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奧斯汀逝世 200 周年,為什麼兩個世紀過去,人們對她依舊迷戀?

2021-02-14 羅小姐風格紀

閱讀通俗愛情小說的人們已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五十度灰》上,但簡·奧斯汀依然是很大一部分人的選擇。不過,誰能說這兩者沒有相通之處呢?

如果要羅列小說史上最出名的男女關係,簡·奧斯汀筆下的伊莉莎白和達西勢必擁有非常靠前的位置。

這位 19 世紀的女作家基於階級和金錢討論婚戀現實,但毫無疑問,人們記得最牢的卻是鄉村莊園中發生的真摯愛情,在舊世界的條條框框下一波三折,反倒顯得更為動人。

即便在簡·奧斯汀逝世 200 周年的今天,閱讀通俗愛情小說的人們已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五十度灰》上,但簡·奧斯汀依然是很大一部分人的選擇。不過,誰能說這兩者沒有相通之處呢?

簡·奧斯汀最出名的小說《傲慢與偏見》總計銷售超過 2000 萬冊。2003 年,BBC 評選「英國讀者最愛的 200 部小說」,這本書僅次於《指環王》排在第二位,而《指環王》才剛剛開始流行。《傲慢與偏見》有 6 次改編為電影、7 次改編為電視劇 ,Youtube 上關於她的視頻多達 40 萬條。

簡·奧斯汀一生共有 6 本長篇小說:《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和《勸導》。關於它們最大的共同特點,似乎沒有比奧斯汀自己在一封家書中的概括更到位了:「鄉間村莊裡的三、四戶人家——這就是我所刻畫的一小截(兩英寸寬)象牙。」

這些「鄉間故事」當年剛剛出版的時候,沒有很快進入暢銷的行業,只是少數人的時髦讀物,也遠不如夏洛蒂·勃朗特聲嘶力竭的愛情傳奇《簡愛》。但是在簡·奧斯汀於她的莊園逝世之後的兩個世紀以來,它們以溫和冷靜的口吻緩慢地、但同時也是徹底地,得到了大眾讀者的寵愛。

與此同時,簡奧斯汀小說中描述的中產階級在 19 世紀的英國剛剛興起, 起初還需要在貴族面前爭口氣,但如今帶著幾乎無甚變化的面貌佔據了東西方的主流社會。人們因此既能在簡·奧斯汀的構築的舞會、攝政王時期的衣著中寄託鄉愁,又能無壓力地暢讀其現代性。

簡·奧斯汀就這樣在古往今來的小說家中佔據了特別的位置,流行至今。她的粉絲自稱為「簡迷」,它所代表的文學粉絲團體之龐大和熱誠,幾乎只有莎士比亞的「莎黨」能夠相比。

2007 年電影《成為簡·奧斯汀》簡·奧斯汀愛情小說的背後是什麼?

「如果你願意和我跳支舞,我會感到非常榮幸,奧斯汀小姐。」

18 世紀末英國漢普郡的鄉間舞會上,剛過 20 歲生日的簡·奧斯汀和朋友們站在角落。她剛剛經歷了一些不愉快——一位舞步蹩腳的財產繼承人(她母親所中意的人),令她在眾人面前尷尬了。

就在此時,一位青年向她走來,發出邀請。她知道他是誰——鄰居的外甥,來自愛爾蘭的法律系學生湯姆·萊弗洛伊。於是他們下場跳了第一支舞。儘管兩位驕傲的年輕人在交談中一直互相抬槓,但回過頭看,一切都是倆人故事的開端。

這個情節出自 2007 年簡·奧斯汀的傳記電影《成為簡·奧斯汀》。傳聞中,簡·奧斯汀正是在這段碰面之後寫出了《第一印象》——也就是《傲慢與偏見》的雛形。它最初寫於奧斯汀 20 歲(1796 年)的時候,是書信體,奧斯汀寫完後在漢普郡家中的客廳裡給親人們朗讀。

