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一切有情,都無掛礙

2021-02-13 坦腹齋

似乎有些人的人生,註定要上演比別人精彩百倍的劇情。在一百年前那個風雲變幻新舊更替的時代,就有這麼一個傢伙橫空出世:自幼儀容出眾,天生驚才絕豔,精通英、法、日、梵諸多文字,還詩、畫、小說皆能信手拈來,才情、膽識、相貌俱稱一流,據說當時幾無能出其右者。其人還數度出家,卻全然不守任何清規戒律。這個集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各種封號於一身的「花和尚」,就是蘇曼殊。

魯迅先生這樣描述他稱之為「古怪」的朋友蘇曼殊:「有了錢就喝酒用光,沒有錢就到寺裡老老實實過活。這期間有了錢,又跑出去把錢花光。」在先生看來,這位身披袈裟的僧人,更像個浪蕩公子。每每手頭寬裕,他便呼朋引伴吃飯。一旦「客少,不歡也」,便託人輾轉相邀,「宴畢即散,不通姓名,亦不言謝」。

讀過他的人生,才知道他與之於佛門,只是介於僧俗之間。他是佛子,也是凡子,他是佛門之不肖子,又是塵世之浪蕩子。


蘇曼殊

關於他的身世,有心人早已整理成形,隨處可閱。他只是一個私生子,自小受盡白眼。而他的父親甚至曾經疑心蘇曼殊得了傳染病而把他一個人丟在了廣東老家的柴房裡,任其自生自滅。那一年,蘇曼殊11歲。病癒之後,蘇曼殊即剃度出家做了和尚。不過,蘇曼殊到底還是個孩子,不久之後他就因為躲在寺廟一角偷偷烤乳鴿吃而被逐出了山門。

之後蘇曼殊的表哥赴日本求學,蘇曼殊得以隨之重回橫濱,翌年遭遇了人生的初戀。關於他的這段初戀,傳說不一,最流行的版本是:其時,有一個姑娘跟他隔溪而住、臥室相對,因常彼此相望竟而撞出了愛的火花。姑娘有一隻鴿子,專代他們傳送情書和情詩。某天一封信被蘇曼殊的叔叔發現,認為有傷風化而對曼殊嚴加懲戒,姑娘聞訊後,心知好事難成,蹈海殉情而亡。這讓蘇曼殊痛不欲生,他離開日本回到廣州,再度出家。但二度出家的蘇曼殊卻並沒有真的就「看破紅塵」,幾年之後就耐不住寂寞又還俗跑到了上海,還秘密從事反清活動,一度還想要刺殺堅持「保皇」的康有為,後遭到通緝,被迫逃亡,再返日本。最後在三十五歲的壯年卒於上海。

蘇曼殊一生放浪形骸。一有錢就上青樓,喝花酒。一來勁,就夜半歌哭。他從事革命,贊同暗殺,甚至打算去暗殺康有為。他暴飲暴食,犯了腸胃病,偏是在病枕下搜出大把糖炒慄子。他是哪門子和尚?很少看他禮佛誦經,卻不守清規到處奔走。偏偏世人就定義他為「畫僧」、「情僧」、「詩僧」、「革命僧」。這真是一個讓人心痛的玩笑。

古往今來的那些名僧,都快要把做和尚的「有意思」的給做絕了,誰知到了清末,居然還有人能翻出新花樣,把個「花和尚」做得有聲有色,實在有些匪夷所思。

蘇曼殊的貪吃無度,曾是時人取笑他的一大笑柄,有一次,他窮極了,腰無半文,他無法可想,只得把金牙齒拔下來,抵押了錢,買蜜棗吃。也有人說,他的去世,是因為連吃三十五籠小籠包,最後生生把自己撐死。時人謂之癲狂,唯獨陳獨秀卻不以為然。他說「暴食」其實是蘇曼殊的「自殺政策」,蘇曼殊「眼見舉世汙濁,厭惡的心腸很熱烈,但又找不到其他出路,於是便亂吃亂喝起來,以求速死」。止庵說:「蘇曼殊經歷了清末到民初,前所未有的新舊交替、東西碰撞的時代,而他自己本身卻是一個淺而真,不複雜不深刻的人。假如放在西方,或許就是一個王爾德式的人物。」

有太多的人選擇遁入空門只是為了尋求一個解脫,給自己的過去找個答案,給自己的未來找個理由,用持齋受戒麻痺自己不堪寂寞的內心。其實蘇曼殊最初也未能免俗。關河蕭索,他無法禪定,佛界,他幾進幾出。說他精通佛法,實在不敢苟同。只能說現實和理想產生矛盾時,他喜歡採取極端的方式。佛界,是他心靈的避難所。他遁入佛門只是為了尋找「自我救贖」,這與佛門普度眾生的宏源本來就背道而馳。空門只是他的旅館,他來這裡只是休養與療傷,在佛門的庇佑下緩解外界的壓力與內心的疼痛。世事之荒誕不經、自我之惆悵無奈,傷他的心,傷他的身,推他一次又一次進入超脫紛繁蕪雜之塵世的幻想,一次又一次跪拜佛門,祈求解脫,但他又不想穿上一襲冷清蒼灰的袈裟。

