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五十知天命,和三種朋友走得太近,日子難過(老祖宗的忠告)

2020-12-28 網易

  提及《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備受其影響。它也是人這一輩子問題的「答案之書」:這一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實際上將你將會碰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回應了。

  《莊子·知北遊》中有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人這一輩子,只不過是短短的數十年。時間在不經意間的流逝中,讓一個青蔥少年變成了滿身油膩的中年大叔。年過花甲,人生早已踏入人生的後半段。

  

  這一個年齡階段的人,人生早已基本上定型,現實生活中,許多年過五十的人,通常不服老,還像年輕人一樣,喜愛瞎折騰,結交朋友,角逐名利,不斷地給生活做加法。卻不知道,到了最後,任何東西都沒得到,還會讓自己身心疲憊。《易經》揭示:人過五十知天命,和三種朋友走得太近,日子難過。

  第一種便是拖你下水的朋友

  人活這一世,離不開人際交往。人際交往雖是平常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但裡邊卻承載著許多的大門道。人際好的人,朋友多路子廣,辦起事來也會容易很多。就如同你手上有一根筷子,你輕輕鬆鬆就能將其扭斷。你若是有一把筷子了,即使你力氣大,要想突然之間扭斷也並非一件易事。人過五十,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在你的人際圈子中,也會湧進許多新的朋友。這類朋友,不全都是善類,也有許多拖人下水的朋友。

  

  人過了五十,上有老下有小,正是日子壓力最重的時候。一旦被他們拉下水,輕則安身立命的飯碗不保,重則債務纏身,日子煎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拖你下水的朋友,最佳的方法便是避而遠之,能離多遠離多遠。

  第二種便是混吃混喝的酒肉朋友

  有一句歌詞裡這樣唱到「千裡能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人生的道路上,少不了朋友。朋友要交心,以誠相待,要推心置腹,要榮辱與共。碰到這樣的真朋友,人生的後半段才越變越好。朋友中,最怕碰到混吃混喝的酒肉朋友。人過五十,正是家裡的頂梁柱,正是奮鬥拼搏的時候,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平常的交際往來中免不了胡吃海喝。

  

  人過了五十,好歹也踏過了半生,要清楚什麼人能結識,什麼人不能結識,酒肉朋友只不過就是將你當作了冤大頭,混吃混喝。人過了五十,常常和酒肉朋友打交道,不說你白扔了多少辛苦錢,最後自己的身邊也給搞垮了,弄到最後,得不償失。

  最後一種便是嫌貧愛富的朋友

  《智囊全集》中有這樣一句話,道出了人性的現實:「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就連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朋友了。在每個人的身邊,都有許多嫌貧愛富的朋友,這類人在你有錢和落魄的時候,完全是兩個態度。

  

  你有錢的時候每天圍著你轉,你窮困潦倒的時候並不會看到他的身影。你們相互間的交情,也單單是依靠金錢在維持,哪天你沒有錢,只能獲得對方的白眼。人過了五十,經歷世事,要看清楚塵世間虛虛實實,若是你還與嫌貧愛富的朋友相交,最後只能幹吃啞巴虧

