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室書法篇之康熙

2021-01-07 書畫相約

「等著您寫的康熙了」,寫了乾隆陸續就收到這樣的一句,畢竟他們是清朝最具知名度的兩個皇帝。也時有被問及,爺孫二人的字你覺得哪個好些?我的答案兩者選擇,是喜歡爺的。說到這二位的字,不得不提及中國書法史上的兩位歡喜冤家趙孟和董其昌,隔世的對手隔世的「鬥」,也想不到至清朝還各收了一個皇帝徒兒,董康趙乾。

康熙對董其昌的字推崇備至,不僅廣為收羅董字欣賞臨摹,而且請了當時仿董字的頂尖高手沈荃為師,當時朝野董字就是時尚,考科舉的也是滿目皆董,學董之風靡天下。這個情形與當年唐太宗力捧王羲之異曲同工,當然對後世的影響那就是天淵之別了,也許一點,董其昌的水平遠不及王羲之,而同樣玄燁的書法水平也達不到李世民。縱觀中國599位帝王書法,以朝而分,會有一種默契之合。凡一朝中眾帝中平均水平高的,這個朝代一定是歷史中不錯的,比如唐的代表李世民,甚至女皇武則天的書法,抑或宋的徽宗,高宗,那書法水平可是夠高的。而康熙即使在清中已算不錯,但帝王排名中最多也就是個中等,所謂的「康乾盛世」怎麼能跟盛唐,大宋相比較,書法水平成正比。但是無論康熙還是乾隆,對書法的功夫那是下的真夠深的,也可以說是夠狠的。

看過曾國藩在《清先正事略序》中的記錄康熙學書法;「年十七八時,讀書過勞,以至於咯血,而不肯少休。老耄而手不釋卷,多至萬餘」這種精神和毅力,即使康熙天賦不濟,也不可能不手書一筆好字。當我們拋開政治,也拋開藝術,單從這樣的學習態度而言,怎麼能不去佩服康熙和乾隆,很多自謂學書的人總是藉口推脫,在他們面前你忙?你的事?其實每一個人要做好每一件事,缺的不是時間,而是愛。康熙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看他臨董其昌的這幅作品,我敢說,之前起碼臨過其董百篇以上。

這篇與董之原作相較,無論字形,還是其秀勁的筆法,蕭淡的布局,古拙的意境,天真的意趣都已經達到了八分相近。落款甲戌夏,我們可以知道是1694年的夏天,剛好不惑,能達到這個水平,可以想像康熙是有多少歲月的臨池啊。他行楷五言代表作的朱子詩,點點從容,筆筆淡定,穩健不迫,成竹在胸。布局中間距合宜,首次微錯,長「寒」復正,尾行中的縱「聲」形成行距中大小對比的錯落。不去追求二王的瀟灑之逸,而是去最求一份嚴謹,渾重的規矩,這卻又是恰恰破了「規矩」而得到了一篇書法的真諦。一篇字就是一份自信,這份自信源自於對自己的肯定,而肯定是自於勤學苦練的堅定。

當然了,康熙的字也有不少荒率,就以他那個以多寓的「福」,別的不議,但以最下方提鉤而言,同一個力度,走筆,方向……在單一字的作品這樣重複的表現,就說明他的天分,聯想,博採……還有很多的不足。康熙是個有理想有抱負也有作為的皇帝,客觀的說他在對中華文化的推廣是有貢獻的,修《明史》,編《佩文韻府》,合《古今圖書集成》……當然還有我們最為熟知的《康熙字典》。胸懷博廣,沉著冷靜,在文化上從不以皇帝之位而高居。當時朝中以李煦為代表的一幫馬屁奴才,在奏摺上寫道康熙的字「伏見日月凝光,雲霞聚秀,本心之法為書之法,逐集千古大成,體天之健抒筆之健,永卜萬年之道。」康熙以批「不該如此聲揚」,然後就一頓冷水照著他們的頭往下淋,罵的那些奴才神情尷尬,極之無趣。

撫古觀今,有那麼些附庸風雅的權貴,沒有真功夫的隨便比劃兩下也來操持筆墨,辦展覽出書冊,這裡提名那裡留字,名銜一串感覺良好,再加上有一幫李煦者的吹捧人策劃炒作,一堆的「文化垃圾」。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書法就是書法,無論你是皇帝還是平民,歷史不會有一點的心猿意馬,而書法也不會有任何的弄虛作假。多少的付出,多少的回報,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之道。

