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約定俗成的習慣,對不同的魚冠以「鱈魚」的名字,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習慣,很有可能是因為這些魚大都是肉質雪白。
把鱈科甚至鱈形目的魚稱呼為"鱈魚」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把銀鱈魚等不屬於鱈科的魚也習慣性的稱為「鱈魚」,也是可以理解的事。但是以油魚冒充鱈魚這種明顯的欺騙行為的確不可饒恕。
1.大西洋鱈魚(鱈形目-鱈科-鱈屬)
其他名稱:真鱈魚,挪威鱈魚
這是最為著名、最早被開發、也是最為大家認可的鱈魚。這種魚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是歐洲海洋文明的主要蛋白質來源之一。尤其是維京人,他們發現,鱈魚基本不需要烹調,只需要開膛破肚,然後掛在架子上風乾,就能長期間保存,更是解決了維京水手們長期航海的食物需求。而同樣作為島國,英國人對鱈魚也非常重視,在腐國不堪入目的黑暗料理圈裡,炸鱈魚是為數不多的能拿得出手的美食。
2.太平洋鱈魚(鱈形目-鱈科-鱈屬)
其他名稱:大頭魚,大頭腥
雖說鱈魚成名於歐洲,但是咱們太平洋沿岸也有,只不過太平洋沿岸國家普遍對這種魚沒什麼興趣,因為它口感較粗糙,味道更是清淡,不符合東亞飲食圈的嗜鮮的審美,所以也就沒有發展出維京人和英國人那樣的鱈魚文化。
生活在太平洋沿岸的鱈魚,又叫大頭魚或者大頭腥,在中國的黃海海區產量並不低,但是市場對它們很不認可,所以價格也很便宜
這是一種產量非常小、分布區域非常單一的鱈魚,僅在格陵蘭周邊海域才有,因為當地也有大西洋鱈魚,而且格陵蘭鱈魚比大西洋鱈魚小的多,所以一般沒有人會專門的捕撈格陵蘭鱈魚,現在全球的年捕撈量也就是二三百噸。要知道,太平洋鱈魚的年捕撈量有四五十萬噸,大西洋鱈魚更是達到了200萬噸,與之相比,格陵蘭鱈魚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4.明太魚(鱈形目-鱈科-鱈屬)
其他名稱:黃線狹鱈,阿拉斯加鱈魚
明太魚(黃線狹鱈)在去年已經被正式從鱈科狹鱈屬更改為——鱈科鱈屬了!
也就是說,哪怕是按照坊間自創的定義——「只有鱈科鱈屬才是真鱈魚」的標準,明太魚也是一種「真正的鱈魚」了!
做出這個更改是因為近幾年的DNA研究發現,明太魚在基因上和鱈科鱈屬親緣關係更近。其實,動植物的分類本來就是個人為行為,動物更改分類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的。這次的更改之後,鱈科鱈屬就有了4個成員
得益於韓國料理的流行,在任何一個城市我們都可以以比較低廉的價格吃到明太魚。即使是不吃韓國料理,我們常吃的蟹肉棒其實也是由明太魚肉製作的。而更為大眾熟悉的KFC和麥當勞裡的鱈魚堡、麥香魚其實也都是明太魚製作的。把明太魚定義為中國人最熟悉的鱈魚,一點也不為過。
除了中國、韓國之外,明太魚幾乎也是世界上被食用的最多的一種鱈魚,它的捕撈量達到了300萬噸,它的分布區域也非常廣泛,從朝鮮半島沿海、日本海,一直到白令海都有分布。
5.銀鱈魚(鮋形目-裸蓋魚科-裸蓋魚屬)
其他名稱:裸蓋魚,黑鱈
裸蓋魚就是市場上價格昂貴的銀鱈魚。它雖然被稱為鱈魚,但其實並不是鱈形目的動物,而是裸蓋魚科的唯一物種。它在外觀上和鱈科的鱈魚有明顯的差別:鱈科的鱈魚有3個背鰭,而銀鱈魚(裸蓋魚)只有2個。但是也許是因為同樣雪白的肉色,裸蓋魚被日本人賦予了「銀鱈魚」的美名,這個叫法也傳到了中國大陸。