他時刻生存在僧與俗的「緊張」之中。他有許多的女友,並與其中幾人感情極深,但當「愛情」真正向他走來,他又退縮了。我們讀他的詩,只覺得他是一個「凡心不死」的人,甚至於妓女結交。批評他的人認為他是病態的,說他是「厭世者、自虐狂」, 是「天真者、怪誕者」,是「怪和尚」、酒肉和尚,也有人直稱他「畸人」。而欣賞他的人,則說他是「詩僧、畫僧,更是情僧」,是「詩人、文學家、畫家」,是「一個革命者、一個佛教徒、一個戀母的兒子、一個情人、一個漂泊者……」


蘇曼殊畫作《雁蕩觀瀑》

從他在世到今天,人們從未忘記他。推崇他的人如稱之為「亙古未見的稀世之才」!心有戚戚的鬱達夫說過:「蘇曼殊的名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早已是不朽的了……他的譯詩,比他自作的詩好,他的詩比他的畫好,他的畫比他的小說好,而他的浪漫氣質,由這一種浪漫氣質而來的行動風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

有人認為蘇曼殊是中國近代以來最有禪意,也最有浪漫氣質的文人,他參的是「狂禪」一路。焚書毀經,喝酒食肉,流連煙花卻想尋找脫離了外物的根源禪意。就如同水滸傳中的魯智深一般,「狂歌走馬,鬥酒黃雞」的生活就像禪門的 「竹林七賢」,想要為自己的俗世生活尋找佛法上的安慰。至於和尚的外表,終是外物。他說自己「學道無成,思之欲泣」,僅有數篇詩文傳世,但就這幾篇詩文,已經讓他成為了中國詩史上最後一位把舊體詩做到極致的詩人,古典詩一座最後的山峰,這恐怕是蘇氏迄今所得之「最高評價」。

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如此一位集才、情、膽識於一身的蘇曼殊,竟然半僧半俗地孤獨一生。1918年,他經過三十五年的紅塵孤旅,留下八個字:「一切有情,都無掛礙」,然後離開了人世,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感慨。他死的時候,四顧依然蒼涼侵冷。

蘇曼殊一生除了文字作品,只留下了僅有的幾張照片。照片上的他清秀、灑脫。他那如幽花一樣銷魂的詩句,那蕭疏淡遠的畫作,總能令愛才的女子動心。而一顆詩人的多情甚至泛愛之心,也讓他貪戀世間的風花雪月。然而蘇曼殊頻頻穿梭於花叢卻守身如玉。他贈詩日本彈箏女百助:烏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 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他一生情債太多,又在情慾和意志之間掙扎,難怪有種種過激行為。「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他的那襲袈裟中,染了太多的胭脂和淚痕。

如今他被葬於西泠橋,與江南名妓蘇小小墓南北相對,才子對名妓,而且都是至情至性尚美之人,也算適得其所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湖墓葬多被搗毀,後又恢復。只是,蘇曼殊骸骨今不知存於何處,只留下一座白色小塔,任幾多遊人唏噓不已。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步行於西子湖畔,在剪剪楊柳風中,似乎看見那個年輕的僧人,在如雨櫻花中飄然而來。三十五歲,哪怕他如青梅一樣沒有成熟過,世人都以大師相稱。多少年後,他的多才薄命,還打動著男人和女人們的心。



