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藏|馬未都:收藏是條不歸路,唯大悟方有歸途

2020-12-24 騰訊網

藝術收藏的歷程,是星火傳遞的過程,是崇尚精神生活的延續。一個人不論你有多少金錢、不論你有多高的爵位,如果你是個庸碌之輩就不會被人喜歡,有品位有格調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戴。那麼,你會問什麼樣的人才是有品位有格調的人?

品位和格調是抽象的,是基於一個人的內在綜合素質,涉及道德的、倫理的、藝術的眾多方面的外在表現,所以無法以一概全。但肯定的一點:一個有造詣的收藏家必然就是一位有品位有格調的紳士或淑女。

所有的藏家,收藏到一定境界,都是痴的,看的喜歡的中意的東西,不到手那是覺都睡不安穩。小編有一朋友,一次在逛地攤的時候看見一物件,喜歡上了,於是跟攤主談價,嫌貴了沒買走了。騎著車在路上,心裡老惦記著看的玩意,回到家後怎麼也安靜不下來,於是又冒著風雨騎車回去把東西給買了,心裡終於踏實了。這種快樂會陪伴他很久,不僅精神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同時在無形中為自己累計了財富。

如此的例子很多,遠的不說,就拿民國四公子張伯駒為例。這位才氣橫溢的民國奇人,集鑑賞、中國詩詞、京劇研究等諸藝於一身,一生收藏的書畫精品都是驚世之作,如晉陸機的《平復帖》、隋展子虔的《遊春圈》、杜牧的《張好好詩》、範仲淹的《道服展》、黃庭堅的《草書》等等。為得到以上的傳世國寶,他不惜投入重金,雖然以後的日子裡,生活沒有富裕到讓他隨手揮霍,但是他卻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貴族,享有巨大精神財富。

解放初,張伯駒先生將這些國寶全部捐給了故宮博物院,成為故宮的鎮館之寶。當時國家要獎勵他二十萬元,但被他和夫人潘素婉拒了。到了晚年,因病入院,卻因其級別不夠之由只能擠住在七八個人的病房裡,當女兒四方努力好不容易得到院方同意,準備給他換個人少的病房時,他已溘然離開了人世。雖然賢人已逝,但他所捐贈書畫等藝術品卻承載著他的心血被安穩的成列在博物館中。對於這樣一個熱愛收藏的人來說,他的精神得到了傳承。

和張氏類似經歷的,遠在大洋彼岸英國的大維德爵士,也有相似的命運。不同的只是,張伯駒以收藏中國古代書畫為主,大維德以收藏中國古陶瓷享譽盛名。到了晚年,他幾乎傾盡了所有積蓄,換回了1600餘件中國歷代古陶瓷精品。正是這樣一種對於收藏發自內心的熱愛,使他在富饒的精神的世界裡生活的充實,而他的影響力直至逝去依然對這個社會有很大的影響。這些伴隨大維德爵士一生的寶物最後以基金的形式保存下來,大部分進了倫敦大英博物館,後成為國際上負盛名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現實教材,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對中國傳統文化痴迷的中外學者和專家。

品位和格調非常能彰顯一個人的身份。一般來講,僅僅從居住環境中的陳設品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所處的社會階層——品位和格調來。所謂「品位」指人的內在的素質,所謂「格調」指通過人的社會生活和他使用的物而體現出的「修養和素質」。簡單地講:品位在於人,格調在於物。所以,做人須要有品位,因為品位是人生的藝術;生活須要有格調,因為格調是生活的境界。

人生在世,要活得其所。其實,人生就是一段精彩的過程,如果在這過程中能讓自己喜愛的寶物帶來心靈深處不同尋常的愉悅,應該也足矣。也正是這樣一個原因,使得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們充滿著對藝術品的熱愛,因為這其實是對當代工藝大師和書畫家們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在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所以,對於收藏家而言,有錢難買心頭好。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讓精神獲得了極度的豐滿。