但比起作者軼事,電影中使用的愛情路數更為關鍵。公眾場合的尷尬——陪襯人物——拯救者的出現——衝突但印象深刻——戛然而止,而意猶未盡。沒錯,這是《傲慢與偏見》中搭建的愛情路數。它的敘事結構是如此完整,身價不菲、內心卻不為人知的男性形象如此經典,以至於眼下的瑪麗蘇小說只取其一就能讓人愛不釋手。

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女科學家艾米將《傲慢與偏見》和《加菲貓》一起列為至愛。她的男友,也是另一位科學研究者謝爾頓對此不服氣,他認為這不值一讀。

這是人們爭論奧斯汀時的典型場景——奧斯汀小說的大部分讀者是女性,她們喜歡閱讀家長裡短,瑣碎的私人情感,無關歷史動蕩——例如法國大革命引起的上層恐慌、拿破崙戰爭、英法戰爭……男同胞們對此不屑一顧,就如同女觀眾聽到粗暴直接的荷爾蒙打鬥戲的反應一般。

一個名為「北美簡·奧斯汀協會」的讀者組織每年舉行主題聚會。在拍攝的視頻中,她們大部分是成年女性,暢談著從奧斯汀那裡得到的感動。其中一位說:「如果你還能笑得出來,就說明這件事情還沒有太糟。」

謝爾頓像對待科學理論一樣挑剔地分析了《傲慢與偏見》,結論卻超出了這一點:「結果證明《傲慢與偏見》是一本完美無缺的傑作。他太過驕傲,她太多偏見,這的確行得通。」

這當然是個戲謔。學術界和文學界對此有過一些更專業的討論,不過結論基本一致:奧斯汀筆觸靈敏,又足夠縝密。20 世紀英國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福斯特,把她的人物叫做「圓形人物」,並且拿狄更斯的「扁平人物」作比較 ,「她的人物身上掛上『傲慢』『敏感』等標籤,但是他們卻並不為這種標籤所限。」 UCLA 的政治學教授 Michael Chwe 2014 年出版了一本《簡·奧斯汀:博弈論者》,認為她書中大小人物行動背後,總是充滿了策略性思考、決策分析等博弈論技巧。

在 20 世紀英國評論家安妮特·T·魯賓斯坦那本著名的《英國文學的偉大傳統》中,奧斯汀的作品被稱為最早的,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現代小說」之一。這類現代小說的特點是把人物性格塑造得儘量飽滿,但幾筆就能夠勾勒出人物的心理,是如今我們最習慣的小說寫法:

「至於達西,他總覺得他所看到的這些人既不美,又談不上風度,沒有一個人使他感興趣,也沒有一個人對他獻殷勤,博取他的歡心。他承認班納特小姐是漂亮的,可惜她笑得太多。」——真實可信,又不會像伊恩·麥克尤恩們那樣那樣痴迷微妙心理,以至於在對讀者信心的考驗上走得太遠。

聰明卻中庸大概就是這位牧師家庭出身的女作家的真實狀態。她用戲謔的筆觸諷刺「婚姻市場」,但也坦誠結婚是「僅有的一條體面的退路」。這明白地體現在她創造的角色上——幾乎無一例外地,她筆下故事的女主人公們都難得地兼具保守和先進,一方面是進步的「知識女性」,但另一方面也遵從現實生活的生存準則。

如果在公共政治領域,立場的搖擺會被視為不可靠,但在小說中,它像現實一樣複雜寬容,恰恰可以討好大部分人。更何況,理智和約束的美德最終在這些寫於 19 世紀晚期的小說中都獲得了褒獎。儘管奧斯汀本人一直未婚。但她讓她的女主角們擁有了完美結局——歷經考驗,最終都得到了與自身「美德」相配的婚姻,以及真愛。

而在男性擁有更多經濟政治權利的社會背景之下,男主人公達西身兼兩種角色:實惠的生存靠山,同時又是有文化有情調的靈魂伴侶。奧斯汀自己已經妥帖地指出:「這個結合對雙方都有好處:女方從容活潑,可以把男方陶冶的心境柔和,作風優雅;男方精明通達,閱歷頗深,也一定會使女方得到莫大的裨益。」

