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學交往中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2021-01-18 中國經濟網

「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是圓寂於日本的鑑真,還是終老於中國的晁衡,他們心中都有兩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故鄉,他們生命的價值都因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所作出的貢獻而熠熠生輝。

數月來,中日兩國人民被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物資上的詩句所感動。日本馳援中國的抗疫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中國贈予日本的救災物資上也印著「應知扶桑東,明朝浴晴日」、「青山一道,同擔風雨」、「九州何處遠,萬裡若乘空」……這些雅致的漢詩,將兩國民眾最美好的支持與祝願傳遞到了對方心中。「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深植於中日兩國的文學傳統與文學交往之中,也是兩國友誼的深度見證。

唐詩中的休戚與共

日本人之所以喜歡用漢詩來表達關懷,與中國文學傳統深有關聯。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古代表達類似情感的詩歌極為豐富。「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詩經》,「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出自王昌齡的《送柴侍郎》。中國詩歌中,類似的還有「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我心隨月光,寫君庭中央」、「同氣連枝,珍重待春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天台立本無情隔,一樹花開兩地芳」等詩句,都表達了休戚與共的關懷與支持。

中日文學聯繫最為緊密的時代莫過於唐朝。日本曾先後派出十九次遣唐使,每次赴華人數多以百計。唐代是詩歌盛世,詩賦是科舉考試的重要環節,吟詩作賦也成為了唐人必備的人文素養。日本遣唐使將唐代文化源源不斷地輸入日本,奈良時代的日本首都奈良,便是仿照長安所建,漢詩也成為了日本皇室、公卿貴族、高級僧侶及上層文人之間唱酬的風尚。在江戶時代(1603—1868)以前,日本的漢文基本都掌握在上層階級手中,漢文書寫與社會地位之間有強烈關聯。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日本長屋王。《唐大和上東徵傳》載:「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希望中國高僧能夠去日本傳授佛法。《隆興佛教編年通論》記載:「鑑真受其衣,嘆外國人有佛種性,欲往化之。」鑑真從743年開始東渡,五次失敗,終於在753年抵達日本,引起轟動。他雙目失明,卻仍在日本弘揚佛教及中國文化十年,763年圓寂於唐招提寺,被尊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鑑真圓寂後,日本人紛紛寫詩悼念。石上宅嗣在《五言同傷大和上》中悲嘆:「招提禪草歇,戒院覺花空。生死悲含恨,真如歡豈窮。」鑑真圓寂後,唐招提寺的花花草草似乎都凋謝了,人世間的生死雖可恨,但故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卻是無窮無盡的。日本高僧元開也在詩中滿懷感恩地懷念鑑真:「我是無明客,長迷有漏津。今朝蒙善誘,懷抱絕埃塵。」言鑑真雖然雙目失明,卻用佛法讓自己這位本來「無明」之人獲得了「光明」,超凡脫俗的他對自己循循善誘,從而深受教益。藤原刷雄的《五言傷大和上》中有「萬裡傳燈照,風雲遠國香」兩句,是對鑑真不辭千萬裡來到日本弘法,留下萬世馨香的讚美。如今,唐招提寺中依然種植著鑑真故鄉揚州的瓊花,這也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另一種表達了。

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之後,與中國詩人也多有詩歌唱酬。阿倍仲麻呂(698—770)就是其中傑出的一位。716年,阿倍仲麻呂作為遣唐留學生來到中國,改名晁衡。他愛慕中國之風,在大唐進士及第。他深得唐玄宗的賞識,授與左補闕等要職,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多年,終老於長安。他與李白、王維等唐代著名詩人都有交往,留下了許多動人詩篇。751年,他回國探親之請得到了唐玄宗的準許。臨別前,王維贈詩《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詩中有「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兩句,可謂推心置腹之語。字面意為:故鄉的樹木在扶桑國的大地上,主人的家在孤島之中。晁衡在長安多年,長安已是他的第二故鄉。若不是「且認他鄉作故鄉」,晁衡怎會再度回到長安?王維知其心意,所以用「鄉樹扶桑外」來安慰他:如果思念中國,看看日本的樹木,不也和中國一樣嗎?

