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季竹青導演:每一個角色我其實都是又愛又恨的

2021-02-19 弧光電影藝術中心
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入圍的十三部影片中,有這樣一部電影。

它是一部關於網絡暴力和校園暴力的社會題材影片,講述了加害者和被害人雙方的母親尋求真相、並面對「監視型社會」下的媒體與輿論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叫《加害者,被害人》。到底誰是加害者,誰是被害人,值得深思。

在《加害者被害人》的映後,我們見到季竹青導演,在此之前她給我們帶來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

以電影為載體,向世界拋出答案,探索現實與世界的關係,是這位導演一直以來的創作內驅力。

導 演 簡 介

季竹青,85後青年女導演,編劇。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系碩士MFA,精通中文,英文,韓文。2015年,劇本《加害者,被害人》獲得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最佳青年導演電影項目獎」,並受邀參加了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2018-2019年期間,在馬來西亞拍攝了第一部導演長篇處女作《加害者,被害人》,剛在烏迪內電影節獲得銀桑樹獎。

《加害者,被害人》

預告

Q & A

Q1:2015年您獲得了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最佳青年導演導演項目獎」,在您看來這個獎項對您後來的創作有什麼幫助?

A1:首先這個獎項相當於一個敲門磚的作用,也為我提供了平臺。我也因此結識了很多業內公司,也嘗試與他們合作。在跟公司合作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創作方向的磨合需要討論。後來有了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的機會,這些經歷都是挺難得的。

Q2:通過映後交流了解到您最後去了馬來西亞拍攝,是什麼原因讓您做出這個決定,中間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A2:去馬來西亞其實有點偶然。因為當時在國內與一些公司在創作方向上不是特別一致,我就暫停了這個項目。後來有一個新加坡的導演朋友幫我把劇本給一個新加坡上市公司看,他們內部評估之後表示願意投資,並且可以用馬來西亞分公司來做這個項目。

Q3:在遇到一些公司建議不要用兩個中年人母親的視角去創作時,請問您有沒有想過更改自己的劇本去妥協,還是更加堅定了用原劇本的決心?

A3:一方面兩個中年婦女的故事沒有市場性,另一方面在14年的時候《我不是藥神》這類影片還沒出來,市場對現實題材的接受度也比較低。當時我比較希望堅持自己一開始創作的初衷角度吧。

Q4:從映後了解到導演您最初拍攝《加害者,被害人》的靈感來源於TED演講,我們留意到影片中出現的人物非常多,您是怎麼把最初的靈感完善成一個如此完整豐富的劇本的呢?

A4:從一開始兩個母親的故事,到後來做資料調查去了解各個人物和他的動機。經歷這幾年之後,就會找到每個人的背景故事和促使他們去做的一些事情與他們的主要推動力,有了這些積累就會慢慢地把每個人物都豐滿起來,但是確實是經過很多修改和不斷完善的。

Q5:那您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你有沒有什麼遺憾?比如說為劇情做了一些取捨?

A5:創作劇本方面倒是沒有,但是成片中有被剪掉的戲,這是有點遺憾。比如說像黃璐的角色,她和孩子相處的戲以及日常工作的細節,還有她後來遭受很多網絡攻擊,甚至網絡攻擊化身成了現實中的暴力,某個帶著恩怨的人找到她,真的對她要做出實質性的傷害。

刪減這段戲是因為結構。我們考慮影片前半部分以另外一位母親為主,要讓觀眾跟她產生共情,所以刻意去迴避了對劉梅的那個人物的描寫,可能對觀眾有些誤導。

Q6:在《加害者,被害人》中剛子是一個非常矛盾的角色,他既有陰暗面也有閃光點,請問導演在塑造剛子時是否有過思考,比如說又愛又恨的情緒在裡面?

A6:每一個角色我其實都是又愛又恨的。因為我覺得任何創作者不應該有一個評判,即使觀眾認為這個角色很壞,但是我不應該去評論他。我如果覺得他很壞,那麼這個人物被創作出來時就會很偏激,這個人物就是一個純粹的壞人。這不是我喜歡的創作。

其實每個人物都有自己善良的部分,也有柔弱的部分,也有很壞或者很陰暗的部分。所以不論是剛子也好,辰辰也好,阡陌也好,我都不會帶私人情緒去創作。

Q7:請問導演是如何塑造被捲入校園暴力中的人物的?有沒有過掙扎?