你看,她比今天的瑪麗蘇作者們更早想通「傻白甜配霸道總裁」的道理,甚至解釋得更加巧妙。

電影《成為簡·奧斯汀》流行作家的養成,和一個新興階級的時髦趣味

這種審慎、精緻的處事方式實際上伴隨著 19 世紀一個階級的興起。它在英國起源,如今以中產階級之名席捲了全球。

就像傳統的中產遊戲桌球從在歐洲誕生到全球範圍內的流行,花了幾個世紀,簡·奧斯汀廣受歡迎也是後來的事。

根據奧斯汀研究者 Brian Southam 的說法,從 1811 年奧斯汀首次出版《理智與情感》直到 1870 年的半個世紀中,她不屬於最暢銷的小說家,作品一度沒有再版。而擅長描寫底層民眾苦難、擁有強烈情感的查爾斯·狄更斯更受歡迎。當時《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採取每月連載出版的形式,甚至不識字的人們都會迫不及待花上半便士,叫書生朗誦。

不過,奧斯汀在當時得到了少數群體的賞識。她的讀者來自貴族階層、文學精英們。文學精英們讚揚她的技巧和造詣。小說家 Walter Scott 是第一位稱讚奧斯汀現實主義筆調的人,「這位年輕女士有描寫普通人物的情感、性格及錯綜複雜的生活的天賦」。

貴族們認為她的小說是很好的消遣。攝政王 15 歲的女兒覺得《理智與情感》中的妹妹和自己的性格非常相似。貴婦 Lady Vernon 向友人表示,《曼斯菲爾德莊園》不僅是小說,更是家庭鄉村聚會的真實歷史。詩人拜倫的妻子 Anne Milbanke 評價其是「現階段最時髦的小說」。

時髦可不是指什麼花裡胡哨,它指的是有別於腐朽貴族的傳統讀物。那時候的人們偶爾還像奧斯汀小說《勸導》裡的埃利奧特爵士那樣,翻翻《準爵錄》。這是一本記錄貴門世家青雲直上的「功勳簿」。但世界隨即發生了變化。在14 至 17 世紀歐洲文藝復興的轉折點中,伴隨著資本主義商業革命的萌芽,人文和科學的旗幟被豎起,權威遭到了挑戰——人類近代的浪潮自此被奠定。

2005 年凱拉·奈特莉電影版《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汀 1775 年出生於英格蘭南部漢普郡的一個牧師之家,雖非富豪,卻足夠「小康」,擁有「一個開放、愉快、無拘束的知識分子家庭氛圍」。她小說中的人物們都和她擁有相似的社會背景。正如《傲慢與偏見》中,伊莉莎白描繪她和達西之間關係的臺詞:「他是紳士,我是紳士的女兒,在這點上我們是平等的。」

今天,「紳士」(gentalman)這個詞已經發展為對於優雅男士的一種統稱。而在那個時代的英國,「紳士階級」(gentry)是一個社會階層。這個單詞最早源自中世紀的法語「genterie」,是對於有皇家出身的「貴族」的稱呼。從 16 世紀開始,作為新式經營者崛起的土地擁有者們在英國被納入體面群體。

奧斯汀之後,英國見證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峰端,19 世紀後期,英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比除其之外全世界的總和還要大,具有一定財富的中產階級數量前所未有地壯大。

他們起初還不太喜歡戶外運動,大多數時候都呆在家裡。比起城市,這些中產家庭更傾向於把家安在鄉間,這促成了習慣的休閒活動:拜訪閒聊,和閱讀小說。於是更多人體會到簡·奧斯汀的「時髦」的樂趣,而讓人覺得對味的是——小說中的「時髦」正是他們的生活本身。

1869 年,英國迎來了第一波「奧斯汀熱」。契機是那年《簡·奧斯汀回憶錄》的出版。這本書由奧斯汀的家族策劃,由她的侄子詹姆士撰寫。奧斯汀最出名的一副肖像畫,就來自於回憶錄封面上,那個優雅、知性的「奧斯汀姑姑」形象。

《簡·奧斯汀回憶錄》

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裡,奧斯汀的小說以簡裝、精裝不同形式再版,圍繞它們的評論發表數量,比過去 50 年間的總和還要多。她被視作適合維多利亞時代家庭閱讀的作者,被當作「偶像小說家」般追捧。儘管奧斯汀從未遠行,但 20 世紀至今,在經濟文化聯繫愈加緊密的背景下,她成為了一個全球旅行者。她的小說、電影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各個國家的高中、大學將她的書目列入文學教程。

