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一張變幻莫測的日本面孔

2021-01-18 澎湃新聞

靠頭腦吃飯的知識分子,崇尚的是「百家爭鳴」,生怕自己的思想與人雷同。靠身體吃飯的習武之人,相較而言單純得多,總是願意符合某一派主流價值觀。例如歐洲的騎士精神,崇尚的是基督教的七大美德:誠信、希望、慷慨、正義、勇敢、節制、寬容。關鍵詞是信仰,至於保護婦孺而無可避免招惹的浪漫愛情,那是美德產生的附加值——上帝報答行善的人。

中國的俠客,繼承的是墨家的精神。司馬遷總結道:「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司馬遷所言的正義,是儒家眼中的正義,「俠義」與此,往往相悖。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孟子解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大概儒家出知識分子,心眼多,不像墨家出身底層,還保留著實心眼的樸實。隨著墨家的滅絕,俠客們棲身江湖,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的中心,直到千年之後在施耐庵、金庸等文人的文字中重新「復活」。

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之時,中國已是「儒家天下」。故而日本的武士,與中國的俠客不同,他們雖然實心眼,但信仰的卻是儒家價值觀。曲亭馬琴在《八犬傳》中總結的武士精神,是「仁、義、禮、智、忠、信、孝、悌」八德,整個兒一孔孟之道的翻版。後來,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一書中吸收了義、仁、禮、誠(信)、忠五種,另增勇和名譽,成為了他所總結的武士道精神,大同小異而影響更巨。這大概接近中國朝廷武官、軍人戰士的職業守則。要知道中國一等一的俠客,向來是「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的。日本武士的品質,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各自首領的不同需要,武士道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謙遜禮貌是武士之道,但有時「驕傲」也是;「忍辱」是武士道,但立馬剖腹也是;勇敢是武士道,但「勇於不敢」往往更受推崇。這些矛盾真實存在,正如《菊與刀》的作者指出的:「日本人極度好戰又極度溫和,極度黷武又極度愛美,極度粗魯傲慢又極度彬彬有禮,極度死板又極度靈活,極度恭順又極度討厭被使喚,極度忠誠又極度反叛,極度勇敢而又極度膽小,極度保守而又極度喜歡新事物。」故而那些木頭木腦的日本武士恪守的美德,隨著歷史(首領)的各種不同需要而不斷花樣翻新,他們的面孔也因此而變幻莫測起來。

《平家物語》

日本的武士文學,肇始於鎌倉時代的《平家物語》,講述源、平兩大武士集團之間的戰爭,勝者即是日本武家政權的開創者源賴朝。日本武士一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就是為了當兵吃糧,他們的最高奮鬥目標,是被天皇冊封為徵夷大將軍(當然,不是哪個平民百姓都有機會的,早期的武士一定出身貴族,後來才有亂認乾爹者混入)。躬逢其「亂」的做了韓信、衛青,活在太平盛世無賊可討的成了展昭、黃天霸之流,給人看家護院。《平家物語》的問世,打破了黑齒引眉的傲嬌貴族們對文學的壟斷。無論是作為勝利者一方的戰神源義經,還是留下「人間五十年」典故十六歲初上陣立馬就掛了的平敦盛,都受到後世一律的讚美和惋惜。不是戰爭的勝敗,而是熱血的靈魂,成為了武士文學的精神支柱。

《平家物語》,[日]佚名著,鄭清茂譯,譯林出版社2017年2月

《八犬傳》

《八犬傳》是江戶時代小說家曲亭馬琴用了28年時間寫成的集歷史、俠義、神魔於一體的超長篇小說,日本武士文學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說《源氏物語》相當於日本的《紅樓夢》,那麼《八犬傳》就相當於日本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了。《八犬傳》的背景是日本戰國時代,天皇、將軍、足利氏、上杉氏、武田氏、長尾氏、北條氏這些豪門在書中陸續登場,甚至一休和尚這樣的歷史名人也有客串,陣容不輸《平家物語》。然而源平之戰奠定的是幕府的統治,《八犬傳》中的裡見家雖是源氏一脈,然而並無實力一統天下,故而故事的側重點放在了武士們闖蕩江湖的傳奇經歷。《平家物語》的主人公,以權力的大小定其在小說中的重要性。《八犬傳》中的武士,雖然服務於國主,身份地位不高,但卻是作品的主人公,讀者關注的焦點。江湖上的奇聞異事,也往往比廟堂的權鬥精彩。

