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與花道結緣的契機,那是在上野雄次的19歲。高中畢業的他,沒有選擇繼續念大學,而從事了平面設計相關的工作,由於沒有經過專業的設計訓練,為了提高技能他常去看電影、戲劇,去美術館,通過各種自發的方式了解這個社會。
恰巧一次偶然,上野雄次觀看了一場敕使河原宏的花道展覽,那是利用竹子呈現的裝置,相對於很多普通的花道展覽來說表現的形式更加藝術性。正值青春而生猛年紀的上野雄次十分迷戀這樣富有力量感和激情的表現方式,內心深受打動,他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這也是插花,與他傳統印象之中的插花完全不同。
原本的人生預設中並沒有過插花的念頭,想來這種行為跟他之間的距離也非常遙遠,但也正是因為距離的存在,在那個當下,花道所帶來的生命力卻使他為之深受感動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原想在設計道路上有所作為的上野雄次,就這樣非常偶然地進入了花道的世界。
插花,在上野雄次的手中以另一種姿態重生。
迄今三十餘年的花道生涯,起初大概有十年的時間上野雄次沒有真正意義上進行插花,這十年並非是完全不能插花,而是插花之後,卻無法產生好的作品。對於創作的思考,十年,似乎可以作為上野雄次一個大的分野。
剛開始在插花上的方向偏向強大的能量,非常想讓別人看到花道有力量的部分。所以大概有十年的時間,他都沉浸在這種狀態裡,其間的插花練習,更多是用一些植物做素材,進行偏向藝術性的空間展示,可能別人看到也並不會認為那是傳統意義上的插花。而面對一些嬌柔可愛的花,上野雄次完全無法進行創作,如果在嬌柔的花身上去展現強烈的力量感,便不再是插花,而是破壞花。如何去與這些嬌柔可愛的花接觸,他始終無法參透。
30歲左右的上野雄次所掌握的力量比19歲強大了很多,但狀態卻並不如意,身體和心理上都進入了沉寂的階段。抑鬱和殘破的狀態下,非常偶然的,上野雄次在路邊看到一朵可愛的小花,它自若地盛開在一片廢墟之上,那一刻類似一種頓悟,竟覺得被一朵小花的柔軟治癒。也是偶然因為這樣的契機,他終於開始感受到嬌柔的花美在何處。
在那以後上野雄次的心中終於有了如何與這種嬌柔的花接觸的感性,但有了感性的存在並不代表他懂得了如何去處理這些可愛的花朵,經過大約5年時間的沉澱和歷練,其間思考如何去拿捏、平衡,才能產生柔和卻感動人心的力量。再做出一些柔美的花道作品時,別人也不會覺得非常奇怪了。
三十四歲左右的上野雄次,完全不好意思將插花作品給別人看。那時,911事件發生了,突如其來的事件帶給他極大的震撼,他開始思考自己的生命究竟要朝向何處?如何度過?那時彷佛進入了一個無法預知的時代。同時那也是上野雄次身處所屬的插花流派中,對於自己究竟要表現的是什麼,感到迷茫而困惑的階段。
選擇在這個流派之內繼續深造以求更好,意味著放棄掉更多個人想去表現的一面,但在定勢的流派之內,就真的可以做得更好嗎?