我常常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收藏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是獲得與日俱增的各式古物藏品,在齋室燈光下獨自把玩,從中領略鑑賞的愉悅?是坐擁奇珍,秘不示人,享受獨有的自我陶醉?亦或是期待成為聲名遠播的大鑑賞家,獲取藏家眾星捧月般尊敬的榮耀?也許是,也許都不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收藏之路其實是充滿苦澀的,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這條不歸之路,你便註定從此心靈備受歡樂與痛苦,興奮與焦慮,得意與懊惱的無盡煎熬。

收藏具有極大的魅力,這是不言而喻的。她是一座永不枯竭而又充滿誘惑的寶藏,又是一道布滿棘刺和陷阱的深淵。身入其中,無論你如何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也會感受知識的貧乏和淺薄;無論你自信眼力如何過人,在浩如煙海、五花八門的歷史遺存面前,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的無助;即便你富甲天下,身擁千萬,當你投入收藏時,也常常會感到囊中羞澀,捉襟見肘。

在收藏圈中,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這裡,只有「眼力」是最受尊重的,沒有身份、地位高低貴賤之分。那些平日傲慢的達官顯貴、腰纏萬貫的大款、經綸滿腹的文人墨客,只要一腳邁進這嘈雜紛亂的「鬼市」地攤、古玩店鋪,昔日的孤傲、清高、自矜、權勢、驕橫,都被這滿世界的古董舊貨新品贗物所洗滌、融合,變成了地道的「淘寶者」、普通人。像常人一樣亢奮、激動、懊惱、悔恨不已,亦為幾個銅板斤斤計較,爭得面紅耳赤。

有位記者這樣描述在北京潘家園「淘寶」的眾生之相:「一網撒下去,一定能夠網住一二個部省級官員,三四個教授,七八個大款,還有一個小偷或盜墓者。」

在古玩早市地攤,我曾目睹一位省級要員,非常虔誠的請一位藏友為他剛淘得的一件古瓷掌眼。此人在地攤上被行內人稱為古瓷「一眼準」,而他的職業,只是某小巷口的一名補鞋匠。我還見過一位著作等身、聲名顯赭的某名牌大學教授,為一尊北魏小銅佛像的真贗與一位工人打扮的年輕人爭辯得面紅耳赤,最後不得不俯首稱臣,接受那位只有初中文化的銅佛收藏家的觀點。

我曾應邀去過一位居室不過40平方米的藏友家,他家牆壁用舊報紙糊著,一張破舊的寫字檯上放著全家惟的一件奢侈品——16寸的舊彩電,可當他拉開一排簡陋的木櫃廚門,看到櫃中整齊地擺放著他以20多年省吃儉用之心血收藏的近千面從戰國至清代紋飾精美的銅鏡時,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和無數初入藏界的朋友一樣,我開始只是帶著一種對古物朦朧的企盼以及骨子裡對傳統古代文化的追崇開始了收藏之路。每每在博物館的玻璃櫃前,欣賞商周古銅器的凝重雄渾、漢唐古玉的鬼斧神工、宋明古瓷的拙樸典雅,心中便會由傾情豔羨進而產生一種不安分的躁動;我也要收藏和擁有古物。最初進入收藏時,總是陷入一種莫名的焦慮、浮躁、「撿漏」「淘寶」的欲望之中。因一件心儀的古物而牽掛不已,為失去一件寶物的機會懊悔萬分。

我至今仍然記得,一幅黃秋圓的四尺山水圖700元嫌貴放手;一品有一流釉色、器形規整的南宋粉青龍泉爐,要價3000元,卻只留下張照片就放棄;一件28釐米的刻劃「樞府」款的大碗,內有雙鶴纏枝紋飾,釉是一流的鴨蛋青色,只為8000元價偏高,眼睜睜讓別人奪得;一面銘有「東王公」的東漢神人車馬鏡,徑20釐米,紋飾精美,鈕大緣厚,黑漆古包漿,已經拿下卻因賣主要搭賣一個影青碗賭氣放棄,這類當斷不斷而失去機會的例子,在我十幾年的收藏生涯中不勝枚舉。

