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寫春秋】《春秋經》為什麼記卒不記立?

2021-02-19 一說春秋

楚國王子羋圍趁著國君羋麋生病,入宮將他勒死,接著自立為王,並向諸侯發出羋麋去世的赴告。

送赴告去鄭國的使者正好碰到在鄭國聘問的楚國大夫伍舉,伍舉問起關於繼承人的說辭。

使者回答說:「寡大夫圍。」

伍舉認為不妥,改說辭為「共王之子圍」。

伍舉改赴辭是為了強調羋圍的嫡嗣地位,同時弱化他篡位的印象,但我們更感興趣的是這份赴告的內容。

我們知道,春秋時代盟國有大事相互通告的義務,如戰爭、國君的卒葬都會以赴告的方式通告。國君去世的赴告,根據國家間關係的親疏,會有記名或不記名的區別,但赴告中是否含有繼任者的信息呢?由羋圍發出的這份赴告來看,是有的。

但是,《春秋經》記錄此事為「冬十有一月己酉,楚子麇卒」(春秋經昭元年),僅記錄了羋麇去世,卻沒有記錄繼任者是羋圍。《春秋經》的記錄習慣,赴告就記錄,不赴告就不記錄。既然赴告裡有繼任者,為什麼不記錄為「冬十有一月己酉,楚子麇卒,共王之子圍立」呢?

縱觀《春秋經》的記錄,對於國君即立的記錄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是魯國自己的國君即位,因為內亂都可能不記錄,何況其他國家的國君。事實上,《春秋經》記錄其他國家國君即位僅有兩次:

天王居於狄泉。尹氏立王子朝。(春秋經 昭二十三年)

前一次是衛國在衛州籲之亂後,召回衛晉立為國君;一次是王室內亂,王子姬朝篡立,不久即失敗。可見,《春秋經》慣常是不會記錄外國國君即位的。

從實務上講,國君即位也遠不如去世、下葬重要。國君去世、下葬,各國需要派出人員去弔唁、送葬,凡是《春秋經》記錄的,魯國是必然派了人的。但國君新立,理論上也應該派人赴告盟國,卻看不到有派人恭賀的慣例。一般是新君主動和盟國重溫舊好,否則的話,其他國家也僅僅在此後幾年朝聘的時候順便恭賀即位,即使對待霸主也是如此。

由此可知,《春秋經》記卒不記立,恐怕是因為卒是特記,立是常事。就如同一年四次常規祭祀一樣,常事不記,有變故的時候才會記錄。

以上推論基於現有《春秋經》記錄,不排除孔子修春秋時,將所有他國國君即立的記錄統統刪除的可能性。

往期內容

【清華簡】勵精圖治的國君也是居心叵測的寵臣?

【學寫春秋】詳解「鄭伯克段於鄢」的春秋筆法(修訂版)

【考異】闔閭和王僚到底是啥關係?

【群說】一命、再命、三命到底是實缺還是榮譽職?

【群說】「枕之股」枕的誰的股?

一說春秋的第一部《驚蟄》已經在2019年9月出版, 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通過通過公眾號即可訂購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打賞捧個錢場,轉發捧個人場

