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一生流浪,不舍信仰

2020-12-23 國際藝術之大觀

年少時的流浪與回歸

獨自旅行,時間特別悠長。可以十幾小時,坐著不動,只看車窗外流逝的風景。丘陵起伏、河水潺湲;落盡葉子的荒疏的樹林,或者一無景致的大平原上流動著淡淡的早春氣候的寒煙。

這些似乎熟悉又不熟悉的風景。

熟悉,是因為萍水相逢,我與風景,不過都在流浪途中。

不熟悉,是因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告別,那車窗外不斷飛逝而去的風景與歲月,我何曾留住任何一點一滴。

這樣的旅行竟似乎是生死途中的流浪。無始無終,無有目的與歸宿。

青少年時,對流浪有一種嚮往。那時候家裡管教得嚴,連在外過一夜都不允許。也許因為這樣,背著一個簡單行囊,一身破舊衣褲,有目的,或沒有目的的流浪,就成了那一年紀美麗的夢想。

夢想不能實現。常常就獨自一人跑去車站碼頭,看來往行客上車上船;心中就有莫名的歡喜。車船啟程,仿佛那年少渴盼流浪的心也一起出發了。

後來在馬賽、紐約這樣的大港口看艨艟巨艦破浪而去,覺得真是奢侈,小時候連坐在淡水漁船碼頭,看人忙碌上下貨物都有興奮喜悅。

高中以後,家中男生相繼逃家了。留下悲壯絕決的告別信,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之類的轟轟烈烈的豪語,帶著簡單衣物,一走數日半個月。搭乘普通慢車,晝行夜伏,一路南下,緊張恐懼中自有不可言說的冒險者的興奮。

結果當然是弄到一身髒臭,錢花完了,工作無頭緒,只有咬一咬牙,抱著「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另一種自我勉勵,不聲不響悄悄回家了。

