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誦讀】 閏土《 媽媽的菜疙瘩》

2021-02-08 百舸文苑

     

           


             

散文《媽媽的菜疙瘩》

              

              作者 : 閏土

              朗誦 :晨光                            


  


     

 

          媽媽的菜疙瘩

                   閏土

算不上小康生活,平日裡也吃著白米細面。不知怎麼,突然想起了媽媽做的菜疙瘩,它一下子勾起了我許多情懷,心裡發酸,兩眼模糊,淚水在眼框內打轉。

 小時侯我家家教挺嚴,啥事做錯了,動不動父母連說帶罵,有時生大氣了,就用笤帚打屁股。就連我結婚後,有了孩子,做錯了事,爸爸還滿院追打著我。

 生活在七十年代的崢嶸歲月裡,糧食困難,生活問題根本不能解決,就用地爪野菜來填補,那時叫瓜菜帶。就是瓜菜帶也吃不飽肚子。那時每人每年分到手的糧食根本不夠吃,一年一人百十斤麥子,百十斤玉米,半斤菜油,哪能填飽肚子。每年春季更是「飢餓難忍」,二三月天氣長了,加之繁重的體力勞動,人更吃的多了,就更缺吃的了。當時流行一種諺語「九九八十一,老漢順牆立,冷是不冷了,就是肚子飢。」意思是說數九天已過,天熱了,就是沒糧吃。 人們把最難熬的二三月叫「渡春慌」。國家按人頭、按家庭困難程度把「返銷糧」 分下來了,並且一月一發放,憑發的卡片去糧站購買,一家可以買到幾十斤麥子和玉米。

 雖然返銷糧下來了,就是一斤不到一毛錢的麥子,一斤幾分錢的玉米,村民也沒錢購買。村民們有的賣豬,賣些雞蛋,有的相互借錢,湊錢買回國家給的返銷糧。一次,爸爸為買返銷糧,把槽上兩頭豬,賣了一頭,又加上媽媽賣雞蛋的五元多錢,才買回了三十多斤麥子,五十多斤玉米。 

那時我十多歲,放學了和一夥同伴去地裡挖豬草。那個時代挖豬草是我們的趣事,也是一個平常而勤勞的家庭教育孩子們養成的習慣,田野也就成了我們的樂園。二三月正是大田麥子和野菜生長旺季。下午一放學,我們幾個小孩三五成群,結伴來在麥田中,卯足勁兒,拼命地挖著野菜野草。籠中間用幾個棍棍隔開,一邊放人常吃的薺薺菜、麥壺萍,勺勺菜等,另一邊是給豬挖的草,反正亂七八糟啥菜啥草都有,十足的大雜燴。

春天的陽光是溫柔、明媚的,她象一位慈善的老媽媽,撫扶著大地上的花花草草,撫扶著大田地農人種植的莊稼。迎春花搶先開放,給春天第一個帶來美色,各種冬眠的小蟲也甦醒了過來,燕子也嘰嘰喳喳地尋找地方,壘巢築窩。一片片翠綠色的麥子,遠看像給大地鋪了一層層綠地氈,給春天添加了美色。

 每天下午放學後挖豬草,這已成為慣例。媽媽從我挖回來的豬草裡撿出野菜,撿淨,和一點面,蒸成麥飯,伴著鹽、醋、辣子,調著吃。有時把一部分野菜洗淨,放鍋裡一煮,撈出來調著吃。哎,你還別說,那年就我挖的野菜,給家裡也省了不少糧食。我記得媽媽最拿手的、做得最好的是菜疙瘩。不知她老人家跟誰學的,還是自已摸索的。先把野菜撿乾淨,用清水掏洗幾遍,放在篩篩內把水空幹,用菜刀一刀一刀地切碎,然後反覆在案扳上鍘碎,再和上些麵粉,用手揉成一個個柿子團大小的菜疙瘩,放到兩個荊笆上,放進鍋裡,蓋上麥桔結的席蓋,再蓋上鍋蓋。蒸上二十多分鐘就熟了,當鍋蓋一結,香噴噴的味道就會撲面而來。小時侯,我最愛聞這個味道,只要媽媽蒸菜疙瘩,每次我都盡心幫忙,跑前跑後,就是為了聞這個香香的野菜味。手捏幾個菜疙瘩,在幹辣子水水中一蘸,咬一口,別提有多香了。

 媽媽看我一手拿一個,另一手還佔著一個熱氣騰騰、十分燙手的菜疙瘩,貪婪地大口大口吃著,眼晴笑成了一條縫,心痛地說道:「別急,像誰搶你的似的,看把我娃噎的,只要你愛吃,就好好挖野菜,媽回來給我娃蒸。」