《八犬傳》,[日]曲亭馬琴著,李樹果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10月

《黃昏清兵衛》

到了20世紀,日本的武士小說產生了司馬遼太郎、藤澤周平、池波正太郎三大家,仿佛中國武俠小說家排行榜上「金古梁」的地位。有人說,拼命要發跡的傢伙讀司馬遼太郎,對發跡死了心的讀藤澤周平,想擺淵博的讀池波正太郎。成王敗寇,成功者畢竟只是少數,像敦盛卿那樣甫上陣就掉了腦袋的,恐怕才是現實中「可憐的人間」。至於和平年代,又不能上街胡亂砍人,像清兵衛那樣,身為藩府財務部門員工,實為無形派刀法的高手,「封刀隱沒在尋常人家東籬下」,該上班上班,該做帳做帳,做飯掃地洗衣服,柴米油鹽,都是本分。身負絕世武功,也不過是拿普通俸祿的公務員一個。藤澤周平筆下的武士生活,是武士的真實生存狀態。什麼「忠臣藏」,說得好聽,二百五十年才那麼一個,都是領導者炮製的胡蘿蔔。心中有江山的人,豈能快意瀟灑?

《黃昏清兵衛》,[日] 藤澤周平著,李長聲譯,譯林出版社2018年1月

《武士》

以《沉默》《深河》震驚了許多讀者的遠藤周作,寫過一部叫《武士》長篇小說。徳川幕府時代,知足本分的一名寒村武士,為完成藩主交付的任務,受命遠赴墨西哥。因為任務進行得不順利,不得已之下,他在形式上接受了天主教的受洗儀式。正在此時,日本頒布了天主教禁教令。歷經一路徒勞返回日本,等待忠貞武士的,是被冠以邪教徒罪名的審判與處刑……遠藤周作認為這本《武士》寫得比《沉默》更臻圓熟:因為《沉默》是消極地得到了信仰,而《武士》是積極地獲取了信仰。如果說藤澤周平筆下的武士是在主動選擇淡泊功名和被迫選擇功成名就之間徘徊,那麼遠藤周作筆下的武士,則是一路彷徨在稀裡糊塗中已經信奉的政治信仰(武士道)與被迫接受卻慢慢融合的宗教信仰(天主教)之間。

《武士》[日]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立緒文化2014年9月(浙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即將出版)

《五輪書》

小說中武士們的絕世武功,大多是作者吹出來的。即便創造了家庭版暖男武士「黃昏清兵衛」的藤澤周平,筆下也少不了必死劍鳥刺、無形劍鬼爪之類的絕招。排除文人的意淫,要說日本歷史上刀法劍術最高者為誰?有說冢原卜傳,有說上泉信綱,有說宮本武藏。冢原卜傳、上泉信綱,如今已是傳說,真正為後人留下了絕世武功秘籍的,只有宮本武藏(柳生宗矩的《兵法家傳書》與《五輪書》相比太水了)。

《五輪書》,[日] 宮本武藏著,李偉譯,天津人民出版社

《七武士》

黑澤明的武士片,是日本乃至世界藝術史上一張大放異彩的黃金名片。崇拜莎士比亞的黑澤明,大量借鑑了莎翁四大悲劇的情節,但其精神內涵,仍是日本底色。《七武士》中,幾名戰國亂世的浪人武士,餓得沒飯吃,被底層的農民僱傭去和山賊打仗。為消滅山賊,有人失去了性命,留得性命的,也就意味著失去了這份臨時工,填飽肚子又成了問題。這正是武士存在的悖論:為消滅敵人,他們存在,消滅了敵人,他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武士在消滅敵人的同時,也在消滅他們自己!這是武士的宿命。《七武士》中勘兵衛最後說:「我們還是輸了。贏的是農民。」黑澤明在《七武士》中無奈地發現,英雄是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才成為英雄,當人們不需要英雄的時候,英雄就是多餘的。戰爭結束後,再勇猛的武士,也只能退出歷史舞臺。一心要把劍術修練到完美的久藏被火槍打死,象徵著一個武士時代的終結,伴隨著英雄主義的消亡,黑澤明飽含無奈和孤寂,譜寫了一曲武士的輓歌。

《七武士》,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主演

《座頭市》

在日本,盲劍客座頭市的名號,可謂家喻戶曉,有似中國的黃飛鴻。在座頭市系列電影中出演主人公的勝新太郎,展現出質樸詼諧的性格,為正義為弱者戰鬥的品質。不過為現代觀眾熟知的,恐怕還是北野武導演並主演的後現代版座頭市。黑澤明的武士片打鬥真實,一刀一槍可以作為實戰典範,北野武雖然懂得劍道,但其主演的電影中超現實主義的打鬥反而搞笑誇張,血漿亂迸,斷肢滿天飛。聽說日本觀眾曾聯名抗議,擔心北野武毀了座頭市。如果北野武模仿勝新太郎,恐怕會拍出一部失敗之作,他創造性地給座頭市注入了自己的冷幽默,在武士的諸多形象中,從此增加了一張外表面癱內心狂野的面孔。

