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和張允和:任天荒地老 多情人不老

2021-03-01 騰訊新國風

就在前天,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了。

這位活了112歲的國寶級老人,留給我們的並不僅僅是他有光的一生,還有他最為世人稱道的傳奇愛情。而這個愛情故事的女主角,就是被稱為「九如巷的張二小姐」的張允和。

她與周有光相識、相知、相愛、相伴長達78年,跨越了四分之三個世紀。歷經風雨人生,他們的婚姻為世人呈現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幸福不是你給的,

而是我們一起創造的。」


1909年,張允和出生在安徽的一個名門望族。

她的曾祖父張樹聲是晚清洋務運動專家,曾任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是李鴻章手下的重要人物。她的父親張武齡是近代有名的教育家,在蘇州興辦過著名的新式學堂樂益女中和平林中學。

張允和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兩個妹妹。民國大家族著名的姐妹花,除了站在權力頂端的「宋氏三姐妹」,就要數文化界聲名赫赫的這「合肥四姐妹」了。

大姐張元和,精崑曲,嫁給了著名崑曲演員顧傳玠;三妹張兆和為著名編輯,嫁給了文學家沈從文;四妹張充和通書法,嫁給了著名的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作為兄弟姐妹中最早結婚的一個人,她與周有光的相識並不時髦,婚卻結得一波三折。

16歲在蘇州讀中學,因為到同學家玩,認識同學哥哥的他。幾年後考入上海中國公學,與同在上海光華大學讀書的他往來漸多。後來周有光去杭州民眾教育學院教書,而她也正好趕上軍閥混戰跑到杭州之江大學借讀,他們才開始正式的戀愛。

他們從認識到戀愛,整個過程持續了8年。而這種日久生情 「流水式」的自由戀愛,卻在談婚論嫁之際,經受了巨大的考驗。

結婚前不久,周有光突然寫信給張允和,告訴他自己的擔憂。家道中落、一介書生的他這樣說:「我很窮,怕不能給你幸福。」而張允和家中的保姆們更拿著他倆的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合婚,稱他們兩人都活不到三十五歲。

生性率真的張允和怎麼會退縮?她提起筆便寫了一封十頁長信給周有光,非常堅定地說:「幸福不是你給的,而是我們一起創造的。」

1933年,他們舉行了簡單的西式婚禮。從此風雨兼程,相濡以沫。

周有光留學日本,張允和二話不說陪伴而去,並拿出自己的嫁妝支持;

回國後戰亂流離,她曾隨丈夫搬過大小三十多次家,也能一人帶著孩子,獨自撐起生活;

文革十年,周有光和兒子兒媳均被下放,張允和一方面獨自在京照顧小孫女,一方面與人鬥智鬥勇,想方設法給鄉下患眼疾的丈夫堅持送藥;

1984年,丈夫平反後分到的屋子不過五十平方米,但她和他一樣知足常樂,「心寬室自大」。

身為大家小姐,她燒得一手好菜,周有光曾因燒飯弄壞兩口鍋,她也只是一笑帶過;

曾陷入「三反運動」因此下了崗,她索性回歸了家庭,打理家事,悉心照料一家老小,讓周有光後顧無憂,安心鑽研漢語言事業。

而夫唱婦隨之外,她也堅持自己的喜好。她把大半生的光陰獻給了崑曲,記載了幾十本《崑曲日記》。晚年還編輯《水》的刊物,出版過三本散文集。

「既有愛,又有敬,家庭生活才會快樂。」

也許是因為出生時臍帶繞頸三圈差點窒息而亡,張允和的個性從來都是天不怕地不怕。

她活潑率性,說話直接,做事乾脆利落,人稱「快嘴李翠蓮」。而周有光就不同了,他沉穩持重,溫文爾雅,慢條斯理,完全與張允和在世界的兩極。

外界曾對他們七十年的婚姻關係頗為好奇。難道真的從來沒吵過架嗎?當然不是,只不過張允和有自己相處的藝術。


他們吵架從不會高聲謾罵,更不會讓保姆聽到,甚至鬧上幾個小時非要爭個你輸我贏,通常三兩句話就能快速吵完,然後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即使遇到較大的矛盾,她也只會輕輕跺兩下腳,周有光因此也不得不投降。