 那時,野菜成了人們充飢的主要原料,人們餓昏了頭,只要到了晚上,年輕婦女、老婆成群結隊偷農業社給牛種的苜蓿。隊長急了派幾個人看守,你在這頭看,她在那頭偷,誰也沒辦法。



有時媽媽幹完活,一路上邊走邊拔些野菜,回來洗淨,忙下在稀稀糊糊的玉米珍子裡,再在珍子裡下些手擀的薄薄的面片,名曰珍子面,稀湯寡水的,再調點鹽、醋,再放些幹辣子面面,一頓美味大餐就這樣做好了。

記得那時每周星期六、星期日正是我們幾個小夥伴挖豬草、玩耍的大好時機。哪裡野菜多,我們一轟而上,一會兒就挖完了,我們一邊挖還一邊總結經驗。狗蛋先說:「一般大楞下野菜多。」拴虎又搶先說:「凡是麥稀處野菜最大。」後來我們又各自為陣,互相劃分田塊,互不幹擾,下午太陽下山前集中比賽,看誰手快挖的多。

 小夥伴們都爭勝好強,只害怕自己野菜挖的少了,暫不說媽媽回去表揚、責罵,就怕在小夥伴中被人看不起,說自己無能,都默默地暗暗地鼓著冷勁,力爭超過別人。

不到半下午,我們幾個小夥伴每人挖了一大籠豬草,接著我們四個貪婪地玩,玩起了我們最愛玩的遊戲。在麥地挖個小坑,在兩米遠的地方劃一條直線,每人每次從自己的籠子抓出一把菜草放在坑內,然後按次序輪留站在線外把自己的鏟鏟向坑裡投擲,誰最先把鏟鏟準確地投到坑裡誰就贏去了這一坑草。我們把這種遊戲叫做「丟草窩」。這可是比心理比技巧的遊戲啊,我們玩得多麼開心,笑得前仰後合。不一會兒,我們把虎娃的野菜全贏完了,虎娃眼看要哭的樣子,我們幾個笑了,把所有豬草倒在一起,分別裝在四個籠內,高高興興唱著歌兒回家了。

突然想起,我把幫媽媽選好蒸菜疙瘩的菜跟餵豬的草全攪和在一起了,我白費心機了,這得又讓媽媽忙活半夜撿菜。想到媽媽的菜疙瘩,我幾天沒吃了,似乎有隻小饞貓在喉嚨裡伸出手,勾起了我的口水。又一想到下午玩得開心,一高興就啥都忘了。

太陽西下,餘輝仍照耀著大地,晚霞放岀難能可貴的光彩;晚風習習地吹打著綠油油的麥苗,柳絮吐出了長長的嫩芽。各種叫不上名的蟲子和鳥兒也活躍了起來,有的低鳴著,有的嘰嘰喳喳地歡叫著,燕子也歡快地飛向了農家小屋。

媽媽收工回來,看到滿滿一籠豬草,高興地說「我娃真乖,下午挖了這麼多,媽晚上給咱撿撿,明天給我娃蒸菜疙瘩。」

 多少年過去了,還時常想起兒時的丟草窩,更想起媽媽做的菜疙瘩。




   

閏土,筆名。本名楊潤傑,陝西人,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寶雞作家協會會員,寶雞職工作家協會會員,寶雞散文雜文學會會員,寶雞文學網版主, 西府文學社會員,扶風詩詞楹聯學會會員。扶風百姓網版主, 曾在報刊網絡發表散文、詩歌三百餘篇,2015年曾獲得第二屆陝西農民詩歌朗會詩歌優秀獎。

    (電話: 13098166075   郵編: 722202)

 

     

    

晨光,新晉誦讀者。本名王凝,陝西周至人,西安曲江樓觀道文化景區工作者,熱愛誦讀,性格開朗,喜歡唯美的詩歌與散文。朗誦風格溫柔細膩,感情豐富。喜歡用溫暖的聲音傳播生命中的美好!用真摯的情感詮釋著詩歌散文的魅力!朗誦風格受到網絡大眾歡迎,已有部分作品被選錄網絡朗誦平臺。

       


                                         

           

                      

      分享是一種快樂!!!!

投稿郵箱:    741717552@qq.com

主編私微:     chenghb001   (非誠勿擾)                                     

            

百舸文苑開始徵文了!!!

