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30日,由華人功夫巨星李小龍自導自演的電影《猛龍過江》在香港首映。首輪公映總收入530多萬港元,刷新香港電影票房紀錄。
《猛龍過江》是李小龍從美國返回香港後拍攝的第三部電影,徹底確立了李小龍華語功夫巨星的地位。
戲武雙全的一代童星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龍出生在美國舊金山唐人街傑克森街的東華醫院。
他的母親名叫何愛瑜,出身香港望族,其祖父何仕文是英國人,祖母施氏是中國人。何仕文有五個兒子三個女兒,長子何東曾是香港首富、華商領袖;次子何福也是富商,澳門賭王何鴻燊就是他的孫子;三子何甘棠在經商的同時還是文學家、收藏夾、藝術鑑賞家,何愛瑜就是他眾多子女中的一個。
父親李海泉是當時的粵劇「四大名醜」之一,走紅後與何愛瑜結識。何愛瑜不顧家庭重重阻撓毅然下嫁李海泉,傳為一時之美談。
李小龍出生時,李海泉正在千裡之外的紐約唐人街巡迴演出,就給這個男嬰起名「李振藩」。李小龍在家中排行第四,在他之上還有大姐李秋園、二姐李秋鳳、大哥李忠琛,弟弟李振輝。次年,李小龍全家返回香港。
1941年,襁褓中的李小龍在父親李海泉的懷抱中首次在粵劇電影《金門女》貢獻了螢幕處子秀。1950年,《細路祥》首映,李小龍得到了他的藝名——「李小龍」。此後數年,李小龍又在多部影片中出演角色,還在《雷雨》中飾演二少爺周衝,又在電影《人海孤鴻》出演男主角,成了名副其實的童星。
李家三代習武,李小龍的爺爺李震彪是刀口上過活的鏢師,李海泉也是粵劇武生。李小龍也是從小頑皮好動,不愛讀書,到處打架鬧事。演戲、跳舞、習武是少年李小龍的三大愛好。
為了讓兒子修身養性,李海泉很早就帶李小龍學習太極拳。李小龍覺得太極拳太慢,不對自己胃口,就跑到武術大師梁子鵬門下旁聽,後來更是瞞著父母拜一代武學大家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
葉問不反對李小龍繼續練習太極拳,還鼓勵他多看,多學,多與旁人切磋,把別家好的東西吸收進來提高自己。他曾對李小龍說:「我們不要太虛偽的說習武只是為了強身健體,習武就是用來打架的,只是不要輕易出手。遇到敵手,不要拘泥於套路,這樣只會捆住自己的手腳,怎樣方便就怎樣出手,目的是儘快將敵人擊倒。放鬆一點,自然一點,注視敵人的動作,你就會自然適當的做出反應。」
葉問務實而靈活的武學思想給了李小龍極大的啟發。在葉問鼓勵下,李小龍先後向譚師傅學習洪拳,向少林僧人學習羅漢心意拳,向日本商人大兵衛師學習柔道,還向大哥李忠琛學習西洋擊劍。大師兄黃淳梁也傳授給他很多實戰經驗。
李小龍後來創造的截拳道雖然沿襲了太極拳的基本哲學原理,但是在招式和對敵訣竅上,很多都是脫胎於詠春拳,所以就有了「截拳道源自詠春拳,李小龍得益於黃淳梁」之說。
跨越大洋的「振藩」之夢
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李海泉和何愛瑜並不想讓兒子在習武、跳舞、拍電影中荒廢人生,決定讓年滿18歲的李小龍和大哥李忠琛一起去美國勤工儉學。
1959年4月,李小龍離開香港,途經日本和夏威夷後,於6月抵達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兩個月後,李忠琛也來到舊金山,還拿到了明尼蘇達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李小龍沒有聽從家裡安排去追隨大哥,而是只身前往西雅圖。
生活的艱辛讓原本輕佻的李小龍變得成熟,半工半讀之餘一邊練武,一邊天才般地將詠春拳的套路融入舞蹈中,通過「功夫舞蹈」贏得了參加「西雅圖亞洲文化展」的機會,擊敗了前來挑戰的黑人大力士,成了西雅圖的名人。那位被他擊倒的黑人大力士也成了李小龍的第一位弟子。
1961年3月,李小龍考入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心理學哲學科。李小龍認為只有哲學才能告訴人們為了什麼才活著,所以選擇了哲學。
