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鄉下人出街廊(進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大集體格辰光,生產隊派人搖著農船去化肥廠挑氨水、到環衛處挑大糞,那時完成任務馬上返回,所以大多數人都自帶中飯,不會上館子店吃喝;另一種情況是因為私事,或者「雙搶」結束,生產隊放假。鄉親們就會約好,三五成群,結隊上嘉興去白相白相,也算是一種享受。
嘉興北郊的農民,把中基路叫做中街,建國路叫做大街,把北京路叫塘灣街,一般情況,農民進城,這三條街都要去走走的。難得一次到嘉興,總想到吃食店裡去開開洋葷。但囊中羞澀,一樂園、吳震懋等大飯店是不會進去的,辛辛苦苦做出來的幾個銅鈿,要省點用,尋覓小吃店,才是他們的夢想。
男的用錢要大手大腳一點,他們同幾個好友會湧到孩兒橋邊的春華園去。春華園是一爿回族菜館,規模不大,名氣遠揚。門口支了案板和大鍋,熱汽白花花的像生了雲霧,牛肉在鍋裡「撲託撲託」沸騰著;現做、現燒、現賣的有牛肉包子和鍋貼,敲打鐵鍋的聲音「噹噹」響,加上濃濃的牛肉香味,吸引著來來往往的行人。要吃炒頭、喝點小酒就上樓,從狹窄的樓梯上去,也有六七張桌子,臨街的座位最好,邊吃邊看街道的風景。有時,幾個難得一次進城的漢子,「豁」出去了,也就上樓找了座位,點了爆三樣、清炒牛肉絲,猛油爆炒,加了辣椒絲、香蔥,色清賞目,鮮嫩爽口,再要一碗酸辣湯,來盆牛肉鍋貼,加上幾個牛肉包子,弄兩瓶高粱燒,吃得頭上冒汗,臉頰紅潤潤的,胃裡舒舒服服的,值!
大嫂大嬸們朝男人們看看,搖搖頭,覺得不實惠,按緊口袋裡的手巾包,繼續往前走。她們早就聽說,大街上,往南走,還有一爿湯糰店,那裡的湯糰皮子又軟又糯,裡面的肉餡子鮮極了,一講起就要流口水。人家說「口裡含了湯糰,你就是敲巴掌,也不會吐出來的」,可見味道極佳。於是,她們三三兩兩繼續往前走,一定要嘗個鮮,才覺得不算白來嘉興一趟。吃湯糰的人很多,要排隊買籌,前頭的人買好了,走開去找座位,後面的人接著買。服務員會叫著號頭,送來湯糰。大嫂大嬸們耐心等待著,反正有的是時間,看看這裡熱鬧的氣氛,心裡已經很滋潤了。
有的大嫂大嬸還要吃千張包、肺頭絲粉湯,她們又繼續往前走,來到勤儉路與建國路口,看到一爿兩開間的小吃店,「杏花村」三個字的招牌很醒目,小小店堂裡放著五六張桌子,裡面一角是收銀賣籌的,靠街的桌臺上放著大盆,裡面是早就切成碎塊的肺頭、肚片,還有蔥末、醬油之類,邊上大鍋裡是燒煮的絲粉,小鍋裡是用線紮好的千張包。買好籌子後交給服務員,服務員就會拿碗,用湯匙將肺頭、肚片墊入碗底,放好佐料,再盛入絲粉,如果你喜歡吃酸嘗辣的話,桌子上有陳醋、辣醬,自己動手,加多加少,悉聽尊便。絲粉在碗中,香氣撲鼻而來,用湯匙送入口中,滑溜溜,還沒有細辨,就流入肚中,只覺得熱乎乎的,留在碗中的肺頭、肚片,得細細咀嚼,酸溜溜、辣咪咪的味道,要慢慢享受,剩下的湯裡,還有一些細碎的渣沫,不能留下,拿起碗,頭一仰,往口裡一灌,嘴巴一抹,才算完事。
這些情景,在半個世紀以前我見過。那時候能吃上牛肉鍋貼、包子,一碗湯糰,一碗肺頭肚片絲粉湯,也是一種難得的消費享受。後來建國路改造,春華園、湯糰店、杏花村絲粉店都消失了,但是老嘉興小吃的味道,還是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常常津津樂道。(◎民間飲食 蔣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