 (請點此藍字部分查看詳情)

相關焦點

  • 我的疙瘩湯和芸豆燜面
    早餐,孩子們喜歡吃我做的疙瘩湯。我上網搜了一下,疙瘩湯屬於河南傳統吃食。但是在我還是孩子時,從我有記憶以來,家裡經常吃的主食之一就是疙瘩湯。這也是我爸爸唯一會做的吃食了。大部分山東男人在那個年代都是不進廚房的。我記得我爸爸之所以會做疙瘩湯,是因為我媽媽有次生病住院做不了飯。
  • 故鄉的閏土
    故鄉的閏土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上遊•互動丨都市熱報丨洋芋疙瘩 - 喻宏彬
    媽媽就會炒洋芋疙瘩這道硬菜,來喚醒我們的味覺神經,讓我們有信心戰勝炎炎的溽暑。農村的小洋芋如指頭那般大,差不多都餵豬了,或者倒掉,基本上沒人煮來吃。但媽媽卻小心翼翼地把它們堆放在牆角,像寶貝似的珍藏著,在三四個月時光的流逝中,我們都靜靜地等待著媽媽的惠心巧手,讓它們華麗的轉身。
  • 六年級《少年閏土》中的人物原型,我不是魯迅,他也不叫閏土
    課文《少年閏土》是從《故鄉》中選取的一部分內容,課文的注釋也明確寫著題目《少年閏土》是編者所加。而課文的內容就是寫的小說中閏土年少時的事情。這一段刻畫出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閏土形象,接著作者寫了聽少年閏土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瓜地刺猹幾件事,其間也表現出了「我」對閏土的羨慕。課堂上,很多老師喜歡把文章中的「我」當成了魯迅,然而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小說大部分是虛構的,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
  • 《時間是道最貴的菜》——作者:鄧世太,誦讀:馬蓉婭
    插圖畫家:林順雄時間是道最貴的菜作者:鄧世太誦讀:馬蓉婭文友請吃飯,兩人相約走進一家粥棚,一葷一素兩個菜,就著一份烙餅一盆稀粥,既享受久違的農家風味,飽了口腹之慾,又互澆了心中塊磊,釋化了胸中疑雲,很是高興。
  • 魯迅兒時的玩伴「閏土」結局如何?晚年生活窮苦,子孫卻完美逆襲
    魯迅成年後的朋友有很多,但是童年玩伴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只有閏土,他是魯迅《故鄉》中的人物,在人教版語文書中,小學6年級上冊課本第17課,將的就是《少年閏土》,就算長大以後,當年在金黃的月光下,拿著鋼叉在海邊西瓜地裡刺猹的樣子依舊曆歷在目。《故鄉》創作於1921年,也記述了1919年他回鄉時看到的閏土。
  • 【高新萬達】最火的餐廳~北李媽媽菜~
    每天中午不到十一點,餐廳的門口就準會排起長隊,這就是——北李媽媽菜!38元自製皮凍25元口味有機花菜32元撈汁雙脆58元燻肉炒白菜32元藍莓山藥36元尖椒臘拱嘴42元蔥香乾絲24元媽媽燒排骨55元媽媽巧拌菜22元鹽烤大蝦32元田園豐收菜28元鐵板牛三樣48元香拌山野菜32元芹菜丸子48元老醋雙脆32元媽媽下飯菜29元口水毛肚45元蔥香山藥28元刺身什錦88元媽媽紅燒肉45元一碗大拌菜26元春韻小炒24元陳醋四寶香28元媽媽三杯雞42元水果沙拉28元幹煸蠶蛹48元滷汁羊肚
  • 魯迅兒時玩伴「閏土」,晚年生活悽涼,子女華麗逆襲!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到很多魯迅先生的文章,但其實最有深刻的還是他筆下的閏土,1921年魯迅先生發表的一個短篇小說講述的就是1919年他回鄉的真實見識,而他經常說的「其實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也表達了對閏土人生的感慨。
  • 鹹 菜
    上高中的叔叔嚷著讓奶奶快點裝滿一周的鹹菜瓶子;大娘忙著張羅亂跑的哥哥們喝粥就菜;爺爺熟練地給著急趕班車的伯伯卷好鹹菜大餅;爸爸早已一個饅頭就鹹菜下肚,催促媽媽快點幫忙準備貨物趕早市。只有我還坐在熱炕上,慢騰騰地吃著雞蛋,望著餐桌上的鹹菜流哈喇子……等家裡只剩下我和爺爺奶奶,和藹的爺爺總會笑呵呵地夾一根鹹菜,逗我說:「俺家小妮子又饞這一口了。」
  • 媽媽的菜
    攝影師 Gabriele Galimberti 週遊世界,探訪各國不同家庭,用鏡頭記錄了每一個溫暖小家庭中為家人精心準備美食的媽媽們,還有那一道道充滿愛意的拿手好菜。走吧,帶你品嘗世界各地的「媽媽菜」~❤瑞典媽媽拿手好菜:金槍魚配時蔬冷盤