晁衡心中也對大唐充滿了留戀,作詩《銜命還國作》,其中「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兩句便與王維的「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相呼應。「蓬萊」是中國神話中的海外仙山,代指日本。「扶桑」與「若木」都是《山海經》中記載的神樹。東有扶桑,西有若木。中國在日本的西邊,「若木故園林」便有以長安為故鄉之意,表達自己對中國的留戀。

李白與晁衡也是朋友。晁衡贈衣於李白,太白有詩曰「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塵」,興奮之情溢於言表。753年,長安誤傳晁衡在海上遇難,李白為此痛哭,作詩《哭晁衡》。其中「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兩句尤為情真意切。在李白心中,晁衡是一輪明月,他的離去就像月亮沉於碧海之中;自己是一片雲,愁雲滿面,悲痛萬分。好在這只是誤傳,晁衡平安歸國後讀到李白之詩,也是百感交集,作詩《望鄉》。在日本寫「望鄉」,便寄託了對第二故鄉中國的懷念。詩中「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兩句,將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近鄰如親的關係,以及自己對中國的拳拳真情表露無遺。

「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是圓寂於日本的鑑真,還是終老於中國的晁衡,他們心中都有兩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故鄉,他們生命的價值都因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所作出的貢獻而熠熠生輝。無論是在日本文人對中國鑑真和尚的懷念感恩之中,還是中國文人對日本遣唐使晁衡的深情厚誼之中,漢詩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鑑真與晁衡這兩位中日文化交往史上的巨人,也因中日詩歌交往更添光輝。

日本小說中的漢詩傳統

日本文學的漢詩傳統源遠流長。除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之外,日本文學中還有「自言四海皆兄弟,不愁鄉國隔山川」、「更憐去故鄉,蹈海求良匹」等許多表達類似關懷的漢詩。正是因為這些漢詩的出現,讓經歷了白話文運動而對文言漸漸疏遠的國人感到訝異。其實,比起白話漢語,更多的日本文人可能更熟悉文言。日本漢學學者學習中國的語言典籍,通常以《昭明文選》《白氏長慶集》《論語》《孟子》《莊子》等詩文集作為教材。很多日本著名漢學家能用文言文撰寫高水準的漢詩文,卻不能開口說日常的漢語口語。對於更多沒有學過漢語的日本人而言,漢詩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已經成為了一種深植於心的中國情結和文化符號。儘管後世中國對日本的影響力逐漸減弱,漢詩在日本文學中卻依然保有重要的地位。

日本歷史上朝代眾多,每個時代統治者的立場不同,對待中國的態度也有所不同。無論是在兩國關係緊張還是平和的時期,或隱或顯的中國文學都是日本文學趣味的一部分。中國文學,尤其是詩歌,構成了日本中國形象的內核。日本文人吸收了大量中國文學精華,日本漢學也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日本人的漢詩文素養就是中國情趣、中國情結最為突出的表現。

江戶時代以後,漢文教育開始普及,漢文學的創作呈現出多元化與平民化的趨勢,也出現了一批漢文小說作者。日本文人喜歡在小說中模仿中國小說插詩、引用中國詩歌或自作漢詩。例如,小說家川合仲象在其所作的漢文小說《本朝小說》中引用了幾十首中國詩歌。小說本身表現的漢文水平本不高,但引用中國詩歌時卻是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地抄錄,想要借小說創作展現他所認為的「漢詩精華」。再如,著名的政治小說《佳人之奇遇》(柴四郎原作,梁啓超將其譯為《佳人奇遇》)雖為日文小說,中間也經常插入詩歌,選用了大量的《詩經》《文選》詩賦。柴四郎自創的漢詩水平也很高,如「月橫大空千裡明,風搖金波遠有聲。夜蒼蒼望兮茫茫,船頭何堪今夜情」,這樣典麗的漢詩在明治文人間廣為傳頌,德富蘆花就常在月夜下獨自朗誦。

日本小說中常常描述文人之間以及男女之間以漢詩唱和的情節,表現出很高的漢詩素養。例如,在三木貞一的小說《情天比翼緣》中,男主角柳翠郎與友人在東京遊覽名勝時互作漢詩酬唱。翠郎作詩曰「喜爾呼京鷗,應知京洛爭」,雪江先生作詩曰「官櫻比古翻添色,都鳥於今始副名」,廬州先生作詩曰「三月東都麗景新,勝情偏屬此江濱」。形式雖為漢詩,描繪的卻是東京的春日風景:河畔櫻花盛開,鳥雀啾鳴。「京洛」並非實指中國的長安與洛陽,卻讓人不由聯想到中國文學傳統,為這片東瀛勝景吹來了中國之風。

