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古代的「蛇圖騰」談起,追溯「白蛇傳」故事的形成和發展

2021-01-14 博史通今

導語:中華文明擁有五千年歷史,長久以來,在勞動人民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民間文學和文化,其中以「白蛇傳」「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最為經典,這四個傳說被譽為「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百年來持續在民間傳播,經久不衰。以「白蛇傳」為例,這個民間故事,最初只是古人口口相傳的古老傳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傳播途徑,有傳奇、小說、戲曲、皮影、剪紙等多種傳統方式,再加上現在的電影、電視、動畫等各種形式,讓「白蛇傳」持續影響一代代受眾。

2006年,江蘇鎮江和浙江杭州攜手將「白蛇傳」申遺,從此「白蛇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白蛇傳」的影響力已經開始走向世界。「白蛇傳」雖然出名,但這故事的起源在哪裡?為何能引起幾百年的民間共鳴?本文從中國古代的「蛇圖騰」談起,淺析「白蛇傳」的故事形成和發展。

一、文化溯源:古代的蛇圖騰和民間信仰

白蛇傳的故事主人公是白娘子和許仙,講述了一個人蛇相戀的傳奇故事。1910年,芬蘭人發明了「國際通用民間故事類索引」,簡稱AT分類法,按照AT分類法,白蛇傳應該被列為411型,即美女蛇故事類。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蛇一般是邪惡的象徵,所以很多西方人難以理解,為何中國的「美女蛇故事」會成為幾百年來的經典?實際上,這是中西文化的差異,因為在中國,存在這蛇圖騰。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有許多神話人物都是蛇形狀,例如「三皇」中的女媧和伏羲,都是蛇身人面。據西晉時期的《帝王世紀》記載:

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面。

在晉人郭璞的《山海經注》中,明確提到:

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

在神話中,伏羲和女媧相傳是人類的鼻祖,如果說他倆都是人面蛇身,那說明在中國古代,對蛇早已形成崇拜和圖騰。

古人為何崇拜蛇?因為在女媧所在的母系氏族時期,一個女性的生育能力代表著部落的生產力和戰鬥力。而蛇在生物之中,屬於生殖能力較強的物種,因此在原始社會,中國人對蛇就有了最初的崇拜,《山海經》中有許多人面蛇神的神話人物。在《三國志》也有記載,我國南方的百越民族,長期以蛇為神靈。

在西方國家中,由於宗教的原因,蛇較為不詳。但在中國民間,蛇具有靈性,擁有神秘的力量。在十二屬性之中,蛇佔據一席之地,甚至被民間成為「小龍」。在中國,也有許多和蛇有關的節日習俗。例如,陰曆的二月初二,被稱作是「龍抬頭」的日子,實際上,這個時候,天氣轉暖,蛇從冬眠中醒來,因為蛇從龍,因此被稱作「龍抬頭」。五月初五這天,有喝雄黃酒的民俗,也是和蛇有關。在西北的部分地區,清明節這天,民間會做「蛇娃饃」。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存著這極其濃鬱的蛇圖騰文化。在古人長期和大自然接觸中,蛇是人們經常接觸,並且「故事」較多的動物。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蛇文化,才促使了「白蛇傳」的人蛇傳說,為「白蛇傳」的起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故事追根:白蛇傳的起源探究

關於白蛇傳的起源,現在學術界還未形成統一的說法。但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人蛇故事。據《太平廣記》記載,唐朝的文言小說《博異志》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元和二年,隴西李黃,因見白衣之姝,綽約有絕代之色。尾隨而至,一住三日,飲樂無所不至。李亦有歸志,承命拜辭而出。上馬,僕人覺李子有腥臊氣異常。遂覺身重頭旋,命被而寢。及去尋舊宅所,乃空園。往往有巨白蛇在樹下,便無別物(節選主體內容,有刪)。

大概意思是說:唐朝一位叫李黃的書生,被長安東市一位姓袁女子所魅惑,跟隨到了女子住處,和女子同居三日。到了第四天,李黃回家,其僕人聞到李黃身上有一股蛇腥味。隨後,李黃感覺頭疼欲裂而死。家人找到袁姓女子處,發現那是一處早已荒廢的宅院,裡面有一條巨大的白色盤踞在樹上。

在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洪邁曾寫過一本《夷堅志》,裡面也出現了白蛇的故事,不過這個故事並沒有《博異志》中那麼可怕,故事的大概是:

丹陽孫知縣娶了一位嬌妻,妻子天生好打扮,每次洗澡時都不讓奴婢伺候。孫知縣有一天喝醉後,闖進妻子沐浴之室,竟然發現浴盆中有一條大白色。後來妻子承認自己是白蛇,孫知縣越想越害怕,不久便去世了。

