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為什麼不看張藝謀了?

2021-02-21 吐槽電影院

上映8天,票房艱難破億。

在「張藝謀新世紀以來最佳」的讚譽面前,《一秒鐘》的市場表現過於黯淡。

問題究竟出在哪?

不是一句「叫好不叫座」的文藝片宿命可以歸納。

技術原因?

11月24日,原定金雞電影節開幕片的《一秒鐘》臨時取消放映。

這是繼去年的柏林電影節,《一秒鐘》第二次經歷「技術原因」

技術原因,一把懸在中國電影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

此前,《少年的你》《八佰》因此撤檔。

婁燁的《蘭心大劇院》一再消失,也被猜測與此有關。

賈樟柯痛心疾呼:「電影事業,不能這麼搞。」

諷刺的是,「技術原因」四個字快要成為電影質量的逆向認證了。

跟它掛鈎的,似乎都是好電影。

兩度與之遭遇的《一秒鐘》,更是吊起了觀眾的胃口:

這電影得有多敏感啊?

看完會發現,故事其實很簡單

三個人物一臺戲——

張九聲,看電影的人。

從勞改的農場跑出來,只為看一眼在新聞簡報上出現一秒鐘的女兒。

劉閨女,搶電影的人。

為了給受欺負的弟弟擺平難題,她需要偷電影膠片為他做一個燈罩。

範電影,放電影的人。

當放映員幾十年來沒出過一次事故,偏偏張九聲要看的這場,出事了。

張九聲和劉閨女的行動目標是對抗的,「父親」和「姐姐」來回搶奪電影膠片。

張九聲和範電影的政治成分是衝突的,「勞改犯」和「先進分子」時刻提防互害。

所以三個人之間形成了緊張的關係張力。

主要場景也只有三個:沙漠、電影院、劉閨女的家。

除了結尾,主線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

所以,這是一部簡單到沒有任何枝蔓的電影。

《一秒鐘》的幕後紀錄片裡,張藝謀對團隊強調:

越簡陋,越生動。

範偉原本對角色的理解十分複雜,張藝謀一直在幫他做減法。

所以他在這部電影裡,表演方式像是回到了和趙本山搭檔的時期,範德彪上身。

為電影增加了大量小品化的喜劇色彩。

喜歡它的人,誇張藝謀回歸初心,大道至簡。

全然沒了他在大片時代對大染坊色彩和軍體操場面的迷戀。

尤其張譯神一般的演技,讓電影「一秒鐘」的高概念立了起來。

為了一秒鐘,可以吃盡苦頭不顧性命,這是一位父親的愛,也是一個時代的痛

但也有很多人,沒有感到滿足。

「一秒鐘太淺,不夠。」

故事太簡單了,就像是掐頭去尾,只截取了一段高潮戲份。

沒有任何人物的前史,沒有他們生活狀態的延伸。

人物遽然出現,又急匆匆退場。

張九聲和劉閨女之間如父如女、和範電影之間似敵似友的情感,始終沒有推到撼動人心的程度。

兩種感受的爭議,繞不開一個問題:電影的代背景

因為它講的是文革期間的事情。

這一點便決定了《一秒鐘》比現在大部分電影都要有種。

宣傳預告片裡調侃「技術原因」,已經讓人會心一笑。

正片中很多片段,也充滿了時代反思。

比如範電影這個角色,做事盡職盡責,但是迷戀權力,巴結權力。

時代規訓下的惡行和內心潛藏的善良,在他身上共存。

還有一幕,信息量巨大。

保衛科的人抓住了張九聲和劉閨女,在電影院看到《英雄兒女》的結尾,兩撥人都在淚流滿面。

這既可以解讀為,無論好分子壞分子,在電影面前,都可以共情。

因為藝術可以激發人性。

也可以解讀為,銀幕內外的英雄,正幹著截然相反的事情。

但這些,只能模糊處理,而不能過度聚焦。

在如今的電影創作環境裡,張藝謀無法像90年代拍《活著》那樣,用巨細無遺的筆觸描述那個年代。

也無法抱有《活著》那份命運史詩的創作野心。

於是,在《一秒鐘》成型之前,張藝謀就已經自我閹割了一遍。

前期籌備階段,在他寫給編劇鄒靜之的信裡,有這樣一句話:

