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製片的情結十佳譯製片投票活動已結束,感謝大家的支持,這次十佳譯製片投票活動按不同時期共選出了80部獲獎譯製片,是我國建國已來至2010年為止的幾千部譯製片中的佼佼者。
文革前長譯十佳譯製片的印度影片《流浪者》票數居首位,那優美動聽的歌聲,給我們國人曾帶來了多少快樂,七十年代末復映時,再次帶來了轟動效應,當然也忘不了向雋殊老師為女主角麗達的配音,就是這部影片我記住了長影的向雋殊老師,之後她參加了《靜靜的頓河》等多部影片配音,特別是在《復活》為女主角的配音,展示了向大師的語言功底,「我沒有罪」,我永遠記住了「卡秋莎瑪絲洛娃」這個弱女子。
在文革後的長譯十佳譯製片中,《蝴蝶夢》名列票首,我個人認為,這是長譯廠非常出色的譯製精品,在人們印象中,長譯擅長譯配蘇聯和亞洲一些第三世界的影片,而歐美片以上譯最擅長,然而長譯第一代配音演員組成超豪華的配音演員陣容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向老師又非常出色完成了女主角的配音,把女主角謹小慎微,配得是那麼絲絲入扣,這部影片如果是上譯的話,那就可能是李梓老師配,那又是另一種風格,向老師在文革期間為《賣花姑娘》配音是那麼的催人淚下,在《人證》中配音被稱之為,配音領域裡無人企及的高峰。
進入八十年代金毅和劉雪婷等人為長譯廠增加了新鮮血液,金毅的《羅馬假日》和劉雪婷的《戰地浪漫曲》為觀眾所喜愛。
文革前上譯十佳譯製片《王子復仇記》名列票首,影片雖然票房不高,但孫道臨先生為王子的配音是無人替代,他本人在銀幕上塑造了憂鬱王子如《家》中的大少爺、《早春二月》中的憂鬱的知識青年等。在《王子復仇記》配音則顯示了孫先生深厚的語言功底。《牛虻》、《冰海沉船》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列寧在1918》中我們記住了為列寧配音的張伐老師,也記住了為反派康斯坦丁配音的邱嶽峰老師,他那獨特的音色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上世紀七十年代上譯廠的《尼羅河上的慘案》獲文革後上譯十佳譯製片名列票首,本片和《蝴蝶夢》一樣也是上譯第一代配音演員組成超豪華的陣容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看該片就是一種視聽盛宴。沒想到《蝴蝶夢》和《尼羅河上的慘案》雙雙獲得文革後上譯和長譯十佳譯製片名列票首,這說明我們論壇都是行家。象長譯的《兩個人的車站》和上譯的《卡桑德拉大橋》也是這種超豪華的配音演員陣容,音色是那麼合諧和完美。
上世紀七十年代是上譯廠黃金時代,邱嶽峰老師和李梓老師主配的《簡愛》,邱嶽峰老師的聲音就像是一隻大提琴,而李梓老師的聲音更像一支小提琴 ,堪稱絕唱。還有於鼎老師的和尚華老師的《虎口脫險》都堪稱經典配音。還有 許多譯製片沒有入選如上譯丁建華老師的《茜茜公主三部曲》,長譯劉伯弘老師和趙文瑜老師的《兩個孤女》等都是譯製片佳作。
長譯和上譯為新中國的譯製片做出了貢獻了,各頂了半邊天。 進入六十年代北影和八一廠也開始譯製外國影片,參加配音的都是老電影演員。八一廠裡波老師主配的《巴頓將軍》,北影的魯非老師主配的《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和《橋》都獲得了很高的票數,也獲得了觀眾的喜愛。
進入九十年代北影和八一廠譯製了《鐵達尼號》和《拯救大兵瑞恩》代表北影和八一廠一代新生譯製人員已接過前輩的班,非常出色完成了任務。以精湛配音獨樹一幟的譯製片,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海外電影引進成為常態而走向低落,由年輕人組成主體的觀眾們日益青睞原汁原味的字幕片。
然而近年來,「外國人說中國話」的配音片又逐漸受到觀眾歡迎,特別是在動畫譯製片領域,運用了大量網絡語言,增加該影片的可看性,但過多地運用網絡語言,又破壞了動畫片的原汁原味。進入新世紀新生代譯製人員已經是上譯、長譯、中影(北影)、八一四大譯製基地的主力軍,他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為譯製片事業再作貢獻。
每一種譯製片引進,也帶來了電影院技術革命。如上世七十年代由於大量引進朝鮮寬銀幕影片,引起了大中城市影院改造能放寬銀幕影片。上世九十年代引進代表世界最高藝術水準大片(又稱大片),影院需要立體聲設備,又引起了大中城市影院改造能放立體聲電影,進入新世紀,立體(3D)影片《阿凡達》的放映,再次引起了大中城市影院改造,想當初立體的超大銀幕的《阿凡達》的放映在湖南長沙一家萬達影院,連湖北省武漢市的人都趕到長沙來看,現在再放此類型影片就不會有人坐火車來看電影了。現在國產電影也在努力縮短與世界電影的差距,這也是譯製片促進了國產電影的發展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