漢詩不僅是日本同性友人之間的風雅同好,也是向異性表露心跡,乃至推動愛情進展的關鍵。小說《佳人奇遇》中,當日本志士東海散士遇到西方佳人時,他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來表達心跡:「有美人兮,清揚宛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出自《詩經·野有蔓草》,原文為「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雖然與原文略有出入,但也說明作者柴四郎的漢學素養很高,能夠背誦《詩經》中的詩句。佳人聽言,「以柳枝掩半面微笑」,芳心暗許。三木貞一的漢文小說《新橋八景佳話》也將漢詩用得極為純熟。小說以一首自創的七言律詩開篇,首聯為「東都第一冠繁華,名妓家鄰才子家」,以南宋杭州比擬東京繁華。小說中寫到男女主人公分別的時候,作者引用王昌齡的《閨怨》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小說雖然發生在日本,但男女主人公都精通中國詩詞,熟知中國文學典故。男主角梅雪操與情人小紅告別,擔心下次相逢時她已是「綠葉成陰子滿枝」(語出杜牧《悵詩》),小紅答道:「文君未白頭早做吟,婕妤先秋風已題扇。」這裡化用了兩個中國典故,卓文君作《白頭吟》表達「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的堅持,班婕妤作《團扇詩》,吟詠自己好像秋天的扇子被君王遺忘。短短14個字,卻表達了雙重含義:自己內心的堅貞,以及對情人的擔憂。三木貞一在《情天比翼緣》中更是用上了藏頭詩。男主角柳翠郎撿到了女主角蓮香玉的金釵,翠郎還金釵時附上藏頭詩一首,藏的四字是「獨思美人」。香玉一讀就知道是藏頭詩,回信時也作了一首藏頭詩,藏字為「非復無情」。像這樣以漢詩推動日本小說情節發展的例子還有很多。

在小說中插詩是中國明清小說常見的表現手法。中國戲曲以及章回小說中,往往有上場詩、下場詩、定場詩、中場詩等,人物對白,情節推進中都喜歡插入詩歌。日本小說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這一傳統,這也是中日小說的「風月同天」。

中日文學中的「風月同天」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之所以讓我們感動,在於它描繪了一種榮辱與共、休戚相關、同舟共濟的真情。中日兩國都是飽經患難的國家,共享著漢文化、儒家文明的遺產。文化相似則人心相通,在中日文學中表現這一主題的作品並不少見。

不少日本文學作品描繪了善良、正直、勇敢的中國人形象,中日兩國人民相互扶持,並肩而行,共渡難關。岡鳴冠山(1674—1729)的漢文小說《德容行善有報》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揚州人李德容是一位富家子弟,為眾人所敬仰。因為聽說日本長崎風景秀麗,於是從事中日商貿,僑居於長崎。有一位日本美人豐娘願意「典身為妾,以救父母之困」,李德容來到美人家中,發現「家空如洗」,其父是一名落魄武士,母親已經臥病多月,豐娘「自欲以身換藥,救其危急」。李德容見狀心生憐憫,以禮相待。雖然豐娘是國色天香的美人,李德容也「神魂飄蕩,不能自抑」,但他並沒有趁人之危,而是與豐娘結為義兄妹,「顧如同胞」,當夜就送去三百兩銀子,此後還常常贈送錢米。過了數月,李德容又親自主婚,把豐娘嫁給了一位富家公子,並為其準備了所有婚嫁的衣裳被褥、櫃箱首飾、粗細傢伙、桶鍋碗碟。這一事跡被長崎人傳為佳談,時人有詩讚曰:「德容容德主婚姻,便把豐娘嫁富人。適見朱陳兩家好,客中自是慰心神。」那年李德容的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獲利頗豐。回國時,李德容的商船遭遇颶風,但因其善舉得到了媽祖保佑,保全了性命。

《德容行善有報》的故事發生在江戶時代。江戶時代是武士的時代,僅佔總人口數10%的武士階層居於統治地位,掌握著日本大部分的土地和財富。1633—1639年間,德川幕府五次頒布鎖國令,打擊基督教,也打擊了日本與外國的商貿往來。鎖國政策下,只有中國與荷蘭的商人才能在長崎貿易,也使得中國文學得以流入日本。中國商船幾乎是日本民眾了解外域的唯一渠道,中國文學也豐富了日本讀者的精神世界。從《德容行善有報》來看,當時中日商貿暢通,人心相近,語言無礙。在日本的中國人行俠仗義,最終善有善報,充滿了人性美的光輝。從長崎人的評價可知,像李德容這樣俠義而充滿美德的中國人在江戶時期並不是個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也一直是中日兩國人民所秉持的共同價值觀。