A7:我創作的那個青春期的角色,在那個年紀的高中生,對很多事情的重要性和造成的影響力是沒有什麼概念。

他們不清楚校園暴力對其他人會造成多麼大的傷害。現在的青少年他們從媒體或者影視劇裡接收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看到的經常是那種捅了好幾刀也不會死,打了好幾槍也不會死。很多東西其實是有極大地誤導性的,也不符合現實生活。

所以在影片裡面有很多這樣的思考,這也說明他們了解的知識本身都是有問題的。我們想要探討這方面,對於青少年的教育,對於某些事情的嚴重性,我們日常生活中帶給他們的影視娛樂作品,或者我們的社會,傳遞的信息有誤導性。 

Q8:作為女性導演去還原一個傷害女性角色的戲,您對於這樣的戲有沒有壓力?

A8:有,那場戲我是最後一天熬大夜拍的。演員本身投入到一個角色之後會有一個很大的心理創傷。雖然都是拍戲,但是在整個拍攝過程當中,由於演員本身過度的投入,她的精神狀況當時會處於崩潰的狀態。

我之後跟演員強調讓他們先不要著急回去睡覺,因為一旦睡覺,他們這個創傷會一直留下來。所以就讓他們早上約朋友出去喝個茶,或者做些其他可以調整情緒的事情,讓他們有時間去緩衝,再做下一件事情。

這個過程對於我和演員也是一種挑戰和壓力,但是我們又同時知道這個故事被講述的必要性和意義,所以更加兩難。

Q9:通過影片介紹得知《加害者,被害人》是一個「聯合國」團隊,我們也了解到導演您精通三種語言,但是在拍攝時工作人員之間的相互溝通是怎麼完成的呢?會不會有什麼困難?

A9:其實沒有存在語言不通的情況。因為我的韓國攝影師是美國留學回來,對英語交流就沒問題,而馬來西亞人是中文(廣東話、福建話),英文,馬來語都有掌握,所以他們溝通很順暢。

Q10:您認為FIRST青年電影展與您參加過的其他電影節相比有什麼特殊性?

A10:FIRST青年電影展比較偏向年輕化,無論是觀眾也好,參加的新人導演也好,都會更朝氣蓬勃一點。我覺得可能也有一部分觀眾更傾向於喜歡朝氣蓬勃的東西,對我們這樣的片子可能有兩個極端反應,喜歡的就很喜歡,不喜歡的就很不喜歡。


Q11: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習經歷,對於您在創作層面上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A11:我在哥大主攻的是創意製片,所以我做製片工作比較多,因此會和很多導演合作。這些導演不屬於一種類型,他們分別會拍各種風格題材的影片。這個過程當中就會學到很多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拍攝方式。

做製片也會讓我能夠在做導演的時候更理解製片人的工作,這個是收穫比較大的。這也方便我跟製片人溝通,彼此對對方的工作都比較了解,就會減少很多會出現在導演和製片人之間的矛盾。

