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種:橿樹
樹齡:300年
地址:禹州市淺井鎮北董莊村
禹州境內共有山峰913座。潁河南岸諸山發脈於少室山,止於柏山,統稱箕山山脈。潁河北岸諸山發脈於嵩山,止於琅城崗,統稱具茨山山脈。具茨山呈西北—東南走向,東西長40餘公裡,南北寬約12公裡。具茨山中樹木眾多,淺井鎮北董莊村任家門自然村就生長著一棵300餘年的橿樹。
山坡上建的村,臺地上長的樹
12月11日上午,禹州市淺井鎮政府東側,記者沿一條平坦的混凝土公路向北走,越過山崗、跨過溝壑,不一會兒就進入了深山區,再沿著一條乾涸的小河繼續向北。兩山挾制之間有一個面積不大的盆地,一座名為北董莊的小村莊就坐落在這裡。
北董莊村東是小河的河床。跨過河,順著一條鄉間小道向東,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座小山的山腰。山腰上是一片樹林,這裡「掩藏」著一個由石屋組成的小村落。與山下雞犬相聞的村莊不同,這片小村落已經荒廢。順著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走進古村,一棵高大的古樹躍入眼帘。它的樹冠寬大,把旁邊幾座石屋都籠罩了;樹幹粗壯遒勁,斜向東南方生長;樹根深深地扎在山坡臺地中,樹下有一個石制的香爐。
「這棵大樹是橿樹,在這裡生長几百年了!」一位70歲的任姓老伯說,這個建在半山腰的小村子叫任家門,是北董莊村下轄的自然村,現在已經廢棄,村民大都搬遷到河西岸居住。橿樹木材堅硬,耐磨損。其果實被稱為橡子,可以用來做橡子涼粉。以前,每逢饑荒,古橿樹結出的橡子就成了村民的口糧。相關部門曾對這棵橿樹做過測量,測得其樹齡為300年,樹高9米。
河道乾涸,人們渴望清流
北董莊村和任家門自然村都是古村。《禹州市地名志》中記載,北董莊村在明代以前就有了。明朝初年,一戶董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來。後來,董家出了個解元,這個村莊就取名董莊,1981年改名為北董莊。整個村子依河、靠山而建。任家門自然村是因任姓人家聚居建村而得名,依山嶺而建,呈「工」字形分布。
從北董莊村和任家門自然村旁流過的小河已經乾涸,河床上布滿了各種形態的石頭。「這條河在禹州非常有名,叫書堂河!」任老伯介紹,書堂河因發源於書堂山而得名,流經淺井、朱閣、順店等鄉鎮,最終匯入潁河,全長16.5公裡。它可稱得上北董莊和任家門的母親河。
在任老伯的記憶中,幾十年前的書堂河河水豐沛,一年四季清泉流淌不止,甚至每到夏季還會出現山洪。然而,隨著山區植被的破壞和開山鑿石的愈演愈烈,書堂河最終斷流。如今,開山鑿石已經被相關部門叫停,荒山也逐漸披上了「綠衣」。然而,任老伯記憶中的小河沒有回來。「不光我們任家門,書堂河兩岸的人們都想看到它再次奔流!」任老伯滿臉惆悵地說。
名山為鄰,見證小村興衰
北董莊村和任家門自然村被群山環抱,其中不乏名山。從古橿樹出發往北,不遠就到了書堂河的源頭書堂山。該山下原有書堂廟,相傳為古人藏書之處,山因此得名。書堂山東西長4公裡,南北寬1.5公裡,海拔779米,山體由灰巖、砂巖構成。
古橿樹的東北方是北大鴻寨山。該山地處禹州、新密兩地交界處,因「黃帝臣大鴻氏屯兵於此」而得名,主峰具茨峰海拔787.8米。山頂有一古寨,為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所建。
「古橿樹算得上具茨山中的『原住民』!」任老伯說,它與名山為鄰,見證了小河的奔流與乾涸,記錄了小村的興盛與衰落。它是一本厚重的大書,等待著人們來了解這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