《座頭市》,北野武導演,北野武、淺野忠信主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的三張面孔
    儘管藤澤的作品,寫在《浪客劍心》之前——這只能證明,關於武士,藤澤比許多人思考得更深遠。在日本將近一千年的武士時代,因天下治亂的不同,武士們分別以三種不同面目,登上歷史舞臺。熱衷廟堂的頂級武士,忙於爭奪天下,如同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喜歡江湖的武士,有些掛職於某位大名麾下,一邊領俸祿一邊闖蕩,而沒有主君的野武士,則成為浪人,雖然自由,但也缺少一份生計的安穩。
  • 日本文化融合進遊戲的元素,武士、忍者與聲優,撐起遊戲一片天
    沉默孤獨的忍者文化說到日本文化,大家最先想起來的可能是忍者文化,這得多虧那幾部膾炙人口的動漫影視作品,我想應該很少人不知道《火影忍者》,將忍者之間的羈絆、忍者精神描繪得淋漓盡致,深入人心。忍者在日本正式命名的時間是江戶時代,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忍者、武士這些職業開始得以上級重視。忍者又稱為"隱忍",即是要動作隱蔽,又有專門的一套忍術。
  • 百年前日本武士舊照:身材瘦小,面露兇光,女武士很漂亮
    在昔日的歷史上,說起和中國淵源頗深的國家,日本絕對要佔據一席之地,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之上,日本結合自己本土的神道教,加上近現代西方元素,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氣息,而同樣也有一個職業,和日本文化如影隨形,這就是武士。
  • 日本武士頭盔欣賞
    日本武士是出現於10世紀到19世紀在日本國內的一個社會階級。作為日本武士的盔甲,其設計與日本武士的工作、社會地位具有密切的關係。日本武士盔甲設計的如此威嚴(恐怖)主要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日本武士崇尚武力,且戰鬥的情況較多,在戰鬥過程中威嚴(恐怖)的盔甲可以震懾敵人。在日本的古代武士地位較高。
  • 「桌遊推薦」日本武士之魂——《侍》
    在以日本文化為背景的桌遊之旅中,我們這次介紹的是經典桌遊《侍》,它以日本的中世紀歷史為遊戲背景。由著名設計師Reiner Knizia操刀,自1998年推出以來就備受好評,在抽象棋領域寶刀不老,是RK老師的板塊放置三部曲之一,三部曲為《兩河流域》、《穿越沙漠》和《侍》,遊戲以抽象的形式來表現日本武士的發展。在桌遊《侍》裡,也有對當時佛教等的映射。
  • 日本武士享有特權,可以為所欲為?武士:還不如平民
    摘要:日本武士享有特權,可以為所欲為?武士:還不如平民日本進入武士政權時代後,開始持續數百年的武家統治時代,既然身為統治階級,不但享有特權,還可以為所欲為嗎?事實上並非如此,武士一直受到嚴格的控制,相比於平民百姓,武士受到更嚴格的管理,還不如平民!正從進入江戶時代後,對於武士的管理達到頂峰。
  • 日本武士為何不會跑步?
    有一幕是,教官訓練武士們西洋跑姿,遭到武士的反對。一個武士說,我們武士一直就是這麼跑的,為什麼要學難看的西洋跑姿?教官提出比賽,武士應戰。教官讓武士跑出一段路之後才開始奔跑,然後很快就超過了武士。武士急著加速,結果自己摔倒了。按那種跑姿,加速太快是必然摔倒的。我非常感謝導演山田洋次獨具匠心的安排。不知道日本武士面對賽跑失敗是不是很震驚:我們居然連跑步的姿勢都是錯的?
  • 粉碎日本武士的四大「美麗謊言」
    拜日本人大力宣傳的武士道精神和大量文藝作品所賜,日本武士在世界各國人民心目中成了一種忠君愛國、腦子只有一根筋的冷兵器精英戰士。我們今天的文章就要通過史料來還原真相,戳穿日本武士身上的四大「美麗謊言」。
  • 【東方臉】盤點活躍在外國影視劇中的日本面孔
    實際上,有越來越多日本人的身影出現在美國的電視劇和電影之中,前往中國大陸等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的日本演員也不在少數。這次小編為大家盤點了一下走出日本、走向海外的日本演員們,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你熟悉的面孔吧。 【男演員篇】
