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陪伴媽媽
曾經看到這樣的一條評論,如果當父母需要考試,那麼有很大的一批父母都是不合格的。其實,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真的有很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好,自己能否承擔得起這份責任。
但是同時,也有很多人努力的做一個好父母,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時候雖然會遇到難題和迷茫,但他們卻努力去做得更好。最近看了一些育兒書籍,我很喜歡德國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理念,還有德國媽媽崗位說明的教養規則,讓我感觸頗深。
德國媽媽的七大崗位任務,父母可以從中吸取有效經驗
1.能力大於成績
父母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明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居高臨下的命令孩子、指揮孩子。
成績和能力是相輔相成的東西,成績再好,基礎能力不具備,孩子長大依然很難適應社會。更何況,有些能力還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影響,家長不要過分關注成績,忽視了孩子能力的培養,本末倒置,受傷的最後還是孩子。
2.身教重於言傳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而父母作為孩子接觸最多的人,也是首先被模仿的對象。「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什麼樣的父母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父母首先做出好的示範,孩子才會模仿你,心甘情願遵守你們制定的規則。
3.尊重終於權威
之前就有「11歲孩子因為頂嘴被扒光」的新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忽視孩子的感受,不分場合、不知輕重的教育孩子,完全不給孩子應有的尊重。
雖說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孩子接受教訓,改掉自己的壞習慣。但是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僅引起孩子的叛逆和記恨。即使孩子出現問題,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在教育的過程中反思教育方式,並進行改進。
4.吃苦好過吃補
德國人的吃苦能力是出了名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的家庭會把孩子送到經濟貧窮的地區,讓孩子生活一段時間,讓孩子認識這個世界。
讓孩子在逆境中學會成長,學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5.放養由於圈養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遠比把孩子緊緊地握在手裡強。小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需要孩子自行探索的,父母強行參與只會讓孩子的能力夭折在萌芽狀態。
6.規則大於寵愛
愛孩子沒有錯誤,但是家長不能把自己的溺愛當作是對孩子的愛,父母的縱容與妥協,只會讓孩子變得驕縱任性。
給孩子制定規則,父母和孩子共同遵守,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建立起規則意識,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好性格。
7.自製強於控制
雖說孩子的自制能力不強,但是孩子也會儘自己的能力去做到最好。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講清楚事情的因果,讓孩子建立好的意識。
父母外界強加的控制,不僅容易讓孩子覺得厭煩,還會破壞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才是王道。
從小給孩子樹立規則,孩子長大後才不會因為壞習慣而吃虧,如果你也認同這些崗位的教養規則,就要趁著孩子年齡小開始給孩子制定規則,等孩子長大了,想管就難了。
給大家安利一套《小孩百分百勵志讀本》
全套一共12冊,陪伴孩子健康成長,適合3-11歲的孩子。
在孩子2-5歲時,給孩子作為睡前故事,讓孩子培養意識;6-8歲孩子就可以自行閱讀,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9-11歲,還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讓父母放心。
這套書彩圖注音,解決孩子的閱讀障礙,224個精選主題故事,點破孩子心中的迷茫,引導孩子形成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