  • 魯迅少年玩伴「閏土」57歲因病逝世,留下5個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他的爺爺便是魯迅那篇《故鄉》中的「閏土」,那個被全世人津津樂道、惋惜稱嘆了幾十年的人。魯迅筆下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閏土,一個在月夜的沙地裡自由奔跑,機敏叉猹,一個在魯迅家拘謹沉悶,喊著老爺;一個在海邊撿貝殼、捉魚,一個佝僂著搬弄要來的家具;一個給小兩歲的弟弟講述有趣的野外見聞,一個向有錢老爺謙卑地訴說自己的生活窘境。
  • 萬裡歸來不少年——原來我們都在慢慢變成閏土
    記得前兩年,張杰被叫做閏土,然而那時閏土其實就只是對「土氣」的一種解嘲。當時我聽到閏土這個名字,感覺很是耳熟,然而想不起來到底是誰,後來知道是魯迅文章中的人物,但仍然不曉得他做過什麼。直到最近重新拜讀了《故鄉》恍惚間感覺自己和這般相似,從飛揚少年,變成了麻木中年。
  • 閏土與楊二嫂:一個人靈性的喪失與一個女人美感的喪失
    真實來說,章運水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少年。 小說中的「閏土」,與章運水本人,差不多可以劃等號。 「迅哥兒」見到「閏土」的失落,是看不到閏土身上的靈性了。閏土從一個少年英雄變成了一個幾乎沒有語言沒有表情的「木偶人」。 這些年,「迅哥兒」家的波折遠超過閏土家,但是迅哥兒家裡底子厚,掃掃地縫子夠吃三年。
  • 魯迅筆下的閏土,實際上是他的少年玩伴,晚年生活相當悽苦
    這篇小說在後來入選初中語文課本,使「閏土」的形象深入人心,許多學子第一次聽說「猹」這個動物,也源自這篇文章,可以說,這篇文章給許多學子留下了滿滿的回憶。閏土之所以塑造得很成功,是因為這個形象並非虛構,而是有藝術原型。
  • 「閏土!你是閏土!」」不,我是猹.」
    魯迅興奮的抓住他:」閏土!你是閏土!」」不,我是猹。」我首先聲明一下,我今天不是要來黑張杰的,雖然我對他不感冒。今天我要和大家聊的話題是關於魯迅的文章《故鄉》裡多次出現的那隻喜歡偷瓜的猹。「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閏土昔日樸實形象被「顛覆」?整體沒差別,空氣劉海成為亮點
    閏土這個人物形象是魯迅先生描繪的人物形象,想讓大家用閱讀文章的方式了解這位性格開朗的閏土,沒想到學生思想都在改變閏土造型身上,昔日閏土的形象被顛覆,最經典的就是拿空氣劉海,只能說整體沒有太大差別。課本整潔是老師一再要求的過程,喜歡繪畫卻不想丟棄,學校的建立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亂塗亂畫成為老師嫌棄的理由,長大後才發現藝術就是上課發呆的一瞬間。
  • 張杰為什麼叫閏土 又一個因為英語不好被吐槽的明星
    張杰目前已經是歌壇界的傳奇人物了,華語歌王,擅長各種音調,這樣的張杰被大家稱呼為閏土,這個稱號是怎麼來的?閏土這個稱號,是早前謝娜在節目中調侃以後誰土我們就叫他閏土。她萬萬沒想到,她自己身邊就躺著一個赤果果的例子。於是在某個群情激昂的日子裡,大家大方地把這一光榮稱號授予了實至名歸的張杰。
  • 2021元旦練習誦讀的嘗試
    一、以下菜譜,任選一段,自己預設一種情緒,誦讀練習。二、以下菜譜,任選一段,預設幾種不同情緒,誦讀練習,體會情緒的起伏變化。三、每一次誦讀之後,回聽錄音,調整改進。 配合體態語言——眼神、表情、肢體,注意適度誇張。
  • 少年閏土:魯迅用階級社會的悲傷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還記得小學課本上的閏土嗎?少年閏土是魯迅筆下「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的活潑少年,然而三十年後「我」與「閏土」再見面,「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完全認不出來了。在這個悲傷的故事裡,魯迅先生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 記憶中的甜菜疙瘩
    但我們村子非常適宜種植甜菜,我是在聞著甜菜疙瘩的甜味兒長大的。因此,童年是浸在甜甜的歡樂裡。那時候,笑是甜的,夢是甜的,歌聲是甜的。有時候,哭也是甜的,罵聲也是甜的。如今,連回憶也是甜甜的。我家鄉的小村子坐落在一條小河邊,地下水位淺,田地平坦潮溼,土壤泥粘如膠,鹽鹼泛濫成災,我們當地叫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