正是因為有這些白蛇和書生的故事,才為後來的白蛇傳留下了文化基因和發展空間。宋朝的《西湖三塔記》被稱為白蛇傳的源頭,這裡講述了一位叫奚宣的書生,在西湖遇到了一位迷路的女孩,女孩姓白,女孩一直哭,奚宣無奈,只能將她帶回家,後來二人成婚,這個姓白的女孩,就是白蛇化身。不過,這個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因為奚宣喜新厭舊,最終拋棄了白娘子,白娘子為了報復,展現了白蛇害人的一面。因為故事的主人公奚宣和「許仙」發音類似,女主也是「白娘子」,因此《西湖三塔記》被稱為是白蛇傳真正的源頭。

但是,後人真正熟悉的白蛇傳,還是明朝著名小說家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馮夢龍的版本,把白蛇傳的故事情節完整的體現出來,把白娘子從「妖魔」變成了擁有「人性」。在《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裡,把「白蛇傳」的下凡、借傘、施藥、端午驚變、水漫金山等故事情節一一呈現,馮夢龍為大家塑造了一個善良、不害人的「蛇精」形象,在愛情故事的映襯下,這種白蛇的形象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後來的民間京劇《白蛇傳》、皮影戲等,包括影視劇,大多沿用和改編馮夢龍的這一版本。

三、文化發揚:白蛇傳和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國民間傳奇中,白蛇和書生的故事屢見不鮮,從唐朝到明朝,白蛇步步褪去妖魔的形象,由「妖」變成了「仙」,逐漸形成了後來的「白蛇傳」。實際上,中國「四大民間傳說」都是以愛情故事為依託,人們在傳播白蛇的故事的時候,被她的勇毅、忠貞的愛情精神所感染,白蛇已然變成了一個正面的形象。這個轉變過程雖然曲折,但結果卻十分美好。因為「白蛇傳」的風靡,因此形成了獨特的民間文化。

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因為「白蛇傳」的緣故,增加了獨特「驅毒闢邪」的民俗。在「白蛇傳」中,白蛇通過修煉成人,因為喜歡許仙,設計了二人邂逅的橋段,最後喜結良緣。但是因為在端午節這天誤喝了雄黃酒,導致原形畢露。受「白蛇傳」影響,每到端午節這天,人們便準備雄黃酒等物,來驅逐五毒,因為蛇是五毒之首。例如《紅樓夢》第三十一回中寫道:

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系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

這裡的「蒲艾」和「虎符香囊」,都是驅除毒蟲所用。說明端午節驅逐五毒,在當時已經成了一種習俗。

在中國的傳統戲曲中,京劇、崑劇、越劇、評彈等品類中,都有《白蛇傳》唱本,在明清時期,《白蛇傳》戲曲,是端午節的時令戲,在當時的杭後一代,每逢端午節,集市的戲臺上必唱《白蛇傳》,有的大戶人家自家養的有戲班子,過端午節時一家人相聚,也會必點《白蛇傳》。

另外,在民間藝術中,年畫(下圖)、剪紙、皮影戲等方面,也都有白蛇傳。

也就是說,隨著白蛇傳在民間的持續傳播,它的部分內容已經影響到民間習俗,甚至融入民俗之中,形成了獨特的「白蛇傳」文化。

四、總結因果:白蛇傳為何能成為百年經典?

起源於唐朝的白蛇故事,在歷經近千年的發展後,經過一代代文人的加工,形成了民間四大傳說之一的「白蛇傳」。白蛇傳以白蛇為主角,故事經過幾百年後仍舊經久不衰,源於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獨特的蛇圖騰文化,蛇在民間有「靈性」,蛇可以創造出美好的想像空間。

第二,白蛇傳的故事經過文人們的加工,從妖變成了人,她對愛情的勇敢追求,對愛情的忠貞,都形成了「正能量」,讓廣大受眾容易接受和傳播。

第三,白蛇傳的故事在明清時期形成以後,迅速和中國傳統民俗相融合,已經擁有了獨特的生命力,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分。

最後,希望讀者通過此文,能夠了解「白蛇傳」的故事起源、傳頌「白蛇傳」的精神,支持中國傳統文學。

本文參考資料:《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帝王世紀》《山海經》《山海經注》《三國志》《太平廣記》《夷堅志》《西湖三塔記》《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紅樓夢》;何亮星《中國圖騰文化》;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等。

