害案件的查處難度較大,主要是難以準確區分誣告陷害與錯告,對誣告陷害行為的定性爭議較多、難以把握。
  • 王思聰要告所有造謠的營銷號,來看看造謠誹謗在古代是什麼罪
    造謠誹謗,古而有之。屈原的離騷中有一句「眾女嫉餘之蛾眉兮 謠諑謂餘以善淫」,這說的就是造謠,「謠諑」兩個字,都是造謠的意思。正好閒來無事,我就去學習一下,關於造謠誹謗,在古代有什麼說法。「誹」本義是背地議論,「謗」本義是公開指責,「誹謗」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批評、進諫等意思。《呂氏春秋·不苟論第四》的「自知」一節說:「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誹謗之木,就是讓人寫諫言的木牌。
  • 誣告陷害罪?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根據法律規定,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地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故意傷害他人身體,造成輕傷的,法院會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男子投機取巧害人終害己 涉嫌誣告陷害被依法刑事拘留
    12月21日,涉嫌誣告陷害的該男子被公安機關執行逮捕,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事情要從今年7月說起。7月31日晚上10時許,31歲的陽新男子李某詩和弟弟李某詞與王某鷹、王某飛等人在陽新縣浮屠鎮一起吃夜宵。
  • 女子控訴被嶽雲鵬騙婚生下女兒,網絡人身攻擊誹謗要承擔什麼責任
    不僅如此,該女子還公開了女兒的照片,稱是嶽雲鵬的私生女,今年剛滿7歲。她在文中表示嶽雲鵬當時對她花言巧語,之後卻變得虛偽不負責任,拋棄她去北京之後不管不問,她生下孩子後只能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孩子。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民事主體包含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自然人就是一般公民。民法典中第一次把人格權獨立成編,體現了我國法律對人格權的重視。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