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後,劉禪寫給司馬昭3個字,不但保自己一命,還讓子孫封侯

2020-11-29 凡人侃史

三國魏、蜀、吳,不分勝負不罷休。在東漢末年,最終以劉備、曹操、孫權,三方各據勢力,形成三國。但三國之中,蜀國人口、兵力、物資皆是最少的。因此,蜀國也是第一個被滅亡的。公元263年,曹魏終於不甘被蜀漢長期討伐,此次終於發起反擊。

而此時的蜀漢,早已經被劉禪治理得不成國樣,寵信宦官、疏遠姜維,聽取鬼神之說。劉禪是完全違背了諸葛亮當年的教誨,「親賢臣,遠小人」,而此時的曹魏呢,大權已經落入到司馬氏手中。當權人乃是司馬昭,為了早日完成天下一統,司馬昭便抓住了姜維被疏遠、劉禪昏庸無能的最佳時機,選擇讓鄧艾、鍾會、率領大軍伐蜀,而他自己也掌握了一支機要部隊,準備隨時收拾殘局。

而蜀漢集團,大將軍姜維為了避免被黃皓勢力迫害,因此在兵敗之後選擇在沓中屯田。也就是說姜維本人根本就沒敢回到成都,這也就算了,當時姜維得到消息,迅速上書給劉禪,讓劉禪及時防禦成都,做好相應的軍事防禦。

但是劉禪卻只信了宦官黃皓的話,根本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但是曹魏兵馬卻用事實證明了一切,大量的曹魏軍馬已經兵臨漢中,而漢中守將蔣舒又投降,此時漢中已經不再屬於蜀漢。當年,劉備為奪取漢中花費了將近3年的時間,兵力、物力,更是無數。而劉禪卻只用了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就把漢中城,讓給了曹魏。這實乃是一個敗家子也,估計劉備泉下有知,定當被再摔劉禪一次!

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劉禪就是這樣報答劉備的嗎?在漢中丟掉之後,姜維只得率領,張翼、廖化去劍閣與鍾會對峙。但是在這個關鍵時期,鄧艾卻過了陰平,而且還打敗了諸葛瞻,這個時候,在成都的劉禪直接選擇投降了。

劉禪直接放棄抵抗,把大好的蜀國國土讓給了曹魏,不要說是劉備,就連劉禪的兒子劉諶,大將軍姜維,包括10萬蜀兵無不個個拿刀砍石,以洩心中之憤怒!《三國志·姜維傳》: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砍石。劉備一世英明,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兒子接替自己的皇位?這讓姜維,包括司馬昭、鄧艾等人都搞不懂。

《三國志》記載: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劉備的確是一個做大事的人,而且劉備識人用人,也是獨具一格,識拔魏延、攜趙雲、提關、張,任龐統、法正,排除馬謖等,無不顯示出劉備超高的用人、識人技巧。

但讓劉禪接替自己的位置,是不是他一輩子最大的悲哀呢?很多人可能會說,劉禪,不就是那個敗家子嗎?只會吃乾飯的東西,有什麼好說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還「扶不上牆」,劉禪最開始是諸葛亮全力來輔佐他。後來,就是蔣琬、費禕、董允、外加一個姜維引導,但是最終劉禪還是墮落了。

公元263年,劉備辛辛苦苦40年才創立的基業,毀在了兒子劉禪手上。

對於劉禪來說,在歷史上他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評價。第一個,那就是爛泥扶不上牆。第二個就是,大智若愚,實際上卻是一個可以治國之君。那麼在歷史上真實的劉禪,他到底是真傻,還是假糊塗?可以從以下幾個事情來簡單評估一下。

一、廢除丞相制度,把權利分化。

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失敗身死疆場,對於劉禪來說既是一個好消息,又是一個壞消息。諸葛亮的死,可以解脫劉禪多年來的壓力。第二,劉禪可以完全控制蜀漢。

按照諸葛亮的意思,劉禪他直接啟用蔣琬。但是,劉禪也並未完全按照諸葛亮的意思。把蜀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他,而是讓蔣琬做大將軍。主管,蜀國軍事。