那時的流浪,喜悅多於悲哀,的確是因為心裡知道某處有家,溫暖、安定,有毫無條件的庇護與擔待吧。

在外面無論如何流浪飄泊,受盡辛酸挫折,只要願意,收拾行裝便可以回家了。

回家之後,不免要挨打、罰跪。父親鐵青著險、母親暗自垂淚。父親自然要教訓,罵著罵著,開始述說起自己少年時不告而別,離家去北伐抗日種種故事。

弄到最後,自己也弄不清究竟是在斥責,還是勉勵;母親已經燉好雞湯,找一個空隙轉圜,便督促兒子換下髒臭衣服洗澡去了。

生死途中沒有目的與歸宿

少年的離家流浪,似乎是為了印證「家」的溫暖可愛,因為別人怎麼說都不信,非得親自出去走一遭。

因此,聽到沒有離家經驗的青年說「家庭的溫暖」、「父母的偉大」我總不信,那樣的青年大抵常常只是人云亦云,將來也多半做不了大事。

人類傳統的原始社區,青年到了十六、七歲,若還不能獨力去自謀生存,便是怯懦無能,要遭族人鄙視恥笑的。

從父母而言,孩子的離家,心情更是複雜。一方面自然難過、傷心、擔憂;但是,當鐵青著瞼的父親,罵著罵著,說起自己當年時,其實心中大約知道孩子是長大了。

那種喜悅,也仿佛是生命再一次經驗著新生的叛逆,初生之犢的意氣風發,父子之間,深一層的情感其實反而是借著這種默契得以完成的罷。

然而,我今日的流浪感覺是很不同於少年時的流浪了。我覺得是生死途中的飄泊,無始無終;沒有目的與歸宿。

在不同的車站,有不同的旅客上車下車。一個從來沒有聽過的地名書寫在站牌上。開始我頗想記住這些地名,後來記得多了,混淆不清,地名也變得沒有意義,便一一遺忘了。

坐在我左前方一個中年男子睡著了,打著鼾聲。他上車後始終是睡著的。他的鄰座已經換了好幾次不同的旅客。

有時因為路基不穩,被劇烈顛動搖醒,他怔忡醒來,睡眼惺忪,左顧右盼一回,似乎要努力辨認自己到了那裡,可是不一會兒,又放棄了,垂頭沉睡而去,繼續他的鼾聲。

這便是我忠實的旅伴吧,他使我覺得生死途中,這樣荒涼;遙遠無期的流浪與漂泊,連一個地名也辨認不出。

然而,也有短暫上車的旅客使我覺得生之喜悅的,那是一群下工的農人。

他們問我從那裡來,又問我做什麼工作。我告訴他們我在大學教書,他們就都露出敬羨的表情。

他們的身軀一般比我任教的那個大學中的同僚和學生們都要粗壯結實。因為長年在土地上耕種勞動,他們問的對話也有一種大學中已經沒有了的簡樸和誠實。

信仰讓我們心有所往

他們很好奇大學中的青年們在學習什麼。

「他們學習種植穀物、收割、打麥嗎?」

「他們也馴養動物嗎?擠出的牛羊的奶,他們知道如何用鐵勺拍打,分離出酥酪嗎?」

「啊!他們一定有一雙巧手,可以把砍下的樹木刨得像鏡子一樣平,可以用嵌合的方法蓋起一座棟梁結實的屋子吧!」

「不同顏色與重量的礦土,掂在手中,他們知道如何分辨哪一種可以冶煉出銅,哪一種可以冶煉出錫,或者鉛嗎?」

我一一搖頭說「不」,他們有些驚訝了。

那年長有花白鬍子的老人開口了,他說:

「他們的學習不是我們一般的生產知識。他們的學習是更艱深的。」

那老人的眼中有一種信仰的光,他緩慢地向他的村人解釋:

「他們在大學中,要學習如何制訂法律,在社區中為人們訂出是非的判別標準,解決人群間的糾紛。他們還要學習高貴的道德,學習如何從內心尊重別人,救助貧困衰弱的人,相信人與人可以友愛。他們也要學習對大自然的感謝,知道神的賜予應當公平分配、應當珍惜。」