相關焦點

  • 古今神話中蛇形象大盤點,帶你追尋《白蛇傳》故事的真正起源
    誰的童年裡還沒幾條蛇呢?《小鯉魚歷險記》中那條渾身癩皮的癩皮蛇,《葫蘆娃》中以一敵七的美女蛇精,《新白娘子傳奇》中雍容大方美麗動人的白素貞,《仙劍奇俠傳》中以身飼愛的女媧後人們,這些個性鮮明的角色都是影視劇中蛇文化的多彩演繹。古代中國的蛇文化歷史悠久,從摶土造人、拯救蒼生的女媧,到千年等一回的痴情白素貞,這期間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且聽文史君細細道來!
  • 蛇在古代為什麼被作為圖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著什麼?
    今天我們聊一下有關蛇的故事。據說,蛇類和人類一樣,經歷了地球冰川期的考驗,在大千世界中同等有著它的地位和奧秘,關於蛇的故事傳說也流傳很多:希臘的美杜莎、埃及的蛇神以及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女媧,都有著蛇的形象。
  •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把蛇當做圖騰
    中國神話裡的龍,大部分都是蛇進化的,山神都是拿蛇的,可見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民俗文化中,蛇曾經是美好的象徵,因為它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是一種原始宗教神,後被稱為始祖神。  原始的圖騰崇拜中,中國的東夷太昊族(太昊指伏羲)我們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類動物,伏羲傳說也是人首蛇身。  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浮雕作品中,女媧和伏羲是人面蛇身。說明蛇崇拜產生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我國家喻戶曉的女媧與伏羲的神話故事,漢代文獻中,記載女媧與伏羲是兄妹。
  • 吳越先民的蛇圖騰:「南蠻蛇種」文化史
    雲貴高原是古代濮、越各族雜居之地,漢晉以來又有西遷的部分駱越、西甌及漢晉間雲貴高原上故有的越人後裔,發展成唐宋時期的越系「黑齒」、「金齒」、「銀齒」、「繡腳」、「繡面」、「茫蠻」、「棠魔」、「白衣」等族,在不斷遷徙中發展成西南邊境的傣族、老龍族等族群。蛇圖騰是傣族多樣圖騰文化之一,表現在傣族民間眾多的蛇、龍圖騰傳說,以及蛇紋文身形態上(圖一○,3、4)。
  • 在中國文化中,蛇有著特殊的意義,代表著圖騰,也代表著愛情
    在中國文化中,蛇有著特殊的意義,代表著圖騰,也代表著愛情蛇,給人的印象就是毫無感情的,冰冷的身軀,讓人頭皮發麻的軀體等等一些不是很好的方面。其實,蛇在中國,有著獨特的文化,在人們的心中,也是有著特殊的意義的。在我們的十二生肖中就有蛇,而且排在了第六位,有著重要的地位。
  • 蛇圖騰的崇拜
    古埃及人常用環繞宇宙的蛇形作為原初之蛇的象徵,Ramse六世的陵墓中有描繪宇宙之蛇孕育出時間和萬物。尼羅河源也被認為是由一條巨蛇保護著河神。古埃及神話認為,宇宙是由兩條大蛇控制的,一條是正義的象徵,而另一條則是邪惡的化身,而它們互相爭鬥便形成了白天和夜晚。
  • 蛇圖騰為何在世界各地這麼普遍?
    編者按:對龍的崇拜,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綿延了數千年的特殊現象。龍的最初形象是什麼樣的呢?蛇。主要有三方面的例證,一為古籍,二為史記資料,三為龍蛇並提的習慣。上古時期,炎帝族和黃帝族屬於華夏族團;少昊部落和太昊部落則屬於東夷族團。少昊部落以鳥為圖騰,太昊部落則以龍為圖騰。
  • 白蛇傳又再翻拍!這次拍的是前傳,還是一部中西合璧動漫電影?
    但今年年末,白蛇傳這一中國民間四大愛情傳說故事,又將再次翻拍,演繹一段不一樣的劇情。《白蛇:緣起》預告片段其實,白蛇傳一直便是代代相傳,不斷改編發展而來的,與《梁祝》、《牛郎織女》、《孟姜女》其他三大民間愛情傳說不同,其餘三大傳說故事大體基本沒有任何太大的改動,但唯獨《白蛇傳》不同,它從明代馮夢龍的第一次小說故事大成之後
  • 2016之「豔遇」——蛇圖騰
    歷覽上古神話傳說,其實不僅女媧、伏羲兩位是人首蛇身,很多神話人物都是人首蛇身的形態,只不過這二位最為出名罷了。例如《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記錄軒轅國人相貌時就寫到其「人面蛇身,尾交首上」。這些古籍記載說明了先人對蛇的信仰和崇拜。
  • 李任飛:中國古代皇帝服裝上的龍圖騰
