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榮亮:國內大循環下我國汽車產業的三個任務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意見領袖丨赫榮亮 (賽迪智庫研究員)

「雙循環」戰略是國家「十四五」時期產業發展的重要政策指引,我國汽車產業要在消費、生產和科技的三大環節,破除自主品牌認同度低、部分關鍵零部件缺失、智能化和電動化新興科技領域發展不足等方面的痛點。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施虐,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全球物資、人員、資金流轉不暢,我國提出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全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目前,我們國家發展處在跨越工業化中等收入陷阱,產業發展處在從外向型發展模式逐步演化成以內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汽車產業在國內大循環的發展任務下,要在消費、生產和科技三大環節,破除自主品牌認同度低、關鍵零部件環節缺失、智能化和電動化未來新興科技發展不足的發展痛點。

從消費大循環看,我國汽車產業要突破自主品牌低端鎖定困局,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在消費環節的汽車產業國內大循環,最終應以消費本國汽車產品為主。我國以吉利、奇瑞、華晨、比亞迪、長城、江淮等為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近些年取得長足進步,但發展並不順暢。中汽協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840.7萬輛,同比下降15.8%,佔乘用車銷量的39.2%,佔比較上年下降2.9個百分點,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十年來首次跌破40%,進入2020年,跌勢為止,自主品牌7月銷量58.5萬輛,全國市場份額跌至35.1%。

自主品牌消費不暢,主因在於自主品牌汽車低端鎖定品牌形象,品牌價值被嚴重低估,尤其我國汽車消費升級大潮流到來,自主品牌未能適時實現品牌升級。

進入2010年,我國汽車消費進入普及階段,自主品牌憑藉著高性價比,湧現出一批微型汽車、經濟型轎車等高性價比車型。但我國汽車消費升級,中產階層購車比例提升,二次購車群體換車,帶動高端品牌銷量增長。根據乘聯會的數據測算,2019年我國國產豪華品牌銷量221.5萬輛,同比增加12.4%。2020年以後,國內汽車消費繼續加快,國內疫情得到控制,汽車市場逐步恢復,銷量開始回升,6月全國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79.8萬輛和176.4萬輛,環比分別增長8.3%和5.4%,同比分別增長12.2%和1.8%。從主要車系市場分化趨勢繼續加大,一汽大眾、北京奔馳、華晨寶馬等合資品牌市場銷量快速回升。其中,華晨寶馬第二季度產量7.69萬輛,同比增長37.4%,創下歷史新高。

從新能源汽車看,自主品牌上升趨勢有被明顯遏制態勢。2020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39.7萬輛和39.3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6.5%和37.4%,特斯拉、大眾、寶馬等四家國外品牌,進入全國新能源銷量前十名,其中,特斯拉銷量5.03萬輛,與比亞迪銷量僅差7000輛,若考慮單車售價,特斯拉已是今年上半年銷售額最高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下半年銷量仍將持續釋放,特斯拉上海工廠年產量已經達到20萬輛,衝擊國內市場。

推動汽車產業的國內大循環,要打破國產品牌低端鎖定陷阱,打造中國知名汽車品牌,加快支持企業推出高端自主品牌,實現本土品牌崛起及其對海外高端品牌的替代。要做好需求側的大文章,比如,要加強政府採購的支持力度,優先購買自主品牌汽車產品,腳踏實地的支持自主創新產品。

從生產大循環看,汽車產業要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佔領產業鏈中中高端。

從汽車供應鏈條看,發動機、變速箱、車橋等核心零部件及關鍵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企業,我國汽車產業核心技術相對薄弱,部分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或合資生產,很難通過合作引進或者在短時間內依靠自主創新實現突破,以至於在很長的時期內被鎖定在了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的低端。

具體到企業環節,在「2020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從上榜企業的產品附加值看,我國本土零部件企業與德、日、美企業存在一定差距。德、日、美零部件企業的產品主要集中在發動機、汽車電子、變速器等高端領域,我國企業的產品則主要集中在汽車內外飾、座椅等外圍部件領域,產品附加值不高,即使是全國銷售額最高的延峰集團、海納川等企業,主營業務也主要是內外飾、座椅等低附加值產品,發動機管理系統(包括電噴)、防抱死裝置等一批核心零部件依然嚴重依賴進口或外資企業生產。

