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房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跟很多人一樣,我跟男朋友工作以來的目標,就是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但這一切,在那通電話打來之後,就發生了改變。
男朋友放下手機,轉過頭跟我說:「家裡讓我準備買房了,他們給首付,我還房貸就好。
原本以為需要很多年的積蓄才能達到的目標,因為父母的幫忙,一下子就完成了。像是得到了一份意外的贈禮,我跟男朋友都因此而短暫地雀躍過。
只不過下一秒我就清醒地認識到,這件事對於他來說,跟對於我來說,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其中,最實際的一個問題是:男朋友準備買房了,我該跟他一起還房貸嗎?
而這個情況之所以複雜,是因為他的身份,只是我的「男朋友」,而不是更具有法律效應的「丈夫」。
以至於我們很多重大的事情,都要分兩種情況討論;結婚和分手。
PART
02
結婚的話,問題就變得簡單很多。
雖然我對婚姻法不是很了解,但根據有這方面經驗的朋友說:「只要幫忙償還過哪怕一期的房貸,都可以擁有這套房子相應的部分。」但是分手的話,情況就沒有那麼順理成章了。
跟信任的朋友聊起這件事時,我也有點不好意思。
不過當時朋友回了我一句:「人還是要為自己打算一下的。」也是那一刻,我強烈地感受到,我們的的確確是以成年人的身份在談戀愛了。
需要考慮的不再是一支口紅、一雙球鞋、千百來塊的小數目。而是車貸、房貸這樣更現實,也更不允許我們模稜兩可的問題。
最終,這個問題我還是得到了一個不錯的建議。
那位我很信任的朋友說:「你可以跟他一起還房貸,不過最好籤一份合同,說明你佔這個房子的百分之幾。
兩個人最後結婚了當然最好,但如果不幸分手了,你也不至於什麼都沒有,至少還有一份房子的投資。」
說到這裡,以前的我可能會唏噓:「怎麼現在談個戀愛都這麼現實了。」
但現在的我,更想說的是,既然大家都這麼現實了,那麼找到一個能跟自己理性討論問題,事先約法三章,願意主動去維護彼此利益的人,就顯得尤其重要。
正如剛剛,我把上面的建議跟男朋友複述了一遍。
原本還有點擔心,倒也不是怕他覺得我計較,只是難免有種「明明是兩個談感情的人,怎麼突然開始談錢了」的違和感。
只不過,出乎我意料的是,他根本不覺得違和,反而很樂意地點了點頭。「可以啊,我覺得這個方法挺不錯的。」
在這個世界上,願意跟你談感情的人會有很多,但關鍵時刻還能跟你(理性地)談錢的人,是很難得的。
PART
03
2019年民政部數據顯示,我國連續六年結婚人數逐年遞減,當代人一邊磕著電視劇裡的高甜愛情,一邊還添著恐婚的擔憂。
身邊很多人恐婚的原因是結婚太貴了!
父母半輩子積蓄買的房子,未婚妻一定要加上自己的名字。一個名字加上去,半套房子就攥在了伴侶手裡。 離婚率這麼高,誰能真的放心?
朋友小A最近跟我訴苦,說準備和男友結婚,可她怎麼都高興不起來。
男友婚前有一套一居室,以後要孩子,肯定得換房。戀愛時兩人財務互不幹擾,過著及時行樂的神仙日子,要結婚才發現都沒有多少積蓄。
這段時間小A沒少和男友吵架。男友覺得結婚換房是必要的,負擔貸款也理所應當。
可小A心裡牴觸:換房意味著結婚即負債,兩個人還不如單身過得輕鬆爽快?戀愛五年,到現在才發現倆人對未來的規劃和金錢觀相差甚遠。
在一場婚姻合作開始之前,你要糾結的不是自己能佔據多少財產,而是你和伴侶對家庭發展的金錢觀能否支撐這段婚姻長遠地走下去。
一段成功的婚姻裡,婚前財產比婚前理財更重要。和同居試婚一樣,理財也要從婚前開始:
1. 戀愛時試水,開設公共帳戶,定期儲值,共同投資;
2. 結婚前對所需的房產、保險等固定資產做明確詳細的安排;
3. 結婚後對未來的共同收入的增長和支配有大致計劃;
真正經營過婚姻的人才知道,穩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婚姻關係才能趨於良性循環。想要從戀愛談到婚姻,早晚得談錢。
PART
04
愛情的最初本來就是相互吸引,兩情相悅,電光火石的浪漫與金錢無關。
兩人的關係能走向長久,是因為浪漫過後把它過成了最真實的親密關係。將一切隔閡都放在桌面上談,包括金錢,這需要勇氣和足夠的理性。
那些原本深愛的情侶,卻因為羞於談錢而心生嫌隙,到最後分道揚鑣。在脆弱的感情裡,錢無法真的挽留;在矛盾的婚姻裡,羞於談錢也不會維持所謂的體面。
實際上,愛情和利益之間沒有因果關係,不用相互證明。而回歸到內心最理性的地方,要明白愛情是「我們」的,而錢是「我」的。
金錢無法挽救愛情,但能在危機之下保護自己。
不要借「愛」的口,來撒「錢」的謊。在說「我愛你」之前,先讓我們談談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