他認為表現本身,最大的意義莫過於通過外在的構築表達非常個人化的內心世界和感受,在有所限定的邊界和規則之中去做表現的行為,但這似乎又背離了表現的本質。
如果對於自己來說插花這件事本身已經成為自己的困惑,那帶著疑問繼續做下去,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於將作品傳遞給更多人來說,可能都是一件不太好的事。
剛開始時面臨抉擇,上野雄次內心非常猶豫,思考之後,最終選擇從流派之中獨立出來。他真正想做的,仍然是沒有界限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並把這種經驗和思考分享給更多的人。也是在35歲左右,他有了自己的孩子。
將插花作為自己的工作,大概40歲之後才能真正地稱之為開始。起初並未把插花作為生活下去的主要來源,因循著內心,插花更多是一種活動表演和自我表達的方式。但慢慢地有人開始找他進行插花,這樣的工作也越來越多,也是因為這樣的契機,上野雄次來到了中國。
人生也總是受到各種各樣人事物的影響才得以形成如今的狀態,生命之中受到影響的師友雖不能一一羅列,但總有一二常念在心。從剛開始時60年代美國的音樂家Arto Lindsay,到後來巴西的柔術家Rickson Gracie,再到後來插花的過程中,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都使上野先生的人生受益頗多。
上野雄次在日本參與了花道的競技(花いけバト兒),從插花愛好者到知名的花道家,不同風格的花道將在有限的時間裡被展現。從表象的層面來看,那些動作、行為可能跟傳統花道的表現形式完全不同,但本質上都是通過花道的哲學延伸出來,依然具有花道的內核。
當人們去回顧整個日本悠長的花道歷史,每一個階段所產生出來的流派、技法,代表的就是在那個時代最前沿的插花方式。作為一個現代人,同樣是現代人在觀看他的作品,他所被賦予的使命是怎樣用花道最核心的哲學,在現代的基礎上,利用新的形式,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些傳統花道的精神內核。
除了花道的精神內核,世界上有一部分非常偉大的思考方式,不分國籍、膚色,它們無論被稱之為日本精神還是其他,那其中所包含的共通的部分,上野雄次個人非常能夠接受和相信,都可以被納入其中,以花道的形式呈現。同世界各地不同的藝術家共同交流時,如何去表現那些全世界所共通的精神,上野雄次總是在每一次不斷的合作中去磨練和學習。
而對於花道藝術行為化的處理和嘗試,是一種不斷的摸索和找尋,無論外在的形式如何變化,都在帶來衝擊的同時能夠抵達現代人的內心。如果這些行為之中能夠有一些價值,或許有的人能夠在當下理解到其中的些許意義,或許隨著時間的變化,五十年、一百年後,有人有機會看到,他仍然能夠在其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感受和意義。所以插花或是行為本身是否有價值,並非取決於插花者,而是在於參與其中的每個人。
就地取材,現場創作,在「枯榮更生」的展覽現場,每一件作品呈現完成之後,上野雄次都會拿起掃帚,清理乾淨桌面和地面,為整個插花畫上句號,認真而如慣常。
除了一些特殊需要請別人幫助,上野雄次希望從一到十親力親為。如果抱著自己有一些小成績,就將身邊的事情假手於人,「就像一個大王一樣,只是坐在那,指揮別人去幹事,其實也和機器人差不多,有一天若是支撐這個人的環境突然不見了,他可能一周也無法活下去。」
生活和花道同樣相通,有幾點非常必要:需要一定的體力,需要面對各式的情況做出判斷,而後思考對策和尋找處理方式。任何事都是如此,要有這樣反覆面對、反覆練習的過程。這也是從最基本的踐行開始,而使生命在面對枯榮與更生時擁有篤定而堅韌的力量。
撰文:Miao
攝影:木木
資料提供:LIVIN'利物因
本項目刊登於已出版《室內設計師》雜誌 70期 (主題:居住)
▼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進入微店購買
(216頁,全彩印刷)
微店購買
淘寶購買
徵稿信息
如果您有優秀的設計作品想與我們分享,並想通過《室內設計師》的微信平臺與更多設計師及讀者朋友交流,我們竭誠歡迎您向我們投稿。
投稿及諮詢郵箱:ider2006@qq.com
投稿作品內容:項目基本信息、文本說明、高清圖片以及線圖(如平、立、剖面圖等)
優質投稿將會入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室內設計師》紙質雜誌。
掃一掃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歡迎關注室內設計師公眾號!
平臺將定期推送雜誌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室內設計師》公眾號為《室內設計師》雜誌的數字平臺。
《室內設計師》雜誌
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華東分社出版及發行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ider2006@qq.com
微信公眾號:Interior_Designers
微信編輯:xmy
美術編輯:zyx
微信統籌: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