後來,劉禪下令直接廢除丞相制度,緊接著。劉禪升任,費禕尚書令,主管政事。如此,一來蔣琬、費禕二人皆可以得到任用,同時他們二人也可以相互監督。這樣下來,蜀國就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二、讓姜維連結羌胡、收降苻健、夏侯霸。

劉禪上位後的第二件大事,還是做得相當不錯的。在公元235年,劉禪便收降了苻健,並且把他的族人都遷到了廣都居住。《三國志》:十四年,武都氐王苻健請降,遷廣都居住。苻健的加入,也算是為蜀國添丁進口了。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一下子便奪了曹魏實權。然而,此時就職於曹魏的夏侯霸卻害怕起來。因為,夏侯霸與曹爽關係不錯。如果,一直呆在曹魏,恐怕會有殺身之禍。於是,夏侯霸便決定投奔蜀漢。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可是上了課本的。蜀國的道路,複雜,難走。當年,夏侯霸走錯了路。劉禪聞知過後,迅速派遣使者前去接應。《魏略》:蜀聞之,乃使人迎霸。劉禪此舉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夏侯霸乃是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淵乃是曹魏大將,劉禪卻派人迎接他兒子前來蜀中,能說明什麼?劉禪心中裝的是天下…

果然,在夏侯霸到了蜀中之後,劉禪只給他說了一句話。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寵。僅僅一句話,就勝千言萬語。這一點,劉禪可以說是比他的父親劉備要實誠多了。至少他說的都是老實話。

廢除丞相制度,收降苻健、夏侯霸,就足以證明劉禪他確實是一個心懷天下的人。特別是重用夏侯霸,一來可以收服天下人之心,二來也可以向天下人證明,他劉禪沒有辜負劉備的寄託。

三、在丞相諸葛亮死後,劉禪大加改革,一手支撐起蜀國30年。

在諸葛亮不幸去世之後,劉禪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蜀國的治理。而是,對內改革並且廢除丞相專制,對外繼續搞聯盟。直到公元263年投降鄧艾算起,劉禪他是支撐了大概30年。

在劉禪治國的30年之中,單是姜維北伐都進行了差不多12次左右,其中還不包括小的國內戰事。在姜維北伐時,劉禪基本上可以保證前線兵馬、將士不會餓肚子。要知道,當時的蜀國要遠徵打仗,需要耗費不少糧食,出不少人力、物力。在後勤保障上想要跟上,還是挺不容易的。

當年,諸葛亮北伐期間,李嚴送糧草就出了差錯。而在姜維北伐期間,基本上沒有出現糧草短缺的問題。

最後來看一看劉禪的傳奇人生,在公元263年劉禪投降之後,相信東吳孫氏、還有曹魏不少將士,都會認為劉禪肯定是死路一條。但是事實上,劉禪卻是得到了司馬昭的待見。不但讓他豐衣足食,而且還賞賜給他金銀、奴婢等。

在《三國志/後主傳》中有明確的記載,「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這段歷史記載說的就是劉禪在東遷之後,的一個大概情況,他是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雖然名字是普通了一些。但是劉禪的後人,卻在朝廷為官,單是被封都尉的人都有50多個。而且,司馬昭還賜給劉禪奴婢,布匹。這完全是有點像是王侯的待遇了。

照理來說,當年司馬懿率兵抗擊諸葛亮。而且,司馬昭也險些在五丈原上方谷之中被燒成火蝦。怎麼說,劉禪都是他的仇人。然而,劉禪亡國,來到洛陽之後,司馬昭為何還是不敢動他呢?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樣的奧秘呢?