張允和有個口頭禪,那就是:「我快樂極了」,「得意得不得了」。而這種樂觀的情緒不僅影響了她自己,也影響了周有光。

周有光當年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下放幹校。他卻說,那兩年為他打開了更廣闊的視野。勞動之餘,他會研究帶去的各種語言版的《毛主席語錄》,忙裡偷閒做學問,讓自己始終保持精神的獨立和自省。

下放寧夏,有一天清晨五點就要開會,周有光途中恰逢千萬隻大雁遷徙,只聽一聲怪叫,啪啪的大便如下雨般砸向頭頂,旁人感到很晦氣,周有光卻覺得這是萬年一遇的「好玩」。

而這一些,都要歸功於張允和長時間相伴潛移默化的樂觀影響。

張允和常說,不拿別人的過失責備自己,不拿自己的過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過錯懲罰自己。他們的相處,也因此從沒有因為個性迥異而相互牴觸,反而是相互補充,琴瑟和諧。


跟很多夫妻一樣,他們兩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也善於把這些愛好,為生活增添歡樂。可是當遇到衝突,該怎麼辦?

張允和喜歡中國古典音樂,周有光喜歡的卻是西洋音樂。但這並不妨礙張允和每次欣然地陪同丈夫去聽他喜歡的音樂會,只不過她每次都把它當成了催眠曲,美美地睡著了,這也讓周有光覺得又窘又好笑,生不起氣來。

晚年張允和熱衷崑曲,經常去參加崑曲研習社演出、會議,而本身對崑曲並不感興趣的周老,也經常陪伴在她的身邊,出雙入對,甚是甜蜜。

她是閨秀,也是小女人。不僅愛美,也喜歡撒嬌,即使一把年紀,仍然樂此不疲。


張允和86歲才開始學電腦,而周有光就是她的老師。每當遇到問題時,只要她腳一跺,撒下嬌,他就樂呵呵地從書房中出來耐心地教她了。

有一次她要給大姐張元和寫信,她想打「親愛的大姐……」沒想到「愛」字一直打不出來,她著急了,嬌滴滴地喊道,「周有光,這個『愛』字打不了,我愛不了了怎麼辦啊。」

80歲依然很注重形象的她,每天堅持梳妝,盤出閨閣式的流蘇辮子,並且認真仔細地穿上對襟的小褂,一定要90歲的他,來評價好不好看,美不美麗。

周有光喜歡清茶,張允和喜歡咖啡,她就同老伴 「舉杯齊眉」,夫妻兩人每天上午十點一道茶、下午三四點一道咖啡,喝時把杯子高舉碰一下,是好玩,也是對彼此的尊重。

張允和曾說過,「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獨立,女人不依靠男人。」

年輕時,她眉目傳神,鼻梁堅挺,清秀的臉上總透著一股倔犟的韌勁。年老時,她氣質脫俗,豁達快樂,將大家閨秀風範過出了極致的高度。她活到93歲高齡,走的時候,依舊保持著美麗的姿態,一頭盤結髮,一襲深紅衣。


在四姐妹中,張允和的婚姻最安穩,沒有大姐的坎坷,沒有三妹的熱烈,也沒有四妹的獨走異鄉。她的愛情如涓涓細流,平靜卻有力量,70年白金婚姻,讓世人驚嘆更豔羨不已。

若說這當中最大的秘訣是什麼,其實只有兩個字:相信。相信你選擇的那個人,相信你認定的生活,相信你特有的魅力。


唯有相信,愛情和人生,才都能活出你最喜歡的樣子。

轉自丨「雲上文化」微信公眾號(ID:yunshangshuhua),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投稿或合作請聯繫:3210187736@qq.com