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政治和苦難都是既遠又淡的背景

說明他並不打算在時代背景上大書特書。

可即便是這樣,這部電影也沒能逃脫刪改的命運。

有一處刪減是致命的。

終於看到女兒的影像後,張九聲說了一句沒頭沒尾的話:

「爭什麼呢?跟人家大人爭什麼呢?」

範偉接了一句:

「得爭,只有爭著幹活,才能消除你對她的影響嘛。」

其實這段對話的內情是,張九聲的女兒在爭著扛麵粉袋的時候,被汽車不小心軋死了。

女兒死了,是整部電影的情緒支點。

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張九聲的行為動機,以及那個年代的殘酷性。

可是,張藝謀不能說出來。

藏著掖著,還得在最後加一段光明的尾巴。

洗得乾乾淨淨的劉閨女和張九聲再次相遇,兩人在尋找膠片的大漠黃沙裡,釋然一笑。

於是整部電影的基調都變了。

給電影的情書?

礙於技術原因,《一秒鐘》的宣發必須低調。

而且選擇了溫和的情懷路線——

緬懷膠片時代,一封給電影的情書。

這也不假。

整部電影拍得最有感染力的橋段,是範電影發動人民群眾清洗膠片。

用花被單抬膠片,蒸餾水洗膠片,溼毛巾擦膠片,蒲葉扇晾膠片.

一舉一動,其實都是張藝謀在現場教的。

銀幕上對待膠片無比虔誠的範電影,就是張藝謀的化身。

1982年,張藝謀給電影《白楊樹下》擔任副攝影。

他拿出自己當年做的膠片測試報告,各種參數清晰在列。

工作人員看了,說是應該給電影學院當教材的水平。

與膠片一起走過青春歲月的張藝謀,那份情懷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在還原那個年代看電影的狂熱上,也很難有導演做得比他真切。

道具都是從天南海北搜集來的歷史遺物,而不是刻意做舊。

磨損嚴重的舊桌凳,毛巾縫補過的破幕布,全北京僅此一臺的老式放映機,包括訓練有素的群眾演員。

都讓我們可以穿越回那個熱鬧哄哄的集體主義年代。

在復刻年代感上,大導演一出手,確實就知有沒有。

但,所謂的電影情懷也就止於這些奇觀場面了。

電影一出,就有人提出:

整部電影裡沒有一個人是愛電影的。

張九聲是為了女兒,劉閨女是為了燈罩,範電影是為了特權。

至於普通群眾,在精神貧瘠的年代裡根本毫無選擇。

範電影給張九聲放新聞簡報,是半夜偷偷放的。

因為只要放映機開了,人群全部都得跑回來,管你放的什麼,都能看上一整夜。

他們可以熱情高漲地看電影,也可以熱情高漲地做別的事情。

電影在《一秒鐘》裡,很大程度上淪為了工具。

真正對電影的愛,是《天堂電影院》裡那樣的。

它展現了電影如何影響了主角的命運,教會他們怎樣的處世道理。

所有的人物行為都是圍繞電影進行的,人人對電影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感情。

所以當鎮上那座唯一的電影院失火被燒的時候,我們的心裡真的會有東西正在坍塌。

多少年過去,我們也很難忘記小男孩多多看電影的那種眼神。

《一秒鐘》缺乏這種迷戀。

電影呈現的不是撫慰人的力量,而是承載了張九聲的痛楚。

同時和特權與宣傳息息相關。

原本的結尾裡,膠片和膠片上的人,被掩埋在黃沙裡,不知去向。

這也許已經說明了,張藝謀的初衷,電影才是那個背景,時代才是主角。

如果張藝謀真是對膠片和電影致敬,他改編一下自己的個人經歷都比現在的故事有說服力。

從小跟張九聲一樣成分不好的張藝謀,正是被電影改變了命運。

出身小市民家庭的馮小剛,談及電影圈的階級之分時說:

「打小就覺得自己在社會上很無助.你需要去積極地爭取去努力,還需要有特別的耐力。」

在那代電影人裡,他覺得像自己和張藝謀這樣的人,才是生生砍殺出來的。

「我不是在拍電影,就是在拍電影的路上。」

這樣的張藝謀,他私下的工作狀態,更像是寫給電影的情書。

張藝謀的作業

《一秒鐘》的拍攝只花了45天。

這部電影,只是張藝謀最近兩年來所創作的五部電影的其中之一。

更別提,他還要同時忙著各種文藝匯演和舞臺劇。

幕後紀錄片,紀錄了張藝謀的一天:

