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領:從炊事員飼養員到為時代而歌的軍旅詩人

2021-01-10 央廣網

央廣網7月13日消息(記者胡晶)張國領,河南禹州人,1960年出生,1978年入伍,武警大校警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曾任文學期刊《橄欖綠》主編、《中國武警》主編。軍旅42年間,他先後出版散文集《和平的守望》《和平的斷想》,詩集《血色和平》《銘記》,報告文學集《高地英雄》等多部文集,作品榮獲「冰心散文獎」「解放軍文藝新作品獎」「金盾文學獎」「戰士文藝獎」等多個獎項。

初見張國領,是在他家裡,雖隔著口罩,但他眼裡滿滿的笑意,讓人倍感親切。對於這位從一名高中學歷的新兵成長為大校警官,從基層部隊的炊事員、飼養員、報導員一步步成長為出版300多萬字個人文集的軍旅作家,我心存深深的敬意。當天的採訪就從張國領的兵之初說起。

張國領: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徵兵的時候父母親都不願讓我去,因為那時候是生產隊,不是現在的包產到戶,生產隊就是靠掙工分來分糧食,男勞力一天10分,我們兄弟姐妹5人,我是老大。我就悄悄地去報名,報上名之後,遇到點小情況,我們村裡有傳言說我外祖父是個土匪,後來我父親說,他25歲入黨,入黨的時候什麼都調查過了,他能成為黨員,我還能當不了兵嗎,然後這個事兒就迎刃而解了。當兵出發的時候不是很順利,因為天冷,雨夾雪,地面結了冰,所有的車都不能走了。只有我們那一輛票車,也就是如今的大巴,將輪子綁著鐵鏈子,把我們送到禹州。當時家裡給我介紹了一個對象,就是我現在的妻子,要送我,卻沒有車,她就在地上走,步行了78裡路。

年輕時的張國領

帶著親人的深情厚意來到部隊,新兵訓練期間,張國領的表現並不出色。為了提高軍事素質,他夜以繼日刻苦訓練。一次,他在器械訓練中不慎受傷,卻因禍得福,療傷期間借閱到一本《解放軍文藝》雜誌,無意間開啟了他的文學創作之路。

張國領:我們班長床頭上放了一本《解放軍文藝》,1979年第一期,我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最後一頁是什麼呢?稿約。看了以後才知道,這個雜誌誰都可以投稿的,以前我以為有專門的人在那裡寫文章。既然大家都可以寫,我也寫一篇,寫了一首詩,標題叫《戰士青松》,寫了220行,因為稿約裡說了200行以內不退稿,220行肯定能給我退回來,寫完就悄悄地寄走了。

因為這次嘗試,收到了《解放軍文藝》退稿信的張國領,就成了大家眼中的文化人,這個訓練雖不拔尖但態度一貫認真的新兵在連隊出了名。

張國領:有一天指導員把我叫過去,他說沒看出來你還會寫詩啊。我說我不會寫,叫我看菜地,我坐那兒沒事的時候就寫了,投投試試,果然是不行。他翻了翻看,覺得挺好,便讓文書把它抄下來,整整抄了8大張,貼到我們連隊的牆報欄裡。

張國領(左)和戰友們一起讀詩

年輕時的張國領(中)在部隊當新聞報導員

沒過多久,團部組織為期兩周的新聞報導員培訓,連隊選派張國領參加。培訓期間要求每人拿出5篇新聞稿件當作業,張國領交了5首詩歌,原本等著挨批的他,卻意外得到了培訓班上唯一的表揚。回到連隊後,他與團裡的新聞幹事周廣庭共同採寫的報導《退款記》,發表在1981年2月16日《安徽日報》一版。

張國領:當時我的腦子烘烘發熱,也不知道想啥了,一直到第二天我才去看那份報紙,通信員已經把報紙貼在牆上了,那種鼓勵,確實不是多少錢能衡量出來的,對以後的學習、寫作起了極大的促動作用。

