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野蠻人」文化研究

2021-01-18 孔夫子舊書網

編者按:相對於人類快速發展的現代文明,這個世界還有另一種特殊的文化存在:處於原始狀態的「野蠻人」。近一個世紀以來,隨著世界格局的不斷改變,人類學家對於「野蠻人」的研究也不斷調整。今日小編從人類學家王銘銘教授主編的《20世紀西方人類學主要著作指南》一書中,摘選了部分文字,希望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人類學學科的發展變化,尤其是對「野蠻人」研究的文化模式變化

了解一點人類學的歷史背景(節選)

文∣王銘銘

對「野蠻人」的文化模式中蘊涵的理想因素,進化人類學家的著作早已給予關注。在1914-1945年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人類學家對這些因素的關注程度急劇上升。這個變化與20世紀前半期西方內部的政治經濟變化有密切關係。與19世紀不同的是,20世紀前半期西方內部出現了利益分化,國家之間的競爭和矛盾增多,19世紀的「國際聯盟」和帝國主義逐步為20世紀發達國家之間的「戰國局面」所取代。在這樣的狀況下,西方社會思想界中一度表現出的文明自信心一時失去了根基。對「西方中心主義」「自我調節的市場」理念和「政治文明」信條的反思,成為這個時代人類學理論的基本特徵。1914-1945年,西方人類學研究不約而同地注重從「野蠻人」「樸實」而「原始」的生活面貌中探索共同體內聚力(cohesion)的生成原理。生活在英、法、美三國的人類學家,在探索共同體內聚力生成原理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在英國,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和結構-功能主義(structural functionalism),分別從制度與個人需要的關係和社會局部與社會結構整體的關係展開研究。功能主義者認為,人類學的研究目的並非是求索「野蠻人」的文化喪失其現實存在理由的過程,而是為這些文化形態存在於當今世界的合理性提供解釋。文化無所謂「先進」與「落後」之別,文化的意義正在於它作為滿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工具而存在。所有的文化形態之所以存在,是由於他們滿足了不同的人群對於生存、社會團結和尊嚴的需要。結構-功能主義者注重研究社會結構,將文化當成體現社會結構總體形態的「形式」來研究。這一派的人類學家主張,人類學研究應成為一種「比較社會學」,從不同社會形態的結構與功能的比較研究中,提出有關推動社會一體化的內聚力的一般概括。在理論解釋方面,結構-功能主義者特別注重社會內部的構成部件結合為一個結構整體的原理。

在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三十多年時間裡,人類學在年鑑學派社會學原則的指導下展開研究(英國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也受此影響)。年鑑學派社會學關於宗教乃是社會內聚力的核心動力的觀點,影響了那個時代法國人類學的所有研究。這種人類學研究特別注重從非西方、非工業化社會(包括文明社會)探究將不同個人和不同群體聯繫起來的紐帶,特別注重探究圍繞「禮物」和「禮儀」展開交換的社會意義。對於西方近代思想中的方法論個人主義(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這個學派從一開始就保持著警惕。對於19世紀西方文明中商品市場對於構造共同體之間的和平關係和導致社會內部瓦解的「雙刃劍」作用,這個學派也具有最深刻的認識。

在美國,在接近於新康德主義的知識論引導下,人類學徹底捨棄了進化論,進入一個「歷史具體主義」(historical particularism)和「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relativism)的時代。在具體民族志研究上,美國人類學特別注重對語言和物質文化的研究,深受德國傳播論和人文地理學的影響,對進化論中包含的「物質決定論」和種族人類學中包含的「生物決定論」持極端鄙視的態度。為了反對西方中心主義的物質和生物決定論,這個時期的美國人類學家大多採納「認識決定被認識的事實」的觀點,由此延伸開去,他們也主張不同文化共同體的語言-觀念體系決定了文化共同體的存在方式。對於社會內聚力,美國人類學家向來缺乏興趣。他們採用美國化了的德國文化論來闡述文化決定個人-群體行為趨向的論點。從一個特別的角度,這種論點也將文化系統當成共同體的內在一致性來看待。美國人類學從被研究的「野蠻人」的「局內人」角度來判斷文化價值,達成的理解也接近於社會內聚力的理解。美國人類學的「文化相對主義」,與英國和法國的「普遍主義」論調,構成了鮮明差異。對這個學派的普及化起過推波助瀾作用的「文化與人格」學說,使它在克服種族主義的同時創造了一種無助於認識人的共性的極端化文化差異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內部及西方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在西方內部,美國對於西方社會和社會科學整體面貌產生了深刻影響,使社會科學由「歐洲中心主義」向「美國中心主義」轉變。發達國家分為戰爭國與戰敗國。在西方以外的地區,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尋求民族國家主權的運動愈演愈烈,並在國際關係的新格局中獲得制度化支持。接著,一大批「新國家」隨之產生。「三個世界」的論斷比較精確地體現了這二十多年間的世界格局。在這個新的世界格局中,西方人類學出現了危機。殖民地脫離殖民地宗主國,使人類學田野工作的深度和廣度都受到限制。儘管第三世界人類學家繼承了西方人類學的部分遺產,但他們對那種將他們當成「原始人」「古代人」的做法極為反感。為了使人類學與自己的國家一樣具有民族自主性,他們不僅對帝國主義時代的人類學加以抵制,也力求創造一種適合於自己國家的新人類學。面對世界格局的這些變化,西方人類學內部也做出了一些調整。