「他們是大學中的青年,他們用我們勞動生產的時間去思考人類靈魂得救的問題;啊,那是極艱深的學習啊……」

老人眼中閃耀著奇異的光。對這一群在地上勞苦終生的人而言,他們社區上沒有一所大學,可是,他們理念中的大學竟是這樣崇高的所在。

「他們願意為我畫一張美麗的卡片嗎?」一個天使一樣面龐的小孩舉起手中的一張宗教卡片。

然後,他們向我告別,下車了。

在陌生而寬廣的大平原上,車子無聲前行。路邊的燈一盞一盞亮了起來。中年男子睡夢中的鼾聲仍在繼續。而我十分想家了,想念我的島嶼,想念我在島嶼上的大學和學生們。

荒涼的生死途中的流浪,在永不停止的惡夢與鼾聲中,還有那工作中的人給我一種清明的猛醒。

此刻,我經驗著從未有過的安靜,在安靜的淚中,一一再想一次那些農地上的人有關「大學」的對我的質問。

相關焦點

  • 蔣勳:一生流浪,不舍愛與自由
    30歲以後,我才開始看蔣勳老師的作品。那時候,正好是夏天,每個晚上,我都會躺在陽臺上,聽蔣勳說紅樓。他的聲音富有磁性,在這樣的夜晚,慢慢地流進我的心。所以,在我心裡,蔣勳老師就是一種信仰,一種心靈的寄託。他看起來儒雅、理智而又感性,這一生能活得如此通透,需要很大的智慧。他推崇生活美學,不舍愛和自由,足跡遍布世界各地,眼中有日月,心中有詩書。
  •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解讀「後印象派大師」高更爭議一生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 蔣勳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10《蔣勳破解高更之美》是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蔣勳先生的經典作品——「蔣勳藝術美學」系列第六本,也是本系列的壓軸之作。跟隨蔣勳,走進美學探索之路,洞悉藝術史上最真實的理性與感性,呈現最精彩的美學觀點及經典畫作。現代藝術的啟蒙者高更,為了追求遠方的呼喚,不惜傾家蕩產,拋下了蒼白矯情的歐洲文明,逃奔大溪地島。在最原始處,尋找蠻荒肉體的奢華。美學大師蔣勳由生命潛伏的本質的角度,解讀神秘異域的原始荒野,讓美學重新找到起點,走進高更充滿爭議性的一生。
  • 蔣勳:前世我們一起讀過一段經,這一生就有了肉身的緣分
    文|高寶寶我停在信仰的前面很久,我看著這個門口,我要何時進去?我會在信仰的中心和你相遇嗎?我要靜靜繞進迴廊,在每一個幽暗的角落尋找你。這段話,摘自《吳哥之美》。準確地說,這本書是一個男子寫給他的愛人的定情信。
  •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走進「後印象派大師」充滿爭議性的一生
    [基本信息]  書名:《蔣勳破解高更之美》  作者:蔣勳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ISBN 978-在與文明決裂的信仰上,高更要走得並不順暢,為什麼卻愈走愈遠,至死無悔?  蔣勳由生命潛伏的本質的角度,解讀神秘異域的原始荒野,讓美學重新找到起點,走進高更充滿爭議性的一生。充滿爭議性的高更,用他的生命實踐著值得人類省思的事,更藉由畫作,丟出了更多「天問」。  [作者簡介]  蔣勳,福建長樂人。
  • 蔣勳《孤獨六講》| 「安住當下,守好內心」,是我們修煉一生的功課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蔣勳老師的三本書《品味四講》《孤獨六講》《生活十講》,從物質層面的衣食住行到精神層次的孤獨、倫理、情慾乃至信仰,給我們一個全新的理解角度,聽蔣勳老師聊聊他眼中真正的生活之美。  01.
  • 知書 | 蔣勳:閱讀《紅樓夢》,就是閱讀自己的一生
    《紅樓夢》是可以讀一輩子的書;是一本可以永遠留在身邊,一讀再讀,在一生的不同階段給人以感悟、啟發和反省思考的書。閱讀《紅樓夢》,就像在閱讀自己的一生。 蔣勳想做的,就是脫離開繁瑣的考據,回到小說本身,去關注書中的人物和情感,探尋書中表達的繁華和幻滅,講述青春的孤獨、寂寞和彷徨。 蔣勳用他那特有的美學感悟以及人文素養,帶領人們一字一句去細細品讀紅樓。
  • 美學名家蔣勳推壓軸之作 「破解」高更的爭議一生
    本報訊(記者 王嘉)繼解讀達·文西、梵谷、米開朗基羅、莫奈等人後,美學名家蔣勳又將目光轉向「後印象派大師」高更,其「蔣勳藝術美學」系列第六本《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近日即將面市。
  • 蔣勳老師也來了!
    為一個奇特沒有聽過的地名出發吧背起背包,隨意坐車搖晃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臺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裡跟自己對話吧此次在藝海演出,蔣勳老師會親臨與粉絲見面哦~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蔣勳介紹,參與這部音樂劇的不但有曾獲臺灣金鐘獎、金鼎獎及三度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的殷正洋,更有一些不知名的業餘歌手,「他們當中有一些是拋棄了過去的職業來實現舞臺夢想的,有公司董事長,也有室內設計師。我想,臺灣這個島嶼上如果有這種瘋狂的夢想,大概也就是一種流浪的、沒有那麼確定的目的和功利,去探索自己想做的那個部分。