相關焦點

  • 清代書法大家程韋華,行書真跡鑑賞,筆勢秀麗,結體幽古,好書法
    書法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歷代書法家的專心的耕耘,可以每一代人的書法發展都是在前人的書法藝術的造詣上砥礪前行的。最好的書法傳承就是學習前人的書法,所以臨帖就產生了。到目前為止臨帖依然是書法學習的最好的辦法。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帶來了值得臨習的好帖,他就是清代書法家程韋華的行書真跡,關於這誒清代的書法家我們在文末做介紹。
  • 「國臻藝苑」名家作品欣賞 · 清代/永璋·楷書七言聯
    清代 · 永璋《楷書七言聯》清代 永璋 · 楷書七言聯永 璋(1735-1760)《楷書七言聯》152.5×34.5 cm 約4.7平尺(每幅)估價: 30,000-50,000楹聯發展到了清代進入極盛時期,清代的幾個皇帝如康熙、雍正
  • 少年康熙的一天
  • 清代書法家查升書法作品賞析
    清代查升書法作品賞析查升(1650-1707),字仲韋,號聲山,浙江海寧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時康熙帝選儒臣侍值以備顧問,他經薦入直南書房多年,累遷至少詹事。書法秀逸,得董其昌神韻,小楷尤為精妙。
  • 清代普洱府貢茶的品種和皇室風尚——普洱府貢茶緣由考(上)
    原標題:清代普洱府貢茶的品種和皇室風尚——普洱府貢茶緣由考(上)清光緒年間普洱貢茶清光緒年間的普洱金瓜貢茶清康熙、雍正年間的普洱貢茶奏摺記載了普洱貢茶的故精製上好的普洱茶珍品即成了歲進皇宮的貢茶,普洱茶之名也因是貢茶而在海內外享有更高聲譽。  普洱府貢茶受寵緣由  普洱茶作為貢茶進入北京清宮,皇室成員都要品嘗,經過與各地送來的貢茶比較,發現普洱茶茶味與茶性都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小葉種茶,因而深得皇室青睞。
  • 黃惇:當代書法理應超越清代!
    清朝後朝和民國初期,所追求的碑帖結合,是一種「不平等外交」:當時碑的力量很強大,這種強大不是表現在寫得好壞上,而在於書壇崇碑思潮非常盛行,信奉的人非常之多,而帖學則處在一個非常弱的時代。由於主流書法已經被碑派佔領,在當時可能有一些搞帖學的寫得很好,但是由於時風所致,卻往往得不到關注和發展,這樣的書家就被埋沒掉了。當時提出碑帖結合的大人物,他們自己手上的帖學功夫並不好。
  • 清代的書法都是館閣體?這兩位無名書家的行書,遠勝大學士梁詩正
    一說到清代的書法,尤其是清代的楷書和行書書法,大多數人瞬間想起的便是「館閣體」這個詞。而且在許多情況下,無論是官吏朝臣還是文人學士所寫之字,不具體而論,統統將其劃到「館閣體」這個概念裡來,如此難免有「誤傷」。
  • 細說清代瓷器(三)康熙獨步天下的單色釉
    根據蘭浦所述,「康熙御窯」的代表作是「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康熙御窯」的特點是「諸色兼備」,它的胎質特點是「土埴膩,質瑩薄」,所以,「一道釉」代表了「康熙御窯」乃至清代前期景德鎮制瓷業的最高成就。
  • 「書法狀元」鄧鍾嶽
    康熙這個皇帝,對漢字書法情有獨鍾,近乎痴迷。苦練之下,他自己的書法水平也達到了相當的水準。因此,康熙也比較喜歡書法好的讀書人。在鄧鍾嶽之前,已經有些人因為字寫得好,而受到他老人家的賞識,並在科舉考試中沾了不小的光。在康熙做皇帝任內組織的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中,鄧鍾嶽又憑一手好字,讓康熙龍心大悅,從而榮登殿試榜首。
  • 清朝皇室宗室20多人死於天花,康熙因得天花而登上寶座
    另據史書統計,順治三年(1646)至十八年(1661)中,皇室、宗室內的親王、郡王去世者達20人之多,這個現象,在清朝各代均未有過,也可能與天花的流行有關。康熙因得過天花而登上寶座為了防止染上可怕的天花,順治帝已經格外小心,經常在冬春痘疹流行之際避痘,停止大規模的朝會,或者暫時移駐南苑。《清世祖實錄》中大量記述了順治帝避痘的事實。
  • 廣州鼎泰文化:清代書法風格嬗變淺談
    如近人馬宗霍於《書林藻鑑》曾言「明之諸帝,既並重帖學,宜士大夫之鹹究心於此也,帖學大行,故明人類能行草,雖絕不知名者,亦有可觀。」 及至清初,康熙推崇董其昌書,則「香光始一變,國朝競學董」,而乾隆尤重趙孟頫行楷書,更以書取士,時人爭以為法。後人謂之「康雍之世,專仿香光,乾隆之代,競購子昂」。
