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自王維創水墨山水,始有「水墨畫」一說,傳統水墨是相對於設色而言的,歷代文人畫競相崇尚「水墨」,取其雅逸之氣。當代「水墨」相對於傳統水墨,強調「現代性」而又取其具有中國文化之特點。
——崔振寬
說到崔振寬,就不能不說到「長安畫派」,這是我們討論崔振寬的水墨山水時,不得不予以特殊觀照的「闡釋背景」。離開這個背景,崔振寬「從哪裡來」就沒有理路可循。「長安畫派」對於崔振寬來說,不只是一個「闡釋背景」,而且是一個「先驗存在」。
——王魯湘
有關崔振寬的山水畫特徵,許多學者和評論家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分析與評價。我在這裡,提出一個「織體」的概念。
織體本是音樂的結構形式之一,其含義比較寬泛,在音樂作品中,它常常會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在時間上的形式,一是在空間上的形式。「織體」這個詞翻譯得很巧妙,它可以使我們產生形象化的聯想。比如一件毛衣,它的結構可以是緊密的、厚實的,也可以是稀薄的、有孔的。它可以是平整的,也可以有許多類似浮雕的凸起花紋。
在音樂中,也有類似的寫法,如果我們有機會打開一份管弦樂隊總譜的某一頁,我們可以看到,它是音響濃厚的,還是疏朗透明的。音響濃厚的,是樂譜上大多數甚至所有的聲部都用音符填寫得滿滿的,而音響疏朗透明的,則是只有少數幾件樂器在演奏,大部分樂器則是「休止」,五線譜上很空。
我認為,崔振寬的山水畫也具有這種音樂上的「織體」特徵,即他的作品以不同類型的線性皴染,呈現出多種形態的畫面疏密關係,從而發出或深厚低沉,或鮮明響亮的視覺音響。我們可以將崔振寬的山水畫看作以線條的編織為基本形態,其藝術的美學內涵是「以繁複表達單純」。
在崔振寬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他對於「織體」這一藝術語言基本元素的靈活運用。在崔振寬的山水畫中,他注意到不同體積和形狀的山石樹木可以通過重疊的筆觸交錯銜接,構建為一個相互生發的整體,這是一種獨特的聯結關係,可以視為一種筆墨的「編織」關係。
在崔振寬運用不同皴法,以書法性的書寫方式進行景觀形象的「編織」過程中,我們看到,他能去掉預想的形式,回到感性的原點,尊重自我感覺,開放心靈的空間,達到一種超越物質外形態的「重構」。
這種「重構」的模式,來自於黃賓虹所提倡的默識心記自然與皴法形式搭配,其要點在於:作品中所有的形象生成並不以自然物象的原型為本,而是在物象原型的記憶基礎上,以個人心態的表達和形式敏感的調適為主導,將物象形式先行解構,然後再重組為一種精神狀態的圖像,即圖像的重構。
——殷雙喜
《芥子園畫譜》習國畫之人的良師益友
作品欣賞
崔振寬
陝西長安人,1935年生於西安,1960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顧問、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陝西國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