在英國人類學界,功能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主張得到了部分修正。從學科定位來看,這個時期出現了將人類學與「科學」區分開來的人文主義主張。為了去除人類學的知識霸權色彩,人類學家開始重新思考人類學家所從事的工作與文化格局的關係,主張將人類學視為「人文學」之一門,以此來表明人類學在跨文化理解中的重要意義。到了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也出現了重視歷史過程和社會衝突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英國人類學家反觀了他們的前輩在想像非西方文化時忽視的文化動態性和文化內部多元性。在美國人類學界,文化相對主義的極端形態遭到了批評。人類學家的眼光不僅從美國本土的印第安人研究放大到海外研究,也對人類學史展開重新梳理。在這個基礎上,美國人類學家提出了新進化論(neo-evolutionism)、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文化唯物主義(cultural materialism)等學說,比較深入地探討了文化演進中一致與差異、經濟生活與符號體系的關係。隨著農民社會的人類學研究的開展,也開始有人類學家深入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社會的理論。在法國人類學中,對法國傳統的社會結構理論進行重新詮釋,提出了結構人類學(structural anthropology)的主張。這一主張顯示出法國人類學家特有的對於社會中人的和平相處的機制之關懷,從通婚、神話以至任何文化事項的研究,推論出了有助於協調「原始思維」與「科學思維」之間關係的模式。

本文作者簡介

王銘銘:人類學家,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王銘銘作品宏富,其代表作包括田野志《溪村家族》,探討古代中國的世界觀及其現代命運的《逝去的繁榮》《走在鄉土上》《西方作為他者》,學術隨筆《漂泊的洞察》《無處非中》《心與物遊》,以及人類學導引作品《人類學是什麼》(2003年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同時主編有人類學專業期刊《中國人類學評論》。