連續工作20個小時,同時推進9個項目。

70歲老人的精力,連壯年的張譯都自愧不如。

老驥伏櫪的精神讓人欽佩,但同時也解釋了張藝謀巔峰難再的原因。

如此高頻的創作,再天才的人,也無法做到盡如人意。

《一秒鐘》的問題,除了「技術」限制,更關鍵的還在於人物和故事的單薄。

加上新任謀女郎的稚嫩演技,更加讓人感覺不到整部片的精神內核。

所以,這是一部有誠意卻力道不足的作品。

張藝謀也從未苛求過自己。

作為老一代導演中最追求創新、不願自我重複的人,於他而言,創作的狀態比創作的結果更為重要

對於評價和票房,他比另一位大導就要平和很多。

當然,以上所有討論,都建立在這是張藝謀作品的基礎上

從《山楂樹之戀》到《歸來》再到《一秒鐘》,每隔幾年,他都會再去回望一下那個特殊的年代。

在年輕人對那段歷史越來越陌生的當下,這註定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張藝謀的美學也許正在落伍,可是他的視角又是如此珍貴。

推 薦  閱 讀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

籤約帳號【吐槽電影院】原創內容

「在看」,張藝謀respect

↘↘↘

相關焦點

  • 是我們看不懂張藝謀,還是張藝謀不懂觀眾?
    張藝謀的《一秒鐘》註定不會是爆款,1.3億的累計票房,已經足夠傲視同類型影片了。  因為,他本就沒打算拍給如今的主流觀眾群體。    把自己放在一個普通觀眾的視角去看,與張藝謀的很多小格局、小人物、小故事的時代片一樣,《一秒鐘》用舒緩敘事下的緊湊節奏,講了一個完整、有細節、有爆發點的故事,故事清晰流暢,人物性格鮮明,鏡頭完美漂亮。
  • 寧願被罰748萬的張藝謀為什麼不讓孩子換國籍?看完才懂張藝謀
    原本沾沾自喜不在國內的留學生和華人們都慌了。不得不說,在很多人眼中,出國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情。很多人都渴望有機會去外面看一看世界。可是,真的只是「看一看」嗎?大致上,出國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家中有錢,想送孩子出國。二是孩子優秀,國家送孩子出國深造。不管是哪一種,都是希望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所以,出國這件事並沒有人加以譴責。
  • 張藝謀:我為什麼願意拍《長城》
    「美國一些地區,比如中部的觀眾,可能連東方、中國都沒聽過,他們會不會為這部電影埋單,是一次很大的考驗。」羅異說道。張藝謀也頗感壓力:「1.5億美金以上的製作,不是開玩笑的,如果商業成功,一定會有第二次,還有同類題材的開發。如果失敗了,我覺得他們就不做了,可能一放就好多年。或者繼續做像《變形金剛》這類的電影,來點中國人打醬油就完了。」
  • 張藝謀《長城》定檔12·16 中國觀眾比國外早看兩個月
    「我們以為這部電影最多也就是全球同步公映。」因為《長城》之前,中國觀眾總是落後美國觀眾(近兩年才有「中美同步約」)欣賞好萊塢大片,而這次的《長城》雖然有大量中國電影人工作,但它卻是由一部好萊塢資金、班底打造的大片,提前北美在中國放映,足以見得中國電影市場體量,以及張藝謀的號召力。
  • 通過《一秒鐘》,看張藝謀的電影人生
    之所以說這些,正是因為昨天看到了張譯回信感謝張藝謀的視頻,它讓我感受頗深。我知道很多人對電影有著自己不一樣的情感,或是和電影有著不一樣的故事。2015年10月,那是我人生中看電影看得最多的一個月。為了12月份的考試,隔三差五的我在一間狹小的鋼琴房裡看電影上專業課,有時候繼續回家看寫影評寫到凌晨。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電影的溫度。