19世紀以後,中日兩國相繼遭到來自西方強國的挑戰,經歷過相似的近代化道路,也懷有對東方儒學文化傳統的共同「鄉愁」。明治維新中「脫亞入歐」的急先鋒福澤諭吉曾表達過這種看法:「日本人本來就是由儒教主義培養而成,……王政維新以後的革命是震天動地的大變動,……因此也就如同奪其精神而無遑他顧,為文明進步之大勢所迫而只得跟隨其後,但同時在心靈深處都尚存有古老主義的餘燼,無不竊竊懷著戀戀不捨之情。」這不僅是明治維新後日本人的共同感受,也是晚清中國人的共同感受。在儒學傳統與以西歐為標準的現代化之間,在新與舊之間如何取捨,成為了近代中日文化人面臨的共同考驗。在日本近現代文學中,經常可以看到日本作家在現代性中的掙扎,集中表現為在中國儒家思想與西方思想之間的掙扎。一個民族的強大,是否一定要厚此薄彼,脫亞入歐?

柴四郎的小說《佳人之奇遇》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考的途徑。小說中描繪了一個忠孝節義、卓識奇智的中國志士範卿,他與日本志士東海散士、西班牙女傑幽蘭、愛爾蘭女傑紅蓮一起,為了追求國家民族的獨立自由而並肩奮鬥,「以弱國之兒女共謀民族復興之將來」。他們都是他鄉流離之客,共同傷感於國運家恨、民族屈辱的歷史,引為知音。範卿與東海散士志同道合,慷慨談論時事,「誓他日戮力同心,共為興亞之舉」。他們都為中國經年來受到的「挫辱」而感到悲哀,希望能夠禁絕鴉片,振起國民精神。範卿對東海散士說:「是僕之素志也,不期胸中積蘊,與君相合。噫!世豈無臥龍鳳雛哉?」把自己與散士比作三國時期齊名的諸葛亮與龐統。兩人分離數年,生死未卜,散士懷念範卿,作詩曰:「樓船破浪叱鯢鯨,鵬翼摶空空有聲。落落雄心與誰語?白雲山下憶範卿。」短短四句漢詩,將自己的雄心壯志,對範卿的牽掛不舍寄託其中。《佳人之奇遇》讓我們看到,即便是在中日關係緊張的近代,兩國民間跨越國籍、種族的友誼依然不絕如縷。範卿與東海散士之所以能夠成為異國知己,不僅源於他們共同的志向、中日兩國在近代面臨的共同危機,也源於他們共享的漢文化。他們互相尊重、支持,保持著友善的雙向交流,也成為了中日文學交往中令人感動的一頁。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並不是日本文人單方面的感受,在中國文學中也有相似的表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學子、文人來到日本,渴望從日本的現代化中汲取經驗。他們的文學作品也表達了這一歷史進程中自己真實的感受。

1907年赴日的劉師培寫下了《日本道中望富士山》:朱明返羲轡,昔慕匡廬崇。訝茲高寒區,移 榑木東。厖薄衍峻壤,崛崎培嶢峰。冰液凝夏條,雪塵涴春叢。吐曜逴龍赩,委羽僊禽翀。岡冢草罷綠,嵠瀆櫻燃紅。側觀拭遊目,遐覽愉旅衷。頗疑嬴氏臣,影標瀛蓬。逋士有壞丘,仙儔無遺蹤。空聞珠林,奇光開澒濛。

劉師培的詩歌基調通常沉鬱傷感,這首詩卻表現出罕見的輕快。他告別故國,遠離黨爭紛擾,對日本的新生活充滿了期待。他筆下的富士山也如同仙山一般,冰清玉潔,遺世獨立。「頗疑嬴氏臣,影標瀛蓬」兩句把秦始皇時期徐福東渡的傳說聯繫起來,表現出對日本民族的親近感。雖寫富士山,幾乎通篇是中國意象,把富士山與中國的廬山、道家仙山委羽山聯繫起來,並沒有任何文化上的隔閡。「昔慕匡廬崇」一句表面是在寫廬山,實則藉以表達自己對日本的嚮往。白雪與盛開的櫻花交相映襯,這在初到日本的劉師培眼中顯得極為新奇。他期待能在富士山上發現徐福東渡的遺蹟,可惜了無蹤影。他離開中國來到日本,表面上看起來是背井離鄉;加上語言不通,更應該有異國之感。可是從這首詩中看來卻並非如此,他期待擺脫滿清的統治,來到一方深受漢文化浸濡的土地上從事民族復興大業。相較於滿清,日本對於劉師培而言反而更有親近感。這也是一種「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詩意表達了。