    中國古代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服裝,因為穿著者的特殊身份而備受關注——這種服裝就是龍袍。我們現在所說的龍袍,多是通俗叫法,把皇帝所穿有龍的服裝都叫龍袍。其實確切地說,皇帝身上帶龍的服裝有兩種,冕服和龍袍,而這兩種服裝,所貫穿的理念是大不相同的。  龍圖騰的來歷,歷史久遠,已經無法完全說清了。在學者們的各種猜想當中,「整合說」的認同度更高。按照宋人羅願在《爾雅翼》中的描述,龍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 《白蛇傳》故事探源
    《白蛇傳》故事在古代中國已經流傳了千年,至今也還在以小說、影視等文學藝術形式被不斷地編演。
  •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盡相同,它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反映了中華民族不同於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殊情懷和品質,背後特別寓意是「和」與「合」的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原始人很難分清楚人與動物的界限,他們認為某種動物是自己的遠古祖先或保護神,由此形成動物圖騰的概念。
  • 【神秘學】蛇圖騰的各種崇拜
    一、蛇圖騰的崇拜(一)古埃及的蛇崇拜埃及以埃及眼鏡蛇為崇拜對象,許多古埃及神明的形象都有眼鏡蛇的特徵,又或曾蓄養眼鏡蛇;埃及神話中的瓦吉特,正是以蛇為形象的神明。古羅馬擊敗古埃及後,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七世曾引寵物眼鏡蛇以咬腕自盡,也是西方文化所津津樂道的故事(圖一)。
  •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龍,華夏民族的圖騰。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並且具有九不像之形象。《本草綱目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 【神秘學】對於蛇的各種圖騰崇拜
    一、蛇圖騰的崇拜(一)古埃及的蛇崇拜埃及以埃及眼鏡蛇為崇拜對象,許多古埃及神明的形象都有眼鏡蛇的特徵,又或曾蓄養眼鏡蛇;埃及神話中的瓦吉特,正是以蛇為形象的神明。古羅馬擊敗古埃及後,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七世曾引寵物眼鏡蛇以咬腕自盡,也是西方文化所津津樂道的故事(圖一)。
  • 《白蛇傳》:傳統故事脈絡,全新愛情主題
    《白蛇:緣起》在創作層面的成功至少有兩個:一是承繼傳統故事《白蛇傳》故事脈絡和愛情主題,同時對主題進行了全新演繹,使之更符合現代人的愛情觀;二是對場景進行了符合動漫語言的想像,不僅搭建起故事的「中國風」場景,還通過情感敘事相互交織的創作手法,突破原有《白蛇傳》情感的單薄發展歷程,形成情感與現實呼應的張力,拓展了情感敘事的廣度和深度。
  • 白蛇傳故事的前世今生
    清代以來,白蛇故事先後經歷了黃圖珌的戲曲《雷峰塔》、方成培的戲曲《雷峰塔傳奇》、玉花堂主人的中篇小說《雷峰塔奇傳》、彈詞《義妖傳》等一系列綿延的集體創作,終於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白蛇傳》的故事主線大綱:篷船借傘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騰象徵
    鳥圖騰龍不是數種圖騰合併的產物。古代的禁忌,同一圖騰氏族內的男女禁止通婚,實行氏族外婚制,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的總趨勢是發展,而不是合併,徵服者和被徵服者都需要保獲自己氏族圖騰的純潔性,這也說明圖騰是不會合併的,龍不可能是幾個圖騰合併的產物。關於苗族所說的龍,從史料上分析,它與伏羲、女媧兄妹婚配的神話傳說有關。伏羲、女媧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的開始階段。
  • 傣族古代文學中的動物圖騰崇拜:「牛圖騰」
    關於傣族的圖騰崇拜有多種說法,但大多是以風俗習慣等來做說明。古代文學是傣族圖騰崇拜的有力證明,從傣族古代文學中可以看出,傣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圖騰,傣族圖騰崇拜根據地區和人群的不同有所差異,其動物圖騰有牛圖騰、鳥圖騰、龍圖騰、象圖騰和虎圖騰等。
  • 泰劇《蛇吻》首播,男主像李現女主像楊穎,劇情好像「白蛇傳」
    文/馬慶雲2月10日晚間,電視劇《蛇吻》在泰國電視劇頻道首播。12日開始,這部電視劇也同步引入中國內地的視頻平臺。這部泰劇,清一色的俊男靚女,又是「蛇精」的傳說故事,包裹上男女主角之間的怨念內容,一經播出,便引發了不小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