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老中醫 張勳友
肝為五臟之一,是將軍之官,主謀慮而調暢情志;肝主疏洩,調暢氣機,惡抑鬱而喜條達,故肝氣以疏為順。若肝出現問題,不僅會出現本髒病變,而且常常會影響其他臟腑,調肝是臨床需要掌握的一個重要治療手段。那麼,如何調肝呢?
從氣論治
疏肝法:指順應肝氣,疏導肝氣之意。肝主疏洩,肝氣宜條達。肝氣鬱滯則表現為情志抑鬱,兩脅脹滿,善太息,不思飲食,故當以疏肝為基本治法,可選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四七湯,選擇柴胡、香櫞、佛手、青皮、香附、川芎、薄荷等藥物。
鎮肝法:指重鎮沉降乖戾之肝氣。肝氣虛則恐,表現為噩夢紛擾,易驚恐,故當以鎮肝為治法,選用礦石類、貝殼類藥物重鎮降逆,如代赭石、珍珠母、磁石、石決明、煅龍骨、煅牡蠣。肝氣橫逆犯胃可見呃逆、嘔吐、反酸等症,則可選用旋覆代赭湯降逆和胃。
瀉肝法:指清瀉肝臟寒溼和溼熱之意。肝氣疏洩不利,氣鬱則津液無所化,內蘊而生痰、生溼。肝氣橫逆犯脾土,脾氣被遏則不能運化水溼,則水溼內蘊,形成肝之溼證,鬱而化熱則形成溼熱證。故肝有寒溼、溼熱之證,臨床主要表現為陰黃和陽黃,治療當以清瀉肝之溼證為法,可選用茵陳五苓散、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用藥可選擇澤瀉、車前子、金錢草、茵陳、玉米須、冬瓜皮等。
化肝法:指化肝之痰濁。肝氣鬱結則水液代謝運化失常,又肝氣橫逆乘脾,脾氣不運而生痰、生濁,痰濁內蘊於肝,則表現為形體肥胖,胸脅脹滿,甚者則納呆、厭食油膩,可選用僵蠶、佛手、山楂、香櫞、虎杖、地龍、半夏曲。
清肝法:指清肝經之熱。氣鬱化火,肝氣實則怒,故表現為心煩易怒、面紅舌紅、口乾苦、脈弦數等症,可選用龍膽瀉肝湯、金鈴子散清肝瀉火,藥物以龍膽草、川楝子、黃芩、梔子、鬼箭羽、夏枯草、槐花、石見穿為主。肝火犯胃則表現為吐酸、嘔惡,可選用左金丸。
平肝法:指平肝息風。肝陽上亢則易化風,肝血虛亦易生風,可見頭暈、目眩等症,治療應在平抑肝陽、補益肝血的基礎上配合平肝息風,可用天麻、鉤藤、全蠍、蜈蚣、菊花、薄荷、槐花等。
從血論治
涼肝法:指清血熱以涼肝。肝為剛髒,又主藏血,肝火內蘊則易熱傳營血,動血破血,致血熱妄行,常表現為面紅目赤、斑疹、舌紅絳等症。可用赤芍、水牛角、紫草、生地黃、丹皮、側柏葉、鬱金、地榆、藕節等。
養肝法:指補養肝之陰血。肝血虛則表現為兩目乾澀、爪甲不榮、視物不清,以補益肝血為治療大法,可選用當歸、木瓜、雞血藤、阿膠、柏子仁等。
散肝法:指散肝之瘀血。肝血運行不暢,則瘀血內積於肝,當活血化瘀以通肝絡,可選用三七、丹參、赤芍、丹皮、延胡索、川芎、香附、酒大黃、五靈脂、蒲黃、地龍、雞血藤、王不留行籽、桃仁、紅花。其中三七、丹參活血,為虛實並用之藥物;延胡索、川芎、香附行氣活血,為血中之氣藥,氣中之血藥;赤芍、丹皮為涼血活血藥,尤宜散血熱,治療離經之血。
破肝法:指破肝之癥積,可見鼓脹、脅肋刺痛、舌底瘀斑等,可用大黃 蟲丸,用藥以乳香、沒藥、鬱金、莪朮、三稜、全蠍、蜈蚣、 蟲、穿山甲為主。破肝法與散肝法比較,以破有形之癥塊為治法,其藥物活血之力強於散肝法,故予破肝命名,取其勢如破竹之意。其中蟲類藥物全蠍、蜈蚣、 蟲、穿山甲又有搜剔經絡之用。
軟肝法:指軟肝散結。當肝之痰結、瘀結形成肝之痞塊時,應治以軟肝散結之法,可選用鱉甲軟肝散,藥選鱉甲、夏枯草、生牡蠣、浙貝母、三七、丹參等。軟肝法又多與化肝法、散肝法、破肝法合用,增強軟堅散結作用。
從陰論治
滋肝法:指滋養肝腎之陰。肝體陰而用陽,為陰中之陽,故其本為陰髒,當以滋養陰液為本,肝陰虛則可見目幹、腰膝酸軟等症,可選用一貫煎、六味地黃丸等,藥物可用生牡蠣、玄參、知母、生地黃、熟地黃、旱蓮草、山萸肉、女貞子、首烏、鱉甲、黑芝麻。其中生牡蠣、玄參、知母、生地黃甘寒以潤之,既能滋肝,又能涼肝,清內生之相火。
柔肝法:指通過甘味藥物以柔緩暴戾之肝氣的治法,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意。可選用當歸、白芍、炙甘草、五味子、大棗等。常與疏肝法合用,疏肝柔肝,治法上剛柔並濟,體現肝臟體陰而用陽的特點。
斂肝法:指用酸味藥物收澀肝魂。「肝藏血,血舍魂」,肝虛則神不內守,肝火旺則神易彌散,故予酸以收之,可選用白芍、五味子、酸棗仁、烏梅、山萸肉等。斂肝法與柔肝法的不同在於:斂肝以酸味藥物為主,以收澀魂神為治法;柔肝法以甘味藥物為主,以緩肝之疏洩太過為治法。又白芍、五味子酸甘,既能柔肝,亦能斂肝。
從陽論治
溫肝法:指溫肝經、散寒滯的治法。論腎陽、脾陽者較多,肝為剛髒,無陽虛之症,但肝經易受涼,則宜溫肝散寒,典型方劑為暖肝煎、天台烏藥散,藥物可選用烏藥、吳茱萸、小茴香、乾薑、橘核、荔枝核等。
下期健康教育知識主題導讀
名老中醫分享胃病調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