相關焦點

  • 【醬紫FM】周有光和張允和:從民國走來的不老情人
    張允和讀中學時,曾是周有光妹妹的同學兼好友,因兩家住得近,放假了經常在一起玩而相識。但當時的兩人也僅止步於一面之緣。後來張允和考入上海的中國公學,而周有光也在上海的光華大學讀書。後來朋友戲說她犯規搶在了前頭,她就瞪著周有光說:「可不是,不要臉,那麼早結婚。」而一旁的周老哈哈大笑:「張允和這人最聰明,可她幹的最蠢的事就是嫁給了周有光。」夫妻間幽默的調侃著實讓人捧腹大笑,也足以見證兩人感情的和睦和珍貴。跟很多夫妻一樣,兩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喜好,相映成趣,在生活中添了很多歡樂的色彩。張允和喜歡中國古典音樂,周有光喜歡的卻是西洋音樂。
  • 張允和:擇一人琴瑟和諧,度一世霽月光風
    張允和為自己寫出的人生劇情,則全然不同。她的夫婿,是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學者周有光,一個有趣了一輩子的人。周有光的妹妹曾是張允和的同學,兩人也因為這層關係而有了相識的機緣,逐漸熟絡起來,書信往來頻繁。耄耋之年的張允和曾寫過一篇文章,記錄他們當年在防浪石堤上定情的場景:「走啊走,走上了石堤。她勇往向前。他跟在後面。
  • 周有光與民國才女張允和,戀愛8年成眷屬,中年喪女風雨同行78載
    某個周末,他正在蘇州老家小住,張允和恰好來到家中找妹妹周俊人玩耍。周有光第一次見到妹妹的同學,可愛活潑的張允和。那時,張允和16歲,在父親張武齡創辦的蘇州樂益女子中學上學,見到年長几歲的周有光,還有幾絲害羞。初見,二人沒有聊太多,但是印象卻很不錯。一年後,張允和考入上海的中國公學,與同在上海的周有光再次相遇。
  • 112歲的周有光去世,他是銀行家、是漢語拼音之父、還是寵妻狂魔
    據介紹,周有光迄今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約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後完成的。接下來,重點來了,無論哪一輩子,周有光都是一個寵妻狂魔。和民國閨秀、太太張允和相戀一生,這一生,是大寫的傳奇。周有光和夫人張允和在近70年的婚姻中相濡以沫。有傳言他們結婚後從來沒有吵過架。
  • 周有光口述: 妻子張允和
    文丨周有光張家四姐妹的名氣很大,不光在中國,在外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前幾年美國耶魯大學的金安平女士撰寫了一本《合肥四姊妹》。張家作為一個大家,開始於我老伴張允和的曾祖父張樹聲,張樹聲是跟隨李鴻章打仗出身的,「張家」與「李家」相併列。李鴻章因母親去世,清朝大官允許回家守孝三個月,李鴻章回鄉丁憂的時候,職務就是由張樹聲代理的。
  • 張允和,你就是家庭主婦之光!
    有一次她和三妹張兆和在吃蘋果,張允和很快就吃完了,張兆和還在仔細端詳著自己的那個,張允和一把奪過吃了起來,兆和委屈地想哭,但卻被允和兇巴巴地喝止了。老年張允和、張兆和姊妹張家姊妹從小就學習崑曲,姐妹們都喜歡嬌弱的杜麗娘,但偏偏就允和特立獨行,喜歡義薄雲天的關二爺。張允和這樣潑辣果敢的性格也直接促成了姐妹的姻緣。
  • 合肥女婿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他是「漢語拼音之父」!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與張允和結婚所謂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張允和遇著不如意事,從不唉聲嘆氣,反而懂得苦中作樂,雨過天晴後,她仍常常自娛自樂時愛寫些酒令、制些曲謎。周有光與張允和相敬如賓。張允和曾自稱,與周有光每日都要碰兩次杯,上午紅茶,下午咖啡,幾十年如一日。
  • 紀念 周有光:我和張允和是「流水式」的戀愛,不是大風大浪的戀愛
    學生時代的張允和 就在他大學畢業並開始工作後不久,張允和與張兆和姐妹雙雙來到上海的中國公學讀大學。周有光與張允和的接觸慢慢增多。兩個人的交往中,周有光更像是深思熟慮的一方,張允和則充滿了少女的細膩情感,她對第一次約會的觀察,包含更多細節和詩意: 有兩個人,不!兩顆心從吳淞中國公學大鐵門走出來。一個不算高大的男的和一個纖小的女的。
  • 111歲的周有光:「被上帝遺忘」的人
    因為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在張武齡開辦的樂益女子中學讀書,又恰好與張允和同學,張允和常常到周家來玩,一來二去就與周有光相識。周有光大學畢業不久,張允和與張兆和姐妹兩人離開蘇州去上海就讀中國公學。作為在蘇州結識的「老朋友」,兩人在上海逐漸接觸頻繁。張家二姑娘允和熱情奔放、性格外露,當年還有一個不太雅的綽號「小活猴」,不僅在學校裡是位風雲人物,在社會上也小有名氣。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百歲後仍出3本書
    中學畢業後,周有光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後來又改入光華大學繼續學習。大學畢業後,他與夫人張允和同往日本留學。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任教光華大學,並在上海銀行兼職。抗戰結束後,上海銀行業派一些人到美國學習。周有光與張允和一道漂洋過海到了紐約。1949年夏回國。
  • 民國情事|張允和: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
    1930年,張允和因為丈夫周有光的父親為了自己和小妾的幸福,把周有光和他母親以及四個姐姐全都趕出家門,周有光是在這幾位堅強的女性幫助扶持下,才讀完大學的。有這樣的背景,他不可能不顧及親人的感受。他有沒有給允和施加壓力?有多大的壓力?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允和自己認準的事情,別人不可能通過施加壓力令她改變,她依然照顧那位女同學生完孩子,並策劃和執行了一次更為大膽的行為。