外商品牌零部件企業也在加快推動在我國生產,在中國設立了生產工廠和研發機構,國外疫情加重,德國、日本等汽車零部件企業加大了生產力度,但這些企業一般都採取外商獨資,防止技術洩露。

因此,要打破零部件短板,實現零部件產業的技術自主可控,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支持企業開發汽車關鍵零部件,可引導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對接,強化國產零部件產品的適配性和適用性檢驗檢測,給予部分已取得突破的國產技術適配空間,提升國產產品的適配性和實用性,形成國產化替代,破解高端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同時,還要加快對國外汽車零部件企業和技術的收購,消化和吸收相關技術。

從科技大循環看,我國汽車產業要加快電動汽車、自動駕駛等新興科技發展,佔據未來汽車產業發展主賽道。

汽車產業推進「雙循環」戰略,不只立足於當下,更著眼於未來,尤其是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這樣的技術趨勢的大潮下,全國汽車產業發展加快。

總體看,中國在電動化、智能化等新興技術領域已有一定儲備。比如在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核心環節,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並培育出世界領先的技術企業,2019年寧德時代的營業收入455億元(合65億美元),是全球銷售額最高的動力電池企業。

但中國的優勢並不明顯,短板卻很突出。具體看,一是電池領域的前沿技術研發較慢。雖然我國在三元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具有產業化優勢地位,但由於國外品牌和整車的牽動帶引下,美、日、德發展速度迅猛,比如美國資助特斯拉攻關純電動汽車、日本支持豐田開發燃料電池汽車、德國引導電池企業瓦爾塔研發固態電池等,取得了較好的產業成果,總體看,國外氫能源電池汽車技術和固態鋰電池技術已經取得了一定化的成果應用。二是在智能化這塊,產業鏈短板明顯,傳感器、智能決策系統、控制器處理晶片、主動制動與主動轉向系統等自動駕駛關鍵設備依賴進口。據高工智能汽車統計,2019年中國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一級供應商主要被博世、大陸等6家國外品牌壟斷,市場份額高達97.8%。

開拓未來技術,要突出企業在行業重大技術攻關中的主體作用,加大企業對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行業關鍵性技術突破的國家和科技獎勵,提高資助資金的使用效果,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同時,要重視吸收國外技術成果,扶持企業投資和併購海外企業。應出臺對外投資的便利化政策,支持企業投資和收購國外新能源汽車技術、自動駕駛技術和企業。