  • 用音樂述說少年蔣勳的臺灣故事
    蔣勳音樂劇《少年臺灣》劇末的九重唱,歌詞來自蔣勳的詩《願》:「如果你是島嶼,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曾獲臺灣金鐘獎、金鼎獎及三度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的殷正洋,飾演「少年蔣勳」 《少年臺灣》的舞臺簡約而溫馨 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蔣勳介紹,參與這部音樂劇的不但有曾獲臺灣金鐘獎、金鼎獎及三度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的殷正洋,更有一些不知名的業餘歌手,「他們當中有一些是拋棄了過去的職業來實現舞臺夢想的,有公司董事長,也有室內設計師。我想,臺灣這個島嶼上如果有這種瘋狂的夢想,大概也就是一種流浪的、沒有那麼確定的目的和功利,去探索自己想做的那個部分。
  • 蔣勳:《詩經》完全不用翻譯,詩是沒有辦法翻譯的
    從《詩經》到陶淵明的田園詩,蔣勳在書中一路侃來,不是一本正經地注釋,而是圍繞講解的古詩,古今中外的一頓閒侃,為的是讀者能夠理解體會出古詩之境。雖然有點散,有點亂,但是好懂,作者不裝腔作勢、故弄玄虛。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見聞來解讀古詩,不因權威觀點而畏首畏尾,雖可能偏頗,但不人云亦云,可親可愛。
  • 此生,相遇|蔣勳新書再版推薦|附蔣勳2018年畫展作品
    一次偶然的機會經同事的推薦,遇見了蔣勳老師的聲音。一句:「忙」就是心靈死亡,將我徹底從那種盲目的生活狀態中拉出來。是蔣勳老師讓我學會了真正地回過頭來,面對自己。「此生是種子,來世要飛成漫天的花絮,此生是蛹,來世要化作遍山的蝴蝶」蔣勳是個愛好流浪的生活品味家、美學布道者。
  • 吳哥很美,蔣勳筆下的吳哥猶為美
    而我想說的是,蔣勳老師筆下的吳哥猶為美。《吳哥之美》的作者蔣勳老師,是臺灣著名美學家、文學家、畫家。他有諸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如《蔣勳說紅樓夢》 、《孤獨六講》、《蔣勳說文學》等等。《吳哥之美》是一本遊記類散文,這本書是十幾年前蔣勳老師在吳哥旅行時,邊遊歷邊寫給愛人林懷民的信,後來整理集結出版成書的。
  • 蔣勳:有些事,25歲不做,以後也不會再做了
    73歲的蔣勳散發著智慧與溫潤,回首近半個世紀前、自己25歲時的狂狷年代,彷彿夢一般,那是「流浪、反體制,追求一個說不清楚的自己」。那是1972年的10月,蔣勳在松山機場告別哭得像生離死別的父母,經香港轉印度航空到德裡,再飛倫敦轉巴黎。那個年代的辛苦旅程,漫長的40小時,青年蔣勳到了巴黎,從而影響了一生。
  • 蔣勳|生活最高級的修養,是美而從容
    ▲ 蔣勳老師在上海開展「天地有大美」 藝術講座現場。讓美治癒內心的慌張,蔣勳似乎是一把好手。像汩汩溫泉,永遠溫柔地引著自己和眾人叩開美的大門,所以很多人也都說他是「美的布道者」。▲ 蔣勳老師在上海開展「天地有大美」 藝術講座現場。
  • 蔣勳美學作品盤點
    蔣勳美學作品盤點「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每日薦書】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的蔣勳先生系列作品推薦
    美學大師蔣勳親自執筆,解讀印象派大師莫奈偉大而迷人的藝術生命。莫奈的美學是光的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美是一種呼吸,美學大師蔣勳再現文藝復興巨匠,雕刻人性的狂喜與劇痛。米開朗基羅的一生神聖而痛苦。如果沒有這些痛苦、掙扎、波折、困頓,便不會有《哀悼基督》《大衛》《垂死的奴隸》這些令人敬畏的雕像。米開朗基羅從石頭中解放了人體,卻把自己獻祭給了雕刻。
  • 蔣勳: 平凡中的信仰——街頭小食裡的生活美學
    我成長於臺北市大龍峒的廟宇前面,從小就知道要找最好吃的東西,大概就在廟宇的周遭,那裡變成一個生活的重心;我相信是因為那裡有傳統、有歷史,還是信仰的中心。我總覺得當心裡有信仰、有歷史感時,連吃的滋味都會不一樣。  我從城隍廟廟口的吃來破題,大家也許覺得這是生活裡不起眼的小事。
  • 蔣勳細說紅樓夢
    這是蔣勳老師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中反覆閱讀《紅樓夢》三十多遍後的系列講座錄音集,蔣勳從美的角度,從情感出發梳理《紅樓夢》文本中滲透出的細微感覺。蔣老師完全超越了考據,滿足的不是人們的好奇心,而是與你生命的對接。
  • 《美的沉思》美學領路人蔣勳經典之作
    蔣勳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蔣勳和林懷民:有一種同性之愛,跨越生死
    蔣勳和林懷民,是一起同遊吳哥窟的時候相戀的。根據蔣勳自己的介紹,他去過吳哥窟14次,每一次都是不同的人,怪俠導演徐克,絕世美男狄龍,還有著名影星林青霞。但他記憶最深的,卻是和林懷民同遊吳哥窟。之後,他還寫了一部書《吳哥之美》。所以說,這是兩人的定情之書,也是愛情美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