說起來主要有2點,首先來看第一點。

劉禪裝足了孫子,而且在洛陽和司馬昭上演了一場苦肉戲。如果,站在導演的角度來說,劉禪當時的演技至少也是4顆星。劉禪知道,此時的曹魏已經不再是姓曹了,因而,在司馬昭宴請他時,便苦心上演一場好戲…

酒至半酣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這個情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樂不思蜀的故事。當時的劉禪他真的是不思蜀嗎?答案肯定不是的,他這只是權宜之計。為了保自己萬無一失,劉禪還拉上了昔日川蜀的一位大臣,此人正是郤正。

郤正私下悄悄對劉禪說道,你不應該說不思蜀,而要說先人的墳地在蜀地,乃心西悲,這才是你應該說的。後來,劉禪果如郤正所言。司馬昭試探之後,方才發現劉禪這個人絕對不是真的傻子。雖然親自與劉禪喝過酒,但司馬昭還是不放心劉禪。

第二點,劉備在自己家中的牌匾上寫了3個字,這三個字,可以說是他的「免死金牌」了。

自從來到洛陽之後,劉禪其實一直是心驚膽戰的,特別是上次參加了司馬昭的宴席之後就更加忌憚司馬昭。

劉禪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他可不想被司馬昭給禍害了。於是他便想出了一個怪招兒,為此劉禪還專門請了能工巧匠來為他在洛陽的府邸,修建一個牌匾,而且必須要在牌匾之上,鑲上三個字,「中山寨」。劉禪這個做法,可以說是高明透了!

後來,司馬昭打聽到劉禪在府中的牌匾上有「中山寨」三個字,於是便打消了擒殺劉禪的想法。為什麼呢?其實劉禪也說得非常清楚了,「中山寨」這三個字如果,反過來讀的話,就是「在山中」,意思是劉禪真的是放下了。如果再爭再鬥,恐怕也討不到什麼好處…,正如姜維的故事一樣!最終還害了自己的家人,還有部下。根本不值得,在看到劉禪家中牌匾上的三個字之後,司馬昭便徹底放棄了對付劉禪的想法了。

綜上來看,劉禪當時投降乃是顧全大局,保全百姓之舉。不管怎麼說,劉禪再差,也要比孫皓強!

