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上譯廠的採訪——上譯部分演員、導演談我國譯製片現狀

2020-10-09 光影音畫賞

來自上譯廠的採訪——上譯部分演員、導演談我國譯製片現狀
作者:王衛平 來源:《中國廣播影視》1989年第6期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大量國外的電影、電視劇出現在我們的銀幕、屏幕上,由此,召喚起我們的譯製隊伍,風風火火地壯大起來。然而,譯製配音工作,作為一門特殊的「還原」藝術。確有其自身的藝術規律。而作為他的審美者--觀眾,其審美水平、層次和要求又在日漸提高。於是,如何把握住其藝術規律,準確傳達出原片的精髓,如何不負眾望,滿足廣大觀眾不斷提高的審美需求,對譯製行當的工作者來說,便顯得格外嚴肅和緊迫了。春節前,我有幸在我國最早成立的電影譯製廠——上海電影譯製廠,採訪到部分演員和導演,他們就我國目前譯製電影、電視劇,乃至國產片配音等問題,見仁見智,各自闡述了不盡相同的看法和意見。
李梓(配音演員)
譯製配音這個行當,在有些國家不很重視,對外來片只是作機械的翻譯,讓你聽懂故事就行了,而我們國家則一直把他當做一項事業來搞,強調用聲音去刻畫人物、塑造形象,是一門藝術。過去專業搞譯製的,只有我們和長春電影製片廠兩家,而現在專業的、業餘的譯製部門可謂「遍地開花」,這就更應當把這項工作做好。我認為:配音演員應當研究原片角色,甚至細微到一個呼吸、一個脈搏都應取得一致。只有在真正理解了原片人物的情況下,配起音來才可能順暢,否則,將感到種種障礙,捉襟見肘。我們多年來所奉行的原則是忠實原片,不走樣,這需要取一種嚴謹的態度,反覆看原片,反覆鑽研原片,真正理解後再配音。
尚華(配音演員)
近年來譯製配音隊伍不斷擴大,我們感到有不小壓力,我們的對手很強硬,競爭者不斷增多,感到後生可畏,到了需要向人家學習的時候了。尤其是中央臺,語音比我們純正些,有些片子的譯製,還是相當不錯的。但是,坦率地、不客氣地講,他們在人物音色的搭配上,區別不大,這是缺陷,應該注意將人物、音色搭配開,不至使觀眾弄不清是誰在講話。梨園行有所謂「生、旦、淨、末、醜」之說,這就是搭配,聲音出來不是一片,而是各有色彩。
蘇秀(配音演員,譯製片導演)
大量國外的藝術片進來,可以使人民了解到國外的風俗習慣、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等,是了解世界的窗口。譯製工作肩負著這樣一個重任,看到這項事業的日漸興旺,使我感到欣慰。由此想到,如何不走樣地把外國影片介紹給我們的觀眾,是我們搞譯製工作的一個很艱巨的職責,因為很多優秀的片子是國外藝術家多少年嘔心瀝血的結晶,象影片《印度之行》的導演,為這部片子積累了近二十年的素材,那麼我們怎樣在很短的時間裡去深入理解原片,把握作者的意圖,潛心領會原片的內在含義呢?這絕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我感覺不是每個會說普通話的人都能做一個很好的配音演員。如何把標準放在使原片保持原樣的尺度上,我認為是要幹一輩子、學一輩子的。目前看到的譯製片,有的較好,有的較粗。我國的譯製片過去搞得較好,這個傳統不該丟,應把譯製工作作為一項事業來搞,兢兢業業。不要把他看得很簡單,搞得很草率。因為實際上也不是不花力氣,不經研究,輕而易舉就可以搞好的。
喬榛(配音演員)
我們譯製事業的宗旨,是要「還原」,還原片的本來面目。整部作品,要還其風格的主題思想。作為演員則要還原人物的氣質、情感,特別是內心世界。看到一些片子,細膩不足,粗略有餘,包括在神態、情緒、節奏乃至口型等很多方面,不符合原片,使人感覺不是角色在說話,而是配音演員在起作用,這也表現了配音演員的個性不夠,對角色的個性特徵和豐富內心活動缺乏細緻入微的捕捉,一句話:深入不夠。我們所從事的這項工作,實際上是在起著增進各國間文化交流與溝通的作用,廣大觀眾對我們寄予厚望,而我們自己應具備一種素質:進行很好的自我修養,沒有一定的知識和修養,就難以理解和表現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氣質、特徵。