《哈日夫》,電影就該有這樣攝人心魄的力量有一天,你也能坐在FIRST的大屏幕前影評 | 存在於人生的電影影評 | 《新星》作為開幕值不值得?影評 | 《龍門相》是誰的故事?影評 | 從電影裡看到了人生
訪談 | 我們和本屆FIRST爭議最大的導演聊了聊訪談 | 一直走在與平等並肩的路上
獲取更多海內外電影訊息,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FIRST專訪丨季竹青導演:每個人都可能是加害者
    影展結束的前一天下午,我們在西寧幾何書店有幸請到了本片的導演季竹青,並和她談到關於這部電影,關於電影中的社會表達,關於電影創作的想法。季竹青,85後,青年女導演,編劇。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系碩士。2015年,其兩部長篇劇本同時入圍了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獲得了「最佳青年導演電影項目獎」,並參加了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
  • 青年導演雷磊「公園日記」季竹青「加害者,被害人」入圍FIRST影展
    近日,第十四屆FIRST影展公布競賽片單,CAA客戶、導演雷磊和季竹青分別憑藉動畫短片《公園日記》、劇情長片《加害者,被害人》入圍其中,兩部影片將在本次影展上參與角逐包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短片在內的十大競賽獎項。作為國內重要的新銳影人成長平臺,FIRST影展專注發掘、推廣青年電影人及其優秀作品。
  • 季竹青「加害者,被害人」FIRST影展首映獲好評,真摯鏡頭表達現實思索
    在剛剛落幕的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中,CAA客戶、導演季竹青的新片《加害者,被害人》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一部社會題材電影,講述了一個面對「監視型社會」下的媒體與輿論的故事,觀照現實的題材和細膩流暢的影像表達收穫了諸多好評。
  • 專訪張新成:每一個角色都是磨練演技的過程
    不過在後來的採訪中,梗姐也了解到,本哥很容易被角色影響,看來如今他在拍攝的角色並不是一個輕鬆愉快的性格。(小小透露一下,是古裝劇哦~) 短短半個小時的談話,本哥非常照顧我的感受,每一個問題他總是會回答得很飽滿,可能是怕氣氛尷尬吧~張新成給人的感覺正如鏡頭裡的印象,總是情商高,喜歡照顧別人的情緒。
  • 獨家專訪丨李俊辰:我對每一個角色都充滿欲望
    他跑去問導演,自己是不是演得過了,盛蔚明明已經下定決心,又這樣優柔寡斷。「導演說沒有關係,你哽咽多,說明你愛她。」在李俊辰看來,白鯨的愛和人類的愛沒有區別,萬事萬物在愛面前一律平等,唯一的不同在於選擇「大愛」還是「小愛」。
  • 星番專訪丨李俊辰:我對每一個角色都充滿欲望
    他跑去問導演,自己是不是演得過了,盛蔚明明已經下定決心,又這樣優柔寡斷。「導演說沒有關係,你哽咽多,說明你愛她。」在李俊辰看來,白鯨的愛和人類的愛沒有區別,萬事萬物在愛面前一律平等,唯一的不同在於選擇「大愛」還是「小愛」。「他愛楚瑤,他真的很愛楚瑤,如果他自私,他就會選擇跟她在一起,但他最後還是選擇離開,他選擇了大愛,選擇了讓楚瑤傷心。」
  • 紫微 || 獨家專訪李俊辰:我對每一個角色都充滿欲望
    從《畫心師》中的司馬空空,《畫江湖之不良人》中的張子凡,經過多部戲的磨鍊,在《我的白鯨男友》中首次擔任男一號分飾兩角。再到即將播出的由滕華濤任總監製,十一月導演的《全職高手》,李俊辰在劇中飾演人氣角色安文逸,是楊洋飾演的葉修霸氣雄圖的主要成員之一。不知不覺間,他已經有了多部作品的累積。
  • 視頻x封面|專訪李泰:我愛每個角色演繹後的滿足感.
    「 每演一個角色我都會得到很大的滿足感 」每一個角色的不同所帶給李泰的體驗也是不同的,每一次演繹角色過後,都會帶給他很大的滿足感當韓鋼導演的作品《軍中紅舞鞋》在校選拔時,需要一名有舞蹈功底並且會表演的男演員時,命運的安排又一次出現在李泰的生命中。在校期間主修影視表演的他,又擁有紮實的舞蹈與表演功底,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此劇的男一號。從而真正進入到影視行業。看起來這一切都是「被動」而非主動選擇,但就是這樣的「被動」使得本就屬於李泰的時代真正來臨,也更像是命運的安排。
  • 【鷹眼頭條】專訪導演瞿友寧:每一部作品都當成是我的「處女作」
    絕大多數人的回憶裡一定有一部劇是出自臺灣導演瞿友寧的手筆,或許是情竇初開時讓你茶不思飯不想追的《惡作劇之吻》,或許是心心念念千年修得李大仁的《我可能不會愛你》,不論哪部都切切實實地讓觀眾看到了愛情的模樣。把偶像劇拍得照進現實,這就是瞿友寧的特色。