相關焦點

  • 【學寫春秋】詳解「鄭伯克段於鄢」的春秋筆法(修訂版)
    姬帶流亡、被殺,王室、齊國、晉國都沒有通告魯國,所以《春秋經》不記錄。宋國國君宋鮑即位時,讓他的同母弟弟宋須做司城,有人鼓動宋須和宋鮑爭位,宋鮑將宋須殺死。宋國沒有通告魯國,所以《春秋經》不記錄。魯國國君魯同的同母弟弟魯牙支持魯慶父做國君,魯同由魯友出面,逼魯牙服毒自殺。《春秋經》記做「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春秋經莊三十二年),不提死因。
  • 【一說春秋】 559.刈蘭而卒
    其實鄭蘭不只是出生傳奇,他的去世也非常的傳奇。到了本年,鄭蘭病重,他說:「蘭花謝的時候恐怕我就要死了,因為我是應蘭而生的。」果然,蘭花謝了沒有多久,鄭蘭就去世了。春秋在記錄鄭蘭去世的時候用了四個字,叫做「刈蘭而卒」,刈就是割的意思,卒就是死的意思,「刈蘭而卒」直譯就是割蘭而死。
  • 張毅 | 《春秋》、《左傳》以及春秋時代
    [編者按:本文刊於《古典研究》第27-28合期,感謝張毅老師授權「古典學研究」公號推送編者按:本文刊於《古典研究》2016年秋冬季合卷(總第27、28期),系張毅老師為其著作《左傳故事》所寫的前言。感謝張毅老師授權「古典學研究」公號推送。
  • 《春秋》這部經典,為什麼取春秋兩個季節為書名?
    《春秋》是正經的儒家經典,是所謂「四書五經」中的「五經」之一。甚至它還被稱為《春秋經》。但作為儒家經典,《春秋》有它的特殊性,因為它同時也講歷史,有歷史故事,雖然故事非常簡單,簡直連故事梗概都算不上,但仍然是「五經」裡邊最具「可讀性」的經典。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右手長劍,左手詩書,用不一樣的思維統一天下,邁步落日餘暉的成周,鼎之輕重,我能問否?這是我的華夏,我的《春秋》------我為王!
  • 《春秋左傳通注》序言
    昭二年「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可見太史家亦藏有《魯春秋》之副本。昭元年:「使大史書其名(即書其名於史策),且曰『七子』。」以上諸例可明證——諸侯之太史實司各國之正史。《傳》例曰:「凡諸侯有命,告則書,不然則否。雖及滅國,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不書於策。」所謂之「策」即是《春秋經》。
  • 給《春秋》寫傳的原因眾多,春秋三傳有什麼不同嗎?
    《春秋尋根》專題,每天更新,謝謝!《春秋》出現以後,後人就寫了很多書來解釋他。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三傳,即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和穀梁赤《穀梁傳》。那麼這三個人為什麼選擇給《春秋》寫傳呢?這三本書有什麼不同嗎?
  • 多爾袞與乾隆的「誤讀」:《春秋》如何為清朝合法性「背書」
    傳統的《春秋》大義強調「尊王攘夷」,亦常常涉及到「討賊」問題,譬如《左傳·宣公二年》雲「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公羊傳·隱公十一年》雲「《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穀梁傳·桓公十八年》雲「君弒,賊不討,不書葬,此其言葬,何也?
  • 你可能不知道,《春秋》也許並不是孔子寫的
    周遊列國的孔子,晚年回到魯國,集中力量把古代相傳下來的文獻加以整理,參考了大量各國的史書,著手編寫了歷史著作《春秋》。 支持此觀點的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直接指出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孔子懼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 孔子著《春秋》?孔子和《春秋》有關係嗎?孔子表示自己很委屈
    這個《春秋》記載了上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含12個國君,計242年的歷史。書中所記,雖以魯國史為主,但對魯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也各有涉及。並且,其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為了敘事方便,歷代史學家就把其上自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下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這295年的歷史發展時期用《春秋》這個書名來稱呼,稱為「春秋」時期。下面重點說說《春秋》這部書。按照上面的說法,《春秋》是由魯國歷代史官編著成書的。
  • 張鴻鳴丨柯劭忞《春秋穀梁傳注》的成書、刊行與版本差異