相關焦點

  • 司馬昭要殺劉禪,劉禪在門上刻下了3個字,司馬昭頓時殺意全無?
    影視中的劉禪但是,劉禪畢竟曾是一國之君,司馬昭認為留著始終是個禍害,於是就想找藉口殺死劉禪,劉禪聽說之後,立即在門上刻下了3個字,而司馬昭見了這三個字卻頓時殺意全無,這三個字究竟是什麼,為何能幫助劉禪活命?
  • 司馬昭要殺劉禪,劉禪在門上刻下了3個字,司馬昭頓時殺意全無....
    影視中的劉禪但是,劉禪畢竟曾是一國之君,司馬昭認為留著始終是個禍害,於是就想找藉口殺死劉禪,劉禪聽說之後,立即在門上刻下了3個字,而司馬昭見了這三個字卻頓時殺意全無,這三個字究竟是什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眠,這是無數君主帝王內心的寫照,當然也包括司馬昭,司馬昭看著劉禪,總覺得心裡不是滋味,總想著讓劉禪露出些馬腳,這樣自己才能殺了他,至少讓自己在輿論上站得住腳,這不,當劉禪到了洛陽之後,司馬昭就來了一場盛情款待。
  • 司馬昭本來打算除去劉禪,結果看到劉禪的三個字就決定放過劉禪了
    可見劉禪投降的是多麼的乾脆,如果他的老爹知道他這樣幹,會不會氣的從地底下爬起來啊,劉禪投降之後那自然是要被帶到魏國的,劉禪來到魏國之後,那是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司馬昭把劉禪當成貴客一樣接待啊,司馬昭不僅好吃好喝的招待劉禪,還找來幾個美女服侍劉禪,那把劉禪是樂的合不攏嘴啊,有一次司馬昭來看劉禪,兩人就一起吃飯喝酒啊,喝著喝著司馬昭就問劉禪在魏國待的習慣不,魏國怎麼樣啊,劉禪聽到司馬昭問自己
  • 劉禪投降曹魏後怎樣度過餘生的?其遭遇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劉禪經歷了這次事件,僅有樊建、張紹、譙周、郤正數人跟隨他去洛陽。劉禪一行到了洛陽後,先受到了晉公司馬昭的恐嚇,後被其封為安樂公,還是可以世襲的爵位。我國古代爵位分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由此可知安樂公乃是「公爵」,已經是爵位制度中最高的了,在它之上就是「王爵」了。當時司馬昭因滅蜀之功,才從晉公進位為晉王。
  • 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的3字,為何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讀
    然而,魏軍不但沒有在半路殺掉他,而且司馬昭還封了他官職,給他建造了府邸,生活很不錯。如果一般人身上,根本不會多想,但是劉禪是投降過來的,對他這麼好是不是有什麼目的,劉禪感到很不安,怕平靜之後出現暴風雨。於是,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
  • 三國最終結局,為何魏國皇帝封王,蜀國皇帝封公,吳國只封侯?
    其中魏國的末代國君曹奐,被封為了陳留王,蜀國劉禪封為了安樂公,吳國皇帝孫皓,只獲得了一個歸命侯的職位。按照魏晉時期的爵位制度,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候、亭候、關內侯是十個等級,很顯然孫皓的地位是最低的,司馬家這麼封的原由是什麼?不妨讓我們好好來說明一下。
  • 三國最終結局,為何魏國皇帝封王,蜀國皇帝封公,吳國卻只封侯?
    然而相比之下,位於千百年前的三國亂世,各個朝代政權的末代皇帝,卻似乎下場都還可以接受,至少都是壽終正寢,比如漢獻帝,最終被封為了山陽郡公,順利活到了54歲。
  • 曹奐會見劉禪,兩位亡國之君相見,執手相看淚眼
    司馬昭戲責阿鬥,阿鬥樂蜀不動情。曹奐劇照根據歷史記載,司馬昭滅掉了蜀國以後,要求劉禪去覲見曹奐,雖說這時依舊是曹奐當家,但在曹奐之前發生了一場血濺宮廷的歷史悲劇,前任的皇帝曹髦帶著自己的軍隊直接悍然去攻擊司馬昭,結果被人當場殺死在皇宮裡面。
  • 曹魏最後一位皇帝:對司馬昭言聽計從,最終得到厚待!
    其中,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奐,不僅是曹魏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曹魏最低調的一位皇帝,在曹奐之前,曹芳經歷了高平陵之變,曹髦敢於討伐司馬昭,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曹奐雖然默默無聞,卻最終被司馬氏所厚待。一首先,曹奐,本名曹璜,字景明,正始七年(246年)出生在燕國都城薊縣(今天津薊州),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
  • 劉禪遭司馬昭猜忌說6字得已善終?50年後,此後裔替他報了滅國讎
    ,大家就會想到2個字:昏君。後來,劉備佔領川蜀之後,劉禪被立為太子。章武三年,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病死白帝城。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輔政於劉禪,且留下曠世遺詔,9個字:「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攝政王」司馬昭奏稟魏元帝曹奐後,封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要知道公是五等爵位之首,源自周代,司馬昭也在同一年進封晉公,可知劉禪這個爵位不低。同時,還賞賜絹萬匹,奴婢百人,劉禪子孫被封為都尉封侯者五十多人。