一年後,李小龍接受好友木村武之的建議,在西雅圖唐人街成立了全世界首家「振藩國術館」,正式開館授徒。還與旅美華人武術界的重量級人物——嚴鏡海——結為忘年交。在嚴鏡海的幫助下,李小龍寫下了生平唯一一部武學專著《基本中國拳法》。
李小龍傳播中國武術的舉動得到了美國同行的認可,卻遭到了舊金山華人武術界的反對,覺得李小龍這等不顧「華人」身份與美國人打成一片是「欺師滅祖」、「大逆不道」的行為,還派出北派少林高手黃澤民登門踢館。
李小龍奮起反擊,將黃澤民轟出拳館。從那時起,李小龍心中又多了一個想法,那就是要改進中國的傳統武術,改變其華而不實、只能擺擺花架子而經不起實戰考驗的現狀,他開始思考創造一種全新的拳法。
1964年8月,在美國加州長堤舉辦的「國際空手道錦標賽」上,李小龍表演了「閉目粘手」、「單手二指伏地挺身」、「無影拳」、「寸勁拳」和 「連環飛踢」等絕技,還擊敗了大賽冠軍羅利士,震驚全場。
在這次大會上,李小龍結識了後來被稱為菲律賓棍王的美籍菲律賓人丹尼·伊諾山度,並將「振藩國術館」開到了奧克蘭。伊諾山度把多年來總結的武學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李小龍,其中就包括被譽為菲律賓國技的棍術。李小龍後來的標誌性武器雙截棍,就是學自伊諾山度。
8月13日,李小龍回到西雅圖,與女友琳達完婚。次年2月1日,李小龍的第一個孩子——李國豪在奧克蘭出生。20世紀FOX公司也向他發來了試鏡邀請。李小龍順利通過試鏡,就在他等待拍攝通知的同時,父親李海泉在香港去世。此時的李小龍經濟拮据,三個月後才湊齊路費帶妻兒返回香港奔喪。
從雙節棍到截拳道
四個月後,李小龍帶著全家離開奧克蘭前往洛杉磯,與FOX公司籤下30集連續劇《青蜂俠》合約。《青蜂俠》一經播出,由李小龍扮演的加藤憑藉完美的體型、矯健的身手、出神入化的拳法、剛勁有力的踢腿風靡一時。李小龍還首次使用了他的「獨門兵器」——雙節棍。
《青蜂俠》是李小龍進軍好萊塢的第一步,也第一次把新創的功夫——截拳道——運用到表演中。美國人這才知道亞洲除了柔道、劍道、跆拳道、泰拳之外還有一門聞所未聞的武術——中國功夫。
然而李小龍拒絕了眾多商家讓他以「加藤」形象做廣告的邀請。他不想讓人把他當成一個日本人,更不想給日本做宣傳,反而與嚴鏡海一起在洛杉磯開辦了第五家也是最後一家「振藩國術館」。洛杉磯振藩國術館提高了收徒門檻,主要面向精英群體,弟子遍布武術、影視、媒體、體育界,也給李小龍帶來了更多的出鏡機會。在此期間,李小龍第一次提出「截拳道」的概念,一種全新的拳法就此橫空出世。
1969年4月18日,李小龍與琳達的愛女李香凝在洛杉磯出生。此時李小龍在美國已經度過了十二個年頭,在美國武術界已是響噹噹的人物,是當時最貴的明星教練,但好萊塢的大門卻始終沒有完全向他敞開。《無音笛》的拍攝擱淺更是給他帶來沉重一擊。
次年初,李小龍在訓練中腰部嚴重受傷,在病床上休養數月。傷愈後,李小龍在《盲探神犬》中展示了截拳道,該劇也成了他在美國出演的多部電視劇中最成功的一部。
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
來美國前,李小龍學了不少流派的拳法,但雜而不精,且未能融會貫通;來到美國之初,半工半讀和生活的壓力佔用了他大量的精力,使他無法對自己的功夫進行系統的整理和提高;進入大學後,生活狀況得到改善,再加上所學的哲學知識,使得李小龍開始系統的、深層次的對武學進行思考和總結。他發現父親所傳授的太極拳和葉問教導的傳統武學思想與中國古代老子、莊子的思想有著驚人的相似。正是從那時起,哲學和武道在李小龍的腦海中交融。
李小龍在大學期間寫過一篇名字叫《悟》的文章,正因為有了「悟」,李小龍才能將精通的各種拳術和後來學習的氣功、硬功、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拳法融合起來,去其繁冗,取其所長,逐漸形成具有濃厚李小龍特色的拳術,並有意識的把武學與哲學結合起來,在生活中去思考和感悟。
