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這部經典,為什麼取春秋兩個季節為書名?

2020-12-21 談藝錄

《春秋》是正經的儒家經典,是所謂「四書五經」中的「五經」之一。甚至它還被稱為《春秋經》。但作為儒家經典,《春秋》有它的特殊性,因為它同時也講歷史,有歷史故事,雖然故事非常簡單,簡直連故事梗概都算不上,但仍然是「五經」裡邊最具「可讀性」的經典。

比如,《三國演義》裡的關羽,他走到那裡都有一個熱愛,就是「夜讀《春秋》」,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關羽的塑像畫像,也大多是讀《春秋》的樣子,足見,在東漢時期,《春秋》實在是忠義之士必讀的讀物。

(夜讀《春秋》的關羽畫像)

有人認為《春秋》是「經」,是正兒八經的有政治學意義的「經」,比如清代的皮錫瑞,近代史上的徐復觀、呂思勉,名氣大點的還有胡適。這一派人實際上是所謂的「今文學家」,這一派發展到宋代,甚至把對《春秋》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如《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也都劃入了「經」的範疇,就是「十三經」。

(阮元的《十三經註疏》書影)

有人認為《春秋》是「史」,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比如晉代人杜預,近代史上的錢玄同、顧頡剛等名人都持這個觀點。這一派人實際上是所謂的「古文學家」。把《春秋》作為歷史比較容易引人認同,因為《春秋》的確記載了從魯隱公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244年的歷史(左氏《春秋》多了兩年,公羊、穀梁兩種只有242年)。

(杜注《左傳》內頁)

現在一般認為「春秋」兩字是各國歷史的通名,《春秋》同時也是魯國史書的專名,但這不是重點,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是,它為什麼叫《春秋》,而不叫《冬夏》?

這個問題似乎有點搞笑,價值不大,但也值得考究一下,我們想,原因應當有下面這些:

1、古時曆法先有春秋,沒有冬夏,他們甚至認為春秋就可以代表一年四季。在農耕時代,因為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成熟的糧食,所以一年之內,春秋是最重要季節,一年就這兩個季節,種的季節和收的季節,到了後來,因為冬夏一個極冷,一個極熱,又分出冬夏二時,人們重視春秋兩季,所以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

《詩經·魯頌·閟宮》有「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的句子,意思是一年四時不懈怠,祭祀上天下地以及列祖列宗絲毫不敢有差錯。在這裡,春秋,就是一年四季的代名詞。

(古代祭祀)

注意,並不只有魯國史叫《春秋》,因為《墨子·明鬼篇》明確記載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他甚至還說:「吾見百國《春秋》」(據楊伯峻《再說春秋左氏傳》),顯然,其他國家的歷史,也有叫《春秋》的。自然也有起其他名字的,比如晉國的叫《乘》,楚國的叫《檮杌(讀桃誤)》,魏國的史書叫《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書影)

2、春秋兩個季節是聚會人民的季節,重要事件多發生於這兩個季節。《周禮·地官·州長》記載:「春秋以禮會民」,至於這些官長為什麼要聚會人民,原因不外乎是:春天要分配勞動工具、分割土地,秋天要分配成熟了的糧食。

(古代的耕種)

這幾件事都性命交關,只有在這個性命交關的分配過程中,才會產生各種重大事件,這些值得記的重大事件構成歷史,所以歷史書叫《春秋》。

3、春秋兩個季節是朝聘周王朝的季節,因此,重要的事件也多發生在這兩個季節。《左傳》僖公十二年管仲說:「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也就是在春秋兩個季節,是規定好的諸侯們朝聘周王朝的時節。當然,也同時是進行祭祀的重要時節。

那麼,在這個時候,各國王位的分封、繼承、變更等等都體現得最為清楚,比如某國來朝,來朝的是誰;某國沒有來朝,為什麼沒來;某國同某國一齊來的,某國來得早,某國來得晚等等,而這些事件,其實是十分重要和敏感的重大事件,值得記入歷史,所以,歷史書叫《春秋》很應季節。

(《春秋》書影)

綜上所述,《春秋》這個名字來得很實在、妥貼,熱得讓人不敢出門無法勞作的夏季與冷得讓人無法耕種的冬季,人們其實大多數情況悶在家裡,發生重大事件的機會相對來說要少得多,用《春秋》來作為歷史書的名字,要比《冬夏》合適的多。