「沒什麼比呆在家裡更舒適的了」,這很現代

新興時髦生活的本質在奧斯汀的筆下表現為「舒適」。她對不同情節發生的空間做了細膩的功能劃分,現在看來依舊親切:在偌大的客廳裡舉行舞會、或者見面,搭配長久不衰的喬治亞式壁爐;在英式花園裡社交約會;在臥室裡琢磨忐忑。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Witold Rybczynski 寫有一本《家的設計史》,他在其中提及簡·奧斯汀時說:

「她運用它們表達一種新的經驗:一個人因喜悅周遭實際環境而產生的滿足意識。她指芬妮的房間是一個『舒適窩』。在她的書中,我們不僅看到舒適的房間與舒適的馬車,也看到舒適的餐飲、舒適的景致、舒適的情勢;她似乎還有欲罷不能之勢。」

這種新的經驗現實而不做作,不同於「舒適」 (comfort) 的拉丁文詞源所包含的「增強」意味。當這個詞傳到英國時,英語世界為其「添增了它的現代、家庭生活的意義」,得以沿用至今。

作為奧斯汀小說中的主角、也是主要的讀者,女性的個人意識覺醒也在中產階級對家的重新安排中產生。客廳是聚會的場所,在一些財力豐厚的家庭,大得可以舉辦舞會,而與此同時,臥室的數目大量增加。

簡·奧斯汀的小說《曼斯菲爾公園》中那位女主人公芬妮·普萊斯,就擁有一個房間,「無論外界遭到任何不愉快,她只需來到這個房間,進行若干探索,或思考一些問題,就能立即尋得慰藉。她栽種的植物、她收藏的書、她的寫字桌,以及她那些別出心裁之作,都擺在唾手可及之處。」 Witold Rybczynski 舉的這個例子,放到如今同樣適用。這是簡奧斯汀小說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它也表現在奧斯汀小說中喬治亞式的室內裝潢,這種從 18 世紀喬治王統治時代,伴隨著莊園興起的裝潢風格,也就是現代人口中「簡歐」風的鼻祖。這是英國當時盛行的風格,更接近現代的家居風格。壁爐大約從這個時候起成為了客廳裝飾的重點——到二戰前後,人們不過就是在這之外又增加了電視機而已。

2005 年電影《傲慢與偏見》在舊世界裡,階級都是可愛的

但毫無疑問,奧斯汀筆下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舊的。她的主角穿著英國攝政時期的服裝,男士喜歡拄拐。

2012 年的一場「簡迷」活動上,超過 700 位簡·奧斯汀的粉絲身著 19 世紀連衣長裙,戴著在下巴系帶的邦尼軟帽,聚集在紐約的布魯克林。他們會在這裡舉辦為期三天的講座、古玩展覽、宴會和舞會。不過,從公開的照片來看,她們看起來有一些年歲。

一些人認為,簡·奧斯汀之所以在不同的世代都被提及,和現代的閱讀體驗同樣重要的是她生活時代裡最後的「古典感」。她夾在現代和傳統的新舊之間,人們總是可以在一個安全地帶寄託「鄉愁」,認為那時候的生活、禮節和情感都更適宜。學者們還喜歡拿簡·奧斯汀和張愛玲作比較。後者在 40 年代「旗袍、二胡、燙髮、老式電梯、跨國輪船」的上海,經營著同樣瑣碎、現實、諷刺、但結局不算太差的感情,在過去幾十年裡同樣大受歡迎。

在美國,這有時還表現為簡迷們不加掩飾的英國情結,和反對者在政治立場上的「親英」指控。馬克·吐溫是個典型,他用憎惡的語氣寫下「每當我讀《傲慢與偏見》的時候,都恨不得把她從墳墓裡挖出來、抓起她的膝骨敲打她的頭顱」,可不只是因為他是個密西西比硬漢,讀不慣兒女情長。