相關書籍推薦

相關焦點

  • 誰是野蠻人——《等待野蠻人》
    誰是野蠻人——《等待野蠻人》《等待野蠻人》成書於1980年,是J·M·庫切第一部為自己贏得國際聲譽的長篇小說。這次J·M·庫切擔任影片編劇,將自己的作品搬上大熒幕。野蠻愚昧這些標籤都是人為貼上的,從來不會有人覺得自己是野蠻人、愚昧不開化。只有侵略者想要為自己裝點門面,才會給敵人貼上野蠻愚昧的標籤,這樣才能師出有名。本質都是侵略殖民,非要又當又立,這才是標準的虛偽行為。
  • 夜世界野蠻人野蠻上4000攻略
    夜世界野蠻人野蠻上4000攻略 >  這年頭只要有14級野蠻人,就可以無腦上4000。即使有了14級野蠻人也不一定能上4000。4000杯能推100的高手很多。配兵      14級野蠻人三營,一營炸彈兵,一營弓箭。炸彈必須十二級,數量有四個。弓箭必須12級,數量有八個。打法       以巨石為分界線,從陣型窄的二側選擇巨型加農炮一側攻擊,下兵可以就在這一側下,手不用離開這一側。
  • 《野蠻人崛起01》漢尼拔的復仇
    本文首發原稿來自於DOCO紀錄影院 (docochina) 【點擊正文左下「閱讀原文」可看全片】公元前3世紀,被羅馬帝國視為「化外之民」的野蠻人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通過戰鬥獲得自由,要麼在帝國軍團的鐵蹄下被踐踏而死。
  • 《暗黑3》新手首選職業野蠻人篇
    大量入坑的小夥伴,可能在職業選擇上有些迷茫。下面我會用幾個篇章,給大家初步介紹一下各個職業的背景,讓小夥伴有一個最初步的認識。野蠻人不懼怕戰爭的威脅,這也讓黑暗的力量對之懼怕。可是野蠻人還是將其群殺掉,甚至比殺死他們當中一個還要簡單。數個世紀以來,野蠻人一直守護著神聖的亞瑞特山,他們擁有巨大的體型和無法比擬的力量,並將自己鍛鍊得堅如磐石。
  • 「野蠻人」也是資本市場的朋友
    這場轟動全國的「萬寶之爭」大戲,內容豐富,把當今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應有盡有地包含其中。單就我們關心的資本市場發展話題而言,這真是難得的一次學習機會。孫挺就問,「野蠻人」是什麼人?有好的嗎?「敵意收購」既然是敵意,怎麼還可以容忍呢?
  • 露西·阿德靈頓:穿褲子的「野蠻人」
    不過,16世紀、17世紀的男士褲襪更富有創造性。文藝復興時期的齊膝、貼身的筒襪是男士們必不可少的下裝,常與華麗的寬鬆短罩褲搭配穿著,這種裝扮大概還是男式泳褲的雛形。短罩褲一般是用華美的面料製成,上面裝飾有刺繡和緞帶,還可以根據穿著者的喜好調整結構,包裹住穿著者的臀部和大腿根。這種裝扮是都鐸王朝時期的紳士的標準著裝。
  • 論傳教士在17世紀的學者身份由來
    毫無疑問,他們所面對的對象之間的等級不言而喻,一邊是古代文化,另一邊是野蠻人的風俗。這種等級如此強烈,真正 鑽研古典文化的人,不但偏愛圖書館,而且在旅行中研究,還投入到行動中,去發現財富或改變靈魂。成功地比較了歐洲世界和歐洲之外世界的學者們,在孤獨中前行,打開了很久之後才 被借鑑的大門。
  • 杜比資助的杜比全景聲電影《瑞士軍刀男》和《追捕野蠻人》
    追捕野蠻人預告片聖丹斯學院和杜比學院致力於推動電影審查的流程;這個委員會成員由這兩個組織的一些人員組成。在奧斯卡獲獎的聲音設計師Skip Lievsay(《地心引力》)的幫助下挑選獲研究金的電影。獲獎的電影製作人用這筆贈款創作了像《瑞士軍刀男》和《追捕野蠻人》的全景聲的聲音設計。
  • 影評|《等待野蠻人》
    千瘡百孔的帝國政府能為了維持殖民統治而想出來的辦法,也只有捏造一個莫須有的「野蠻人入侵」了,在等待「野蠻人」的過程中,代表文明的殖民者顯得如此野蠻。他竭力使用著文明社會的法律規定來約束尚處於遊牧社會的「野蠻人」,勉力維護著這個帝國海外殖民地,還因此頗受當地人的愛戴。如此曖昧的狀態一直維持到帝國軍隊的闖入,法官再也無法以法律為準繩來解釋這些來自文明世界的軍人所做出的野蠻行徑。
  • 劉玉林:二十世紀《金瓶梅》的傳播者研究(首發)
    所以,《金瓶梅》的「守門」行為是集體化和組織化的傳播行為,這是二十世紀傳播擴大化和現代化的整體規律,也是《金瓶梅》傳播必須契合這一規律的要求。齊魯·明代四大奇書套裝本不僅在出版機構上體現出《金瓶梅》組織傳播的特性,研究機構也是組織層面傳播者的典型代表。
  • 傑克·倫敦與《馬丁·伊登》:「高貴的野蠻人」丨鳳凰書評
    實際上,在女主羅斯眼中,馬丁更近乎野蠻人:「她的目光在對方那肌肉發達的脖子上停留了一會,這脖子很粗,肉筋隆起,簡直像公牛一般,被太陽曬成紫膛色,充分顯出體魄的強健和力量的充沛。」而她理想中的男性美,一向是弱不禁風、文質彬彬的那種美。與此同時,隨著談話的進展,馬丁也搜腸刮肚試圖尋找「得體」的字眼兒,極力避免粗鄙的言辭。然而不管他如何努力,他的語言總像他的走路姿勢一般,莽撞而笨拙。