坦腹齋友情推介

相關焦點

  • 中日混血花和尚,一生情多累美人|蘇曼殊
    李叔同生前的最後一幅字是「悲欣交集」,蘇曼殊的最後遺言是「一切有情,都無掛礙」。如此,他們對人生的喟嘆又可謂殊途同歸。蘇曼殊與李叔同今日知李叔同者眾,知蘇曼殊者寡。如果不是在掛一漏萬的歷史中被遺忘,就是在莫衷一是的傳說中被歪曲。
  • 《心經》: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掛礙的是什麼?因何有恐怖?
    《心經》: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裡「掛礙」是指掛礙三界,三界由如牢籠,使得有情不能解脫生死當來苦。「掛礙」的「礙」,有捆綁、結纏的意思,有情心若掛礙三界,就不得解脫。為什麼會掛礙三界呢?因為有情心裡不離我執及我所執,由我執及我所執,無間起世間善、惡、無記三業,由此三業增上力故,使得有情結生相續,輪迴三有,無有出期。菩薩以大悲願力為導首,求佛一切智智,就是要依般若波羅蜜多為方便,修學圓滿一切佛法。
  • 寶玉出家後,成了蘇曼殊
    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蘇曼殊怪癖滿身,卻是一深情純粹之妙人。與他有交往的歌妓有名有姓的有28人之多,但都發乎情止乎禮,沒有肉體之歡,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他喜歡穿著僧袍去逛秦樓楚館,以至於全上海的青樓女子都認識他。
  • 民國一代妙僧——蘇曼殊|人物
    蘇曼殊喜歡吃花酒,也喜歡替人家「叫局」,據包天笑記載,蘇曼殊曾給鴛鴦蝴蝶派的高手畢倚虹叫過一局。某日,一群文人相會,到場的人都有熟悉的局可叫,只有畢倚虹沒。 蘇便道:「我昨天在惜春老四家,見一女娃兒,頗嬌憨活潑,可取材也。」有人接話:「和尚正法眼藏,必無錯誤,何妨叫來一看。」花箋飛去,不到半小時,人就來了。
  • 「革命和尚」蘇曼殊: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
    可以說是蘇曼殊與眾不同的身世才造就了他坎坷的人生,小時候的經歷讓他形成了優柔寡斷的性格,筆下的文字也一樣處處透露著憂鬱、傷感、彷徨的氣息。蘇曼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其詩、文、小說、繪畫無不精通。尤其以詩的影響最大,故有「詩僧」之稱。他為後世留下了不少令人嘆絕的詩作。今存有一百零一首,大部分是七言絕句。
  • 傳奇花和尚蘇曼殊:偏愛女色卻不動凡心,生前一擲千金死後清貧
    在民初上海灘的堂子裡,花和尚蘇曼殊算是有頭有面最能吃得開的人。他隔三差五就會在高檔酒樓辦群芳宴,宴請各路嘉賓。有文人這樣記載蘇曼殊的闊綽曼殊在上海,宴必致多客,一人所識無多,必託友人輾轉相邀。問其故,則曰:「客少,不歡也。」客至則開宴,宴畢即散,不通姓名,亦不言謝,人皆訝之。
  • 一代奇僧蘇曼殊:本是多情種,袈裟鎖火焰
    4/14蘇曼殊的詩並畫詩家杜宣曾就蘇曼殊的詩才說過:「曼殊刻苦、天才均有之,最重要的,我看還是因為他的早悟。」5/14蘇曼殊的畫《琵琶湖記遊》蘇曼殊的畫格調不凡,意境深邃。後蘇曼殊以自己與菊子的戀情創作了情愛小說《斷鴻零雁記》,感慨幽冥永隔的愛戀之苦。
  • 蘇曼殊與上海 | 黃軼
    細究起來,蘇曼殊與上海的緣分中有幾個年頭尤為重要。    蘇曼殊1884年出生於東京,中日混血兒兼私生子和棄子的身份成為其「難言之恫」。五歲以前,他隨義母河合仙生活在橫濱和東京,被認親後回到廣東香山(今珠海)度過了一段夢魘般的生活。蘇曼殊最早與上海結緣是在1896年,他到當時中國的文化、經濟中心上海投奔經營茶業的父親,進一所教會學校讀書。
  • 蘇曼殊:無端狂笑無端哭 縱有歡腸已似冰
    ——《過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僧人中的文人,文人中的僧人,近百年來有兩人最出名,一是弘一法師,一是蘇曼殊。蘇曼殊究竟為何出家為僧?這個問題一直如迷霧般引人猜測。  蘇曼殊的父親蘇傑生年輕時赴日本橫濱經商,與某日本婦女交往而生蘇曼殊。15歲時,蘇曼殊隨表兄林紫垣再赴日本,就讀橫濱華僑設立的大同學校。
  • 尾牙將近,誰能拒絕蘇曼殊的約飯?
    他喜歡熱鬧的飯局,吃與因吃而來的熱鬧,都是蘇曼殊所刻意經營的人生樂事。民國時期教師待遇非常高,每月有200銀元收入。雖然有如此豐厚的薪金,但蘇曼殊生活經常到了舉債的地步,其錢財大多揮霍在飯局之上。他常大肆請客,每次廣邀眾人豪飲大嚼,若人少便叫當席的朋友再呼他人,直至人坐滿一大桌方罷休。席後眾人散去,他竟不記得入席皆為何人。
  • 蘇曼殊:一個以淚和墨的現代禪僧