  • 他才高八鬥,是清代第一詞人,王國維評:「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他才高八鬥,是清代第一詞人,王國維評:「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他身世顯赫,父親是康熙時的權相納蘭明珠,母族是皇室,自己又是御前侍衛。他多情、乾淨且純粹,情感豐富的他,雖天生富貴,對待友情、愛情,都極其真摯,發自肺腑,恨不得將心都掏給對方。
  • 清代奇人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書法更是被譽為清代最美楷書
    林則徐,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也是清代少有的正直的官員,更是鐵骨錚錚的愛國英雄!林則徐非常善於寫楷書、行書,草書有一定作品留世,這留世的作品,可以看出林則徐書法功力深厚!《林文忠公真書無量壽經墨寶冊》林則徐的楷書融合了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三家風格,他尤其善於寫小楷,有晉唐書法的神韻,比較多的繼承了歐陽詢、顏真卿筆意,端莊、整齊、嚴謹。
  • 清代大閱甲名滿天下 康熙盔甲輕如棉袍
    其中盔與胄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鎧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臟器之用。 」  大閱甲由來  為配合清代盛大閱兵式而定製  清朝以弓馬定天下,入關以後把騎射奉為祖制,為了保持傳統和整肅軍容,制定了大閱制度和行圍制度,定期由皇帝組織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用以檢驗和提高八旗兵的戰鬥力。
  • 清代著名花鳥山水圖冊欣賞,收藏!(104幅)
    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對於清史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清代鼎盛時期康乾盛世,歷經三代帝王康熙、雍正、乾隆的努力造就而來,但在嘉慶皇帝在位時期
  • 書法大家抄的經書太漂亮了,珍藏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持續分享書法知識和經驗。心經是書法人經常用到的書寫素材,抄經煉心,驅吉避兇。抄寫經書的時候需要聚精會神,忌諱雜亂無章,半途而廢。今天這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歷史上的書法家,他們所抄的心經。
  • 清代書法高手郭轍,老老實實學顏真卿,這是硬實力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位,清代書法高手郭轍,老老實實學顏真卿,這是硬實力。首先介紹一下,郭轍(1762-1855),在清代,書法學顏真卿。說實話,在清代,他算不上是多出名的書法家。客觀地說,他的書法造詣,還沒達到自出新意、獨具面貌的程度。
  • 位列康熙五妃之一的良妃,為何死後被康熙稱為「辛者庫賤婦」
    在康熙二十年,生下了皇八子胤禩。  那何為辛者庫?  與佐領一樣都是為皇室服務的,辛者庫護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最開始因為家裡人少被編成了半個包衣佐領。在清朝后妃裡面,辛者庫出身的大多都是正常的包衣族。良妃家裡是天聰來歸,說明他家裡面是努爾哈赤時就投靠的,家族的人太少了才進的。
  • 康熙臨董其昌行書現身,瀋陽故宮藏清宮珍品在國博展出
    澎湃新聞獲悉,近日,「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是系統展示其館藏清宮藝術珍品的一次大型文物展覽,包括200多件清代宮廷藝術品,既有製作精良的官窯瓷器(御用器、陳設器),又有錦繡華美的衣物帽冠,以及康熙、雍正、乾隆等的書法等,如康熙臨董其昌行書詩軸,詩後署款「臨董其昌」
  • 清代書法家張照《朱熹題畫跋語》書法拓片冊頁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預修《大清會典》。歷任武英殿修書處行走、內閣學士、經筵講官、刑部尚書等職。張照資學明敏,工詩善文,精音樂、繪畫、書法。書法初學董其昌,中年出入顏、米,為「館閣體」書法代表者。乾隆初年所謂的「御書」匾額和書畫題跋多由他代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