相關焦點

  • 魯國史官編著《春秋》只是一個特例嗎?
    比如在《國語》中就提到,說晉國大夫羊舌肸「習於春秋」,這裡的春秋指的就是晉國史書,可見用《春秋》來稱呼列國史書是當時的通例。有人或許就要問了,為什麼各國的史書都要取一樣的名字,難道不會亂嗎?說這話難免就有些太過於苛責古人了。
  • 春秋季節總是打噴嚏流鼻涕是什麼原因?
    春秋季節空氣春秋季節總是發生打噴嚏、流清鼻涕等症狀,是由於過敏性鼻炎而引起春秋季節發生的鼻子發癢、打噴嚏、流清鼻涕等症狀,多見於季節性過敏性鼻炎,這是因為春秋時節氣候變化較為顯著,容易刺激鼻黏膜以及鼻腔而產生打噴嚏、流清鼻涕等症狀。春秋季節還多見花粉以及粉塵等致敏源,導致鼻塞、流清鼻涕等症狀。因此,在春秋季節外出時儘量佩戴口罩,以減少接觸過敏原,減輕過敏性鼻炎的症狀。 季節性鼻炎需要持續多長時間?
  • 春秋時期的史書,《乘》《檮杌》和《春秋》
    春秋這個詞,既指《春秋》這部史書,也指春秋這一時期。那麼,春秋時期各國的史書都叫什麼名字呢?一、春秋時期的史書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部分。東周的前半段叫作春秋,後半段叫做戰國。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史官記錄本國的歷史。那麼,這些諸侯國的史書都叫什麼名字呢?大部分國家的史書也叫春秋。但是,也有些國家用其他的名字。孟子就曾經說,「晉之乘(shèng),楚之檮杌(táo wù),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就是說,晉國的史書叫作《乘》,楚國的史書叫作《檮杌》,魯國的史書叫作《春秋》。
  • 《春秋》何以讓「亂臣賊子懼」
    春秋時代,周王室勢力日漸減弱,諸侯紛爭,先後有5個諸侯國的國王稱霸,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又多次爆發霸權之爭。為什麼這麼亂呢?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發生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這部編年史簡括起來就稱為「春秋」。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 孔子著《春秋》?孔子和《春秋》有關係嗎?孔子表示自己很委屈
    把「春」、「秋」二字組合成一個詞:「春秋」,又被用來指代中國古代歷史上從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的那一段長達295年的特殊歷史時期。在「春秋」這兩個字上加上個書名符號,則它又成了中國古代儒家典籍的「六經」之一。
  • 怎樣讀經典 |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共八卷,分為內篇和外篇兩個部分,內篇六卷即劉向所謂的「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者,有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等;外篇二卷即劉向所謂的「復重,文辭頗異」及「頗不合經術,似非晏子言,疑後世辯士所為者」各一篇(《晏子敘錄》)。全書共二百一十五章,各章長者數百字,短者幾十字。
  • 《呂氏春秋》:呂不韋主編的一部「數位化」奇書
    據學者研究,很可能司馬遷看到的《呂氏春秋》就是「八覽」在前而「十二紀」在後的。這有兩點證據:其一,《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話,說到「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這就提到了《呂氏春秋》的另一個書名《呂覽》。為什麼《呂氏春秋》又叫「《呂覽》」?有學者認為,就是因為司馬遷看到的《呂氏春秋》第一部分是「覽」,所以習慣上將其簡稱為「《呂覽》」。
  • 東周列國·春秋篇
    春秋時代開始了。春秋300年間,諸子迭起,百家爭鳴,也正是這個滄桑巨變的年代,為後世奠定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礎。同時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奴隸社會成為過去,一個全新的時代將被託舉出東方地平線。春秋名稱起源:據說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要概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 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丨出版史話
