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紅樓夢》的厭女傾向與性別視角

2020-12-24 古代小說研究

「厭女」一詞源自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在2010年出版的《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一書,與通常意義上的「女性歧視」相比,後者是僅限於社會公平角度的,而「厭女」的含義則更為廣泛,包括的不只是狀態或行為,也包括其背後的心理。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作者上野認為,厭女的實質是男性對於性主動權失落的恐懼,其表現還包括對男根的崇拜及對同性戀的恐懼,而女性的厭女一方面來自對男權社會的模擬,另一方面則是對自身身體和所處社會角色劣勢的厭惡。因此,所謂「厭女」即對女性自我需要和應有社會角色的出讓,女性存在的意義由此成為適應男權社會的需求。

在《紅樓夢》第五回「開生面夢演紅樓夢 立新場情傳幻境情」中,秦可卿被神化為警幻仙姑的妹妹,「其鮮豔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嫋娜,則又如黛玉」,因而作者將其小字擬為「兼美」,脂硯齋解釋為「指薛林而言也」。

所謂「鮮豔嫵媚」便是寶釵基於健康的肉慾,而「風流嫋娜」則是黛玉基於病容的秀美。對病容的審美自古有之,如眾人觀西子捧心或是看殺衛玠,晚清龔自珍的《病梅館記》雖然有借病梅諷刺的意思,但那時人好玩賞病梅也是不爭的事實。而無論是健康且肉慾的寶釵或是病態被審美的黛玉,都在體現男性意識而非女性的自我意志。

剪紙秦可卿

至於第十三回中死後出現在王熙鳳夢中的秦可卿以及步其後塵的王熙鳳和賈探春,被作者視為「裙釵一二可齊家」,但其完成的也仍然是男性文化經典《大學》中的「齊家」條目,目的在於以女性身份完成對男權社會中男人角色的取代,而寶釵和湘雲勸告賈寶玉多學「經濟學問」則是以妻子的角度——雖然湘雲那時是以朋友的身份勸告,但立場卻是屬於人妻的——完成對男性的輔佐,總之是沒有獲得女性身份的自覺。

至於黛玉和妙玉則是一直試圖迴避男權社會,具體的方式是把自己「隱逸」在大觀園裡完成對男性社會的私隱化,所以當賈寶玉把閨閣中的詩詞傳抄出去的時候,黛玉和探春等人的反應是「且別說那不成詩,便是成詩,我們的筆墨,也不該傳到外頭去。」

在上野看來,將性私隱化本身就是將性特權化的同義語,也即是權力色情化的表現之一。相較之下,黛玉、妙玉的自我私隱無疑更為保守,她們所私隱的不僅是性生活,而是兩性的差別。

戴敦邦繪《賢襲人嬌嗔箴寶玉》

事實上,《紅樓夢》本身的立場也是保守的,其中對性生活的描繪往往一帶而過,如賈寶玉與襲人初試雲雨,「(襲人)遂和寶玉偷試一番,幸得無人撞見」,送宮花賈璉戲熙鳳時,僅寫「只聽那邊一陣笑聲,卻有賈璉的聲音。接著,房門響處,平兒拿著大銅盆出來,叫豐兒舀水進去」等等。

而在《紅樓夢》的舊本《風月寶鑑》中對性是明顯持開放態度的,在《紅樓夢》保存的「王熙鳳毒設相思局 賈天祥正照風月鑑」一回中,借賈瑞手淫身亡一事勸誡讀者免於耽於性事,正是明清色情文學中的一個共通點。

沈治均教授在《「新寶玉」和「舊寶玉」——<紅樓夢>成書過程試探》一文中指出賈寶玉的年齡忽大忽小,形象忽清忽濁,是因為「只要接近《風月寶鑑》舊稿裡的主要人物,如鳳姐、秦可卿、秦鍾、薛蟠、尤氏姐妹等,寶玉就會由小變大,由清變濁;反之,則由大變小,由濁變清了」。

《紅樓夢成書研究》

事實上,不僅賈寶玉如此,《風月寶鑑》整體而言是相對色情化的,而《紅樓夢》整體而言是相對清純的,作者甚至借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風流 美優伶斬情歸水月」中晴雯脫舊紅綾襖這一因被賦予了男女清純情感而消解了色情意味的儀式和燈姑娘「緊緊的將寶玉摟入懷中」的純粹肉慾行為的對比,展示了「意淫」與肉體淫蕩的不同。

但這種「意淫」或戀愛卻是基於少女崇拜的,賈寶玉說:「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得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

這種少女崇拜本身就是一種基於厭女情結的偏狹,《紅樓夢》全書中找不到任何一個類似《金瓶梅》中渴望性自由的潘金蓮或是渴望精神自由的孟玉樓式的已婚女性,甚至女性的自由本身對作者而言都是奢侈的,金釧的跳井更多是在男權社會下自證清白的無奈,而鴛鴦的抗婚則是以得到賈母絕對寵信為前提的,而賈母則恰恰是取代男性成為男權社會家長的代表。