上一波公認的「奧斯汀熱」爆發於 1995 年。這股熱潮的由頭來自於 BBC 播出的英劇《傲慢與偏見》。當時,最多的一晚英國有 900 萬人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這部由科林·菲爾斯、詹尼佛·艾莉主演的古典劇。也是在同一年,李安導演的《理智與情感》改編自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拿到了 7 項奧斯卡提名。

「現在,看起來,簡·奧斯汀比昆汀·塔倫蒂諾都要火了。」第二年,也就是 1996 年,《紐約客》 雜誌一篇名為《簡的世界》的文章這麼總結。

緊接著,這位作者,當代英國小說家馬丁·艾米斯用一種「惋惜」的語氣寫道,人們已經忘記了傳統權威和階級的可怕,要放在過去,觀眾會憤然離席,甚至砸向銀幕,但如今,沒人在意這些:「階級是無害的,階級是可愛的,階級甚至變成了……經典的。」

這些嚴肅的觀念問題確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奧斯汀中年開始對階級愛情觀進行「反思」的最後兩本小說《曼斯菲爾德莊園》和《勸導》,因為謹慎放棄而造成後悔的故事,也從來很少被人列為最愛。

BBC 曾經於《傲慢與偏見》出版 200 周年時拍過一部名為《來場舞會吧》的紀錄片,——還原奧斯汀所有的標誌性細節。事實證明,人們的健忘情有可原,這些場景在氛圍和功能上都帶著經典的他鄉氣質,和奇幻魔法世界如出一轍。

獅門影業 2016 年改編自暢銷書的電影《傲慢與偏見與殭屍》中,莊園舞會變成了瘟疫現場,優雅等待意中人的淑女們,轉身拿起砍刀組團殺怪。

《傲慢與偏見與殭屍》

《紐約時報》作者 Deborah Yaffe 理解這一點,他在《簡迷之間》中寫道,今天的「簡迷」和「Trekkies」(《星際迷航》迷)擁有相同的屬性。人們願意從單調瑣碎的現實中抽離,「時空穿越」到奧斯汀的舞會中。

生活在倫敦的 Amanda 就是其中的一個。她從浴缸邊上的一道門裡穿越到奧斯汀的舞會中。當夜色降臨在舞廳時,她回到 1813 年的冬天,聆聽奧斯汀家族的樂譜,在隊首領舞者退向隊尾時候開始跳舞。這位 2008 年幻想英劇《迷失奧斯汀》(lost in Austen) 中的女主人公,和大部分人一樣日復一日忍耐著沉悶工作,只有在 200 年前的世界裡,她才能感受愜意。

如果截取一個側面,禮節和風氣的往復在現實中同樣可能。Hardly Freeman 是一個在倫敦生活了 20 多年的美國人。她為《衛報》撰稿說,倫敦的年輕人早就是在酒吧裡稀裡糊塗地喝醉後,和一個人回家。等她在 2011 年左右回到紐約時,發現美國年輕人的約會、特別是那些通過約會網站相識的人,反倒在遵循簡·奧斯汀時代「止乎禮」的方式。

變化的流行文化和一成不變的東西

一些證據顯示,簡·奧斯汀的影響力可能正在減弱,或者趨於大部分經典讀物的平緩之勢。

儘管每年仍有大量把簡·奧斯汀作為主題的論文,圍繞著簡·奧斯汀的產業也不會丟掉任何一個可以大賺一筆的時機,但流行文化的快速迭代還是讓人們有了更多選擇。《傲慢與偏見》的銷量在亞馬遜經典小說分類中排在 270 位,排在前幾位的是 《1984》《指環王》和《了不起的蓋茨比》。2007 年電影《成為簡·奧斯汀》在美國和英國分別只收穫了 1866 萬美元和 300 萬英鎊。而同年上映的《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票房差不多是它的 16 倍。

愛情故事的賣點也發生了變化。1995 年的英劇《傲慢與偏見》得到褒獎的一點是,影像呈現出了她所隱晦在禮儀之下的情色煽動。在 20 年後,人們果不其然地盼來了《五十度灰》。