  • 皇室戰爭:野蠻人家族誰的地位最高?老大居然不是野蠻人精銳
    《皇室戰爭》有三大種族,綠色的哥布林家族,白色的骷髏家族,還有狂野的野蠻人家族。野蠻人的血量比較厚,攻擊能力一般,屬於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莽夫。以野蠻人為素材創作的卡片有很多:野蠻人小屋,野蠻人,精銳,滾筒,攻城錘。其中滾筒是一張非常流行的卡,這張卡費用少,切後排卻非常的厲害。
  • 丹麥版丁丁歷險記——《野蠻人羅納爾》
    《野蠻人羅納爾》預告片作為北歐海盜的後人,野蠻人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標誌。《野蠻人羅納爾》就是一部以野蠻人為主角的動畫電影,但別被片名迷惑住了,《野蠻人羅納爾》和《野蠻人柯南》可不是一個類型的電影,《野蠻人羅納爾》專攻下三路,所有笑點離不開黃汙內容。
  • 陳志強 | 我國拜佔庭文化研究的新動向
    應該說,這個時期我國學者撰寫的關於拜佔庭文化的文章大多具有外國學術成果引進性質,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研究性論文,其中介紹多於論述,描述多於分析。這與當時我國拜佔庭研究的總體水平有限密切相關。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主要是研究理論的變化帶來了研究視野的擴大。我國拜佔庭學工作者從理論層面上突破了傳統的「狹義文化」概念,以「廣義文化」的概念界定拜佔庭文化研究的範圍。
  • 最有文化的野蠻人,歷史最強大的國家
    最有文化的野蠻人,歷史最強大的國家,屈原在《離騷》開頭說他是「帝高陽之苗裔」。是的,楚國的祖先確實是顓頊,五帝之一,黃帝的孫子。然而,為什麼早期楚國經常擺出蠻夷的姿態呢?先生們,試著看看:高陽的孫子,崇禮,是帝嚳的官方名字,這讓陽光照耀全世界,所以帝嚳給他起了祝融的名字。
  • 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
    1950年出版的羅常培《語言與文化》是我國語言文化研究的先驅之作;1985年,遊汝傑、周振鶴在《復旦學報》第3期發表《方言與中國文化》一文,提出「文化語言學」的概念,認為應該將豐富的語言材料和歷史悠久、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結合起來研究;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曾經出現「文化語言學中國潮」,然而90年代中期以後卻快速消退。
  • 【明日直播】高華聲:「看電影 學金融」系列之五《門口的野蠻人》|...
    「巨無霸」槓桿、「蛇吞象」圈套、資本大戰、世紀收購……影片《門口的野蠻人》講述了KKR針對RJR Nabisco規模空前的槓桿收購交易(LBO)的經過,再現了華爾街歷史上最著名的公司爭奪戰。RJR Nabisco是由RJR和Nabisco合併而成的一家巨型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位列全美第19大企業。
  • 《美麗新世界》新倫敦人,野蠻人和自由人。
    高等級大腦發達,用於做決策和研究;低等級,就比較像機器人,只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務,整齊劃一,無需思考。進入20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和科技的迅猛發展打破了社會原有的沉寂,知識分子開始重新審視社會深度問題,反烏託邦文學由此應運而生,成為了作家們抨擊黑暗現實的有力工具。
  • 【望遠鏡】關於野蠻人柯南的趣聞
    五,美國人道協會(American HumaneAssociation)將《野蠻人柯南》列入「黑名單」,認為電影中用腳踢狗、將馬絆倒等行為是讓人「無法接受的」。另外電影中大量的暴力鏡頭也廣受爭議,但這一切卻非常讓年輕男性觀眾喜歡,也令主角施瓦辛格一炮而紅。
  • 寧宗一:回歸文本:21世紀《金瓶梅》研究走勢臆測
    時下文化人似乎都有一點世紀之交的「情結」和對21世紀的激情。對此季羨林先生於幾年前即撰文解嘲式地說:「所謂世紀」是人為地創造出來的。如果沒有一個耶穌,也就不會有什麼世紀,大自然並沒有這樣的劃分。」解嘲也好消解也罷,一旦面對即將來到的21世紀,人們似乎就有了幾分嚴肅,有了幾分使命感。事實是,20世紀90年代已經過去了八個年頭,我們卻從中發現人文學科特別是小說文化領域一批頗有水平、頗有意味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