讀書是張國領業餘時間最大的愛好

1981年,張國領所在連隊調防,從看守監獄,調到農場種稻子。作為中原兵,張國領不太會插秧,便被派去炊事班做飯,連隊飼養員退伍後,他又接班去養豬。後來由於文字功底紮實,他被選到團部當新聞報導員。不論崗位怎麼變,條件多麼艱苦,張國領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始終筆耕不輟,軍內外報刊上經常可以看到他的作品。

張國領:養豬的地方不在我們連部,在稻田的中間,隔著一條河,河上的橋破破爛爛的,到處都是窟窿,不小心都能掉下去。我一個人在那兒養豬,確實很辛苦,但是那個辛苦和種田來比,是天上地下的區別。種田是真累,你要不穿著軍裝下田,螞蟥就叮在你腿上,經常喝的像指頭一樣粗,一個一個在你身上叮著。特別是到雙搶的時候,又種又收,一早就出去了,幹到半夜,把糧食一擔一擔挑回來。所以我後來一直很感激我的連長,他讓我到炊事班養豬,對我是最大的愛護。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了一首詩,叫《方向》,後來抽到報導組以後,專門寫新聞,我連續四年立三等功。

因新聞報導成績突出,張國領多次立功

在做好新聞宣傳的同時,張國領一直痴迷於詩歌創作。對他而言,詩歌是表達內心情感最自然的一種方式,他太熱愛部隊這個群體了,警營裡的一點一滴都能給他靈感,站哨時心中有詩,飯堂燒火時也想作詩,看到戰士們訓練、官兵們英勇衝鋒、駐地群眾熱情擁軍時更想作詩。1980年,張國領在報紙上發表了第一首詩《復活》,時隔40年,詩中的每字每句,他仍深諳於心。

「被頑石壓緊的幼苗/被風雨摧殘的小草/被卷進狂瀾的青春/被鎖在山下的思考/今天又復活了/復活了/我的聲音/復活了/我的色彩/我的憤怒/我的歡呼/我的歌和甜蜜的笑/我是在記憶中復活的/因此我的生命千百倍的頑強/再不怕任何風暴/我是復活的樹/是樹一樣綠色的青春/是熱烈和嚴謹的思考/我是新挖出的煤/在時代的熔爐裡燃燒/我是復活的明星/是一代人的明星/把藍天和大地照耀」

張國領參與抗洪搶險報導

軍旅42年間,張國領參加過大興安嶺特大火災救援、1998年抗洪搶險、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等重大事件的宣傳報導。每次完成新聞稿件後,他都會用詩歌表達心情,抒發一代軍人對祖國的拳拳情懷、對民族力量的讚美、對歷史使命的思考。

張國領:新聞是真實的藝術,詩歌是藝術的真實。因為新聞以事件為主,而詩歌是用藝術的手法來表現這個真實的事件,有些新聞、有些人能感動你,能觸動你的靈魂深處,這些東西更適合用詩歌來表達。

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用飛彈襲擊我駐前南聯盟大使館,身為軍人又是詩人的張國領連夜揮毫,把自己的憤怒和譴責化成近四千行的長詩《血色和平》。

張國領:人家在侵略、在欺負你的國家時,作為軍人,就像作為兒子一樣,你的母親在被人家欺負的時候,你若無其事那是不可能的。

張國領與妻子

張國領的作品,無論是新聞稿件還是散文詩歌,都始終葆有一份恆久的執著與純真的激情,始終將「家國情懷」滲透於字裡行間。俗話說文如其人,作為軍人,他熱愛軍營;作為兒子,他孝順父母;作為丈夫,他與沒多少文化的結髮妻子相濡以沫幾十年。採訪中,說起為妻子創作的三千行長詩《千年之後你依然美麗》,張國領幾度哽咽。