詩歌之外,魯迅散文《藤野先生》也描繪了一位正直、友善的日本老師。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藤野先生能夠力排眾議,對當時的弱國子民魯迅分外體貼照顧,這也是一種同舟共濟、風月同天的關懷。

他鄉是一面鏡子,一切文化都是在與其他文化的比較中確立的。一種文化對於另外一種文化,通常有三種態度:一種視異文化絕對優越於本土文化,表現出一種狂熱的心態,但這種認識通常屬於幻象。一種把異文化視為低下負面的文化,對其有一種憎惡之情,從而反襯出本土文化的高大。第三種態度是基於相互尊重和認可,將異文化與本土文化都視為正面的、平等的存在,兩種文化的對話表現出一種友善的態度。友善是惟一真正雙向的交流,也是一種持續性對話。中日文學交往中,不乏「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樣善意的雙向交流;中日兩國源遠流長的情誼也在這些真摯持久的漢文學中歷久彌新。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蒼蒼來暮雨,淼淼逐寒流」,「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句背後的...
    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到「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一衣帶水的鄰邦對於詩詞的熟練程度,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尤其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更是成為了表達友誼和善良標杆性名句。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博導苗懷明教授認為,在一片簡潔有力的「加油」之聲中,優美的詩句給了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詩句表達了日本人民善良的願望,和我們一起戰勝苦難。
  • 苗懷明:你或許不知道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那些事
    這一課的內容異常豐富,這裡專門說說時下伴隨著日本援助物質風行中國的那個名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次疫情意外讓這個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名句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並獲得了新的內涵和意義。其袈裟緣上繡四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遺憾的是,這部書已經失傳,但佚文仍保留了一些,幸運的是,其中就包括「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稍後日本人真人元開根據這部書撰寫了《唐大和上東徵傳》,這部書今天仍能看到。
  •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什麼意思?鑑真「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出處介紹
    袈裟上繡著四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後來,鑑真和尚聽聞此偈,很受觸動,決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這件事記述在《唐大和上東徵傳》裡,原文是這樣的:  「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
  • 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疫情期間,日本為中國湖北送來的物資包裝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不少網友感嘆:「不好好讀書,連捐款留言都寫不過人家。」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出處《繡袈裟衣緣》全文《繡袈裟衣緣》唐·長屋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 【朗讀】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朗讀】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2020-03-17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日青年雲端續佳話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在中國疫情洶湧的時候,日本援華物資上的古詩詞帶來了深深感動;「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青山一道,同擔風雨」,中國援日物資上精心挑選的文字,寄託了中國人民的滿滿真情。患難中的這份情誼,使得12月12日在線舉行的中日青年創新行動經驗分享會洋溢著特別的友好氣氛。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中日友好的未來在青年。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日本HSK事務局捐贈醫療物資
    近日,一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因為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局支援湖北高校物資而火遍全網。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其中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的文字頗有淵源,已經多次被化用來描述中日之間的友誼,傳為佳話,其來源可以追溯到「鑑真東渡」的歷史故事當中,以下是這段故事。《唐大和上東徵傳》對這段史故有詳細記載:唐天寶元年(742)時,鑑真在揚州大明寺為眾來僧講律,日本的和尚榮叡、普照師到大明寺說:「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法,而無傳法人。
  • 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他們的捐贈物為2萬個口罩和一大批紅外體溫計,而最顯眼的還是包裝紙箱上的標籤,上面用漢字宋體明顯地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個大字,意義深刻而讓人感到溫暖。那麼,這八個字有什麼含義呢?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含義顧名思義,「山川異域」一般指的是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區域,用於形容地域性的區別;「風月同天」是指在不同的地域裡,人們共有一片天。HSK事務局在捐贈物的標籤上打上這8個字,其目的非常明了,即中日雖然地理環境不同,但共處於一片天之下。
  •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袈裟上繡著四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後來,鑑真和尚聽聞此偈,很受觸動,決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這件事記述在《唐大和上東徵傳》裡,原文是這樣的:  「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今我同法眾中,誰有應此遠請,向日本國傳法者乎?」
