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過2020的你還好嗎|揮別武漢,她又回到「紅區」

2021-01-09 新華社新媒體

一身護士裝出現在鏡頭前,張碩依然戴著口罩,卻遮擋不住眉宇間散發出的青春朝氣。

9個多月前,她在武漢天河機場揮手作別的瞬間,被新華社記者拍攝的一張照片永恆固定。青春的臉龐、柔弱的臂膀,挑起抗疫重擔,感動了無數人。

 一

如今,再回憶奔赴武漢支援的一幕幕,張碩眼中仍會閃爍淚花。

除夕夜,剛剛回到山東故鄉,來自單位——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的電話便響起。這是衝鋒的號角!

沒有猶豫,更來不及享受與家人難得團聚的歡愉,她立即重返工作崗位,剪去長發,成為天津市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

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拍攝的張碩(12月18日攝)。

「什麼都沒想,就是往前衝!」28歲的她,態度堅決,柔中帶剛。

初到定點醫院武鋼第二職工醫院,望著病床上一個個期盼的眼神,她的心裡挺不是滋味。

清「戰場」、劃區域、定分工,在天津醫療隊共同努力下,一切逐漸步入正軌,越來越多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擁抱新生。

在武漢,張碩火線入黨。

張碩在武漢天河機場向送行的人們揮手告別(3月17日攝)。

「這麼短的時間,從青澀到成熟,變成一個戰士。」

52天並肩奮戰終有一別。離開武漢前夜,她失眠了。用她的話說,竟比失戀還難受。

天津支援武漢醫護人員微信群裡,每天都會滾動幾百條信息,可收到返程的信息後,群裡沉寂了許久。

「大家都不說話。我們就像經歷了戰爭歲月的生死戰友一樣,那一刻全是不舍。」

這是張碩從武漢返津後休整期滿、解除集中隔離準備回家時的留影(3月31日攝)。

在天河機場,特警筆直地守護在一旁,齊刷刷高聲喊著「感謝天津,向您致敬」。「我突然就覺得,我有什麼偉大,武漢才是英雄的城市,大家都是英雄。」

「當時揮手,是在給整個武漢揮手。今後一定還會再來武漢,但是那個場景不會再有了。」正是這一幕,被定格在了影像中。張碩拿來作為朋友圈封面,用以懷念那段特殊的日子。

網友說,感謝有年輕的你,白衣天使,一路指引,共同闖過風和雨。

疫情防控未到鳴鑼收官之時,張碩所在醫院被確定為經天津市口岸入境人員隔離期內醫療救治定點醫院。

回津短暫休整後,張碩又回到「紅區」。她所面對的,變為從境外回國的隔離人員。

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張碩在戴口罩準備進入「紅區」工作(12月18日攝)。

不同於剛到武漢時,防護服穿上身要半個多小時,輕車熟路的她如今10分鐘就能穿戴好。她還有個小妙招,將碘伏內塗護目鏡,晾乾後再佩戴會減少水霧的產生。

這些日子,每進入「紅區」工作兩周,接下來就要隔離兩周。忙碌的「紅區」工作與空閒的隔離期交替反覆。

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張碩在穿防護服準備進入「紅區」工作(12月18日攝)。

隔離期間,除了追劇、練瑜伽,長進的還有廚藝。「我做的青椒茄子拌飯可好吃了。」

可「紅區」裡的隔離人員,依舊令她掛念。

「隔離人員不能出病房,打水、送飯、測體溫都需要我們來做。日常照護外,一些隔離人員有基礎性疾病,還有心理上的恐懼。」

這是張碩2020年獲得的部分榮譽(12月16日攝)。

於是,張碩嘗試用「講故事」的方式,溫柔以待。

她給隔離人員講武漢的故事,講天津的故事,也講身邊的美食、美景。她最常說「你回家了」,換來的更多是信任。

「就是希望他們知道,回到家、回到祖國,是安全的。」

為了去武漢,張碩剪掉留了很久的長髮。留在「紅區」繼續工作,她依舊保持齊肩短髮,清爽利落。

「總穿著防護服,我都好久不化妝了。」隔著口罩,張碩笑起來眼睛眯成了月牙。

張碩在公寓休息(12月18日攝)。

從武漢回來後,張碩生活中發生了不少「小」變化。

休假回到家鄉,她得到了「隆重」的禮遇——媽媽和姐姐破天荒地一人送上一束鮮花,家裡有個大事小情也開始找她商量,身邊還有人稱呼她「英雄」。

「不太喜歡別人叫我『英雄』,只是工作換了一個地方而已。」

成長為「大人」的她,也有煩惱。

這是張碩在公寓裡的照片牆(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比如說,忙碌的日常工作與隔離,讓她少有機會逛街、遊泳、健身。最關鍵的是,至今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男朋友。