張國領:妻子沒什麼文化,我曾經給她寫過一首詩,是三千多行的長詩,她從來沒有看過。她跟著我確實吃了不少苦,到北京也沒怎麼享福,她在鄭州安排了工作,後來辭掉工作跟我來到北京。最初她在我們住的地方開電梯,後來環衛局招工人,找了找人進到裡面當了環衛工,負責在公主墳那片掃馬路,掃了10年退休了。掃馬路沒幹過的人不知道,因為高溫,夏天穿膠底鞋在路上走來走去最後膠就化掉了。下雪的時候,北京要求不管下多大雪,地上不能存雪,所以她就要一直在那兒掃,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不再愛雪》,因為詩人喜歡雪,自從她幹了這份工作以後,再下雪我就高興不起來了,因為下雪的時候是她正累的時候,你又不能替她。

退休後的張國領每天仍堅持創作

三個多小時的採訪中,張國領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兩個字——「老兵」。軍旅42年間,他先後歷經三次大裁軍、兩次大轉隸、五次大換裝,他腳踏實地,深入基層一線,親眼去看、親耳去聽、用心去感受,通過新聞視角和文學創作,為軍隊、為官兵、為時代鼓與呼。作為一名作家,張國領是時代的歌頌者。作為一名老兵,他更是時代的耕耘者和創造者。

張國領:雖然我沒有在軍人的隊列裡去衝鋒陷陣,但是我用我的詩、用我的文學去衝鋒陷陣。我今年60歲了,從來沒覺得人生有什麼艱難,因為我家是在農村,走的是山路,高低不平,走慣了山路的人面前還有什麼不平的路呢?沒有,都是平的。而一時的不順,一時的失意,那不過是前進路上一個小小的起伏而已。