  • 為什麼張藝謀不娶鞏俐,而娶了小他31歲的陳婷?
    閱讀全文約需8分鐘為什麼張藝謀不娶當時張藝謀與鞏俐的緋聞正鬧得沸沸揚揚,香港電影人乾脆頂風而上,讓這兩人在電影裡談戀愛給大家看。這部電影文藝價值不高,但你知道當年它票房有多好嗎?而一次婚都沒有結過的女人,對婚姻還是抱有幻想,還是希望能和愛人走進婚姻殿堂,但她等不起了,轉而另找他人。張藝謀與前妻生的女兒張末曾經寫書這樣評價鞏俐:「我至今也不清楚,像鞏俐這樣的大明星,為什麼要仇視我這個獨女,扼殺我們父女接觸的機會呢?」 說鞏俐仇視她,可能只是她的一面之詞。
  • 為什麼張藝謀不娶鞏俐,而娶了小他31歲的陳婷?
    當時張藝謀與鞏俐的婚外情正鬧得沸沸揚揚,香港電影人乾脆頂風而上,讓這兩人在電影裡談戀愛給大家看。這部電影文藝價值不高,但你知道當年它票房有多好嗎?當時,大陸票房榜上佔據第一名電影是《媽媽再愛我一次》,而《古今大戰秦俑情》居第二。據說,張藝謀選擇出演這個電影,就是希望能創造一個與鞏俐獨處的機會。
  • 從看張藝謀電影到演張藝謀電影,張譯「視頻信」講述30年電影情緣
    30年後,他也終於在《一秒鐘》中與張藝謀導演首次合作。時光流轉回30年前的那個夏天,10歲的張譯還是個對電影充滿了疑問的小男孩:「電影裡面的人為什麼那麼高?電影放映完『他們』去了哪裡?電影的背後又長什麼樣?」為此,他甚至爬去了銀幕後面去找「他們」,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他們竟然還在屏幕上」。正是這次經歷,讓張譯決定,要走進電影的世界。
  • 看完鞏俐早年的照片,才知道為什麼張藝謀愛了鞏俐8年卻不願娶她
    鞏俐則因為張藝謀的電影走向了國際,成了全球觀眾眼中最美的東方女性。在當時,不少西方人談起中國,都說那裡有三樣東西:天安門、長城和美麗的鞏俐。但在95年,拍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最後一個鏡頭後,張藝謀宣布與鞏俐8年的戀情結束!當年的張藝謀和鞏俐的那段戀情,至今都讓人唏噓不已。男才女貌,相愛了8年,為什麼最終張藝謀卻沒有娶鞏俐呢?
  • 張藝謀為什麼被尊稱為「國師」?
    張藝謀是誰,應該很少有不知道的吧?不甘心一輩子做工人的張藝謀,把自己的攝影作品做成了集子,寄給了當時的文化部部長黃鎮部長也是愛才,看他拍得確實好,就給電影學院寫條子大概說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是個人才,通融一下後來張藝謀就破格被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錄取1984年張藝謀在影片《一個和八個》中擔任攝影師從這兒開始了「國師」的開啟了他的開掛人生
  • 為什麼張藝謀的《一秒鐘》票房打不過《瘋狂原始人2》?
    想看「數據」貓眼顯示,在張藝謀近年電影中,《一秒鐘》《影》《長城》《歸來》為女性觀眾和年輕觀眾「想看」佔比最高的電影。更遑論影片上映前後在影迷中引發的廣泛討論。然而結果證明,在熱搜、知乎等平臺上幾乎沒什麼聲量的《瘋狂原始人2》才是悶聲賺票房的那個。
  • 張藝謀又回來了
    一開始是美;然後是故事緊張想往下看,男女主角爭搶電影膠片;接著是舊時光復刻,黃沙上想看電影的群眾;高潮是細節的怦然感動;最後是折射現實,歷史的沙底埋藏著普通人的記憶。關鍵是讓觀眾發現它的題眼,「女兒的死訊」。
  • 同為第五代導演的他,為什麼沒有張藝謀陳凱歌那麼出名
