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線城市,空氣還是不如在農村城鄉的地方,
所以注意保護好呼吸道以及咽喉嗓子,
吸菸、環境汙染、職業接觸、
肺部慢性病以及遺傳基因易感性等是導致肺部疾病的主要原因。
雖然吸菸一直被認為是導致肺癌的第一誘因,
可近年來的多項研究表明,伴隨著控煙措施的推行,
吸菸導致的肺癌發病率上升勢頭得到明顯控制,
但與環境影響呈正向相關的肺癌發病率卻出現飛速上漲勢頭。
肺癌,我國發病率、死亡率均位於第一的癌症,現在死亡率還在以每年4.45%的速度在上升。
每年到了秋天這會,我都會特別關注家人這方面的飲食,秋季乾燥,要保護好咽喉,滋潤嗓子,減少咽喉方面因為氣候和飲食引起的問題。
專家提醒,夏秋季節交替時,空氣乾燥、氣溫變化大,是流感、肺炎的頻發期,應注意提高自身,感冒及時醫治,避免發展成肺炎。
此時你或身邊家人是否已經有了秋燥的異樣:咽喉幹癢、乾咳呢?
那此時最先要做的就是——潤肺!
在秋季,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預防肺炎的重要途徑。
在秋天的時候多吃一些滋潤的食物。
虛寒的朋友可以適當吃些溫潤的食物
例如杏仁、松子、龍眼乾、石榴等等;
壯實容易上火可以多吃一些涼潤的食物
例如雪梨啊、百合、羅漢果、蓮子等等。
最近,我就常用雪梨和百合這兩種果子煲湯,
廣東人的秋日潤喉湯水,這一碗收好,好喝不貴,值得收藏哦!
2種水果秋天可不要忘了
1、雪梨
雪梨不僅味美汁多,甜中帶酸,
而且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纖維素,
中醫認為,其性涼味甘,
但是因為梨性寒,如果我們生吃梨會達不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我們要將梨煮熟後再食用,
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都還不錯。
從西醫的角度上來講雪梨當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
還有鉀、鎂、鈣、磷等營養物質
對於清除體內自由基、補充水分同樣能夠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2、百合
《本草新編》有記載百合,味甘,氣平,無毒。
入肺、脾、心三經。
安心益志,定驚悸狂叫之邪,消浮腫痞滿之氣
正取其氣味之和平,解各經之紛紜,即定各經之變亂也。
百合有解紛之功,傷寒之變,
然亦必須以他藥佐之,未可全恃百合也。
百合在我國很久之前就已經開始廣泛使用。
所以百合可以說的中國出口的傳統特產,幹用和鮮食都可以。
百合中含有著豐富的營養成分,
如蛋白質、澱粉、脂肪和還原糖等
還有維生素C和B等營養元素,
微量元素有鈣磷鐵等,對人體有著不錯的作用。
秋季【百合雪梨飲】收好
食材:雪梨乾、玉竹、百合、桔梗
6種原材料的共同點是應用廣泛,無毒副作用
1、準備新鮮的當季雪梨,梨子品種有不少,什麼皇冠梨、沙梨,還有不同產地不同口感和品種的梨子,咱們在超市買最普通的這種雪梨就行。
2、準備一些百合、玉竹也可以用普通幹百合替代,但幹百合、玉竹需要提前浸泡軟比較好。
3、雪梨削皮,去掉梨子核心,把雪梨切成小塊。
4、準備一口小湯鍋,把雪梨乾、玉竹、百合、桔梗放入,加入適量的清水,中小火煮沸,燜煮20分鐘,把雪梨的甜味煮出來,新鮮口感粉面特好喝。
這湯煮一次比較麻煩,而且很多人工作之餘都不想動,於是我找到了一款配好的茶包,直接泡著喝,每天只需幾秒鐘就可以搞定。為方便大家,茶包是大家的不二選擇哦!
小妙招:百合雪梨莓茶
由6種優質原材料組合而成,雪梨乾、玉竹、甘草、百合、桔梗、莓茶。
多種真材實料組合成的雪梨莓茶,功效翻倍
獨立包裝,衛生安全更放心
每天一包,每包可泡2~3次
排出肺部垃圾,讓身體更健康
皮膚是否白皙,潤澤,跟肺部也有關係
當肺臟有毒素時
皮膚顯得暗淡無光澤
肺臟不好,腸道內易淤積毒素
這也是為什麼口乾舌燥的人會伴隨著便秘的症狀
當肺部運行不暢時
人體無法正常舒暢胸中的悶氣
就會產生多愁善感的情愫
工作、生活壓力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肺部問題也隨之而來
健康要趁早調養
沒事泡點雪梨莓茶來喝
養肺護肺
讓肺更加清爽
平時應酬多,喝上一杯溫熱的雪梨莓茶
茶色潤黃明亮,口感清香甘甜
入口甘甜醇厚,每天喝一點
滋潤嗓子,清除肺部燥熱
當老師每天用嗓過度,嗓子幹疼?
熬夜易上火,口乾舌燥,大便乾結?
患有慢性咽炎咳得停不下來?
急需調理肺氣陰虛、滋陰潤燥清肺?
何不試試雪梨莓茶呢?
莓茶源自湖南湘西一塊,其中最出名的要屬張家界莓茶。
很多人會誤把莓茶認作是「黴」,這其實跟莓茶的長相有關係。
《救茺本草》《全國中草藥彙編》等藥典中有明確的記載,莓茶色綠起白霜
關於莓茶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在億萬年前女媧娘娘補天疲累至極,
不慎將玉皇大帝常喝的長生茶遺落凡間,
若有人幸得之天飲,有用。
莓茶富含17種胺基酸和14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
黃酮的含量更是居眾多植物之首,
因此被稱為「黃酮之王」,
經國家多家機構鑑定:莓茶作用獨特,應用廣泛,無毒副作用,老少皆宜。
孕婦可以適當的喝一點,但是不要喝太多,莓茶當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對身體起到了一定的益處。
參考文獻
【1】《4 個妙招自測肺功能最簡單的養肺 7 招》,人民網,2015-07-17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3】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