相關焦點

  • 軍旅詩人丁小煒:跟詩歌的結緣就在成都
    11月1日,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在成都開幕前夕,軍旅詩人、作家丁小煒為本屆詩歌節創作的《成都記——寫在第六屆中國詩歌節成都開幕之際》一詩刷屏全網。談《成都記》創作「跟詩歌結緣就在這裡」丁小煒在談及《成都記》的創作緣由時表示「在來的路上就已經想好了,沒有多加思索。」
  • 「為時代發聲」——音樂人長歌(吳仕長)一直在路上
    他說「為時代發聲,筆下方能有乾坤。作為音樂人,要以原創作品為核心,從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尋求源頭,從人民大眾的現實生活汲取養料,在向上、向善、向美的追求中鍛造精品。」他的作品涉獵面極廣、涵蓋的內容極多,橫跨古典、民族與通俗多領域,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歌曲。
  • 回眸軍旅,7名16年老兵的忠誠堅守
    臧近嶺當兵16年,幹了10年司務長,臧近嶺的軍旅回憶總是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後勤工作難出彩,曾經,他把立功受獎的機會讓給一線的戰友,他說:「他們衝在前邊更辛苦,更需要鼓勵。」軍旅生涯進入倒計時,早已交接工作的他還在忙活著傳幫帶。
  • 老兵高繼明:從炊事員到特級廚師
    在部隊的時候就是炊事員,退伍回家又被分配到政府機關食堂,還是掌勺做飯,這一做就是42年。老高家裡有「三件寶」。第一件是1987年他在參加太原市組織的廚師技術考評中獲得的「三級廚師稱號」的榮譽證書;第二件是他在參加呂梁機關事務系統第一屆服務技能競賽中取得的一個金牌;還有一件「寶貝」,是父親傳給他的, 他們父子倆足足保存了75年,那就是伯父高世俊的「烈士證」。
  • 一名基層特長兵的「多姿軍旅」(全文)
    據悉,為退伍老兵獻唱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是成都軍區某部的普通一名戰士,讓人不得不驚嘆:基層部隊真是「臥虎藏龍」。於是,炮手、瞄準手、有線兵、無線兵、偵察兵、炊事員都被他畫了個遍,個個微妙微俏。2006年秋,團裡有個標兵連隊建造榮譽室,需要臨摹油畫作品《勢不可當》,苦於沒人勝任,最後他們找到王增弘。只用了2周時間王增弘就完成了畫作。一位將軍到連隊榮譽室參觀時說:「無論是構圖色彩,還是人物神採,和真跡完全一樣!」
  • 【軍旅特刊】J1497期 《我們的連隊我們的兵(之三)《我的軍營婚禮》》 文/閆柏林(原23軍68師某部)
    我把自己的前運包打開,找出了一對枕巾和枕套,這是78年兵李德奎在退伍時送給我禮物。也是我第一次收戰士的禮物,正好用上了。一會炊事員柳振勝端著一盆麵條進來了,我一看,還臥了好幾個雞蛋啊!「小大姐,坐火車一定又累又餓,你多吃點。」
  • 2021年湖南戲曲春晚要來了,將「為時代而歌」
    「整臺晚會將秉承『藝術為時代而歌,為人民抒情』的理念,緊扣時代主題,體現戲曲人的責任擔當,兼顧藝術傳承和改革創新,展現湖湘戲曲藝術的深厚底蘊和青春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本臺晚會的承辦單位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是育人出戲的藝術搖籃,多年來培養了眾多藝術名家,突出展現「藝術傳承」將是今年戲曲春晚的重要特點。
  •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時代喝彩》 細數時代巨變
    據悉,《為時代喝彩》將於3月5日、6日、9日、16日每晚22點檔播出。劉廣寧、孫渝烽與主持人在一起。在3月5日即將播出的《為時代喝彩》影視劇導演專場中,將要亮相的嘉賓包括中國第五代導演陳凱歌、江海洋、張建亞、李少紅等,以及他們的老師——第四代導演代表謝飛。作為1978年改革開放後北京電影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學生,江海洋、張建亞、李少紅等在《為時代喝彩》中回憶當年,依舊激動萬分。江海洋作品《高考1977》中拍攝的就是他們那一代人真實的感受。
  • 熊貓嘴裡叼著「食物」給飼養員看,飼養員很好奇
    熊貓嘴裡叼著「食物」給飼養員看,飼養員很好奇,走近卻發現了什麼問題熊貓在中國是非常可愛和國寶的一種,許多人喜歡這種動物,因為他可愛的外表和許多有趣的東西。熊貓嘴裡叼著食物,飼養員很好奇,但當他走近時,他發現了什麼不對勁,怎麼了?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原來在動物園家裡有一隻非常可愛大熊貓。就在飼養員準備餵他的時候,大熊貓突然向他展示了他嘴裡的東西,飼養員對此很好奇,所以他走過去發現熊貓嘴裡有一個小熊貓。
  • 《為時代喝彩》配音演員專場:他們用聲音打開「世界之窗」