1995 年英劇版《傲慢與偏見》

不過奧斯汀仍然有持續成功的機會。看看周圍,有點無趣的是,200 年來,奧斯汀當年的「時髦」本質幾乎一成未變,除了壁爐旁多了電視,舞會變成了 party。

大多數愛情小說並沒有跳出簡·奧斯汀的模式。糟糕一些的鬆散跳躍,好一些的稍作改動。

英國暢銷女作家 Helen Fielding 的暢銷小說《BJ 單身日記》及改編電影系列,從 90 年代起成為當代「小妞故事」的典範。Helen Fielding 說,她的創作正是基於《傲慢與偏見》之上。她說自己曾經著迷於 BBC 1995 年版本的英劇,決定「竊取」奧斯汀的故事主線。

《大西洋月刊》在 2013 年的評論文章中寫道,BJ 就像是簡·奧斯汀女主角的「現代繼承人」,在延續奧斯汀特點的同時,又注入了新的當代的元素。作為三十歲的倫敦女性,BJ 仍然擁有善良活潑以及剩女(寂寞)的特質,只不過煩惱卻變成了體重、工作、性……

你也會發現,儘管過去了 200 年,今天的年輕女性和奧斯汀女主們在「原則」上有不少共通之處:斥責傳統兩性束縛,但仍然重視家庭觀念;承擔生存的壓力,在消費中獲得治癒和逃脫。她們就如同奧斯汀所寫的,在試圖看清並諷刺這個世界的同時,又強調專注於自身的生活——並不打算真的打破什麼。

無論是諷刺還是幽默,這兩件事情的實用功能是:沒有誘導你去改變社會;幫助你更好地忍耐它。在《傲慢與偏見》出版同年的一封家信中,簡·奧斯汀說:「我狂野不羈,是因為我不能自主。這不是我的錯。」

當然,這其中還包括幻想,和其中透露出的傳統婚姻觀。Helen Fielding 直接在《BJ 單身日記》中沿用了達西的名字。達西,有文化有情調的靈魂伴侶,但同時又是實惠的生存靠山。這就不難解釋,Linda Berdoll 在 2004 年的「同人」小說《達西先生結婚了》( Mr Darcy Takes A Wife)是當年的暢銷書。

題圖和文內圖片來自豆瓣電影、wikipedia

Snap 要上市了,9 張圖看 Facebook 之後最大的美國科技 IPO 是怎麼回事

是什麼支撐了一家百貨公司長達 90 年的創新,又是什麼讓它在後 40 年走向衰亡?