  • 汀江之聲丨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長汀人民廣播電臺雲朵汀州有約......
    1933年,他和赫赫有名的張允和舉行了婚禮。張允和出身於名門望族,合肥張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在中國乃至國外都赫赫有名。張允和是「九如巷的張二小姐」,葉聖陶曾說:「誰娶了九如巷的姑娘,誰就會幸福一輩子。」張允和讀中學的時候,是周有光妹妹的同學兼好友,因住得很近,放假了經常一起玩。(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與張允和結婚。
  • 【新聞】「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丨這一次,上帝終於想起了他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此前,百歲高齡的周有光曾戲稱,「上帝把我忘掉了」。周有光周有光身上的標籤實在太多:作家沈從文的連襟、才女張允和的丈夫、經濟學家、語言學家。周有光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周有光其人:百歲老人歷經「四朝」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周有光」是他的筆名,「有光」後來成為他的號。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那時還是清朝光緒年間。他的一生經過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周有光身上的標籤實在太多:作家沈從文的連襟、才女張允和的丈夫、經濟學家、語言學家。周有光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
  • 張允和: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浪花集》是張允和和張兆和編的,還沒有出版就去世了。事情也巧,我的老伴是九十三歲去世,張兆和比她小一歲,第二年也是九十三歲去世了。我給書寫了後記。他以為張允和是外國人,可能因為張允和的鼻子比普通人高一些。我就開玩笑說:「她來中國三年了。」和尚於是說:「怪不得她的中國話講得那麼好!」張允和的嘴比較快,什麼要隱瞞的話,她一下子就講出來了,人家說她是「快嘴李翠蓮」。張允和學歷史,她研究歷史有條件,因為古文底子好,從小讀古書,《孟子》能從頭到尾背出來。她還讀了許多翻譯的外國文學,受外國文學的影響比較大。
  • 近代奇人周有光:活了112歲,創造漢語拼音,曾與愛因斯坦聊過天
    周有光高中時讀得的是常州高級中學,學校倡導學生們講國語和寫白話文,但是很多老師和同學還是使用方言進行溝通,寫文章就用古文。但是周有光卻對其百思不得其解,還好當時有個老師啟蒙了他,讓他大量的使用白話文。功夫不負有心人,周有光在這個事情上做到了極致,在他的帶領下,三年來不斷的探索和發掘,最終,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漢語拼音字母,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讚揚和欽佩。
  • 語言學巨匠周有光:不喜歡被捧為漢語拼音之父
    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時期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做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他的學術方向改變,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曾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擔任翻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中方三人之一。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內地的語文改革,提倡現代漢字學和比較文字學。
  • 「上帝」終於記起他: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近幾年來,蔣彥永每年都會向外界通報老人的健康狀況,但這一次他難過地說:「他走了,他可以和夫人、兒子、女兒共享天上的快樂了。」  周有光的一生先後經歷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有人稱他為「四朝元老」。他就像自己的筆名「有光」那樣,一生周全而有光。單單走過一個世紀就已經足夠不同尋常,但周有光不但活得久,並且夠廣。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26個字母搞了三年
    是誰在改變我們的世界,告訴您一位不為人知的大師他半路出家,花費三年時間,用26個拉丁字母作為注音基礎,主持編制了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他是《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三位中文編委之一,被他的連襟沈從文稱為「周百科」;他和夫人張允和的愛情和婚姻跨越70載,舉「杯」齊眉,互敬互學;他在104歲時用電腦打字機完成了自己的雜文集《朝聞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