至於因固執已見而誤入「套局」,「撿漏」心切而購得贗品,就更是家常便飯了。當然,也有過恃眼力撿漏的愉悅、憑機緣得「寶」之驚喜。正是在這種跌跌撞撞、坎坎坷坷的收藏過程中,感受著收藏者的真正樂趣,從而不斷領悟收藏的本質和內在之美。

一位我所敬重的從事文博工作的資深專家,曾多次向我談及對民間收藏的不屑,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對民間收藏的蔑視,認為收藏是走私、盜墓、苟利的源頭,收藏圈大都是一些「沽名釣譽、見利忘義」之徒,建議政府取締民間收藏,直到新《文物法》頒布,此君仍然認為「承認民間收藏是一個歷史性的失誤」。

對於這位專家的偏執,我只能感到一種深深的悲哀。且不說收藏本身就是一種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延續,且不說收藏對於傳播大眾文博知識、藏寶於民的積極因素,就以全國幾千萬收藏隊伍對於社會就業、社會穩定乃至經濟、文化、社會效益的積極貢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況且,就是在故宮、上博等一些國家級大博物館的許多重量級藏品中,不也有相當部分來自歷代民間藏家的無私捐獻?我想,當我們這位文博專家,在以張伯駒、徐世璋、孫瀛洲等名垂千古的大藏家所捐獻的國寶古物進行鑑賞研究做學問時,不知內心會作何感想?

的確,民間收藏如同任何社會活動一樣,收藏家並非人人皆是謙謙君子,收藏圈並非至純的淨土,也會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有勢利、詐騙、淺薄、浮躁和貪婪、有以牟利為終極目的的商人。

我曾親眼目睹一位事業有成的朋友,過度地偏執和貪婪,終因愚昧無知,將百萬家私打了水漂;我也看過一位古玩鋪店主,以百餘元撿得一件石濤的尺幅,以8000元倒手給了廣東商人,當知道此幅石濤之真跡被轉手賣了30萬時,頓時捶胸頓足嚎啕大哭;我亦見過一位退休老幹部以平生積蓄購得一塊漢玉贗品,從此一病不起;一位老撿漏淘得一部元代版古籍善本顛狂失態乃至當場中風倒地。我以為,這都是偏離了收藏的本義,而陷入了「物役」「物累」的怪圈。

收藏是一種心靈感受並融入歷史文化和自然的尋根過程。一件古物,無論其保存完整亦或殘缺破碎,它那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沉穆樸拙的藝術風貌,都會給我們傳遞遠古先人的非凡的創造力和活動軌跡,因而令人心靈怦動。而古物表現美的特徵,最吸引著我們的往往是那種恬澹、自然、古樸。一切古物都可以從中泛射出樸拙自然之美,人們在把玩、欣賞和摩挲之中,與遠古先人進行著跨越時光的交流、對話,從而領略一種無盡的遐思和陶醉。

我的案几上擺放著幾片漢代瓦當,普通、灰色、胎質粗松、略有殘缺,但瓦當上的圖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總令我感到驚訝不已。《三輔黃圖》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遠古匠人正是帶著一種宗教般的篤信虔誠,一種與天地神靈所交流而發生的靈性與激情,一種似與神性附體才具有的想像智慧,將深厚廣大的精神力量注入這小小的瓦當圖,留給我們的卻是遠古先人的自然力量體現的直觀。

我始終認為,浮躁是收藏之大忌。一個真正的收藏鑑賞家,審視古物的眼神是清澈的,心態是極為平和的。有人曾作過一個統計,大收藏家、文博專家平均壽命要比常人高出10至20歲。這恐怕是得益於他們與世無爭的超脫心態、甘心恬淡、棲志浮雲的境界,以及接受古物鑑賞中那種常人很難領略的審美情趣,心靈愉悅的原因吧。