    ▲蘇曼殊1918年,34歲的蘇曼殊在上海病逝,臨死之前,寫下偈語:「一切有情,皆無掛礙。」蘇傑生有一妻三妾,其中一名小妾日本人河合仙,是蘇曼殊的養母,他的親生母親是河合仙的妹妹河合若子,蘇曼殊出生三月,若子就離開了蘇家,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
  • 現代禪僧蘇曼殊 以淚和墨繪人生
    蘇曼殊是誰?為何黃賓虹、陳獨秀盛讚蘇曼殊繪畫呢?這套《曼殊上人墨玅》冊頁為何能拍得高價呢?蘇曼殊1918年,34歲的蘇曼殊在上海病逝,臨死之前,寫下偈語:「一切有情,皆無掛礙。」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曾有過無數標籤:「詩僧」、「情僧」、「革命僧」、「糖僧」、酒肉和尚、天真者、厭世者、怪誕者……今天我們來聊聊蘇曼殊和他的繪畫吧。
  • 中國最有才華的酒肉和尚,為何35歲暴死?人們在他床底下找出答案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了一個集才、情、膽識於一身的酒肉和尚,他的名字叫做蘇曼殊。蘇曼殊的父親是華人,母親是日本人,從小,蘇曼殊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2歲從出生地日本來到廣州,投身六榕寺,做了個小和尚,可嘴饞偷吃鴿子肉,被趕出了佛堂。16歲,返回日本後與小美女杏子偷嘗禁果。
  • 掛礙只在心——心無礙,則無事
    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謂妄想,就是過去所做、所說、所見、所聞的影像留在我們腦子裡。讓我們高興的,我們執著;讓我們痛苦的,我們也執著。想的次數多了,就會形成心理慣性,影響自己的行為。我們的心總是隨著外在的境界轉變,或者喜歡什麼,或者厭惡什麼,變化不定,不能平靜。
  • 《春雨》樓頭尺八簫——情僧蘇曼殊的京都往事
    這首曲子曲樸實無華,可以獨奏,悠遠深沉,也可以合奏,更有響徹法界之勢。曲調比較簡單,平淡,多用於個人修煉,很少用於舞臺表演。《春雨》 蘇曼殊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 佛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古今中外小說電影,有床上戲的,也常出現男女主人公顛鸞倒鳳,狎暱親熱,脫得一絲不掛的場景。有趣的是,明朝李贄在《焚書·陸思山》中還自我表白說:「熱甚,寸絲不掛,故不敢出門。」所說「寸絲不掛」,就是一絲不掛。在佛門中,「一絲不掛」又別有解釋。禪宗認為,一個人活在世上,最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樣就活得瀟灑自在,一無牽掛,就好比魚兒在水中優哉遊哉,遠離釣鉤網罟。
  • 蘇曼殊:不是我太荒唐,只是努力活得像自己
    蘇曼殊畫像佛教中,曼殊沙華,又喚作彼岸花,花開無葉,葉生無花,如同那奈何橋畔的等待,終究不復相見。所以,一旦提及蘇曼殊,總有人說,曼殊雖美,卻是充滿了不詳與絕望的愛。他的小說也都以愛情為主題,可是主角最終都無法得到完美的結局。在《斷鴻零雁記》中,男主三郎遁入空門,女主雪梅絕食身亡,以死殉情。
  • 大型電影紀錄片《斷鴻——蘇曼殊》在香洲開拍啦
    9月23日上午,大型電影紀錄片《斷鴻——蘇曼殊》啟動儀式在石溪亦蘭亭公園順利舉行,該影片由蘇曼殊的故鄉——珠海香洲重磅推出。在香山縣的瀝溪村,一出生就被父母拋棄、受盡大媽打罵的小曼殊卻深受私塾先生的喜愛,香山文化滋養了啟蒙時代的蘇曼殊。
  • 「獨行之士,不從流俗」歷代名家論蘇曼殊其人
    還有一件事,就是上海城隍廟開闢商場時,他說賣糖粥的從此沒有生路了;能開店的都是有資本的,小販生活將絕了。他平常絕不談社會問題,然而無意之間卻露出同情於無產階級的思想來。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柳亞子《蘇曼殊之我觀》 夫天地生才,由來非偶。既畀付以特殊,將期許而無已。況復翱翔瀛嶠,眷戀神皋。定交杵臼之間,側身顧廚之列。
  • 清除音聲的掛礙相
    什麼都不用想,他音聲是沒有掛礙的,對不對?你們音聲有沒有掛礙啊?有,「阿彌陀發、阿彌洛贓、阿彌有佛」。哎喲,我發現這個花樣多的,我一聽大家喊的,在這兒花樣真多,一會兒「阿彌有佛」,一會兒「阿彌陀贓 」,一會兒「阿彌落髮」,我還沒聽出有啥,因為我這個辨別能力比較差,我不辨別了,就聽見有人拼命在念「阿彌有佛」,哎喲,因為實在是這個真會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