嚴崇德(配音演員,譯製導演)
譯製片如何「還原」,過去有四句話:上天入地,緊追不捨,拐彎抹角,亦步亦趨。此話告訴我們如何去追隨原片,挖掘原片所提供的每個細小的地方,通過我們的譯製,使觀眾能夠欣賞到原片的本來面目。在這點上,我廠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做得是相當認真的。可是最近,不論我廠,還是其他一些譯製部門,在這方面都有所忽略。從外表上追求一種所謂的洋味,拿腔拿調的東西太多。電影、電視劇應是最生活的,除了一些經典著作,或十七、十八世紀的一些作品,時代味應有所區別,象哈姆萊特的臺詞當然與神探亨特的語言不同。前者要有詩的味道,要上韻,而當代的一些片子則應當生活化和自然化,不該拿什麼調子。現在有些譯製片,從配音的角度來看,很不舒服,該輕聲的,鬆弛的地方,處理得過於生硬。從劇本上說,譯製片的翻譯要受角色口型的限制,如果原片中一句話是六個音節,翻譯時最好相等,充其量前後不要超過一至兩個音節,現在感覺有好些句子是硬塞、硬擠,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譯製片的完美感,觀眾一看到口型對不上,馬上就會跳出戲外的。有很多技巧性的東西,也是最基本的東西,應在注意抓住。再如:邏輯重音的點送過分會造成不口語的感覺,而沒有點送則會令人在聽一大段臺詞時弄不清表達的重點,甚至產生誤解。譯製演員依據銀幕或屏幕上角色的口型說話,而不象話劇演員可以在舞臺上進行人物間的直接交流,那麼,譯製演員如何產生交流,如何進行語言的遞送?譯製演員如何對著話筒,根據銀幕或屏幕上角色的語言、行為、表情做出反應?這些都要琢磨和研究,都要做到家,有些配音者在並沒有捕捉住原片角色給他的真實感受的情況下,做著生硬的模範,劇本上有個「啊」,他也「啊」,什麼意思呢?理解嗎?不要輕視一聲感嘆,那裡也有感情,也有戲,也有學問,不可草率處理。我們廠有一些老同志,只要人們提起他們的名字,頭腦裡馬上會出現他們配過的人物的影子,他們給我們的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邱嶽峰、畢克、李梓、尚華等。而現在提到一些配過不少片子的同志,比如:嚴崇德配過什麼?不要說別人,我自己都沒太深的印象。一部好的藝術片,如果因為我們沒譯製好使其遜色了,我個人會感到惋惜,從原片角度說,是對別人勞動成果的一種不尊重和踐踏。
趙慎之(配音演員)
目前譯製片多了。數量不少,質量不高,應給予更多的重視。搞譯製片的人多了,是好事,我特別希望同行們能交流起來,互相學習,共同提高,這是同行們的需要,也是廣大觀眾的願望。
曹雷(配音演員,譯製導演)
在目前的譯製行當中,看得出,有些部門剛剛起步,有待完善的地方較多。我以為,技術上的問題還好解決,關鍵環節必須抓住,即本子問題。目前在這方面質量不高。譯製配音翻譯不同於一般的文字翻譯,他要求口語化,要受原片口型長短限制等等。在許多限制下進行翻譯,還要吻合原意,要保持人物的性格特徵,要符合原片的風格、味道等,便顯得非常困難,這需要翻譯和導演坐下對原片一段段仔細推敲,此工作行話叫做「初對」,此間的工作要不怕麻煩,他常常比後來的配音時間還長,「初對」搞不好,演員配音就很累,我們有時看到演員急匆匆地把一長句在不太長的時間裡硬要說完,顯得很累,這就是本子的問題。另外,有些話劇演員搞譯製配音,他們習慣了舞臺語言,講究誇張、共鳴、穿透力等,卻不適合在話筒前對語言幅度、音量以及情感表達等方面的把握,外國人說話很鬆弛,而我們一些演員調子很高,與原片不貼,聽起來不舒服。我們還有些演員,只習慣於自己念臺詞的方式,而不習慣改變自己的方式,暫時用原片演員的方式去表達。應加強鍛鍊,抓住原片演員的方式、分寸、力度和感覺。
劉廣寧(配音演員)