「本來工作圈子就小,現在一忙起來相親見不著面,約時間也難,還有相親對象覺得護士工作太辛苦。」張碩有些委屈。

但是,這並不影響她對未來的憧憬。

「一切隨緣吧,還是先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

這是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拍攝的張碩(拼版照片)(12月16日攝)。

深夜時分,張碩一個人窩在宿舍,常常會想起在武漢的經歷。指尖向上滑動,翻看「戰友群」聊天記錄,總也看不夠。手機內存已滿,卻捨不得刪除。

追起抗疫劇《在一起》,她會哭得稀裡譁啦。

「希望疫情快點過去。」言語間,她凝望窗外。春暖花開,定會如約而來。

2020

口罩成為必備

請和我們一起

尋找口罩後面

那曾感動過你的面孔

說說與Ta有關的那些事

2020,你來訴說……

策劃:邢廣利

文字:毛振華 白佳麗

攝影:李然 熊琦

視頻:楊子春 郝傑

新媒體編輯:李木子 張鐸 張豪夫

相關焦點

  • (拼過2020的你還好嗎)向上生長的力量——致我們拼過的2020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題:向上生長的力量——致我們拼過的2020新華社記者任沁沁2020最後一段光陰裡,同一片天空下的你,此刻在想些什麼?那些拼過的日子,是否如你所願?過去20天,循著網友提供的線索,我們找尋一起拼過2020的人。戴著口罩、似曾相識的面孔,是這一年國民記憶的一部分。
  • 他們為武漢「拼過命」,現在還好嗎?
    圖說:武漢志願者徐婉茹和男友在旅行路上。「這張照片帥吧!我結束了志願服務就和男朋友騎摩託去了西藏,還去了成都跳傘,太開心了!」26歲的武漢姑娘伢徐婉茹是疫情期間的志願者,一個能扛70斤蘿蔔的小女生「分揀員」。武漢復甦後,她換了新工作,收穫了個男朋友。「男朋友也是志願者,和我們在一個組的。」她笑眼彎彎。
  • 拼過2020的你,還好嗎?
    卻念了一生有些故事只是聽說卻持續地發光一眼之後萬水千山一念之間咫尺天涯拼過2020的你們現在都好嗎?時代潮湧讓我們走近彼此於無聲處傾聽內心新華社邀你一起尋找那些似曾相識的面容他們普通,卻打動過你他們平凡,卻治癒著你請和我們一起尋找口罩後面那曾感動過你的面孔說說與Ta有關的那些事用時光記錄溫情為歲月留下迴響
  • 拼過2020的你還好嗎|援鄂護士:從「頭版」回歸平淡
    3月10日,武漢武昌方艙醫院休艙,劉海婷和許國娟自願報名去做最後的消殺工作,在等待出艙的時候,她們覺得有點累,便坐下來休息了一會兒。「我可以靠在你身上嗎?有點困。」「可以,休息會兒吧。」這一幕便成為經典。所有的疲憊、所有的努力在這一刻化作依偎,時間仿佛也為她們停止。3月12日,義大利《共和國報》在其頭版和臉書帳號的封面,發布了這張照片。
  • 在武漢,熬過了2020年你,現在還好嗎?
    還有2天,2020年就要結束了,總算要跟這糟糕透的一年說再見了!回想這一年的種種過往,有痛苦,有辛酸,有淚水,也有歡笑。都說2020年是史上最艱難的一年,而在武漢更是難上加難,現在的你,在武漢還好嗎?前兩天朋友約我過平安夜,我都直接拒絕了,總感覺宅在家才是最安全的!一切回歸正軌,但有些人卻回不來了@Yuri如果要問我現在過得怎麼樣,答案是很好,但好像又不太好!我依舊跟去年一樣,擁有不錯的工作,按部就班的上著班,租住著不錯的房子,活著平淡無奇的生活,只是那個以前一直陪著我的人離開了。
  • 2020年,你過得還好嗎?
    原創 鄭小布 鄭州發布今天是2020年的倒數第15天。人們常說:你用怎樣的態度看待過去,就會用怎樣的心情走向將來。在2020年末的時候,想問一下:2020年,你過得還好嗎?