    孫渝烽在談及譯製片製作過程中語言和口型限制時,講到「要反覆推敲,語不驚人誓不休,既要還原又要把原意表達出來,而且要讓中國老百姓感受到,這個非常重要」。就是這樣的工匠精神,使得由其擔任譯製導演、童自榮配音的影片《佐羅》至今留存在眾多影迷心中,就連阿蘭·德隆來中國時也特地去了上譯廠感謝童自榮,因為這些「幕後功臣」讓廣大中國觀眾記住了他和他演的「佐羅」。
  • 寫歌要說心裡話 軍旅詞作家石順義:把軍人的「心裡話」寫進歌裡
    40多年,1000多首歌,廣為傳唱的歌曲,用兩隻手也數不過來。石順義說,他也不是一出手就很成熟。從調到原空政文工團,到寫出成名作,他沉潛了十年,正應了「板凳要坐十年冷」那句話。石順義的小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他聽到的話、讀到的事、領悟到的哲理。 當時部隊強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講心裡話,石順義很受觸動。
  • 東方衛視《為時代喝彩》配音演員專場3月9日播出
    孫渝烽在談及譯製片製作過程中語言和口型限制時,講到「要反覆推敲,語不驚人誓不休,既要還原又要把原意表達出來,而且要讓中國老百姓感受到,這個非常重要」。就是這樣的工匠精神,使得由其擔任譯製導演、童自榮配音的影片《佐羅》至今留存在眾多影迷心中,就連阿蘭·德隆來中國時也特地去了上譯廠感謝童自榮,因為這些「幕後功臣」讓廣大中國觀眾記住了他和他演的「佐羅」。
  • 陳守光||《​【華夏思歸客詩詞學會】軍旅詩人陳守光詩歌專輯(6)》
    另徵封面、封二、封三、封底詩人,有意願者請諮詢:主編思歸微信czj690430【華夏思歸客詩詞學會】軍旅詩人陳守光詩歌專輯(6)            古風5首    1.贊工程院院士軍旅詩人陳守光        詩歌欣賞        古風4首1
  • 牛振華:從街頭小混混到國際影帝,差點去當炊事員,48歲酒駕去世
    後來牛振華去到了學校上學,沒想到從小頑皮的他,卻在文藝娛樂方面有著極高的天賦。當時的老師也是十分看重劉振華這樣的才能,所以就對他悉心呵護並循循善誘。而牛振華本人對此也是十分感興趣,在他自己的努力之下,他就成為了學校娛樂文藝的骨幹人才,還曾登上過幾千人觀眾的舞臺進行表演。就在牛振華還在上學的時候,國家在某些方面就進行了一些改革。
  • 大胃王密子君催吐和飼養員分手?飼養員微博已全部清空
    別人分手我都不管,可是陪伴我無數個飯點的大胃王密子君和飼養員分手了,我就無法接受!!密子君和飼養員居然分手了不就幾天沒看嗎,飼養員 @談吃 微博都清空了他們在一起那麼多年了都其實看密子君最近的視頻 就感覺密子君換團隊換策劃也不做大胃王了 而且看密子君講的話之類的就隱隱約約覺得他們倆好像分手了沒想到是真的網友留言:你自從跟飼養員分手之後,看你吃飯都沒以前吃的香了!
  • 《雷鋒之歌》與《中國青年報》
    ……」  著名詩人賀敬之這首創作於1963年春天的抒情長詩《雷鋒之歌》,發表在1963年4月11日的《中國青年報》上。  上世紀50年代起便在中國青年報社總編室工作、現仍為《中國青年作家報》做編校工作的錢玉良老師回憶,「上世紀60年代《中國青年報》還不是日報,每周二、四、六出版,但因其常有一些有影響力的獨家報導推出,深受青年朋友喜歡。
  • 榮程集團天榮公司煉鐵廠的「炊事員」
    在天榮公司,煉鐵廠燒結車間的任務就是當好高爐的「炊事員」,滿足高爐對入爐礦石日益提高的要求,降低高爐冶煉成本,提高高爐冶煉效率,這,就是燒結車間的「職責」。「一不小心超記錄了」5月、7月,燒結車間月產量創歷史新高;6月,燒結車間固體燃耗創歷史新低。
  • 網紅最佳情侶涼了 密子君和飼養員分手 密子君是誰男友飼養員微博...
    網紅最佳情侶涼了 密子君和飼養員分手 密子君是誰男友飼養員微博資料時間:2019-01-28 12:31   來源:海峽網綜合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紅最佳情侶涼了 密子君和飼養員分手 密子君是誰男友飼養員微博資料 近日,網紅圈也都一直在刷存在感,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分手的形式登上熱搜。
  • 軍旅作家金敬邁逝世 《歐陽海之歌》成絕響
    原標題:軍旅作家金敬邁逝世 《歐陽海之歌》成絕響 3月15日15時許,長篇小說《歐陽海之歌》作者、廣東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金敬邁先生在南部戰區總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0歲。
  • 甘建華:詩人邵燕祥的青海之歌
    我之所以如此執著,乃是因為邵先生1955年出版的詩集《到遠方去》,曾經影響家父1956年離開家鄉,前往柴達木盆地為祖國尋找石油資源。它表現了年輕一代的理想和激情,又有比較濃烈的個性色彩,為詩人贏得了最初的文名和聲譽。今天下午,我與散文家王宗仁通話,順便告知邵燕祥訃聞,他的第一反應也是:「你是說寫過《到遠方去》的邵燕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