除了譯製片需要配音,國產片有時也需要配音。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有些文章一概排斥國產片配音,我不同意。我到香港了解到林青霞有許多片子都不是她自己配的音,國外有許多影星,也常是給別人配音的。所以,關鍵不是別人配音,亦或自己配音,而是配音貼不貼人物,是否傳神。配音實際上也是再一次創作,你是以不變應萬變地給每個人物配音,還是「還原」每個人物的獨特色彩,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徵甚至彌補人物原來欠缺的一些東西,這是有所區別的。即使是所謂娛樂片,也不可沒有藝術性,也不能粗製濫造。我希望現在從事配音工作的同志,在自己的基礎上,通過更多的藝術實踐大踏步前進,使整個譯製片領域有一個新的面貌。

相關焦點

  • 盤點上譯廠十大經典譯製片,《佐羅》第八,《追捕》殿軍
    筆者曾先後寫過上譯廠七位功勳配音演員的文章,也專門寫過老廠長陳敘一,但從未盤點過上譯廠這些經典譯製片。數量太多,經典太多,盤點起來就像財迷進了寶庫,不知道拿哪個寶貝好了。不過如果不來一次「十大」或「十佳」這樣的盤點總覺得缺點什麼,畢竟現在各行業都流行這種半娛樂半懷念性質的盤點,筆者就結合自己和網絡上以及現實中一些同道之人的看法,拿出一份個人版的「上譯廠十大經典譯製片」,每部片子將從藝術性和技術性兩個方面綜合進行評定。一家之言,歡迎拍磚。拋磚引玉,恭請補充。
  • 上譯廠公開《簡愛》等翻譯手稿,不只有「哦,親愛的老夥計」
    從劇本翻譯、初對、對口型、選配音演員、復對,到實錄、鑑定補戲、混錄,進口影片經過反覆琢磨成為譯製片,呈現在銀幕上。12月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走進上譯廠,聽兩代「上譯人」講述譯製片的誕生、傳承以及發展。
  • 上譯廠梳理公開《簡·愛》《追捕》等上千部譯製片相關檔案
    新華社上海12月4日電(記者許曉青)上海電影集團下屬上海電影譯製廠4日宣布正在梳理上千部譯製片的相關檔案。這些檔案包括電影的原語言劇本、翻譯本、初對本、復對本、完成本等,大部分為手寫稿,比如《簡·愛》《佐羅》《追捕》《望鄉》《虎口脫險》等譯製片的檔案。上海電影譯製廠前身是1949年設立的上影廠翻譯片組,1957年4月上海電影譯製廠正式成立。
  • 上譯廠公開《簡·愛》《追捕》等千部譯製片相關檔案
    新華社上海12月4日電(記者許曉青)上海電影集團下屬上海電影譯製廠4日宣布正在梳理上千部譯製片的相關檔案。這些檔案包括電影的原語言劇本、翻譯本、初對本、復對本、完成本等,大部分為手寫稿,比如《簡·愛》《佐羅》《追捕》《望鄉》《虎口脫險》等譯製片的檔案。
  • 上海電影譯製厂部分譯製片檔案 將申報檔案文獻遺產
    展示譯製片珍貴歷史記憶  ■本報記者 張熠  走進廣播大廈,穿過一面寫著「演員配音要『有神』」的白牆,記者日前來到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混錄棚。檔案袋旁的紙張多數已泛黃,仔細一看,是上譯廠所藏《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譯製片的翻譯手稿。  這批譯製片檔案,部分珍藏在上譯廠黨總支書記陳錦培辦公室的一面大柜子裡,此番首度向社會公開展示。記者獲悉,上譯廠共保存近萬件1949年以來的譯製片檔案,這批檔案近期將參加由上海市檔案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評選。
  • 輝煌年代——上譯廠配音藝術家和他們的經典作品