  人過五十,做事有分寸,交友有作則。拖你下水的朋友、混吃混喝的酒肉朋友、嫌貧愛富的朋友就不必交往了,免得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當然,以上只是我對《易經》粗淺的認知罷了!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64.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人過五十知天命,和三種朋友走得太近,日子難過
    《莊子·知北遊》中有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人的一生,不過短短幾十年。時間在不經意的流逝中,讓一個青蔥少年變成了滿身油膩的中年大叔。五十歲知天命,對於五十歲的人來說,不管你的前半生過得如何。
  • 老祖宗忠告:人到五十,這三種「親人」不要來往了,躲得越遠越好
    老祖宗忠告:人到五十,這三種「親人」不要來往了,躲得越遠越好在中華大地上生活了百萬年的猿人子孫們,在與天地拼搏的漫長歲月裡發展為新人,並給他們億萬的後裔留下來了1份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俗語便是當中其一!俗語全是來自生活,是老祖先在平常的日常勞動中,歸納出來的許多經驗總結。俗語,話淺理不淺,語俗智不俗。
  • 「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是啥意思?老祖宗看透人性的忠告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以前很年輕的時候,不太理解這樣的俗話,總覺得這些話有些扯。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歷過一些事以後,確實覺著這些話是很有道理,孔夫子都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 老祖宗的忠告:人到五十,這二樣儘量少碰,容易招惹黴運,別好奇
    天命之年孔子曾經這樣評價自己:「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五十」為什麼叫「知天命」?說白了那就是明白了自己的命運,接下來的一切就不能再怨天尤人了。
  • 人到五十,不要和這四類人走得太近,很累,真心話
    《論語·為政》中提到:五十而知天命。 人到五十,已經走完了人生的上半場,正在從中年慢慢向老年過渡。 在這個年紀,孩子成人,父母老矣,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嘗了一遍又一遍,生命中的過客換了一批又一批。
  • 易經: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求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
    得意時,朋友認識了你;落難時,你認識了朋友!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著肚皮!春風得意的時候,看不出誰真假。只有當有一天,你落難的時候,才能真真正正地看清一些人。人到五十,就像這些成熟甘甜的櫻桃一樣,是美好的。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我們更要守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啊。
  • 人過五十知天命,只有和這些事斷舍離,才能老有所樂!
    人在小的時候,總覺得日子過得很慢,總是想著等自己長大了,能自食其力了,好幫著父母分擔生活壓力。然而,時間似乎過得很慢,父親的頭上頭髮白了,母親的臉上皺紋多了,而我們似乎還在上學,還在管父母討要錢花,直到經過了慢慢的煎熬,有一天終於走出了校園,踏上了社會,找到了工作,可以為家裡做一些事的時候,才發現時間好像按下了加速鍵。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
  • 五十知天命,都知道了些啥?
    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人生也過半了,真正開始下半場了。「吃一塹,長一智」,酸甜苦辣都嘗過,就漸漸看透了人生,也看淡了人生。1、忙來忙去,忙啥?人生一輩子,幾十年,從跨出學校大門的那一天開始,忙著找工作,忙著結婚生孩子,後來,忙著房貸車貸,供養孩子讀書。
  • 五十知天命,知道的是自己的難堪
    這幾年先先後後的,身邊曾經的髮小、同學、朋友、同事,越來越多的都堆在了五十歲的門檻裡外。沒喝過一杯誰的五十歲生日酒,沒聽過一句誰的五十歲的感慨。到了這個年紀,都閉了嘴。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實實在在的就是一句安慰人的話,五十歲了,知道了理想實現的艱難,那就不要頑固的奢求什麼結果了,一切順著走就是了。智者如孔子,也不過是把人生最尷尬的年紀一語帶過。沒方法,沒借鑑,全看自己是不是看得開。鬼扯啊,哪個五十歲的人沒在一些睡不著的夜裡輾轉反側。
  • 五十知天命,我們都知道了些什麼?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往昔經歷,歷歷在目,猶如昨日。年輕時,聽說一輩子很長,所以總是漫不經心的過日子,總覺著那時的日子過得很慢,白天總是很漫長,夜晚總是太孤單,好像我們永遠不會長大,人生永遠不會老。
  • 五十知天命,什麼是天命?
    五十知天命,那些使你欲罷不能的事就是你的天命。是老天安排你這輩子要幹的事,也知道這輩子的局限了。 一 五十歲做事就需要濃縮了。五十歲不再有所謂的社交了。見了很多人,見了很多事,回頭想想,不過是過眼煙雲,沉澱下來的才是最好的,最真實的還是親人、家人。 五十歲可以好好的總結經驗和教訓了。為下半生的生活打下一些好的基礎也是有必要的。
  • 人到五十,如果過的是「窮」日子,就少說這3句話,別讓人瞧不起
    孔子曾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五十知天命
    孔子說自己已經知天命了,這意味著他老人家似乎把人世間的名堂都掰扯明白,也把玄學神鬼,天地的大事小情弄清楚了,否則不會放出這種狠話。按說孔聖人是個天才,懂得的事,肯定出乎俗人想像之外,沒事不會閒著吹大牛。但一定讓人們相信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天上地下通吃,還是有些勉強。當一個作為導師的人,比其他人強出很多,就有資格天馬行空,可以演繹些超出自己認知之外的暢想。
  • 「人到五十而知天命」:餘生,我只想和這四個人在一起,如此可好
    當我們人到五十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了「知天命之年」。在古代,人到五十的人,就已經是一個進入人生暮年的人了,即使到了現在,人到五十的人,也是一個開始慢慢變老的年齡,我們的餘生,開始了。都說「人到五十而知天命」,一個人到五十的人,一定要懂得對身邊的人進行取捨了,也許,好好地愛著身邊的這四個人,餘生,就足矣了。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首先,這句話是孔夫子描述他自己的人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很多人十五歲開始立志,長大要幹這個,幹哪個,但很多都是錯的。但是又必須儘早立志,怎麼辦呢?就是要讓孩子儘量的犯錯與受挫折,只要不犯不可挽回的大錯就沒關係。
  • 人過五十(寫得真好)
    人這一生,三十而立,立家立事業,四十不惑,想通也看淡,到了五十歲,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大半生的坎坷起落,看清了人情世故,明白了自己所求。也知道了身邊的人,哪些值得深交,哪些需要斷交。人過五十,介於中年和老年之間,要為自己多考慮。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