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大伯打年糕50年人氣旺!老底子傳統手藝,現在已不多見

2021-02-16 蕭內網蕭山論壇

年關將近,你家打年糕了嗎?

最近,蕭山的姚師傅特別忙碌,今年是他打年糕的第50個年頭了,因為他技術嫻熟,打出來的年糕味道好,所以在蕭山,人氣很旺。

姚師傅名叫姚海仁,家住新塘街道。從臘月開始,他每天排場子給一戶戶人家打年糕。

姚師傅說,做好的年糕不僅供自家食用,還會送給親朋鄰裡,與大家共享。如果哪一年沒有做,定會覺得心裡空落落的,好像少了什麼。

分食年糕已經成為臘月裡的一種儀式和情懷,他樂意讓家家戶戶嘗到他的手藝,好像吃過了年糕,年味也就更濃了。

▍姚師傅

姚師傅的年糕福印年紀有300多歲了

姚師傅說,自己製作年糕的技術還是爺爺手把手教會的。13歲的那年,他第一次掄起木錘砸向雪白的米粉團發出「砰」的一聲的時候,便與年糕結下了緣。

他依舊記得,爺爺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不光要自己覺得好吃,要讓更多的人吃到這美味。

時光荏苒,現在的姚師傅已經是一位技術嫻熟、小有名氣的老師傅了。他說,許多社區每年都請他過去製作年糕,一個月能打6000斤左右的年糕。

所有年糕都印有「福」字。

▍印「福」字

姚師傅說,這枚用來給年糕加點「福」的福印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家傳的印章。木質的印章和金屬質地的章柄,都留下了歲月的痕跡,顯得十分古樸。

傳統年糕的製作過程可一點也不簡單

年糕的製作是一項大工程。

製作年糕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粳米粉。把糯米粉和粳米粉按比例混合,加水攪拌。當少部分接觸到水的米粉團成了顆粒較大的米粉團,其餘米粉也微微溼潤時,就把大顆粒米粉團單獨揀出來,放在盆裡備用。

▍混合米粉原料

姚師傅使用的是半米多高的大木桶,主要用它來蒸米粉。與眾不同的是木桶的底部並非常見的木板,而是一個人工架上去的錐形的鐵器,其表面覆蓋了一層白色紗布。姚師傅在紗布上抹了一層鹽,然後倒入剛剛揀出來的大顆粒米粉團,再將其餘米粉一層一層均勻地鋪上去,蒸15到20分鐘。

「可別小看蒸米粉這一過程,看著簡單做起來難。米粉揉搓的力道、火候的把控以及對時間的判斷等等,一點都馬虎不得!年糕做得好不好全看米粉蒸得好不好。這一切沒有一段時間的經驗積累,還不好掌握呢!」

姚師傅一邊說一邊觀察木桶裡的米粉,時不時用筷子戳幾下,直到米粉飄出獨特的香味,才示意夥伴把蒸好的米粉拿去敲打。

剛剛蒸好的米粉冒著熱氣,又軟又糯極為誘人。師傅們把熟米粉移入石缸之中,就要開始捶打了。木錘有半人高,錘頭很長,可以與年糕充分接觸。

打年糕是個力氣活,年糕的黏性很強,砸下去的木錘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拔出,身強力壯的成年男子打十幾下,往往就精疲力竭了。所以打好一份年糕通常要換2-3人。

年糕越打越黏 ,所以男人們在打年糕的時候總會喊「啊嘿!啊嘿!」的勞動號子。只有經過「千錘百鍊」的年糕才能擁有Q彈的口感。

▍打年糕

經過幾十次擊打之後便可以把年糕取出來,放到墊著紗布的桌面上壓製成型。師傅們會在手上抹上一點植物油或者水,以確保年糕不粘手,再用力把它壓扁,製成圓餅狀。

每次取出來的年糕分量也很有講究,一般都是2公斤左右,壓扁之後的面積大概像一隻小臉盆那麼大。做好的年糕「畫龍點睛」地敲上一枚紅色福印,這樣一份帶福氣的年糕就做成了。

年糕年糕,年年高升。老底子傳統手藝的手工年糕,是蕭山人舌尖上的幸福味道。

據蕭山日報 記者 李小榮 實習生 沈逸柔 通訊員 杜雯蘭



網友評論:

秀色小廚房:

現在手工製作越來越少了。

尋找風鈴:

過年的味道。

阿棟哥:

這種年糕沒怎麼看得到了。

歡迎轉發分享、留言。

相關焦點

  • 首屆鳴鶴年糕節開幕了!馬頭牆下年糕香,老底子味道真叫好!
    首屆鳴鶴年糕節開幕了!馬頭牆下年糕香,老底子味道真叫好!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本地村民,一起遊古鎮、品年味、買年貨、吃年糕,共同體驗老底子的味道。年糕製作既是民俗,又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代表了人們祈福來年五穀豐登的良好願望。
  • 湘湖賞紅杉、河上打年糕 蕭山鄉村遊煥發新活力
    來源:錢江晚報湘湖賞紅杉、河上打年糕 蕭山鄉村遊煥發新活力鄉村與城鎮,山水與廣廈,繪就出蕭山數十載發展的文旅脈絡。近幾年,特色鄉村品牌已成為蕭山文旅撬動鄉村旅遊發展的有力槓桿。乍暖還寒,讓我們「鄉」約蕭山,感受蕭山鄉村旅遊新活力。
  • 傅建良:堅守「河上傅氏」老底子味道
    但在杭州蕭山的河上鎮,卻有另一種叫法「竹紅糕」,竟是與河上鎮的來源有關。河上鎮的個體工商戶傅建良的家庭作坊設在河上西山邊的偉民村裡,他做這個糕點已有數十年歷史,他說他的糕點時間放不長,因為是按照老底子的做法,不添加防腐劑,做出來的味道,就是他奶奶老早時候說的老味道。
  • 湘湖賞紅杉、河上打年糕、戴村玩戶外……蕭山鄉村遊煥發新活力
    鄉村與城鎮,山水與廣廈,繪就出蕭山數十載發展的繽紛脈絡,也勾連起無數蕭山人的「原鄉」記憶。近幾年,打響特色鄉村品牌,已成為蕭山文旅撬動鄉村旅遊發展的有力槓桿。通過帶「熱」鄉村旅遊,這裡的「美麗經濟」正在做大做強。讓我們「鄉」約蕭山,感受蕭山鄉村旅遊的新活力。
  • 搖到外婆橋請我吃年糕,杭州有支「打年糕隊」
    在杭州轉塘街道外桐塢的村民禮堂上,寫著全文「外婆請我們吃年糕,糖蘸蘸多吃塊,鹽蘸蘸少吃塊,弟弟吃了快長高,舅舅吃了事業高,我麼吃了成績高。」過年,仿佛一定要吃塊年糕,不僅圖好吃,口彩也好。老底子的年糕都是打出來的,打年糕不僅是過年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很當地的老底子的生活有密切的關聯。
  • 蕭山剛入夏,婆婆說要給孩子燉蛤蟆湯,蕭山媳婦嚇得在線求助.....
    蕭山人民還有這種秘方,真的有用嗎??我怎麼不太敢信?在線等要怎麼勸婆婆不要給小孩準備這些?字裡行間,這位仙女著實透露出震驚中帶著嫌棄的神色,但作為蕭山土著民,小編還真想說一句:這個真的可以有!!豐子愷在《端陽憶舊》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介紹:「買許多雞蛋來,在每個的頂上敲一個小洞,放進一隻蜘蛛去,用黃紙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煙的火爐裡煨。煨熟了,打開蛋來,取去蜘蛛的屍體,把蛋給孩子們吃。」說是這樣的「蜘蛛煨蛋」能夠起到驅毒作用,孩子們吃了之後夏天不會生痱子和疥瘡。
  • 【發現】蕭山那些犄角旮旯裡的美食 總有一些是你不知道的!
    蕭山老虎飯店蕭山本土菜館,開了十幾年的老飯館。店就開在那種很高橋老的居民樓裡,又破又舊,但生意總是爆好。要說飯店特色,那不得不說,門口那著幾隻煤餅爐子,煤餅爐上架著很大的一隻鋼宗鍋子,裡頭層層疊疊地蒸著各種菜,比如暴醃過的鱸魚、鹹肉,醬油蝦等。這樣蒸出來的菜特別好吃。
  • 傳統年糕是這麼打成的 海寧老師傅千"槌」百鍊 「年」味飄香
    春節之前,村裡打年糕的人特別忙,他便從打下手開始學起,一點點地掌握了打年糕的這門手藝。每年春節之前的十五天,就是朱立波最忙的時候了。「年糕要在立春之前打好,冬天氣溫低、溼度也低,打出來的年糕口感好,也更容易保存。」朱立波說。春節之前,附近的村民就挑著糯米來朱立波家裡打年糕。「那時候特別忙,從早打到晚,最多的時候一共打了200擔糯米。」
  • 老式東北黃米年糕,老娘的手藝,做的恰到好處,吃年糕年年高
    以前老東北人家過年都會做大黃米年糕。它色澤金黃,口感甜糯象徵吉祥幸福的生活,事業、學業、家庭一年更比一年高。包含一切美好的祝福。東北的大黃米產量很低,現在市面有黃米賣,黃米麵幾乎沒有賣的了。菜譜裡的黃米麵好朋友,從農村弄來的嘗個稀罕。
  • 麻團、夾子、菜包餃,冬至到,杭州蕭山人桌上的美味讓人流口水
    蕭山媽媽們會在冬至的前幾天做好麻團,等到冬至那天拿出來全家一起分享。小孩子們吃過麻團之後,要多說些吉利話,蕭山老人們常有「吃過冬至麻團(也稱湯圓),人就大一歲」的說法。(網友「圓滾滾的美少女」攝)菜包餃、夾子也是冬至這一天裡必備的主食。