    他們精彩的再創造,不僅使外國電影錦上添花,更為配音藝術平添了耀眼的光輝。配音藝術家們獨具魅力的聲音,深植幾代人的心中,人們追隨它、迷戀它,甚至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們創造了譯製片的輝煌時代!輝煌年代演出宣傳片(借用下國家大劇院演出宣傳片) 《輝煌年代——上譯廠配音藝術家和他們的經典作品》將於10月1日、2日登陸上海大劇院,齊集了蘇秀、趙慎之、童自榮、劉廣寧、丁建華、曹雷、程曉樺、戴學廬、孫渝烽……前央視主播薛飛將擔任「輝煌年代」的全場主持,滬上主持人曹可凡和為《舌尖上的中國
  • 譯製片配音演員的輝煌與心酸:藝術上有收穫,經濟上沒回報
    三本書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上譯廠所走過的不平凡的歷程,從不同的視角解讀了那段輝煌的歷史。三本譯製片書籍籤售活動現場。今年是上海電影譯製廠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來,上譯廠共譯製了來自40多個國家的1500多部影片,為引介世界電影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
  • 【大百雲資源】上譯廠經典老電影合集【百度網盤】國語珍藏版100部
    網站展示為很小部分,更多資源歡迎諮詢微信:51675369♦ ♦ ♦資源介紹 上海電影譯製廠,是我國唯一的譯製外國影視片的國有企業。從五十年代發展到現在,翻譯製作了多部優秀製品,並獲得多部優秀譯製片獎,並且締造了80年代譯製片的輝煌。
  • 一張來自上海電影譯製廠的小紙片
    王建新譯製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女)十歲考入海軍政治部文工團、話劇團。參加了《赤道戰鼓》《夜海戰歌》《海空雄鷹》等劇的演出。在《報童》《楓樹灣》《大寨之花》等劇中擔任主角。一九七九年考入上海電影譯製廠,任配音演員兼譯製導演。譯
  • 《東方快車謀殺案》譯製名單(英國·上譯)
    在此之前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的配音中,1974年版有陸建藝領銜配音波洛的電影頻道版,和張先衡導演張名煜領銜配音波洛的上海青年藝術劇院配音版本。大衛蘇切特版本也有電影頻道配音劉波導演,賈小軍配音的版本(如果沒記錯的話)。此次2017年新版因二十世紀福斯發行,則交由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上譯此次非常看重本片譯製工作,領導上下齊出動!
  • 上譯廠優秀配音演員和導演:畢克(作者:翁振新)
    上譯廠優秀配音演員和導演:畢克(作者:翁振新)上譯廠優秀配音演員和導演:畢克來源:《中國電影家列傳》(六) 畢克,學名畢德泉,又名德全,上海電影譯製廠著名的配音演員和導演。解放不久,畢克在上海曾先後參加了殷秀岑組織的上海金雞旅行劇團和由韓蘭根、陸露明組織的上海易風話劇團當演員,開始了藝術生涯,曾在話劇《日出》中飾方達生,《雷雨》中飾周萍。1952年,他考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即今上海電影譯製廠),開始從事電影譯製配音工作,成為我國第一代配音演員。三十年來,畢克在近四十個國家的三百餘部影片中為多種類型、性格各異的角色配音。
  • 《雷神3:諸神黃昏》譯製名單(美國·上譯)
    第二部時就由迪士尼發行了,配音也歸迪士尼了,就由當時《復仇者聯盟》試音定下來的的徐光宇和商虹配雷神和洛基,當時因為徐光宇也正好在上海拍戲,連同商虹專程奔赴上海,都是在譯製廠裡配音的,那時候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當時在廠的吳磊導演的第一部公映譯製片。
  • 《X戰警:黑鳳凰》譯製名單(美國·上譯)