改變美國乃至世界橋梁建築史的大橋是如何完成的?| 我們的生活是這樣被設計的


相關焦點

  • 簡·奧斯汀逝世200周年,為什麼兩個世紀過去,人們對她依舊迷戀?
    這位 19 世紀的女作家基於階級和金錢討論婚戀現實,但毫無疑問,人們記得最牢的卻是鄉村莊園中發生的真摯愛情,在舊世界的條條框框下一波三折,反倒顯得更為動人。即便在簡·奧斯汀逝世 200 周年的今天,閱讀通俗愛情小說的人們已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五十度灰》上,但簡·奧斯汀依然是很大一部分人的選擇。不過,誰能說這兩者沒有相通之處呢?
  • 為什麼兩個世紀過去,人們對簡·奧斯汀依舊迷戀?
    如果要羅列小說史上最出名的男女關係,簡·奧斯汀筆下的伊莉莎白和達西勢必擁有非常靠前的位置。這位19世紀的女作家基於階級和金錢討論婚戀現實,但毫無疑問,人們記得最牢的卻是鄉村莊園中發生的真摯愛情,在舊世界的條條框框下一波三折,反倒顯得更為動人。
  • 成為簡·奧斯汀 - 紀念簡·奧斯汀逝世兩百周年
    與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寫作內容相比,簡·奧斯汀的關注範圍似乎略顯狹窄,幾乎都是局限於家庭生活、愛情糾葛和鄉村風俗。然而在兩百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反覆研讀她的作品。讀簡·奧斯汀的作品時,我常常思考這個問題,是什麼讓平凡單調的鄉村淑女生活在她的筆下變得耐人尋味?簡·奧斯汀究竟魅力何在?
  • 歷經200多年,為什麼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依然盛行不衰?
    世界經典名著小說家簡·奧斯汀(1775-1817)在她短暫的一生中,共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關於它們最大的共同特點,也幾乎沒有比簡·奧斯汀自己在一封家書中的概括更到位了:鄉間村莊裡的三、四戶人家——這就是我所刻畫的一小截(兩英寸寬)象牙。
  • 【簡·奧斯汀逝世200年】「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汀經久不衰!」
    正如二十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批評家埃德蒙·威爾遜所說,英國文學「曾發生過幾次趣味的革命」,讀者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望,「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汀經久不衰」。200年前的今天,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在溫徹斯特因病去世,享年42歲。
  • 簡·奧斯汀做不了女文豪,她也不屑做 | 逝世200年紀念
    今天是簡·奧斯汀逝世200周年的紀念日。
  • 簡·奧斯汀:200年前人家就是「網紅」了
    科林·菲斯憑藉出演《傲慢與偏見》一舉走紅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例如《傲慢與偏見》中的伊莉莎白,就充分體現了奧斯汀所嚮往的婚戀模式——伊莉莎白在和達西的交往當中,崇尚男女平等的原則,摒棄了傳統的男尊女卑觀點,並且認為高尚的情感是人們的正常需要。同時,奧斯汀筆下的理想婚姻除了平等、尊重以外,還有自由和理解,她希望以此來幫助人們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從而找到自我,實現自我。這種思想即使放到兩百年後的當代,也是積極正向的。
  • 《成為簡·奧斯汀》,這麼多年過去,它依舊美到心底
    最近又翻出了一部「老片」,這麼多年過去,它依舊美到心底——《成為簡·奧斯汀故事講述了年輕的簡·奧斯汀(英國著名作家)與湯姆·勒弗羅伊相識、相愛,卻因種種世俗壓力而沒能在一起的故事。現實中,簡·奧斯汀確實終生未婚,只在年輕時和湯姆·勒弗羅伊有過一段熱烈的愛情。電影把她的故事進行了藝術加工,描繪出了一段存有遺憾但卻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 200多年前的簡·奧斯汀被人稱「毒舌」,金星可算找到「師祖」了
    可見,簡·奧斯汀有多豪橫,她讓讚揚和反對她的聲音都到了高不可及的地步。一種神秘感迅速在簡·奧斯汀身上蔓延開來,簡·奧斯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見識過金星的「毒舌」,而有人給簡·奧斯汀貼標:毒舌。200多年前就有了這樣的奇女子,金星可算找到「師祖」了。01簡·奧斯汀,生於英國漢普郡的史蒂文頓,兄弟姐妹八人。
  • 200年過去了,《傲慢與偏見》還在被持續閱讀
