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魚 編輯:海夫人
逛網際網路的時候,逢到家庭、親子、教育這一類的話題,「鼓勵」、「積極」這樣的字眼出現的頻率開始變得越來越高。
這或許主要緣於在從前的家庭關係裡,父母總是扮演嚴厲的角色,孩子往往是弱勢與服從的一方,因為生活壓力使成年人沒有足夠精力在物質以外完整地關照到孩子的精神和人格。
而現在生活水平上來了,這類問題很快就被重視了起來,因為明顯地,大家都察覺了這種管束為主的教育方式的弊病。畢竟,在不愁吃穿之後,教育才是頭等大事。
從以前的放養,很多人試圖改變方式,培養孩子堅強積極的性格,這當中,鼓勵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父母的鼓勵。因為這是孩子行為收到的早期反饋,肯定的回應會讓他們得到信心建立自信,漠視和批評則會摧毀這些。這都是毋庸置疑的。
但鼓勵,或者具體些,表揚,也不是多多益善,結合我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對這其中的差別我還是有些體會的。
小時候我還算聰明,用形容小孩的話說就是機靈,有些需要拐個彎的事情我稍微想想也就差不多了,學東西也上手的比較快,因此我被表揚是比較頻繁的。但是我所受到的表揚往往千篇一律,「很好」、「很棒」、「真聰明」,這種話很多小孩都能聽到,但是次數多了問題也很明顯:好勝心過重、自大、輸不起。
如果說得體面一些,這是要強,但這和真正的要強還不一樣,真正的要強有著清晰的自我定位和目標。而我,只單純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得比別人厲害,如果跌落預期,我就會極度鬱悶甚至發脾氣,這是一種病態的潛意識邏輯。而我發現得也早,在成年之前就察覺了這個問題。將它稍微捋一下也很清楚:我就是被誇得太多了,而且誇得很空洞。
譬如說,在一段時間裡,我陸陸續續做了一些事,這些事看上去不簡單,實際上卻也沒那麼難,而我做到了,且都得到了表揚,那我就會把這類事情全部歸因於我很厲害。但歸根究底我也不明白自己哪裡厲害。
而這「類」事件範圍又很模糊,久而久之,我開始認為,所有事情我都理應能做到被誇獎的程度。
這種心態膨脹在一個子虛烏有的邏輯裡,沒有實際的理由支撐,所以很容易崩潰。而崩潰的結果就是心態爆炸——憑什麼?為什麼?這事我憑什麼失敗,我不知道,但我又不能接受這個結果——然後負面情緒就會淹沒我。
對這種情況我再舉個例子:
假如我拼了個模型,別人說你真厲害這都能拼好,那我至多只會產生一種自豪感也就是自己做了一件很厲害的事,然而我並不會知道這和拼模型之間有什麼聯繫。
倘若旁邊的這個人說,這個模型的零件很多而且很小,你能分辨出正確的位置並且拼起來,這很厲害,那麼我心中就會有概念:我擅長辨認細節,這是一項優秀的能力。而這恰恰是拼模型過程本身所能帶來的。
反觀第一種類型的誇獎,積累起來,除了增加莫名其妙的自負,並沒有其他意義,還會在真正的挫折到來時成為駱駝身上的稻草。
表揚式的教育,儘管我目睹過的實例不多,但想必已經十分普遍了,尤其在老人家帶孩子的時候——
一方面是因為寵愛,孩子做什麼都覺得好,另一方面則是害怕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於是無論發生了什麼都習慣性地給表揚。
正像剛才分析的,過量表揚讓孩子產生依賴的慣性,不自覺地將關注放在事情的結果上:我以前都會被表揚,這次也應該是這樣,否則我會很不爽;甚至,如果不是我想要的結果,那我做這件事還有什麼意義?對過程的重視會越來越淡,甚至可能導致偏激的性格。
說到這裡想表達的是,鼓勵,相對於表揚是一種更有效的方式,表揚給一個人傳遞的信息是:他已經取得的結果令人滿意;而鼓勵,則是讓他意識到他有能力取得這樣的結果。
前者暗示,我是因為這個結果才肯定你的,其他的我不管;後者表示,我還不知道結果,但我相信你可以成功,我本就欣賞你。
因此鼓勵在溝通中尤其是與孩子的溝通中更具有實質性作用。
但前面說過,什麼都不是多多益善的,過多、過度的鼓勵,反而容易在挫折中成為孩子的困擾,比如,他們都那麼說了,結果我還是不行,會不會是我太笨什麼都做不好?從而陷入自我懷疑。
鼓勵和表揚,運用不當,就是鴆酒,運用得當,才是良藥。
青魚:海夫人的兒子,在校大學生,曾經的妥妥,10歲多動症好,15歲抽動症好,自稱曾經是「熊孩子」。童年比較頑皮,經歷了青春期叛逆,青春期迷茫,現在方開始慢慢沉澱下來。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留言、評論,或者直接向青魚提問、互動。
電子版(大家可以拿著手裡的第一版紙質書目錄對比第二版電子版書目錄,這樣就知道增加了什麼內容。)
海夫人QQ615737433
2021年1月15日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號:HFRCDWX
長摁下面二維碼,關注海夫人
《愛是最好的良方——抽動症兒童康復指南》 海夫人著
《看見才是愛——抽動症育兒指南》 海夫人著
噹噹、京東、淘寶有售,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即可下單購買。
蘋果用戶讚賞二維碼
其他相關文章
電子版
《愛是最好的良方》(第二版 整)
《愛是最好的良方》(第二版 單)
《看見才是愛》(第二版 整)
《看見才是愛》(第二版 單)
(微博、空間用戶分享到微信看或者直接進入海夫人微信公眾號HFRCDWX點擊左下角「電子版」。
大家可以拿著手裡的第一版紙質書目錄對比第二版電子版書目錄,這樣就知道增加了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