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新在電腦前學習最新的養殖泥鰍的知識。
黃建新養殖的泥鰍。
黃建新正在對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
紅網時刻通訊員 姚巍 李軍 益陽報導
輪椅,限制的只是一個人身體上的自由,限制不了的是他的夢想和追求。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多人都無法想像,眼前這位坐在輪椅上,身穿T恤,話語不多,目光中透著堅定和驕傲的中年男子黃建新,竟是益陽市赫山區有名的「泥鰍大王」!
黃建新仿佛施了魔法,滑溜溜的泥鰍在他手裡變得不再「調皮」,而是「乖巧聽話」,「遊」向了周邊養殖戶的池塘裡,「遊」向了老百姓的餐桌,更「遊」來了黃建新和他的夥伴們的新生活……
突變
2010年正月初五是黃建新刻骨銘心的一天。這一天,他突發腦溢血,生活從此被徹底改變了。「發病前,我可是一餐能夠吃下三碗米飯,喝上二兩小酒,身體棒得很!」「發病後,我在醫院住了3個多月,出院後也一直在做康復治療,但身體已經恢復不了從前的狀態了,左半身不能動彈。」黃建新回憶著十年前的那場變故。
黃建新的老家在益陽高新區的羊舞嶺村,因地處市郊,他為人實在,腦子又活,很快幹上了承包建築工程的工作,通過多年的打拼逐漸積累些了小名氣,也為自己賺下了一定的財富。
突如其來的大病改變了黃建新的生活,也改變了他的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裡,黃建新情緒低落、消沉,甚至一度想要離開這個世界。但看著一直守在他身旁的妻子和三個正在讀書的女兒,他重新振作起來,為自己也為家庭尋找新的方向。
觸發
身體不便的事實擺在眼前,原有的建築施工工作肯定是做不成了,那麼坐在輪椅上又能做什麼呢?從2010年到2011年,黃建新一邊積極配合治療,一邊苦苦地思索。
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2012年的一天,黃建新在收看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時,一位養殖泥鰍的致富達人的事跡深深觸發了他。「泥鰍好啊!」他感慨不已:「好吃!好養活!就養泥鰍吧!」
確定了奮鬥方向後,黃建新拿出了當年幹建築工程的那股拼勁和狠勁,積極物色養殖場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個新的行業。通過朋友介紹,他來到了水產養殖業基礎比較好的蘭溪鎮沙嶺村,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20畝水塘。
挫折
然而,命運再一次捉弄了黃建新。
「我當時也太信任別人了,不知道泥鰍養殖行業中的所謂『行規』。當時投入了6萬元,按時價能夠購買20萬尾魚苗回來,但實際上短斤少兩,只買回來了2萬尾。」黃建新平靜地回憶起往事:「當時我的技術也沒有過關,主要是清塘不徹底,2萬尾魚苗回來後,養殖了幾個月,幾乎沒有什麼收成,一年下來虧了18萬元。」
挫折,只會讓強者越來越強。不服氣的黃建新繼續接著幹。技術不行,就拼命學,身體不方便,他就通過網絡不斷地向各地養殖高手學習請教,仔細地思考揣摩,逐漸地掌握了養殖泥鰍的要領。他發誓,一定要誠信經營,改變泥鰍養殖中存在的一些陋習,努力打造上下遊共贏的良性軌道。
發展
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黃建新捨棄了泥鰍養殖成魚的環節,專攻孵化幼苗到培育寸苗的環節。
「他就是這個牛脾氣!」妻子吳鳳蓮笑他:「最喜歡啃硬骨頭。泥鰍養殖最難的一環在哪兒,他就主攻哪兒,吃盡了苦頭也不後退。」
從選種鰍、泥鰍人工催產孵化、池塘清塘、解毒培水、培育寸苗……黃建新一點點地摸索前行,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經過一年多的摸索與實踐,黃建新終於掌握了泥鰍產卵、孵化、培育、養殖及病菌防治系列技術,把臺灣泥鰍苗和本地青鰍苗的存活率由最開始的不足30%提高至70%以上。他成功了!笑容終於回到了他的臉上。2018年12月,黃建新正式註冊成立了新蓮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年繁殖泥鰍能力泥鰍水花可達100億尾,培育泥鰍寸苗1億尾。
分享
「一個人的成功不算成功,一個人的富裕也不算富裕,只有大家都成功了、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成功。」這是黃建新的人生信條,也是他努力的方向,當年從事建築行業時是如此,現在從事水產養殖更是如此。
「老黃就是這樣的人!在賣泥鰍水花和寸苗時從不弄虛作假,丁是丁卯是卯!」他的老搭檔李小輝感慨:「不過,我也還蠻佩服他!一個身體不便的殘疾人,硬是從外行成為了內行,硬是在益陽泥鰍養殖行業打響了名氣。」
在黃建新的幫助支持下,赫山區及周邊地區有20多戶殘疾人從事泥鰍養殖,自力更生走上了富裕之路。蘭溪鎮的四門閘村唐喜珍是位肢體殘疾人,從2016年開始家裡從事泥鰍養殖,3畝養殖水面每年純收入有2萬多元。泥江口鎮七裡江村章億秀從2015年開始從事泥鰍養殖,逐步擺脫了生活困境。隨著大家的成功,黃建新「泥鰍大王」的名氣更響了。
除了支持有困難的家庭從事泥鰍養殖,黃建新所在的公司還常年聘請殘疾人或者家中有殘疾人的人在養殖基地做事,努力實現大家共同發展。
談起未來,黃建新有著無限的設想:「我正在和相關科研機構合作,抓緊研究水稻泥鰍套養技術,不久的將來,農民兄弟在一邊收割水稻的同時,一邊能夠收穫一桶桶的泥鰍。」
夕陽西下,金色的陽光從水面反射在黃建新身上,更加映紅了他那張堅毅樸素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