    《史記》載,秦國宰相呂不韋曾仿效戰國四公子的做法招養門客三千,又因荀子等人「著書布天下」,便讓這些門客「人人著所聞」,書成後取名《呂氏春秋》。班固《漢書·藝文志》也說該書是「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從編輯工作角度看,《呂氏春秋》是由呂不韋擔任主編,眾人集體寫作的一部經典。
  • 古代女子三歲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稱呼
    之前的兩篇文章,我們談過春秋時期的"姓氏"和"命名"兩個主題,今天就為大家解讀下春秋女子的名字。上次我們也提過當時給孩子命名的時間點,《儀禮喪服傳》記載:"子生三月,則父名之。"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生三個月後就會為他命名,這點不分男女、不分貴賤都是相同的。
  • 【學寫春秋】《春秋經》為什麼記卒不記立?
    ▼楚國王子羋圍趁著國君羋麋生病,入宮將他勒死,接著自立為王,並向諸侯發出羋麋去世的赴告。
  • 張毅 | 《春秋》、《左傳》以及春秋時代
    用最簡潔的筆觸將這段歲月記錄下來,便成為一部名為《春秋》的著作。此後,人們又以這部著作的名字來命名這兩個半世紀,稱它為「春秋」。「春秋」是「春夏秋冬」的省寫,是度量「時間」的單位,所以,《春秋》是一部「時間之書」,記錄的是來來往往的歲月裡所發生的種種。
  • 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春秋繁露
    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春秋繁露編著者:(漢)董仲舒 著 周桂鈿 解讀定價:¥80《春秋繁露》全面地闡發了董仲舒的宇宙觀和政治哲學、倫理思想。同時,也反映出漢武帝時代儒學的基本面貌。《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學,發揮「春秋大一統」之旨,闡述了以陰陽五行,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哲學——神學理論,宣揚「性三品」的人性論、「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的倫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統循環的歷史觀,為漢代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 「春秋」時代的詩意與大義
    正如「閒雲野鶴」一詞所顯示的,野鶴帶走地上那些苦於亂世的人的目光;同時,誰若能懂得鶴的語言,能同它們交流進而飼養它們的人,則會被視為有通神能力的異人。當然飼鶴者都藉以避離人世,因此又召喚出用作書名的「隱」。《泛舟》一篇中,衛宣公的兒子太子壽不願涉足政治的亂麻,喜歡和養鶴人混在一起,還特別親近他的異母兄長。
  • 為什麼以春秋航空為代表的廉航不含餐?
    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呢,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廉航機票價格低,但是許多人只知道價格低,卻不知道廉航真正的運營模式,導致買好機票去了機場,又「多」花了一些錢,其中關於「為什麼沒飛機餐」是一個重點討論對象。所以今天看到文章的朋友,我可以很好的幫助你解決這個「坑」。以廉航中具有代表性、且被提起許多次的春秋航空來講。
  • 【中國網絡文藝傳統文化傳承榜】跟隨《春秋我為王》領略春秋時代的文化風情
    ——編者按春秋時代的穿越小說可以算是浩浩蕩蕩穿越大潮中的大冷門,比起後來的「漢朝將軍唐朝相,宋朝文士明朝宰,清朝宮闈民國士」來說,實在是少得可憐。而我們今天要推薦的這部《春秋我為王》便是其中一部難得的佳作。春秋時代的故事不精彩嗎?
  • 鄧 紅:《春秋繁露》「董仲舒真篇」新探 ——以「賢良對策」檢索《春秋繁露》的嘗試
    《春秋繁露》這一書名最早出現於5世紀或6世紀初的《西京雜記》(卷二,《四部叢刊》本)中,在阮孝緒(479-536年)的《七錄》中,《春秋繁露》這一書名才與《漢書·藝文志》中為董仲舒所列的條目聯繫在一起,最後被載入《隋書·經籍志》。
  • 劍春秋:一個時代的特徵與強悍『春秋劍』(賞析)
    這是一個真正屬於劍的時代。春秋史詩《孫子大傳》劇照春秋時期是青銅器發展歷程中,鑄造工藝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時期。而春秋晚期到戰國開始,鐵兵器開始走向戰爭的舞臺,中國歷史開始迎來了下一個劃時代的文明——鐵器時代。
  • 春秋左傳注——隱公二年(1)鄭莊公伐衛之「戰狼外交」
    戎人向魯國請求結盟,秋天,在唐地結盟,是為了重修魯國和戎人友好的關係,為什麼請求結盟呢,因為隱公元年,在隱公元年新作南門,威脅戎,所以戎人急於修好。 九月,紀裂繻來魯國迎接隱公的女兒,這是卿為國君迎娶的。冬十月,伯姬正式嫁給紀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