  • 【桐鄉傳統美食合集】尋味桐鄉 | 桐鄉老底子的味道,100+家,聽說全在這~收藏!
    後臺收到了很多朋友走心的留言,推薦了大家心裡屬於桐鄉人的美食味道,大多都是犄角旮旯裡的美食,這是老底子的回憶,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無法忘記的情懷。味道絕對不輸大牌的小吃,很多甚至都沒有店名,憑藉著老字號吸引了無數回頭客,包括各個年代的我們。
  • 帶你回味蒼南傳統年糕製作手藝|浙南印象
    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以前的人們打傳統年糕全靠手工製作。打年糕看似簡單,其實過程比較複雜,而且勞動強度大。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製作技藝,還得多人合作,才能打制出高質量的年糕來。  今天小編來到橋墩鎮仙堂谷帶大家一起學習一下年糕的做法!  年糕的品種主要以粳米年糕為主。因此製作原料主要是粳米,年糕的口味及儲藏時間的長短與粳米的品種好壞有關。
  • 老底子最「樂惠」的小吃
    如今的90後00後熱衷於去各類網紅餐廳打卡美食,但從前,在物質並不那麼富裕的年代,老底子上海小囡都愛吃些什麼呢?今天盤點的這些,有的或許連老上海人都不一定吃過,有些甚至如今已經無法在街頭尋到。阿拉一道來回味回味吧。為什麼第一個寫梨膏糖,因為這是我姆媽的最愛。
  • 嵊州小夥傳承年糕工藝 創新傳統美食打開銷路
    傳承年糕工藝  打粉、蒸粉、餵料、晾乾……每天早上5點,石璜鎮範油車村的市嵊達食品有限公司裡,發出了陣陣的機器轟鳴聲,金小芳和同事們一天的工作也正式開始了。「現在我們一天年糕的產量在1萬公斤左右,高峰期的話一天要生產1.5萬公斤,所以必須早早開始。」
  • 年糕手藝哪家強?現在就揭曉!
    Summit圖書館中國新年慶祝活動之一—美味年糕大賽於1月11日在 位於New Providence 的中餐館口福居隆重舉行!      共有二十款風格迥異的年糕登上擂臺,讓人大開眼界,大飽口福!這其中不僅有中國各地傳統年糕,還有馬來西亞和韓國的特色作品加盟。
  • 浦江傳統石臼打的年糕,糯香嫋嫋滋味濃
    冬至已近,離春節越來越近。不少村民開始計劃著打年糕了,如今很多地方都用機器製作,傳統手工打年糕已經不多見了,在城區老北門麵館,老闆張紅鷹拿出了家裡的石臼,打起了年糕,糯香濃鬱,年味越來越濃。她告訴記者,打年糕是門學問,也是一門技術。打年糕的米不能全用糯米,一般都是糯米和粳米按比列混合,然後磨成粉、上鍋蒸,灶上使用大鍋,柴火燒開水,鍋上架一隻木製蒸桶,倒上年糕粉。「我們這個年糕吃起來有一股濃濃的米香,最主要的區別就是我們做年糕的粉是用幹米磨出來的,沒有用水泡過。」隨著蒸汽逐步上升,年糕粉逐漸凝合,直到沒有細碎的粉末為止,這說明米粉已蒸熟,接下來就可以打年糕了。
  • 年糕的主場在南方?北方的年糕也不差,打出來的延邊美食是傳統
    由於南北的地理差異,在飲食上有著很大的不同,特別是糕點類,南方的要比北方的精緻許多,不過要說年糕的主場在南方,相信很多北方朋友都會不服氣,畢竟北方的年糕也是不差的,再加上東三省的吉林地區有一個朝鮮族自治州,這年糕可是他們的傳統美食,比起南方的年糕做法,少數民族的傳統年糕不僅味美,看點也是十足,下面就一起來了解北方的年糕都是什麼樣的吧
  • 老底子那些事(作者:​朱成墜)
    老底子那些事朱成墜年近七旬,腦海裡經常會湧現老底子的一些事,回想起來,還挺有意思的。上海話裡的老底子就是以前,這個以前,既不是現在,也不是近年,而是小的時候,也就是說是五六十年之前。在我來說,就是讀書之前與小學期間。
  • 蕭山老伯街頭偶遇「象棋殘局」,2100元一出手就被「搶」?
    「要是不去湊熱鬧就好了。」這些天,蕭山兩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徐大伯和朱大伯都在反覆念叨著同一句話。
  • 【年味】年糕精緻點春心附手打年糕菜譜
    「鄉親們一批一批來打年糕,排隊要排很長,吃飯都沒有時間,要輪著吃的,價格麼六角一斤。」作坊老闆蔡水兆做年糕已有30年,他說這麼熱鬧的場面年年都是如此。每年春節前,他都要為村民打年糕,一天要打上五六千斤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