    ■ 2013年英國等地將舉辦各類活動以慶祝小說出版200周年1813年1月28日,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在英國出版。200年過去了,《傲慢與偏見》依然是全世界讀者最愛讀的小說之一。2013年全年,英國等地將舉辦各類活動以慶祝這部偉大小說出版200周年。為了慶祝《傲慢與偏見》問世200周年,英國學界、文化界將於2013年陸續開展相關的慶祝活動。
  • 英國歲時紀|簡·奧斯汀為什麼不結婚
    簡·奧斯汀畫像。在其妹卡桑德拉所作畫像基礎上完成。可想而知,200年前沒有結婚的簡·奧斯汀面臨的是更加艱難的處境,刺耳的聲音像泡沫塑料之間的摩擦,讓人渾身難受。簡·奧斯汀200年逝世紀念日,我跟BBC的記者一起在她故居外的草坪上做採訪,路旁的古樹是她當年親手栽的。
  • 簡·奧斯汀在成為簡·奧斯汀之前,她經歷了什麼?
    除了擔任斯蒂文頓堂區和相鄰迪恩堂區的司鐸以外,喬治·奧斯汀在家開辦寄宿學校,還種植一些農作物,相對普通人而言,其收入已經頗為優裕,但仍不足以為兩個女兒提供豐厚的妝奩。簡·奧斯汀曾在1796年由於這個原因錯失一段美好姻緣。那年1月,過完二十歲生日不久的她認識了鄰居埃薩克·勒夫羅伊牧師的侄兒託馬斯。
  • 兩個世紀的《傲慢與偏見》:一戰戰場上的治癒系
    她並不知曉的是,如今由這本小說和她其他文學作品衍生的副產品已形成價值上億英鎊的產業鏈。改編影片《新娘與偏見》、《奧斯汀樂園》等深受觀眾喜愛;每年的簡·奧斯汀藝術節,皮克區的徒步遊覽等也帶來可觀收益。200年過去了,《傲慢與偏見》依然是全世界讀者最愛讀的小說之一。2013年全年,英國等地將舉辦各類活動以慶祝這部小說出版200周年。
  • 簡·奧斯汀小說改編及衍生影視作品合集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國女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奧斯汀的小說出現在19世紀初葉,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準備。
  • 高以翔逝世一周年,人們依舊忘不了他,是女友的炒作還是自身有亮點
    高以翔逝世一周年,人們依舊忘不了他,是女友的炒作還是自身有亮點。高以翔逝世後,在網絡依然成為人們熱議的內容之一,尤其是關於蘇湘涵的炒作和蹭熱度,更是把高以翔的事跡推向了高峰。人們在指責蘇湘涵蹭熱度,甚至說她是假女友的同時,也就不能忘記高以翔,甚至還在不斷的懷念和回憶高以翔。
  • 《傲慢與偏見》200年——偏見的本質
    電影《成為簡·奧斯汀》劇照200年間,人們學會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質疑《傲慢與偏見》,或「傲慢」或「偏見」的各種嘗試都是危險的——假如這種態度本身不是一種傲慢與偏見的話。「洞穴的假相」因1954年的「羅伯斯洞穴實驗」(RobbersCaveExperi-ment)而至少在字面上更神似20世紀社會心理學的術語,「市場的假相」則預示了20世紀70至80年代興起的語用學(Pragmatics)。當簡·奧斯汀在1813年寫下《傲慢與偏見》這個標題時,她已經有足夠的信心確認讀者不會在面對這兩個詞時站錯道德陣營。
  • 《成為簡·奧斯汀》愛情和婚姻如何抉擇,200年前的她給我們答案
    她在20歲時和一位愛爾蘭律師湯姆·勒弗羅伊一見傾心,卻因雙方家境貧寒,最終被迫以分手告終,兩人此後多年再無相見。後來,他結婚,生子,給自己的女兒取她的名;她則終生未嫁,一心投入文學寫作,把現實中未了的愛情和情感都注入了小說。
  • 《傲慢與偏見》,出版傳奇200年
    不管是不是讀者的第一部,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無疑都有實力影響讀者的「三觀」。這一點在「豆瓣網」上搜一搜就能找到答案:即使在《傲慢與偏見》出版200周年以後的今天,該書的影響力依然漂洋過海,難以抵擋——那麼多的中國女孩在其中讀到了婚姻中的現實,卻又有那麼多的中國女孩仍舊懷著愛情的理想和浪漫,想要找一個達西一樣的伴侶。
  • 永遠的簡·奧斯汀:婚戀劇霸屏鼻祖
    1817年7月,時年41歲的簡·奧斯汀在英國溫徹斯特因病去世,留下150英鎊稿費遺產和六部在其死後享譽世界的小說。今年,在簡·奧斯汀逝世200周年的夏日裡,因《我的前半生》火遍螢屏,婚戀關係再度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 當簡·奧斯汀不談論愛情的時候,她在談論什麼
    原創:PUP China        Editor's Note:7月18日,眾多文學迷們即將迎來簡•奧斯汀(Jane Austen)逝世202周年紀念日。電影《成為簡·奧斯汀》海報,圖片來自百度百科這部電影除了依據多部簡•奧斯汀的傳記外,還參考了她與親姐姐、同時亦是知己的卡桑德拉 (Cassandra) 之間的多封書信內容。在眾多親人中,唯有同樣一生未婚的卡珊德拉最得她信任,簡•奧斯汀也是在她懷抱裡與世長辭。但實際上,大部分傾訴了簡•奧斯汀愛情、抱負和追求的書信在其去世之後,出於保護妹妹隱私的目的,均被卡珊德拉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