  • 《不一樣的美男子》總導演專訪:對百度大數據又愛又恨
    導語:對於大數據的加入,湖南衛視自製劇《不一樣的美男子》總導演丁仰國可是又愛又恨。
  • 每一種關係都是江湖對決,每一種愛的背後都深藏著恨
    1以愛之名,爭奪領地在一個家庭中,一個孩子的降生,在最開始的喜悅興奮之後,緊接著的就是針對孩子的撫養教育問題引發的諸多矛盾。因為孩子就是一張白紙,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想要投射到這張白紙上,去顯化自我的價值觀和存在感。
  • 專訪|導演唐季禮——我做電影41年,拍每一部都戰戰兢兢
    影視工業網:今天在現場聽到您說「我做電影41年,拍每一部都戰戰兢兢」。我挺觸動的,一位從業這麼多年,多次拿得收視冠軍、票房冠軍的導演有這樣的感嘆。唐季禮:事實是這樣的,我的每一部電影都戰戰兢兢。包括最新的電影作品《急先鋒》馬上要上了,能否成功,能否把成本收回來,雖然我們有信心,但都是有擔心的。
  • 專訪|《他是龍》馬特維·雷科夫:我每天都在求導演給我穿上衣服,都快凍死了!
    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集中精力,片場大概有250人在做不同的工作,開機前每人都在專心的工作,當導演,喊開機,所有人都要保持安靜,演員需要讓自己在嘈雜的環境中集中注意力,想像周圍其實沒有人,然後去表演,這對我來說比較困難。因為有時候拍攝的時間很長,會很累,所以就會很難融入角色和故事中去。
  • 我希望將每一個角色都詮釋的有「血肉骨骼」|專訪演員楊廷東
    作者 | 程夢對於剛剛收官的熱播劇《全職高手》中莫凡這個人物,很多觀眾都給出了共同的評價:很可愛。談及觀眾的喜歡,劇中莫凡的扮演者楊廷東說:是劇本賦予了這個角色討喜的性格。但是,這個劇情播出過半才登場、孤僻話少的角色,在觀眾心中之所以這麼鮮活,其實離不開演員的表演。
  • 鄒廷威:每一個角色裡都有自己的痕跡
    』,所以這兩者的一個取捨和平衡其實是蠻關鍵的。與鄒廷威見面,是在北京一個很舒適的午後,那是北方春天少有的微風暖陽天。生活中慢熱、不愛言語的他在聊起角色、聊起與何澍培導演的合作、聊起演技的時候善談,仿佛是另一個人。就好像《獨孤天下》裡的宇文毓和《人生若如初相見》中的易連慎,「兩個角色性格截然不同,但都能找到我自己的痕跡。」
  • 《在劫難逃》導演五百:不要去低估每一個演員丨專訪
    劇中,王千源扮演警察,而鹿晗挑戰反派,出演一個「變態殺人犯」,在第一集裡就要完成「綁架殺人」、警局自首等高密度演技考核。導演五百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劫難逃》實際寫的就是「昨天、今天、明天」的事。
  • 《在劫難逃》導演五百:不要去低估每一個演員丨專訪
    劇中,王千源扮演警察,而鹿晗挑戰反派,出演一個「變態殺人犯」,在第一集裡就要完成「綁架殺人」、警局自首等高密度演技考核。導演五百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劫難逃》實際寫的就是「昨天、今天、明天」的事。現在社會發展快,忘不掉的事多,對未來的憧憬也多,但很多人就是不想待在「現在」,「他不珍惜現在,可我們經歷的就是現在。」
  • 專訪寶弟---我的每一顆紋身都是一個小秘密
    上個月大溼姐運作阿轟來北京拍雜誌大片後來轟寶寶檔期排不開正在姐姐愁眉不展之時我的一個小溼妹又逗我啊,還要謝謝溼姐介紹這麼好玩的一次拍攝經歷。我上面有一個姐姐,父母很大年齡才有了我,所以叫寶弟。哈哈哈,因為他們想打我的時候,看到這個圖案就下不去手了啊。逗姐啦。就是我蠻愛我的父母的,還有個紅唇圖案,是我前女友的。姐,你又套路了。不過我確實對我的取向迷惑過一段時間。
  • 我以為我恨的是聖誕節,其實,我恨的是孤獨.
    他一生創作的48種精彩教育繪本成為了西方家喻戶曉的著名早期教育作品,全球銷量2.5億冊,是美國教育部指定的兒童重要閱讀輔導讀物。他曾獲美國圖畫書最高榮譽凱迪克大獎和普利茲特殊貢獻獎,兩次獲奧斯卡金像獎和艾美獎。
  • 專訪|《除暴》導演劉浩良:我要找到一個中間地帶
    《除暴》劇照北京首映禮當天,王千源自曝說,為了塑造好各自的角色,戲中對立的兩撥演員在健身房碰面的時間比片場還多,自己更是有四十天「滴油不沾」,全靠水煮雞胸肉和蔬菜果腹。可在他看來,導演劉浩良才是個「戲痴」,「在片場,他的每一個器官、毛孔、氣息全在監視器和戲裡,任何人都幹擾不了他。我把羊肉串放到拍攝現場,他都不吃。他就是一個『無趣』的人、一個認真的人、一個耐人尋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