改琦繪司棋

唯一的例外大約只有司棋,她是書中為數不多將戀愛而非人身依附為前提進行婚前性行為的女人。因為有了性行為,所以無所禁忌;因為無家庭之累且婚前性行為在當時屬於道德劣勢地位,所以司棋不能以妻子的身份自居而避免了在小家庭內的狗苟蠅營,避免了成為寶玉所說的「死珠子」或是「魚眼睛」。

但仍需注意的是,司棋的初夜並沒有失落在她所希望嫁的之外的人身上,由於八十回後的文本的失落,我們不知道司棋被逐出賈府之後怎樣,但想來續書者安排她與潘又安殉情便是最好的結局。續書者替司棋說:「一個女人配一個男人。我一時失腳,上了他的當,我就是他的人了,決不肯再失身給別人的。」

雖然完全是男權的口吻,但就當時的條件來說,大約只有如此,否則潘又安與司棋各有婚姻,又放不下彼此,恐怕《水滸傳》中的潘巧雲便很有可能是司棋的結局。換言之,司棋反抗男權社會的結果是勢必服從於男權社會的規則。

戴敦邦繪薛蟠

將女性納入男權社會的最佳方式,正是將之少女化和處女化,例如全書開篇中即寫薛蟠對甄英蓮、賈寶玉對花襲人處女之身的佔有,便是對男根及男性性事不夠自信的表現。

將《風月寶鑑》中賈寶玉的舊有形象幼齒化,當然也可以視為其對男根及性事不夠自信的開脫。而另一種方式則是通過社會地位獲取性行為的任意性,例如崇尚男風。

與現代意義上的同性戀不同,男風的享受者並非不排斥異性戀的「雙性戀」,而是在異性戀得到滿足後的自我放縱。《紅樓夢》中從來沒有純粹的同性戀,賈寶玉和秦鍾先後分別與襲人和智能兒發生了性關係,薛蟠鍾愛男風的同時也為甄英蓮打死了馮淵,蔣玉函最終與花襲人雙宿雙棲,至於藕官、菂官雖然是有溫存體貼之事,但卻是因戲中扮演夫妻而生情,並非真正的同性身份認同。

電視劇《紅樓夢》中蔣玉菡劇照

所以書中所述的同性戀應該視為上流人物對性行為的任意性,也即對性權力掌控下的性自由。如果以上野的理論來看,《紅樓夢》所聚焦的可被視為附庸於男權社會的「異性戀文化」,而其中所描繪的女性則是「異性戀文化」中的他者。因此,僅就敘述的視角來看,《紅樓夢》無疑是以男性視角為立場的描繪女性的小說。

但歷史地看,《紅樓夢》卻也不失為一部努力脫離男性社會世界觀的小說。相對於對性開放且描繪女性自身精神世界的《金瓶梅》,《紅樓夢》一直努力在消除男權社會的合理性。

在《金瓶梅》中,西門慶將性事活動作為其聚斂生意本錢的一種方式,如其納娶孟玉樓和李瓶兒,或是滿足其權力欲望的一種手段,如私會林太太。

西門慶在後堂看見的「裡面燈燭熒煌,正面供養著他祖爺太原節度頒陽郡王王景崇的影身圖:穿著大紅團袖,蟒衣玉帶,虎皮交椅坐著觀看兵書。有若關王之像,只是髯須短些。迎門朱紅匾上寫著『節義堂』三字,兩壁隸書一聯:『傳家節操同松竹,報國勳功並鬥山』」等等都是男權的展示,而西門慶對林太太的佔有和性虐則是以被社會歧視的商人的身份對現有男權的嘲弄。

錢曄繪《招宣府初調林太太》

而美國性學家塞吉維克的《男人之間》則指出,男人之間一向存在著「男性同性社會性慾望」,也即是男人在自身所建立的男權社會中的彼此認同。

賈寶玉對經濟學問的厭棄及對鬚眉濁物的否定正是對這種認同的超越,只是當他試圖認同女性社會時,發現女性社會只有對男性既有社會角色的取代或輔佐或是借隱逸之名的迴避,因此他只有認同女性自身,說「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並由於當時的社會下只有男權的行為模式可以模仿,所以他也終於不免於發怒趕了茜雪,當心一腳想要踢在開門小丫頭的胸口,卻不想踢傷了自己鍾愛的襲人。