收藏,應該是擁有,而不是簡單的佔有;收藏是對美的發掘,而不是對物的擄掠;能夠感受和體味古物深厚歷史文化內在美的本質,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一位腰纏萬貫的大款,他可能憑藉財力短時間獲得別人要許多年才得到的一大堆藏品,也可能借行家之眼一夜之間拍得幾件罕世珍寶。這當然是日益現代化的中國必然出現也無可厚非的一種收藏形式,收藏者也能從中獲得某種樂趣。但這種收藏,卻難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收藏之愉悅和美感。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的收藏,與既有過程又有結果的收藏,其對收藏的感受是有程度差別的。

任何一件古物,都是具有靈性的。鑑賞古物的最高境界,是人與之進行超越時間的情感交流和對話。我常常在夜深人靜之時,以極其虔誠的心態,觀賞一尊我非常喜愛的北魏佛像。佛像很小,半殘,灰石質,高18釐米,但被塑造得寬額長耳,面容安詳,氣質脫凡,尤其是那雙充滿智慧、堅定而又安然從容、超脫、深靜入定的眼神,會令你感受到一種心靈的震撼。

作為一名無神論者,我在這尊神像面前,也能體會到為何人類對佛的敬畏之情。我想,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土,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是天地互融、神人合一的期盼和象徵。在佛的金剛之軀,更多地融入了人類成熟的智慧,使之以空為旨,包容萬物,蘊涵大千。

在這尊佛像面前,我開始對收藏、對物慾乃至人生開始全新的思考,漸悟出佛心自明永恆、向善向美的超脫與釋然。我終於發現,在古物面前,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我凝視著這尊半殘的佛,面對這沉穆無言的古物,我突然生出一種奇怪的想法:究竟是我在審視石佛呢?還是石佛在審視我?我確切地相信,其實這尊無言的古佛,在我之前,已經默默地審視了無數我等芸芸眾生!

這種想法,令我大徹大悟,感到了一種擁有和被擁有的錯位,感受到一種出自內心的虔誠的羞愧。在歷經千百年滄桑的古物面前,人是多麼地渺小,脆弱和無奈的短暫生靈!

於是,我開始尋求一種收藏的新的境界。我終於感悟到了莊子倡導對「物役」「物累」的超越,老子「清淨、無為、柔弱、不爭」以及「抱一、寡慾、自然、玄妙」之要旨。我將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態重新思考收藏、洗滌「物慾」對心靈的汙垢,拋棄功名的重枷,走入收藏的化境。