  • 共結來緣已千年 日本畫家手書「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將拍賣
    中國嘉德副總裁、中國書畫總負責人郭彤介紹,「今年我們春拍4500餘件拍品中的第一號拍品,是日本畫家東山魁夷先生在上世紀70年代書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記者在拍賣行官網上注意到,這件書法作品將以無底價起拍。顯然,相比於具體的價格,拍賣行更看重它的象徵意義。
  • 命運與共 | 山川異域,他在南京記錄同天風月
    命運與共 | 山川異域,他在南京記錄同天風月 時間:2020.04.1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今日影評Mtalk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用韓語怎麼說?
    例子: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最近給中國送來了救護物資,箱子外包裝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和「中國加油」等字句。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那些美好的句子成了篆刻書法藝術作品,正在...
    比如,出自日本長屋王偈語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詩經》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唐王昌齡《送柴侍御》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篆刻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45×40 mm近日,這些美好又充滿鼓勵的詩句,經由日本篆刻家師村妙石的創作,成為一批篆刻書法藝術,正在杭州書畫社的公眾微信號上進行網展。本次展覽中的68件篆刻作品,15件書畫作品,待時機合適,也將於杭州書畫社藝術空間舉辦線下展覽。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真實含義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句子非常工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而且特別的大氣,有愛。其中的含義也是非常明白的了,有一種共患難,共承擔的感覺。當然,這是大家都看得出來的部分。原來古代的風字裡面是一個蟲字,所以蟲二就是風月兩字去掉邊上的筆畫,所以是風月無邊,說明風景很好。這有點腦筋急轉彎的感覺,有取巧的意思,然而這個故事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方法,就是把字分內外拆開!然後知道了這個方法,我們再來看風月同天,就發現其中的奧妙了。
  • 你真的知道「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真正含義嗎?
    2月5日,俄羅斯的硬核支援也到了——伊爾-76軍用運輸機抵達武漢,機上載有包括醫療設備等在內的人道主義救援物資,飛機上的5名俄羅斯醫療防疫專家將同中國專家合作研製疫苗。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捐贈給湖北20000個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物資外包裝的標籤上寫著八個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 還記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嗎?這裡有一份打動人心的應和
    新華社東京4月29日電 還記得這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嗎?兩個多月前,這句日本捐贈防疫物資上印製的詩文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刷屏,與日本社會各界在中國抗疫關鍵時刻給予的種種支持一樣,為中國民眾銘記在心。如今,新冠疫情仍在日本持續擴散,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向日方捐贈了大量口罩等防疫物資。
  • 寒風中的日本小姑娘,用行動詮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意義!
    寒風中的日本小姑娘,用行動詮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意義!自武漢病毒疫情暴發後,日本先後幾次援助醫療用品,他們在包裝箱上分別寫下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和「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16個字的出處與含義我已經在前兩次發文裡解釋清楚了,網友們可以關注本號,自行翻找。
  • 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知道意思後感動了
    上半年,我國疫情正嚴重的時候,日本向中國捐贈了一批物資,裡面是一些醫療用品,但是這些紙箱上不僅有「中國加油」四個大字,還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個大字。在八世紀的時候,有一位著名的和尚叫鑑真,他為了宣揚佛法,還有中日文化的和諧交流,毅然決然選擇了東渡日本。於是從公元743年他就開始了第一次東渡,他每一次都帶足了糧食和藥品,為了在當地修建寺廟,他還帶了許多雕刻、建築和繪畫藝人和工匠。可惜當時他們航海技術並不成熟,導致前五次出航都失敗了,五次共計失去了三十餘人的生命。尤其是最後一次,他的愛徒被海浪吞噬,他自己雙目也失明了。
  • 日本援華物資中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典故的來歷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八個字特別鼓舞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個典故來自於鑑真東渡的故事,說當時的日本為了廣施仁術,以道義傳天下,讓佛教普度眾生,所以懇請唐代高僧鑑真東渡日本,傳經播法,他們不但為鑑真做了一件高貴絕倫的袈裟,還寫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樣的句子,意思是雖然所處地方不同,但好像風月一樣同處在一個藍天下,佛法無邊,廣播四海,鑑真深受感動,就決定東渡日本。
  • 日本援助武漢的物資上,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不過在日本捐贈的一些物資上,人們注意到了一句詩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詩詞來自唐代長屋王《繡袈裟衣緣》全詩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講的是鑑真東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