  •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大笑:免死,群臣不解,昭:倒過來念
    而你別看他一出生就倒黴,但是他又幸運得很,劉備幾個兒子先後死掉或被俘,最後就剩下了兩個人,劉禪又勉強比那位兄弟好上那麼一點,於是公元219年他成為了王太子,221年被立為皇太子,223年順利繼位,一路什麼波折都沒有經歷,他爸劉備走之前,還把諸葛亮留了下來,所以一上位就有諸葛亮給他操心。
  • 樂不思蜀的劉禪真是個智障嗎
    後世也從此認定了他就是個傻子智障。背負汙名之後換來的,是劉禪安然度過了餘生,活到64歲壽終正寢。樂不思蜀這件事,其實有討論的餘地。在那個場合,司馬昭特地針對蜀國亡國君臣設置這麼個環節,肯定沒安啥好心。本質是一次炫耀的宴會,就想看階下囚出醜,同時未嘗沒有試探的意思。以常理分析,劉禪應該咋做?
  • 司馬昭不殺劉禪,並不是因為其樂不思蜀,後面四個字才是主要的
    說起劉禪,可以說很多人都知道他。關於劉禪的故事,大家知道的很多。比如我們熟知的趙子龍單騎救主,救的就是劉禪。樂不思蜀說的也是劉禪。付不起的阿鬥,說的也是劉禪。對於劉禪,大家的印象就是昏君,如果不是諸葛亮,蜀國早就滅亡了。尤其是路不思蜀這件事,更能說明他是個昏君。
  • 劉禪當上安樂公後,又活了多少年?那些年生活怎樣,結局如何?
    劉禪也被司馬昭下令遷往魏國都城洛陽居住,司馬昭宴請劉禪時,劉禪通過「此間樂、不思蜀」的表演,安撫了司馬昭父子的疑心,最終被封為安樂縣公,過上了平靜安定的生活。那麼,劉禪當上安樂公後,又活了多少年?最後這些年他日子過得怎麼樣?結局好不好呢?安樂公的安樂生活:
  • 三國最搞怪的時刻,曹奐接見劉禪,一個傀儡一個亡國之君,真的好尷尬啊
    雖然司馬昭之心是路人皆知的,但他礙於所謂的面子,將這事就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去完成,就像當年曹操不稱帝而讓曹丕去稱帝一樣。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司馬炎襲封晉王、拜相國。同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奪得了老曹家的江山之後,司馬炎需要面對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怎麼處置曹奐。畢竟皇位是人家「禪讓」給自己的,如果殺了他就證明自己是搶得了,所以只能讓他活著。
  • 劉禪不是扶不起的劉阿鬥,一代明君被冤枉了千百年
    蜀漢政權加「錄尚書事」頭銜者,繼丞相諸葛亮之後,還有大司馬蔣琬、大將軍費禕、大將軍姜維、衛將軍諸葛瞻等數人。他們要麼是諸葛亮生前的親信,要麼是諸葛亮的子侄,都得到了劉禪的信任和重用,執掌軍國大權。,大權獨攬,朝乾夕惕,夙興夜寐,便已經充分履行了自己身為君主的職責。
  • 投降曹魏後,劉禪是如何度過晚年的?史上沒有第二例
    魏將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的第五子、北地王劉諶堅決不降,要求全城殊死一戰。劉阿鬥卻打定主意,只聽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 於是,除了劉諶殺死妻子和兒女,又自殺殉國之外,劉阿鬥帶著還活著的5個兒子,用繩子把自己綁起來,車裡拉著棺材,去集體投降了。
  •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還當了近30年皇帝?分析這5個原因不難理解
    不久蜀主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重任交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千古一相,自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盡力氣輔助後主劉禪。但諸葛亮「事必躬親」,什麼事情都要過問,南徵北戰積勞成疾,於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聽聞相父病故,劉禪也是痛心不已。但劉禪作為中國有名的昏君,諸葛亮撒手人寰後,他能坐穩江山嗎?
  • 漢武帝犯一錯誤,搭上2個老婆10個子孫,賠上昭帝劉弗陵一生幸福
    他這個錯誤不但造成了十多萬人死亡,他也搭上2個老婆10個子孫,賠上愛子漢昭帝劉弗陵一生幸福。漢武帝晚年越來越捨不得離開至高無上的皇權,他猶如秦始皇一樣,迷信長生不老之術,積極尋找長生不老之藥,被騙無數越挫越勇。他害怕意外死去,對能詛咒害人的巫蠱之術極害怕,認為其能殺人於無形,凡是被巫蠱牽連的人員,若查不清楚便一殺了之。
  • 蜀國滅亡後,劉禪做了安樂公,張飛後人被封侯,關羽後人卻最慘!
    劉禪亡國被封了個安樂公,天天「樂不思蜀」,那麼關羽、張飛的後人又是什麼下場呢?首先,我們來看看關羽的後代,關羽有兩子一女(傳聞裡還有個三子關索,但是無歷史相關記載,應為虛構人物),長子關平當年一直跟在關羽身邊,樊城一戰之後,隨著吳國反水偷襲荊州,關二爺敗走麥城,關平也跟著被俘慘遭殺害,關平正史無子女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