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一碗有肉的茶就紅遍了世界,它就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著名美食-肉骨茶。就這樣看似普通似茶非茶,卻包含了華人南洋謀生的艱辛,一般人眼裡都把南洋和賣豬仔劃上等號。
但其實是清末時期,動蕩不安讓當時的華人前輩,想到去南洋謀生。肉骨茶最開始是苦力吃的,當時的馬來西亞是英國的殖民地,華人普遍知識水平不高,只能以勞力換取薪酬,因此需要有很好的體力,加上當地溼熱的氣候,不少人患有風溼病,但不捨得購買昂貴的中藥食材。
當時的中醫師便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並且使用當地出產的辣椒,加上當歸、川穹、肉桂、甘草等材料配置成肉骨茶包。他們在早上出門工作前,燉煮排骨來增加體力,應付工作。在那個時候肉骨茶屬於窮人家的食物,發展至今貧富都喜愛的著名美食,前人們的艱辛,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