相關焦點

  • 赫榮亮:對「新能源汽車下鄉」的五個建議
    來源:新浪財經意見領袖丨赫榮亮 (賽迪智庫研究員)15日,我國出臺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或一條探索新能源汽車發展道路的嘗試,建議繼續細化相關政策,突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規模化應用瓶頸,形成銷量十萬乃至百萬級暢銷車型,提高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熟程度。
  • 赫榮亮:未來智能網聯汽車可在疫情等災害中發揮作用
    從技術層面看,自動駕駛已可以實現無人駕駛效果,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完善,實現商業運營,據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預計,到2025年中國可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的市場化應用。
  • 國內大循環不是「閉門造車」
    發揮國內市場優勢多位專家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立足於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的整體形勢,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階段、新環境和新挑戰,圍繞我國經濟發展中長期目標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形勢下,我國主要以開放要素市場、大力發展外資外貿方式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取得了巨大成功。
  • 推動國內大循環,電子產業如何把握當下機遇?
    如今,國際形勢日趨複雜,中國經濟的騰飛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方式,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必然首當其衝,支撐起經濟發展的底層架構,博覽會的舉辦正是迎合這種趨勢,讓業內人士能夠一同探尋發展機遇,本屆博覽會匯聚高端企業與內容,從提升參展企業和嘉賓層級出發,將博覽會打造成年度企業家交流盛會,不僅強化專業化服務,引進國際先進會展管理經驗來提高展商滿意度,更是加強專業觀眾的邀請和組織工作,完善展會服務標準流程
  • 國內大循環是什麼意思?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什麼
    中央在此時提出「國內大循環」有何深意?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為探究個中內涵,「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相關權威人士和專家。  「國內大循環」是否是個孤立的概念?  多位權威人士表示:肯定不是!
  • 國內大循環深度解析:為A股帶來哪些投資機會
    國內大循環下的戰略選擇2.1. 「國內大循環」的背後是對中國發展路徑的前瞻思考 2.2.「國內大循環」理論的提出為這些已經實施的改革和戰略賦予了新的政策內涵。同時也預計將成為即將到來「十四五」規劃和一系列相關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我們預計中國經濟未來在「循環論」下的戰略選擇主要是四個方向:以需求和供給為兩大抓手,構建完整內需體系並進行產業鏈現代化;以「要素市場化」改革和「一帶一路」戰略分別化解國內和國外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
    至此,可以理解為「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的格局,不僅體現了中央發展戰略轉型的內涵,也適應了國內基礎條件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際環境變化的特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修復經濟均衡的應對之策,更是長遠驅動內外經濟均衡水平的躍升,讓我國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重要一步。
  • 劉鶴:國內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劉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 李揚:從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大循環,轉型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
    全球分化下的中國對策: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當前中國經濟遇到的問題前所未有。在今年「兩會」上,習近平首次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一經提出,便引發廣泛關注,海內外媒體爭相報導,各路智庫機構紛起解讀,同時也引起了投資者和消費者的熱議。 李揚認為,理解這一戰略轉變至少可以有如下四個角度。
  •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新的發展階段、環境、條件和優勢作出的戰略決策,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務必深刻領會、堅決貫徹。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大循環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堅實基礎。大國經濟的一個突出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
  •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 新能源汽車股又發飆!小康股份8天7個漲停 長城汽車近兩年最高狂拉5倍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  5、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著力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優先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6、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
  • 「打通國內大循環」:中國經濟戰略將發生怎樣深刻變化
    ▲圖片來源:pexels文 | 關不羽「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些金句讓內需成為兩會的焦點議題。
  •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國內大循環是必由之路 擴內需要從...
    那就是新基建、以城鄉融合促進鄉村振興、擴大國內消費市場、把環保產業發展成支柱產業。廣州日報:在很多人看來,可能城市人群更有消費潛力。但你提出擴內需必須從農村發掘潛力。為何有這樣的判斷?鄭新立: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潛能來自於鄉村振興,「十四五」期間的重要著力點就是鄉村振興。
  • 形成「大循環」 構建「雙循環」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指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代表委員們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不僅對積極應對當前、全面謀劃未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更對我國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期科學確定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提供了方向和動力。下一步,我們要加快釋放消費潛力,擴大有效投資,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有更大作為。
  • 「國內大循環」不是封閉「內循環」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一些人宣稱的「內循環」嗎?如何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和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
  • ...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理解?
    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有內無外,也不是有外無內,二者是辯證統一關係,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打造新發展格局,要牢牢把握國內大循環這個「主體」,以我為主,同時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培育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 車圈圈丨工信部:努力推動汽車消費和產業的雙升級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羅俊傑表示,汽車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國際化程度也特別高。工信部注重遠近結合,並行推動消費側的拉動以及供給側升級兩項工作,努力保障汽車產業平穩健康發展。概括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動出臺促消費的相關政策。
  • 「觀點」董揚:中國汽車產業正站在新的起點上
    在國家一系列鼓勵政策支持下,產銷兩旺,一改前兩年產銷下降頹勢,連續9個月實現正增長,月度生產創歷年新高,總產銷量逼近去年;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動力電池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湧現,正在逼近世界先進水平。在補貼大幅退坡的不利條件下,新能源汽車產銷有望超過去年,繼續保持世界領先。2021年,我們站在十四五的堅實起點,重新審視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形勢。
  • 柳燕:"十四五"期間中國汽車產業的六大重點任務
    柳燕表示,第10屆中國汽車論壇三大全新亮點,其中之一就是整個論壇緊密圍繞十四五規劃而展開。在中汽協編制的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草案中,包括了重要意義、發展成就、趨勢研判、原則和目標、重點任務以及政策建議6大部分。經過前五個章節的推演,將十四五期間中國汽車產業的重點任務,聚焦到以下六個方面:1.  實施品牌戰略,打造世界級汽車企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