賈寶玉的努力被《紅樓夢》塑造的時代終結,正如《紅樓夢》對女性的推崇終結於厭女情結的無可超越。

相關焦點

  • | 那些「理所當然」的厭女文化
    一邊是以宣揚成熟女性獨特魅力為亮點的綜藝節目,一邊是將女性的性功能作為取悅男性的籌碼,體現出「厭女」傾向的插播廣告。二者的背道而馳折射出了性別平等道路上的曲折反覆。[2]從「厭女」到「女權」,從男性視角的凝視,到以女性為主角追求自由與平等,女性的地位似乎已經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厭女文化真的消失了嗎?近日,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後文稱《姐姐》)的播出引發了討論的熱潮。節目中,三十位三十歲以上的女星盡顯風採,各具魅力。
  • 為何腐女也厭女,男同也恐同?從肖戰「女化」爭議談起
    腐女也厭女從女性視角描寫誘人的男性形象,這無疑是耽美對其愛好者(也被稱為腐女)的一大魅力。在耽美之前,觀看通常是男性的專屬權。在《觀看之道》當中,約翰·伯格就指出,「男人行動,女人表現。男人看女人。女人在男人的觀看中端詳自己,這不僅決定了大多數的男女關係,還決定了女人和她們自己的關係。
  • 大張偉發言惹爭議:厭女症,究竟是種什麼病?
    所以,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不喜歡女的」指的並非是性取向,而是「厭女現象」。因為用單一的審美標準去定義女性,本身就是一種厭女的表現。所以,今天也想來聊聊「厭女」(misogyny)這個話題。 在《厭女》一書裡,日本社會學教授上野千鶴子深刻地剖析了這個議題,並解釋了許多與「性別」相關的社會現象。
  • 「厭女症」患者
    還有人寫道,《紐約郵報》的做法令他感到「驚訝與氣憤」,這是徹頭徹尾的「厭女症」。如果你覺得女性就該屬於廚房,不應得到與男性同等的尊重,那你就是名「厭女症」患者。Misogynist is a person who hates, dislikes, mistrusts, or mistreats women. 「厭女症」患者指的是討厭、不喜歡、不信任、或者虐待女性的人。
  • 厭女還是仇男:成為導火索的金智英
    「厭男症」和「厭女症」群體越來越多,男女間的問題也愈發像一場零和博弈——你的平等是否意味著我的不平等?韓國女性運動廣泛爆發的導火索出現在2016年。當年5月,首爾最繁華的江南區地鐵站附近一戶商家的廁所裡,一名女性被無端殺害。被證實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罪犯在口供中承認,決定殺人是因為平時被女性看不起,所以懷恨在心。
  • 令人作嘔的厭女圈,可能還披著「愛」和「善」的外衣
    李某把令人作嘔的「厭女圈」曝露給大眾。「女人是下等人,沒資格佔據重要位置」「厭女症」(misogyny)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心理扭曲,故意歪曲、貶低女性的形象,對女性、女性傾向和女性相關的事物存在厭惡和貶低。歷史上一些名人也有過「厭女」的觀點。比如,達爾文曾經輕蔑地宣布,「女性較不發達的大腦是低等人類、低等文明狀態的特徵。」
  • 「你太強勢了,一點也不女人」:「厭女症候群體」的前世今生
    瓊.史密斯在其著作《厭女症》的概述:厭女症,「misogyny」,是廣泛存在於文學、藝術、現實和種種意識形態表現形式之中的病症,表現為對女性化、女性傾向及與女性相關事物的厭惡。你的性別是男人還是女人?這些或者只是一種觀念上的意識,又或者,它們其實就是厭女症的一種隱形顯示。男性的厭女症說起「厭女症」,很多人可能都會想起歷史上的一位名人,哲學家尼採,他曾說過:「婦人的天性淺薄,如淺水上漂遊的一層浮沫。」
  • 承認吧,很多男人其實很「討厭女人」|厭女症|直男癌|女權|男權...
    何為「厭女症」?「厭女症」(misogyny)並非生造標籤詞,最普遍的理解來自於它的古希臘詞源,字面的意思就是「對女人的憎恨,對女人的蔑視」,是一種廣泛存在於文學、藝術、現實和種種意識形態表現形式之中的病症。其表現為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並把婦女,尤其是婦女的性,當作死亡與痛苦,而不是當作生命和快樂的象徵。
  • 「金智英」被差評背後,韓國男性為何患上厭女症?
    「厭男症」和「厭女症」群體越來越多,男女間的問題也愈發像一場零和博弈——你的平等是否意味著我的不平等?脫下束身衣韓國女性運動廣泛爆發的導火索出現在2016年。當年5月,首爾最繁華的江南區地鐵站附近一戶商家的廁所裡,一名女性被無端殺害。被證實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罪犯在口供中承認,決定殺人是因為平時被女性看不起,所以懷恨在心。
  • 厭男症?法國妹子寫了本書《我恨男人》引發性別爭論