    但還有一位導演,他也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而且比張藝謀和陳凱歌拍攝作品更早,出名更早,但為什麼他現在沒有像張藝謀陳凱歌那樣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呢?而且那時候的張藝謀、陳凱歌都還沒拍過作品。還有就是從那時起至今,田壯壯也導演拍攝了很多影視作品如《鼓書藝人》、《盜馬賊》、《搖滾青年》、《吳清源》、《狼災記》等名作,但為什麼觀眾,尤其是一些年輕觀眾對他並不熟知呢,80、90後觀眾可能還聽說過他,再年輕的觀眾,可能就沒聽說過他了。
  • 她賢惠、善良、為張藝謀放棄前程,為什麼張藝謀轉身就拋棄了她?
    鞏俐憑藉電影《奪冠》在次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提起鞏俐不得不提起張藝謀。後來張藝謀聽說肖華廠裡有男生追她,為了不讓女友走掉,張藝謀連夜寫了血書40頁,肖華過生日為她做攝影集,裡面都是肖華從小到大的照片。肖華看張藝謀這麼有心也挺感動的,他們倆的事,肖華父母不贊同,因為張藝謀家成分不好,但是和肖華戀愛期間,張藝謀挺上進,也想成為廠子裡的領導,無奈成分不行,只能是邊緣人物。
  • 張藝謀為什麼一直不肯娶鞏俐?
    ,為什麼皇后的角色選鞏俐來出演,張藝謀回答道:「很久之前,我在長城上面發誓,這輩子一定要讓她演一次女皇。」,發誓這部電影不成功,以後自己就再也不碰電影。尤其是張藝謀,導演風格真灑脫,真有氣度。我覺得他特別神,招數特別多,腦子一轉一個主意,別人想不出來的,他總有辦法。」
  • 再評張藝謀,你所不知道的張藝謀
    張藝謀並不是一直以不登大雅之堂的武俠故事矇騙觀眾的非法之徒。當然,張藝謀本人的態度分明是說,他因為已經拍了許多虧本的文藝故事之類的影片,需要這些商業片的盈利來彌補曾經的虧損。而且,他已經導演了可以寫進電影史的「活著」和「一個都不能少」,所以,他已經不在乎別人對他的那部剽竊「雷雨」劇情的電影會怎麼說。  正如我們已經忘記了張藝謀的一些電影的名稱一樣,我們也不清楚張藝謀早期電影中的現實主義因素是他的個人的人文情懷,還是為了吸引觀眾所常用的花招。
  • 楊蓉為什麼不火?因為她拒絕了張藝謀,拒絕了趙寶剛,拒絕了海巖
    但楊蓉對廣告不太感興趣,再有名的導演也提不起她的積極性,用她自己的話說,你還不如說給我多少錢,我會比較有興趣。楊蓉說,其實一開始我是很牴觸反派角色的,非常不樂意。但是於正說,楊蓉你有沒有想過,你演了那麼多年的戲為什麼就是不紅?楊蓉說,於正這一番話對她幫助挺大的,她開始想,自己以前儘是演一些溫柔善良的角色,是不是也可以改變改變,挑戰一下從未演過的反派。
  • 張藝謀的條形碼
    不過,像我們這種在美學上被第五代深刻植入過的,對張藝謀還是有感情。他的每一部電影,我都第一時間去電影院看。《一秒鐘》也是。《一秒鐘》的廣告是,張藝謀獻給電影的情書,不過,要說這是情書,我就想起寶爺的故事了。寶爺還是大學生小寶的時候,喜歡一個姑娘,寫了封情書揣褲兜裡,夢想路遇姑娘可以隨時塞過去。終於機會來了。周末,姑娘也在看電影。熄燈前一分鐘,小寶擠到姑娘位置前,慌慌忙忙投出情書。
  • 18年過去了,為什麼張藝謀的《英雄》仍然褒貶不一、備受爭議?
    以上兩種觀點直到18年後的今天仍然存在,那麼張藝謀這部「開啟中國大片時代」的裡程碑式的電影究竟該怎麼評價呢?接下來小編將在儘量保證客觀的情況下重新來點評一下《英雄》。  另需聲明,小編在起筆之前專門找來了該片110mins的導演剪輯版,仔仔細細看了一遍,以下內容也基於此版本所評述。
  • 18年過去了,為什麼張藝謀的《英雄》仍然褒貶不一、備受爭議?
    以上兩種觀點直到18年後的今天仍然存在,那麼張藝謀這部「開啟中國大片時代」的裡程碑式的電影究竟該怎麼評價呢?接下來小編將在儘量保證客觀的情況下重新來點評一下《英雄》。另需聲明,小編在起筆之前專門找來了該片110mins的導演剪輯版,仔仔細細看了一遍,以下內容也基於此版本所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