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著您寫的康熙了」,寫了乾隆陸續就收到這樣的一句,畢竟他們是清朝最具知名度的兩個皇帝。也時有被問及,爺孫二人的字你覺得哪個好些?我的答案兩者選擇,是喜歡爺的。說到這二位的字,不得不提及中國書法史上的兩位歡喜冤家趙孟和董其昌,隔世的對手隔世的「鬥」,也想不到至清朝還各收了一個皇帝徒兒,董康趙乾。
康熙對董其昌的字推崇備至,不僅廣為收羅董字欣賞臨摹,而且請了當時仿董字的頂尖高手沈荃為師,當時朝野董字就是時尚,考科舉的也是滿目皆董,學董之風靡天下。這個情形與當年唐太宗力捧王羲之異曲同工,當然對後世的影響那就是天淵之別了,也許一點,董其昌的水平遠不及王羲之,而同樣玄燁的書法水平也達不到李世民。縱觀中國599位帝王書法,以朝而分,會有一種默契之合。凡一朝中眾帝中平均水平高的,這個朝代一定是歷史中不錯的,比如唐的代表李世民,甚至女皇武則天的書法,抑或宋的徽宗,高宗,那書法水平可是夠高的。而康熙即使在清中已算不錯,但帝王排名中最多也就是個中等,所謂的「康乾盛世」怎麼能跟盛唐,大宋相比較,書法水平成正比。但是無論康熙還是乾隆,對書法的功夫那是下的真夠深的,也可以說是夠狠的。
看過曾國藩在《清先正事略序》中的記錄康熙學書法;「年十七八時,讀書過勞,以至於咯血,而不肯少休。老耄而手不釋卷,多至萬餘」這種精神和毅力,即使康熙天賦不濟,也不可能不手書一筆好字。當我們拋開政治,也拋開藝術,單從這樣的學習態度而言,怎麼能不去佩服康熙和乾隆,很多自謂學書的人總是藉口推脫,在他們面前你忙?你的事?其實每一個人要做好每一件事,缺的不是時間,而是愛。康熙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看他臨董其昌的這幅作品,我敢說,之前起碼臨過其董百篇以上。
這篇與董之原作相較,無論字形,還是其秀勁的筆法,蕭淡的布局,古拙的意境,天真的意趣都已經達到了八分相近。落款甲戌夏,我們可以知道是1694年的夏天,剛好不惑,能達到這個水平,可以想像康熙是有多少歲月的臨池啊。他行楷五言代表作的朱子詩,點點從容,筆筆淡定,穩健不迫,成竹在胸。布局中間距合宜,首次微錯,長「寒」復正,尾行中的縱「聲」形成行距中大小對比的錯落。不去追求二王的瀟灑之逸,而是去最求一份嚴謹,渾重的規矩,這卻又是恰恰破了「規矩」而得到了一篇書法的真諦。一篇字就是一份自信,這份自信源自於對自己的肯定,而肯定是自於勤學苦練的堅定。
當然了,康熙的字也有不少荒率,就以他那個以多寓的「福」,別的不議,但以最下方提鉤而言,同一個力度,走筆,方向……在單一字的作品這樣重複的表現,就說明他的天分,聯想,博採……還有很多的不足。康熙是個有理想有抱負也有作為的皇帝,客觀的說他在對中華文化的推廣是有貢獻的,修《明史》,編《佩文韻府》,合《古今圖書集成》……當然還有我們最為熟知的《康熙字典》。胸懷博廣,沉著冷靜,在文化上從不以皇帝之位而高居。當時朝中以李煦為代表的一幫馬屁奴才,在奏摺上寫道康熙的字「伏見日月凝光,雲霞聚秀,本心之法為書之法,逐集千古大成,體天之健抒筆之健,永卜萬年之道。」康熙以批「不該如此聲揚」,然後就一頓冷水照著他們的頭往下淋,罵的那些奴才神情尷尬,極之無趣。
撫古觀今,有那麼些附庸風雅的權貴,沒有真功夫的隨便比劃兩下也來操持筆墨,辦展覽出書冊,這裡提名那裡留字,名銜一串感覺良好,再加上有一幫李煦者的吹捧人策劃炒作,一堆的「文化垃圾」。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書法就是書法,無論你是皇帝還是平民,歷史不會有一點的心猿意馬,而書法也不會有任何的弄虛作假。多少的付出,多少的回報,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