    於是她用這本書引燃了性別戰爭,引發了激烈的辯論,這不僅涉及到性別歧視還涉及言論自由。這本書開端就引用了女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的名言:「我討厭以任何方式為男人服務的想法。」Pauline也坦言自己對男人在社會中的表現感到失望。
  • 單口喜劇、厭女文化與「大家保護的人」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總體上來說「厭女文化」植根於單口喜劇之中,許多關於嘗試創作單口喜劇的建議中都會出現關於寫「yo mama jokes」的段落。這類笑話集年齡羞辱、身材羞辱等厭女行徑之大成,許多表現為明示或暗示女性性濫交。這種厭女笑話在相聲裡也是有的,例如郭德綱經典倫理哏「于謙的爸爸王老爺子」,本質上就是在暗示女性私生活作風問題,但利用的卻是男性「綠帽恐懼」心理。同理,西方單口喜劇中的厭女笑話模式也是經過處理的,例如「你媽路痴,下樓買菜,國足拿到世界盃冠軍了她還沒回來。」厭女的隱蔽性在於看似諷刺國足實力不足,實際上卻是在貶損女性智力水平。
  • 厭女的說唱,如何走向新世代
    一個差不多的臺北市有差不多的馬子差不多又幹了幾次用著差不多的姿勢 —— MC HotDog 《差不多先生》說唱音樂的厭女,最直觀的體現在於歌名或歌詞。 如果說歌詞只是意識的流露,那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被爆出的男rapper草粉騙炮(TT)、家暴(徐真真)、強姦未遂(大狗)、一對一關係裡出軌不忠(疑似法老)等事件,則是更為直觀的厭女文化的流露。
  • 什麼是B站特色厭女主義?
    從列斐伏爾到哈貝馬斯到上野千鶴子,一眾文化學者對此早有預警:厭女是大多數人的「出廠設置」,只有對社會的文化形態積極反思,我們才有可能習得女權主義的平等觀。▲ UP主達達達布溜在視頻《不心動挑戰!淑女集結號!》中討論幽默的性別差異。
  • 他厭女都實錘了,怎麼還有人在辯護?
    前段時間,我在朋友圈舉孔子那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作為(古代)高知男性厭女的證據,有朋友表示反對:春秋時「君子」和「小人」是身份定義,和性別沒關係。「小人」男女皆可,不是字面意思在現代漢語語境下的簡單延伸。在當時政治和社會環境下理解有意義,不存在孔子說了這句,就認為「高知男性在性別議題上歧視」。
  • 性別視角下的男女
    ——「恩誠天下」西安市新城區計生協青春健康教育進校園活動在西安市秦川中學開展為了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1月15日,新城區青春健康師資申麗平老師為同學們做了主題為《性別視角下的男女》青春健康專題講座。
  • 韓國「N號房」事件背後,「厭女症」群體在狂歡
    韓國「厭女症」的狂歡,以及「金智英」們的反抗如一些媒體所指出的,「N號房事件」再次凸顯韓國男性群體之間存在已久的「厭女症」情節。厭女症最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
  • 腐女文化:耽美、女權和厭女
    有意思的是,該劇最受歡迎的CP(來自日本同人漫畫,英文Couple的縮寫,意思是對、雙、配偶、夫妻,下同)竟然不是男一女一,而是分別飾演鬼怪和地獄使者的男一男二。與以往韓劇將男一女一湊一起同居不一樣,《鬼怪》中竟然讓男一男二同居,兩人本是「死對頭」,但住一起反倒相殺相愛,拌嘴撒嬌,擦出了許多火花。
  • 【紅樓夢精讀】IBDP語言A音頻課第十九講:讀者視角-紅樓閱讀三境
    至於那些大致摸清小說故事脈絡,並開始做文本分析的很多同學,則尤其喜歡用階級壓迫、階級鬥爭的觀點去解釋文本。其實在紅學主流流派中,主要就是強調「賈家即曹家」雪芹自傳說的新考證派紅學,以胡適為代表;建國後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階級鬥爭論;以及從清朝末年就甚囂塵上,但後來被考證派壓制很久,新近又復燃星星之火的索隱派紅學。
  • 莎拉·盧卡斯的藝術符號與性別表演
    這種對女性身體的「高雅化」無疑不是一種解放,相反,它把女性身體被客體化甚至被化約為幾個器官掩蓋在一個精心修飾過的「完滿身體」之下,把物化掩蓋在整全性之下,而這種完滿的高雅的身體又進一步逐漸成為男性主導的藝術史的無罪證明。
  • 這是「厭女症」的根,但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
    必須清楚地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就是為什麼性別平等的口號被高喊了這麼多年,而卻的進展緩慢。這本書《女性與權力》包含了英國著名古典科學家瑪麗Bild關於性別問題的兩篇演講。在他的演講中,瑪麗圖片報深入討論了這種文化代表之後的婦女權益問題。作者瑪麗Bild是英國劍橋大學古典教授,學術聲譽享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