    中華書局上世紀60年代向學界徵求「十三經清人註疏」的整理選目時,楊向奎即建議收入本書。本書有1927年初印本和1934年定本,定本對初印本作了大量的修改和增訂,即以定本為底本,通校初印本,增改之處均寫為校勘記;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初印本上,又發現有大量的柯劭忞批語和過錄的柯氏批語,復作釋讀和通校。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 春秋左傳注——隱公二年(1)鄭莊公伐衛之「戰狼外交」
    【譯】:魯隱公二年春天,隱公在潛地會見戎人,重修惠公時期的友好關係,戎人請求結盟,但是魯隱公辭謝了 莒子在向國娶妻,向姜在莒國不安心而回到向國,夏五月,莒國人領兵進入向國,帶著向姜回國,——這裡不理解向姜為什麼回國,可莒子一怒為紅顏,把向薑母國滅亡,讓她不能再回母國。不敢想像向姜亡國後,是不是在悔恨中度過餘生。
  • 兩座「豐碑」相遇 浙昆《浣紗記·吳越春秋》巴城建組
    12月2日,浙江京昆藝術中心(崑劇團)《浣紗記·吳越春秋》建組會在江蘇「崑曲小鎮」巴城舉行。據介紹,浙昆的這部《浣紗記·吳越春秋》自2018年年底開啟籌備,今年落地開排,將於2021年與觀眾見面,以紀念著名戲劇家梁辰魚誕辰五百周年,獻禮第八屆中國崑劇藝術節。將開排儀式放在巴城,有著特殊的意義。巴城,是崑曲發源地。400多年前,巴城人梁辰魚創作了《浣紗記》,崑曲從此化為崑劇,樹起了中國戲曲的裡程碑。
  • 《春秋》何以讓「亂臣賊子懼」
    春秋時代,周王室勢力日漸減弱,諸侯紛爭,先後有5個諸侯國的國王稱霸,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又多次爆發霸權之爭。為什麼這麼亂呢?孔子對「春秋無義戰」的動蕩社會和禮崩樂壞的文化現象痛心疾首,又不便直抒胸臆,就只好借史諷今,創造了這種不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價值觀的方法。杜預的解釋是:文見於此,而起義在彼。例如春秋筆法運用中較知名的三個表示殺的動詞:殺、弒、誅,其實各有深層含義。殺指無罪而殺,弒指以下犯上,誅則指有罪、有理而殺。《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中魏惠王問關於周武王討伐商紂之事:「臣弒其君可乎?」
  • 為什麼說星宿派丁春秋是壞人?
    比如,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就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再比如「尊重每一個人」、「一視同仁、公平」,等等……這些我們常說的一些美好價值。那我們來看看,星宿派和丁春秋,到底是做了什麼,成為反派角色?丁春秋早年投身無涯子門下,學得一身本領。結果後來,反倒把無涯子打下懸崖,差點害死了他。都說做人應該知恩圖報,丁春秋在這一點上,犯了大忌諱。
  • 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
    筆者學歷史,寫讀書筆記,到東周時迷失於春秋戰國這段風雲波譎,如夢如幻的歷史。精彩紛繁的人物事志令筆者無從下筆,這也是《上下五千年,一戰定乾坤》第⑤篇遲遲不能新更的原因。於是衍生出姊妹篇《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後續可能還會有更多類似的文章分而饗之。
  • 故裡春秋(十二)
    徐渭個畫不重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勿工,尤以花卉最最出色。伊開創個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個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咾啥影響儕邪氣大。近代有得兩位畫家特別崇拜伊。一位是清朝個鄭板橋,曾經刻印自稱:「青藤門下牛馬走」。還有一位是講:「恨勿得生勒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個齊白石。當然咾,謝之光也是邪氣歡喜青藤個。
  • 《春秋》為啥不叫「冬夏」?關二爺到底看的是什麼?
    然後乾脆心一橫,公元前770 年在晉、秦、鄭等諸侯的護送之下東遷,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l 為啥叫春秋呢?其實原因挺簡單,這名字是後面起的,是因為記這段歷史的史書叫《春秋》。現存的《春秋》是魯國的歷史為線索,反映了整個周王朝的大事。
  • 為什麼以春秋航空為代表的廉航不含餐?
    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呢,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廉航機票價格低,但是許多人只知道價格低,卻不知道廉航真正的運營模式,導致買好機票去了機場,又「多」花了一些錢,其中關於「為什麼沒飛機餐」是一個重點討論對象。所以今天看到文章的朋友,我可以很好的幫助你解決這個「坑」。以廉航中具有代表性、且被提起許多次的春秋航空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