相關焦點

  • 馬未都:書畫收藏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前段時間有條新聞刷爆了朋友圈,那就是有位大姐在1973年存到了銀行裡1200元錢,經過44年的利滾利之後,你們猜大姐最後取出來多少錢?其實很多人都已經知道答案了,那就是2684元!很多網友調侃道:當初存進去一棟樓,如今取出來一張床。
  • 馬未都:大眾收藏的黃金時代來臨
    不要幻想靠收藏「一夜暴富觀復博物館館長、收藏泰鬥馬未都現身成都,為廣大投資者帶來一場關於「盛世收藏」的藝術鑑賞論壇。馬未都從收藏及文化的角度梳理了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的 「盛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認為這幾次大的「盛世」最大特點就是物質富足,百姓的文化需求在上升。在論壇上,馬未都對與會投資者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又一輪收藏盛世尤其是大眾收藏已經來臨,注重樂趣成為一條重要的標準。
  • 馬未都,成龍因收藏而結識
    明星和收藏,似乎是兩個不沾邊的話題,但實際上,大多數明星對收藏可是抱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作為收藏界內數一數二的「大佬」,馬未都跟成龍算是老相識了,兩人結緣與一場拍賣會。 在中國,飯桌文化是有講究的,所以可以說飯桌上是能凸顯人品的地方
  • 馬未都收藏傳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比我大的人,『文革』前章乃器這些藏家,讓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歲的人等他們有能力的時候,這些東西都貴了。」 在物求人的年代,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東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經不怎麼收藏了。 馬未都見證了人與物之間的轉化,也玩味出收藏界這個領域裡的人生哲學。
  • 馬未都:現今收藏行情走勢,未來幾年肯定還會大漲!
    這條似乎對其他行當也適用,抽菸除外。收藏不必這山望著那山高,你看準目標就應該照直走下去,日積月累,眼力和收藏並駕齊驅,成為收藏家是早晚的事。跟打麻將一樣,梃上大牌就不必亂換張兒,早晚你和。4、去粗取精。收藏總有這麼個過程。
  • 馬未都|如果有一種產業是朝陽,那一定是收藏
    根據《收藏》著名權威的雜誌統計,中國現有的各種收藏協會,還有收藏品市場近萬家,各種專類主題和系列收藏都多達500多項,收藏者不計其數,這個龐大的市場令人熱血,僅僅北京一年收藏的交易額就有11億元人民幣。2002年10月28日頒布的《文物保護法》允許文物收藏單位外的公民,法人還有其他組織都可以進行流通,所以民間收藏更加火熱起來。
  •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在八十年代之前,我國是禁止民間私自買賣文物的,所有文物都由國家文物商店統一收購,那個時候買賣古董都是偷偷摸摸,沒人敢大張旗鼓,後來禁令解除,收藏也成為了一門聲勢浩大的生意,無數人投身其中,但能夠發財的並不多,馬未都算是其中一個。
  • 馬未都給喜歡玩收藏的人一個建議,句句都是經驗之談,讓人很受益
    說起玩收藏,大多數人都不陌生,都有過一些收藏品,很多收藏品還是爺爺奶奶或是祖傳下來的,就好比一些過去人用的銅幣、錢幣、越是年久,可能越是值錢,當年市面上流通越少
  • 馬未都收藏戚家刀: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刀原來是仿製日本腰刀?
    在古代有講究十八般兵器,刀劍戟斧鉞鉤叉,每一種兵器都凝結著古人的智慧。 如今我們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兵器中,比較典型一類是歷經明清時代的" ",這是一種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研製出來的仿製日本腰刀,這種存世的武器,也被名家馬未都收藏過一把,這種裝備在戚家軍的手上如有神助。
  • 出書、鑑寶、收藏,小學文化的馬未都,實力證明書中自有黃金屋
    馬未都的第一次身份轉換,正是讀書帶給他的結果,編輯這個身份使他的職業生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正是有了這樣的起點,人脈和資源都隨之而來了。讀書讓他更懂得收藏很多人都知道,馬未都是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館主,他為人最知名的標籤就是「大收藏家」。
  • 陳夢家:世人皆知馬未都,卻不曉他才是中國家具收藏首席「男神」