    翻譯:逢雲清 導演:紅紅 錄音:李文魁 合成:劉大力配音演員:白玉林 趙述仁 吳凌雲 閻萌萌 陳浩 張麗敏 葉保華 林蘭 趙震 劉京紅技術:李英 製片:何琳琳 監製:賈琪以及泰盛DVD的TVB班底國語配音第二部,上譯公映已失傳美國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出品 X戰警-2 導演
  • 上譯內參影片目錄
    上海電影譯製廠1974年譯製,翻譯:徐瑞華、廉美瑾、馮鋒,譯製導演:衛禹平,錄音:金文江;主要配音演員:胡慶漢、李梓、畢克、邱嶽峰、蘇秀等。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內參片),翻譯:孫道臨、劉素珍、葉瓊,譯製導演:孫道臨,孫渝烽;主要配音演員:蘇秀、畢克、衛禹平 《鴿子號》(美國彩色故事片)又譯:勇氣。
  • 《簡愛》《佐羅》《虎口脫險》……這批手稿見證譯製片黃金時代
    檔案袋旁的紙張多數已經泛黃,仔細一看,原是上譯廠所藏《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譯製片的電影翻譯手稿。 這批譯製片檔案,其中部分一直珍藏在上譯廠黨總支書記陳錦培辦公室的一面大柜子裡,此番首度向社會公開展示。記者獲悉,上譯廠共保存了近萬件1949年以來的譯製片檔案,這批檔案近期將參加由上海市檔案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評選。
  • 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劉廣寧今晨逝世,上譯廠一代傳奇聲音陸續謝幕
    她曾為《葉塞尼婭》《絕唱》《吟公主》《生死戀》《白衣少女》《大篷車》《望鄉》《苔絲》《尼羅河上的慘案》《狐狸的故事》等眾多譯製片配音,還曾為《天雲山傳奇》《沙鷗》《胭脂》《夜上海》等國產片、電視劇配音,並參加廣播劇演播。
  • 譯製片情結
    譯製片的情結十佳譯製片投票活動已結束,感謝大家的支持,這次十佳譯製片投票活動按不同時期共選出了80部獲獎譯製片,是我國建國已來至2010年為止的幾千部譯製片中的佼佼者。在文革後的長譯十佳譯製片中,《蝴蝶夢》名列票首,我個人認為,這是長譯廠非常出色的譯製精品,在人們印象中,長譯擅長譯配蘇聯和亞洲一些第三世界的影片,而歐美片以上譯最擅長,然而長譯第一代配音演員組成超豪華的配音演員陣容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 他是中國譯製片教父,沒有他就沒有上海譯製片廠的輝煌時代
    上海老底子中國知名配音演員有邱嶽峰、童自榮、曹雷、劉廣寧、畢克等人,除了已經去世的邱嶽峰和畢克,不管是曹雷、劉廣寧還是童自榮以及上譯廠元老蘇秀,他們都持有同一個觀點,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當年的輝煌不光是某一個或某幾個配音演員帶來的,這所有的一切榮譽最大的功臣就是老廠長—
  • 重溫上譯廠配音大師昔日風採,親切熟悉的面孔,您最難忘哪一位?
    重溫上譯廠配音大師昔日風採,親切熟悉的面孔,您最難忘哪一位?圖為80年代初,上譯廠配音演員們的合影。多少令人難忘的身影都在其中。他們分別是——後排左起:楊曉、楊成純、曹雷、胡慶漢、嚴崇德、翁振新、畢克、楊文元;中排左起:程曉樺、周瀚、蘇秀、王建新、丁建華、尚華、施融、陸英華、富潤生;前排左起:孫渝烽、劉廣寧、伍經緯、趙慎之、於鼎、喬榛、童自榮。其中,您最喜歡的是誰呢?邱嶽峰絕對稱得上是我國的配音大師。
  • 《美國隊長3》譯製名單(美國·上譯)
    周帥 曾丹 程玉珠戴超行 吳迪 何佳易劉聖博 拜躍 盧曉彤李銚 陳喆劇本翻譯 陸瑤蓉譯製導演 張欣錄音 馬驍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口上海電影(集團)公司上海電影譯製廠 譯製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