  • 日本武士常年不穿內褲?淺談武士穿衣那些事 |日本文化
    今天給大家介紹下關於日本武士穿的服裝。以下先列舉幾個大家常提到的問題:1、羽織、直垂、袴的講究有哪些?
  • 日本武士最後的輓歌,放棄生命證明血性
    提到日本,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有人想到音樂,有人想到動漫,有人想到北野武,有人想到曾經的班主任...哈哈哈不管是電影還是音樂,日本給世界留下最深印象的應該是他們的武士道精神!,武士的社會作用日益衰減,他們註定成為時代的棄兒。
  • 《武士之鞘》日本武士切腹自儘是為了挽回尊嚴嗎?
    日本武士信仰與尊嚴,在日本人眼裡有鞘無刀的武士還不如死了算了,活著是沒有尊嚴的。日本的武士精神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苟且活著。《武士之鞘》是由日本吉本興業製作、松竹映畫發行的103分鐘劇情影片。該片由松本人志編劇導演野見隆明、熊田聖亞、國村隼、伊武雅刀、板尾創路等主演。
  • 知識挖掘機:作為日本專屬文化形象,日本武士到底有多「香」?聊聊...
    更何況日本武士作為與我國的武俠,美國的牛仔並列的民族專屬文化形象,在電子遊戲裡也已經經歷了各種形式的歷史還原、身份編排、唬逼演繹和作死魔改。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以《薄櫻鬼》為先河,無論《FGO》裡身穿藍白法披的性感美少女衝田總司,還是《刀劍亂舞-online-》裡面將日本武士道擬人化的「劍男人」,都展現了遊戲對日本武士所執行的娛樂再創作,而且相比PS2時代眾多本格武士遊戲如今的沒落境遇
  • 百年前日本武士老照片:面露兇狠,身材都很矮小,圖9女武士漂亮
    【老武士】武士在日本有著悠久的歷史,日文寓意侍者,貼身隨從。武士要求對主人無比忠誠,即便戰死也是可以的。日本武士始於平安時代,地方領主開始建立保衛自己的私人武裝,並利用其擴張勢力。這是一組反映百年前日本武士真實形象的照片。
  • 日本武士殺害法國人,法國說賠15萬算了,日本卻非讓20個武士切腹
    日本,自古以來就出產殘忍、悍不畏死的武士而出名。這些武士「重義輕生」,相信「七生報國」,不僅不把他人的性命當回事,更不把自己的性命當回事。他們視死亡為美,更視死亡為光榮,而且切腹這種痛苦的死法,更是「美」到了極點。1853年,美國佩裡艦隊闖入日本,結束了該國「閉關鎖國」的局面。
  • 《 髮型 ll 日本武士的變態髮型 》
    ★有一陣,研究黑澤明的時候,看了大量的日本武士的電影,就對日本武士的髮型產生了疑問,怎麼有這麼醜的髮型? 據說,幕末外國人來到日本,見到日本男人的髮髻無不驚訝。    「哎,那是什麼!!?他們竟然把手槍放在頭上!」
  • 銀幕回眸|日本的武士電影反映的是真正的武士道麼?
    這一年是明治六年,換言之,明治維新已經走入第六個年頭,日本逐步建立西式政體,向著西化道路邁進,甚至於曆法也從日本古代的宣和歷轉為西洋曆法。就在這一天,200多名薩摩武士卻頭梳月代、身配長刀,以標準的武士姿態走上東京鬧事,簇擁著原薩摩藩領導人島津久光前往皇宮、面見天皇。
  • 試讀 森田芳光的《武士的家計簿》
    9月25日有三池崇史導演、役所廣司主演的《十三刺客》,10月16日有佐藤純彌導演、大澤隆夫主演的《櫻田門外之變》,12月18日是杉田成道導演、役所廣司主演的《最後的忠臣藏》,而12月4日已上映了森田芳光導演、堺雅人主演的《武士的家計簿》。《武士的家計簿》是一出沒有打鬥場面的武士片,描寫幕末時代下級武士的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
  • 武士之魂——日本刀劍
    既然如此,在欣賞美男子的同時,我們也要適當了解一下他們的「本體」,那麼我們今天也一起來了解一下幾種日本刀劍的常見種類吧!()①太刀(たち):廣義上上一般指刀刃長超過兩尺(60公分以上)、刀身彎度較高的日本刀。
  • 日本武士的第三把傳統短刀大觀
    日本文明史上曾發生過一系列複雜而又極具標誌性的歷史性事件,其中包括日本氏族之間的權力鬥爭。彼時日本國內的人大多為武士,因此其所使用的武器便也得到了特別的關注。隨著歲月的推移,日本冷兵器也一直在發展進步。人們口中所提到的第一把日本武士刀,無疑指的就是日本武士的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