  • 拼過2020的你還好嗎丨援鄂護士:從「頭版」回歸平淡
    3月10日,武漢武昌方艙醫院休艙,劉海婷和許國娟自願報名去做最後的消殺工作,在等待出艙的時候,她們覺得有點累,便坐下來休息了一會兒。「我可以靠在你身上嗎?有點困。」「可以,休息會兒吧。」這一幕便成為經典。所有的疲憊、所有的努力在這一刻化作依偎,時間仿佛也為她們停止。3月12日,義大利《共和國報》在其頭版和臉書帳號的封面,發布了這張照片。
  • 為武漢「拼過命」的他們,現在怎麼樣了?
    26歲的武漢姑娘伢徐婉茹是疫情期間的志願者,一個能扛70斤蘿蔔的小女生「分揀員」。武漢復甦後,她換了新工作,收穫了個男朋友。「男朋友也是志願者,和我們在一個組的。」她笑眼彎彎。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疫情期間,下沉一線,奔走在街頭巷尾、社區樓道、醫院駐地、超市分揀區……為「暫停」的武漢「拼過命」,他們現在還好嗎?
  • (拼過2020的你還好嗎)武漢「高姐」艾婷婷:期待早日跟疫情揮手告別
    站在記者面前的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漢客運段高鐵乘務員艾婷婷20歲剛出頭,言語中顯露出超出同齡人的成熟。4月8日清晨,嘹亮的汽笛聲打破了武漢火車站長達76天的沉寂,武漢「解封」後第一趟始發開往湖北省外的高鐵列車G431次緩緩開出,艾婷婷正是這趟列車的乘務員。
  • 辛識平:謝謝你,拼過2020的平凡英雄
    「拼過2020的你,還好嗎?」最近,新華社記者用鏡頭記錄口罩背後那些感人的面孔和故事,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一張張平凡的面孔,就是奮鬥者的真實寫照。新華社發(武漢後湖街道供圖);右圖為12月21日,豐楓在同一家藥房前拍照留影(新華社記者才揚攝)。新華社發這些面孔,名字叫「勇敢」。快遞小哥李傑疫情中載著物資穿梭於大街小巷,和400多萬名同行化作騎士「馱」起了希望;「藥袋哥」豐楓身上掛滿社區90多位重症患者的藥品,仿佛披甲上陣守衛家園……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我們忘不了危難時刻的壯舉,也感動於平凡日子的默默堅守。
  • 武漢泰康同濟醫院:她是抗疫一線「雪天使」
    醫院抽組第一組進輕症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她第一個報名,心中沒有半點忐忑,有的只是拼盡全力戰疫情的決心。輕症病房的工作相對繁瑣,近70名輕症患者生活在一個「大房子」裡,除了常規的護理工作,還包括送飯、打水、生活護理、打掃衛生等,由當班的2—3名醫護人員完成,工作量可想而知。
  • 戰地日記:我與大學同窗會師「紅區」
    內容提要:正式進駐武漢市第一醫院「紅區」的首日,第一醫院的一名醫生在「紅區」外接待我們。他的聲音很溫和,一邊向我們介紹病區結構和患者收治流程,一邊不時盯著我看。後來,他乾脆試探性地喊我大學時的綽號,我才終於確認這是我大學同學金翼。
  • 2020年你過得還好嗎,願經歷過後萬事皆安
    只有經歷過才懂的,原來我們手中擁有的幸福是那麼的彌補珍貴。2020年成了特別的一年。我想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這一年也依然會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現在到了年底,輕聲的問一句,2020年你過得還好嗎?我想很多人的回答是首先陷入了沉默,然後所有的情緒哽咽在喉間。
  • 拼過2020的你還好嗎丨護士葉青:不斷提升 隨時待命