銀鱈魚生活在北太平洋、北冰洋的寒冷海底,它們的生命周期很長,曾被人捕獲到的歲數最長的一條魚已經有94歲了,由於生長緩慢、營養豐富、捕撈量少,銀鱈魚的價格非常之高,在一二線城市可能達到150元每斤的水平。
這是另一種被稱為銀鱈魚的魚,和上一種銀鱈魚一樣,它也不是鱈形目成員。而為了和上一種銀鱈魚區分開來,這種又被稱為法國銀鱈魚。
北極鱈魚其實有兩種,分別是鱈形目-鱈科-極鱈屬的Arctogadus glacialis,以及鱈形目-鱈科-北鱈屬的Boreogadus saida。由於這兩種鱈魚體型較小,沒有特別明顯的漁業價值,所以很少登上餐桌。而這幾年裡,挪威海產局在中國市場推廣的所謂「挪威北極鱈魚」,其實只是北極海域出產的大西洋鱈魚而已。
8.扁鱈(鰈形目-鰈科-庸鰈屬)
其他名稱:冰島鱈魚,狹鱗庸鰈
這其實是一種大型的左口比目魚,不知道為什麼要掛著「鱈魚」的名號……這種魚生活在太平洋北部海域,卻又被稱為冰島鱈魚,這是因為當初大西洋海域也有一種庸鰈,但是後來逐漸被捕撈殆盡了,於是遠洋漁船就來到太平洋捕捉狹鱗庸鰈,但是冰島鱈魚的名號已經喊出去了,就沒有再改名。
由於價格高昂,體型又大,所以扁鱈一般是切成片賣
這也是市場上常見的「鱈魚」,但它不僅不屬於鱈屬,甚至不屬於鱈魚科,而是無須鱈科之下6個屬的統稱,市面上也會被稱為白鱈魚。
無須鱈和鱈科鱈屬的外觀區別主要有2,其一是「無須」,也就是沒有大西洋鱈魚嘴巴下邊的那個小棒棒;其二是背鰭,無須鱈有1長1短兩個背鰭,而且長背鰭有明顯的波浪線。
無須鱈種類很多,餐桌上常見的有歐洲無須鱈,澳洲無須鱈,銀無須鱈和北太平洋無須鱈,這幾種無須鱈外觀很難區分,口味也幾乎相同。在歐洲,無須鱈的江湖地位一點也不比大西洋鱈魚差,尤其是地中該沿岸的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海鮮消費大國,對此更是鍾愛。由於無須鱈體型小,所以市面上的無須鱈一般是碎魚塊或魚柳,而因為無須鱈肉內脂肪含量略高,它們更適合油煎、油炸的烹調方式。
這是兩種大型深水捕食魚類的統稱,它們價格低廉,肉質也算得上鮮美,營養成分也是不錯的,但是,由於一些尷尬的特性,以及一些別有用心的商家的運作,這兩種魚成了人人喊打的李鬼。
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都是鱸形目蛇鯖科的魚類,因為長期生活在深海中,水壓比較大,深水魚的魚鰾就退化掉了,那麼為了控制浮力,深水魚需要找到自己的解決之道。這兩種魚的解決之道就是——從食物中吸收蠟酯,利用蠟酯比重小的特點達到和魚鰾一樣的功能。一般來說,這二者魚肉內的蠟酯可以達到體重的20%。
蠟酯是不能被人的消化系統吸收的,那麼我們如果吃了油魚,這些蠟酯就需要被排放出體外,一般來說會順著腸道慢慢的蠕動輸送,然後從菊花處慢慢的滲漏出來,經常染得褲子一片油汙;如果你一次性攝入了太多的魚肉,就會發生更劇烈的反應——腸胃痙攣,腹瀉不止。所以蠟酯又被稱為蛇鯖毒素。
蛇鯖毒素對人是沒有毒害作用的,但是引起腹瀉是不爭的事實,屁股留油而且還有一股腥臭味更是讓人難堪,所以在管理制度較為成熟的國家,對油魚的銷售是允許的,但是必須要明確的註明它的「危害」,並且要給出合理的食用量建議,按照美國的標準,一個成年人一次性食用油魚不應超過三兩。還有一些國家乾脆就禁止油魚在市場是流通。而在我們國家以及東南亞,現在對油魚的流通還不做任何的管控。
沒有相關法規管控,一些無良商家開始用油魚坑蒙拐騙了:有的時候它們會被以肉塊的形式偽裝成大西洋鱈魚出售,有的時候會以肉塊的形式偽裝成鯧魚出售,有的時候會以整條魚形式偽裝成銀鱈魚出售,還有的時候異鱗蛇鯖會被當做金槍魚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