儘管李小龍後來的截拳道中有大量佛學「禪」的影子,但是從本質上看,李小龍的武學思想還是受道家影響最早、最深。
不是猛龍不過江
1970年的香港影壇是不平靜的。
這一年裡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華人功夫影視巨星李小龍回到香港,在熱播節目《歡樂今宵》上表演了截拳道功夫,引來滿堂喝彩。次日,李小龍又接受《金玉滿堂》的訪問。這兩期節目讓李小龍在一夜間成為香港人眼中的民族英雄,也讓他萌發了返回香港發展的念頭。
第二件是邵逸夫的得力幹將、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骨幹「六叔」鄒文懷離開邵氏自立門戶,創辦嘉禾電影公司。為了與邵氏分庭抗禮,鄒文懷決定與李小龍聯手,拍攝電影《唐山大兄》。
1971年10月,《唐山大兄》在香港公映。人們徹底折服於李小龍在片中的全新打鬥方式。不到三周,《唐山大兄》就打破了香港電影的票房記錄,總票房高達350萬港幣,同時不斷刷新亞洲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票房紀錄。一夜間,全亞洲都認識了李小龍,直呼這位從好萊塢歸來的功夫巨星為「唐山大兄」。
《唐山大兄》後,嘉禾立刻開始籌拍李小龍的第二部影片——《精武門》。
1972年6月13日,《精武門》在香港首映。這部帶有濃厚李小龍個人風格的影片一上映就引爆了整個香港影壇,首輪放映就刷新了《唐山大兄》的票房記錄,收入高達443萬港幣。李小龍扮演的陳真也成為熒幕中的經典形象。
《唐山大兄》和《精武門》的火爆讓鄒文懷決定繼續與李小龍合作。
12月22日,《猛龍過江》在香港首映,再一次引爆影壇,創下了530萬港元的香港電影票房新紀錄。然而電影上映前後,李小龍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葉問和嚴鏡海卻先後離世。
人生有得亦有失。
李小龍趁熱打鐵,馬不停蹄地開始籌拍新片《死亡的遊戲》。與此同時,好萊塢也再次向李小龍發出邀請,華納公司請他出演新片《血與鋼》(中文名《龍爭虎鬥》)。
1973年8月29日,《龍爭虎鬥》在美國洛杉磯的好萊塢大劇院隆重上映,為華納創下了2.3億美元的驚人票房。在香港,《龍爭虎鬥》也勇奪年度票房亞軍,當年的票房冠軍影片是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
然而,鮮花與榮譽都已與李小龍無關。早在影片公映前(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就離奇死在了女星丁佩家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未解的謎團。
開啟華語功夫片新紀元
李小龍的電影開闢了一種全新的功夫片風格,對香港武打電影的發展和變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直接帶動了香港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功夫片熱潮。
香港影壇著名的「七小福」也與李小龍有著頗深的淵源。「七小福」最早是指元龍、元樓、元彪、元奎、元華、元武、元泰七人。大師兄元龍便是洪金寶的藝名,元樓則是成龍的藝名。洪金寶、成龍、元彬三人曾在《龍爭虎鬥》中出演配角,成龍更是在《精武門》中充當了一回替身演員。
半個世紀過去了,元俊、元泰、元武已然隱退,元寶在TVB電視臺擔當武師指導,唯有洪金寶、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德、元彬七人依舊寶刀不老。香港最著名的那一撥武打明星都是在李小龍如日中天時嶄露頭角。
李小龍去世後,洪金寶、成龍、李連杰、甄子丹、元彪、元華、錢小豪、錢嘉樂、周比利、熊欣欣、任世官、劉家良、楊紫瓊、楊麗青、趙文卓、吳京等人繼續扛起華語功夫片的大旗,弘揚中華武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