    新華社貴陽12月21日電(記者 肖豔)「慢一點,要側著身下去,一會兒手術室醫生打電話來我再通知你……」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骨科的病房裡,葉青正扶著一位要做手術的病人躺到病床上,她早已從大家口中的「英雄」回歸到「護士葉青」。↑12月17日,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護士葉青在骨科病房內工作。
  • 卓爾志願者黃萱:護送救命設備闖「紅區」她是抗疫保供「戰場」最...
    來源:金融界網站3月8日是第110個「三八」國際婦女節,武漢市發布首批「武漢抗疫巾幗英雄榜」。以應急物資供應保障第二戰場上英勇行動和重要貢獻,卓爾控股總裁辦副主任、卓爾應急醫院服務志願者黃萱入選「英雄榜」,成為武漢抗疫女性力量的楷模。
  •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紅區中你不知道的事
    人們把傳染病的汙染區稱為紅區,以警戒其危險。華山醫院整建制接管的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接收重症中的重症患者,被稱為紅區中的紅區。在這裡,醫務人員和死神搏鬥的每一天、每一個小時都驚心動魄。
  • 你見過抗疫一線的「紅區」嗎?《人間世》特別節目熱播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護士徐東亞與《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總導演範士廣談起這件事時,自責地哭起來,她覺得如果自己照顧患者時更精心、更仔細些,或許患者就不會去世。這觸動人心的一幕,被範士廣和他的團隊記錄了下來。
  • 武漢 我們和你在一起
    「武漢,我們和你在一起!」 一 疫情就是命令。 2020年1月24日,隨著中央軍委一聲令下,三所軍醫大學首先吹響了組建醫療隊出徵武漢的集結號,空軍第986醫院所有醫護人員也聞令而動、主動請戰。 許朝暉,是醫院感控科主治醫師,原本這個春節他的計劃是在安徽老家陪術後不久的父母一起過個團圓年,彌補未能伺奉床前的缺憾,沒想到被這突如其來的疫情完全打亂。1月24日上午,剛進家門的他還沒有顧得上和父母吃頓飯、聊聊天,就接到了單位抽組醫療隊的通知。這位執行過多次醫療防控任務的老兵,沒有絲毫的抱怨和猶豫,匆匆告別父母,趕乘最早的一趟飛機回到西安,在萬家團圓的除夕夜和戰友們一起奔赴武漢。
  • 武漢解封手記:來自一個游離中的攝影記者
    2020年4月8日,武漢解封首日,兩名男子縱身跳入東湖。 我只進了一次紅區,穿防護服的時候我因為個子大,防護服的袖子短,我一伸手,橡膠手套與防護服的袖口處就會脫開,露出手腕上的皮膚。後來醫生找來醫用膠帶,把手套與袖口緊緊地纏在一起,勒到我手腕疼,又讓我在外面戴了第二層的手套,才算過關。 2020年4月11日,武漢市協和醫院(西院),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在床上休息。
  •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武漢的生死故事,再怎麼記錄都不為過
    關於武漢的紀錄片和報導,我基本都看了。可以肯定,這是一部主題和大部分抗疫紀錄片雷同、沒有太多精心設計的鏡頭、甚至出現了「糖尿病毒」失誤的普通紀錄片。但那又怎麼樣呢?這次疫情中,最值得記錄的不就是這些被捲入災難中的無名生命嗎?不就是這些拿命救命的無名醫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