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曼谷,最想拜訪的便是傳奇米其林一星大排檔「Jay Fai」。
「Jay Fai」由72歲的阿姐戴著飛行鏡獨自掌勺,親力親為。自從登上米其林榜單和網飛的街頭美食紀錄片,阿姐成了全球紅人,門口總聚集一堆堆金髮碧眼的西方人。不過我想拜訪,倒不是痴迷摘星,而是敬佩阿姐的堅毅,也好奇米其林的評選標準。須知大排檔基本不可能是星級食府,就連小吃燒味類的臺北鼎泰豐、香港一樂和甘牌、新加坡了凡,也起碼是窗明几淨的餐廳。這家曼谷街頭,只從下午兩點做到凌晨的大排檔,何德何能可獲青睞?
拜訪之路頗坎坷,因郵件預約已滿,只能現場排號,往往是上午籤到入夜才能吃上。我連續三天早上籤到,第一天傍晚到店,還沒到我,但晚上預約的餐廳要入席了,只能放棄。第二天又估摸著下午過去,卻早早過號了(理論上可重新輪候,但太麻煩)。終於皇天不負,終於在第三天算準時間,到店後又聽著雨聲等了一個多小時,才坐了進去。
我要了三個菜,著名的「蟹肉奄列」、獨特的「大蝦幹粥」,以及源自唐人的「日本鮑豉汁炒菜」。
該店出名後,毀譽皆至。有的人評價平平,本地人也更喜歡一旁的「天食美泰式炒粉」。實則打車說 「Jay Fai」,還不如說「天食美」好使。不過在我切下奄列的瞬間,我便知道來對了。
滿滿的蟹肉塞滿奄列,據說有六隻梭子蟹的肉量。蛋皮脆中帶酥,絕無一絲油腥。輕輕切下,應聲而開,毫不拖泥帶水。蟹肉介乎爽彈與軟熟之間,以口感取勝,而非有的人批評那樣無鮮味(那回家蒸只大閘蟹或青蟹好啦)。蛋液在蟹肉間流淌,沒有腥臭,還能逡巡其間,溝通蟹肉與蛋皮。
沒有過多調味,只另附是拉差辣醬自取,可謂不施粉黛,妙出天然。招牌不愧是招牌,經得住全方位的考驗。
幹粥則類似廣東人的「爛飯仔」,像水放多了再煮糊一樣,當然味道好多了。
粥內藏了三隻大蝦,鮮甜爽彈。又有一隻溏心蛋,可戳爆流芯同食。有趣的是點點蔥花與薑絲,讓慵懶的粥身添了一分爽利,又激發別樣的米香蝦香。幾口下肚,還意猶未盡。
最後一道炒菜既是搭配,也是以我較熟悉的內容一窺阿姐的手藝。
豉油按泰人口味下了糖,不過總體做法還是唐人風格。芥藍、萵筍、鮮鮑、花菇,每一樣的火候要求都不同。但芥藍脆而不辛,萵筍爽口發甜,鮑粒軟中帶彈,花菇香氣盡出,實在讓人擊節。即便放在粵菜餐廳,這炒功也毫不輸陣。三道下來,配一杯冰菊花茶,直教人心悅誠服。
我不知道這家餐廳還能開多久,畢竟阿姐退休的話,恐怕就難以為繼了。不過世間好物多易散,飲食本就是一期一會的事,別來無恙就好。不知何時會再訪曼谷,但這三道菜,會一直留在我心中。
恐怕能在一時一事上修煉至極,無論有沒有米其林的嘉許,都是很不錯的人生了。文章有價,貨與緣人,我們許多人的追求,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