    他總有本事讓一切枯燥至極的事物,在他筆下變得活蹦亂跳,夭夭如也。他本身學的是法律,也不過活了50來歲,可謂少壯而死。但他一生,橫貫新詩、考古、文獻、漢簡、殷商甲骨、商周銅器、文學評論等眾多幾乎毫無相干的領域,上徵下討,葷素不忌,而且往往只需兩三年,即可躋身該學科第一流位置,寫出「必讀書」著作,令人咋舌。
  • 盤點:明星收藏也瘋狂
    王剛對古玩的收藏可以既是愛好,又兼顧投資,因此對他而言,逛北京潘家園地攤和去古玩店並不矛盾。 在地攤上可以討價還價,無論貴賤,為自己的興趣花錢,即使交了學費也不覺得虧。從最開始收藏鳥籠子,到現今收藏最多的瓷器。王剛說收藏是天底下最美的事,"每天讓你玩著、欣賞著,同時,它還能保值和升值,一不留神更能讓你發大財。"
  • 馬未都:我買古董有「三藏三不藏」,讀懂了你也能成為內行人!
    馬未都:我買古董有「三藏三不藏」,讀懂了你也能成為內行人!很多人認為,馬未都能擁有如此多的寶物,肯定是有秘訣的,至少在「掌眼」方面,他是有絕對話語權的,但馬未都也說過,這些東西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表達清楚,在這一行裡,經驗是最重要的,但馬未都還是擋不住眾多網友的「熱情提問」,所以他透露了一點自己的心得,就當是給藏友們的建議。馬未都的心得很簡單,就是馬古董要有「三藏三不藏」,這句話究竟該怎麼看呢?馬未都給出了他的解釋。
  • 「草根收藏家」走上百家講壇
    新年伊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也玩起了「變臉」:向來以「講史」見長的《百家講壇》首度推出收藏題材講座,「新人」馬未都走進螢屏,從1月1日起開講總44期的「馬未都說收藏」系列。  說馬未都是「新人」,是因為與《百家講壇》以往「捧紅」的易中天、於丹等教授學者相比,他「一無家傳,二無師從,全憑天資聰穎、後學勤奮紮實,刻苦修煉,自學而成」,更談不上有什麼顯赫學歷或長期教學經驗。  但是,作為收藏界第一個登上《百家講壇》的人,馬未都在文物藝術品收藏方面絕非「新人」。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以瓷器和家具收藏著稱。
  • 馬未都推出《國寶100》圖書版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出版《馬說陶瓷》《中國古代門窗》《馬未都說收藏》《茶當酒集》等著作。1997年,創立觀復博物館,其後在杭州、廈門、上海等地開設地方館。2008年,馬未都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講授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知識。2010年,廣西衛視打造全新節目《收藏馬未都》。
  • 「撿漏王」馬未都,網傳身家過百億,馬未都:沒有的事,千萬別信
    要是問收藏圈粉絲最多的人是誰,那肯定是誰也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不過要是換個問法,問誰在收藏圈一定有許多的粉絲,那麼在一溜答案裡一定有馬未都的名字。作為當之無愧的「撿漏王」馬未都,撿漏過無數好東西,國內的第一個私人博物館還是他建立的。因為撿漏過多,網傳他身價過百億,這是真的嗎?
  • 馬未都究竟有多「壕」?創立中國首個私立博物館,藏品估價過百億
    就算是一個普通的收藏愛好者,其實門檻也不低,畢竟這確實是一個特別花錢的愛好。所以要被成為收藏「家」,至少要滿足兩個需求:一,有錢;二,有眼光。便如漢代魏伯陽在《參同契》中所言:「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如果沒有看東西的眼光,那麼即便坐擁萬貫家財也不夠買假貨的。如果沒有錢,那麼別說被稱之為「家」了,就連「收藏」也是不可能的。
  • 馬未都逛古玩店,低價撿漏一件康熙官窯,心中竊喜感嘆老闆不識貨
    馬未都逛古玩店,低價撿漏一件康熙官窯,心中竊喜感嘆老闆不識貨馬未都何許人也?在電影《鹿鼎記》中,韋小寶說過「平生不識陳近南 縱稱英雄也枉然」。在當今文史界,完全可以說「平生不識馬未都,讀盡詩書也枉然。」
  • 紅木收藏|這些明星大腕已經在行動
    在龐大的紅木愛好者中,也不乏明星大腕兒,參與收藏的明星名人就有成龍、海巖、張涵予、鄒靜之、趙本山、遲重瑞、陳道明、王剛、馬未都、張信哲、林依輪、蔡國慶、王鐵成、張鐵林、趙忠祥、鞏俐等數十位規模不容小覷的收藏群體! 紅木家具內斂高貴的氣質,流露於細節中,散發出迷人的魅力。
  • 馬未都有一件明代銅瑞獸鎮,寬吻蒜頭鼻,額頭還長了個獨角
    馬未都有一件明代銅瑞獸鎮,寬吻蒜頭鼻,額頭還長了個獨角馬未都長在瓷器,兼以古木家具,對於其他收藏門類也是略有研究。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馬未都收藏有不少冷兵器,基本上把十八般兵器收藏齊全了,甚至還收藏有為江湖人士所不齒的「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