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榮與更生 | 上野雄次的花道哲學

2021-02-19 室內設計師

如果說與花道結緣的契機,那是在上野雄次的19歲。高中畢業的他,沒有選擇繼續念大學,而從事了平面設計相關的工作,由於沒有經過專業的設計訓練,為了提高技能他常去看電影、戲劇,去美術館,通過各種自發的方式了解這個社會。

恰巧一次偶然,上野雄次觀看了一場敕使河原宏的花道展覽,那是利用竹子呈現的裝置,相對於很多普通的花道展覽來說表現的形式更加藝術性。正值青春而生猛年紀的上野雄次十分迷戀這樣富有力量感和激情的表現方式,內心深受打動,他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這也是插花,與他傳統印象之中的插花完全不同。

原本的人生預設中並沒有過插花的念頭,想來這種行為跟他之間的距離也非常遙遠,但也正是因為距離的存在,在那個當下,花道所帶來的生命力卻使他為之深受感動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原想在設計道路上有所作為的上野雄次,就這樣非常偶然地進入了花道的世界。

插花,在上野雄次的手中以另一種姿態重生。

迄今三十餘年的花道生涯,起初大概有十年的時間上野雄次沒有真正意義上進行插花,這十年並非是完全不能插花,而是插花之後,卻無法產生好的作品。對於創作的思考,十年,似乎可以作為上野雄次一個大的分野。

剛開始在插花上的方向偏向強大的能量,非常想讓別人看到花道有力量的部分。所以大概有十年的時間,他都沉浸在這種狀態裡,其間的插花練習,更多是用一些植物做素材,進行偏向藝術性的空間展示,可能別人看到也並不會認為那是傳統意義上的插花。而面對一些嬌柔可愛的花,上野雄次完全無法進行創作,如果在嬌柔的花身上去展現強烈的力量感,便不再是插花,而是破壞花。如何去與這些嬌柔可愛的花接觸,他始終無法參透。

30歲左右的上野雄次所掌握的力量比19歲強大了很多,但狀態卻並不如意,身體和心理上都進入了沉寂的階段。抑鬱和殘破的狀態下,非常偶然的,上野雄次在路邊看到一朵可愛的小花,它自若地盛開在一片廢墟之上,那一刻類似一種頓悟,竟覺得被一朵小花的柔軟治癒。也是偶然因為這樣的契機,他終於開始感受到嬌柔的花美在何處。

在那以後上野雄次的心中終於有了如何與這種嬌柔的花接觸的感性,但有了感性的存在並不代表他懂得了如何去處理這些可愛的花朵,經過大約5年時間的沉澱和歷練,其間思考如何去拿捏、平衡,才能產生柔和卻感動人心的力量。再做出一些柔美的花道作品時,別人也不會覺得非常奇怪了。

三十四歲左右的上野雄次,完全不好意思將插花作品給別人看。那時,911事件發生了,突如其來的事件帶給他極大的震撼,他開始思考自己的生命究竟要朝向何處?如何度過?那時彷佛進入了一個無法預知的時代。同時那也是上野雄次身處所屬的插花流派中,對於自己究竟要表現的是什麼,感到迷茫而困惑的階段。

選擇在這個流派之內繼續深造以求更好,意味著放棄掉更多個人想去表現的一面,但在定勢的流派之內,就真的可以做得更好嗎?

他認為表現本身,最大的意義莫過於通過外在的構築表達非常個人化的內心世界和感受,在有所限定的邊界和規則之中去做表現的行為,但這似乎又背離了表現的本質。

如果對於自己來說插花這件事本身已經成為自己的困惑,那帶著疑問繼續做下去,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於將作品傳遞給更多人來說,可能都是一件不太好的事。

剛開始時面臨抉擇,上野雄次內心非常猶豫,思考之後,最終選擇從流派之中獨立出來。他真正想做的,仍然是沒有界限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並把這種經驗和思考分享給更多的人。也是在35歲左右,他有了自己的孩子。

將插花作為自己的工作,大概40歲之後才能真正地稱之為開始。起初並未把插花作為生活下去的主要來源,因循著內心,插花更多是一種活動表演和自我表達的方式。但慢慢地有人開始找他進行插花,這樣的工作也越來越多,也是因為這樣的契機,上野雄次來到了中國。

人生也總是受到各種各樣人事物的影響才得以形成如今的狀態,生命之中受到影響的師友雖不能一一羅列,但總有一二常念在心。從剛開始時60年代美國的音樂家Arto Lindsay,到後來巴西的柔術家Rickson Gracie,再到後來插花的過程中,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都使上野先生的人生受益頗多。

上野雄次在日本參與了花道的競技(花いけバト兒),從插花愛好者到知名的花道家,不同風格的花道將在有限的時間裡被展現。從表象的層面來看,那些動作、行為可能跟傳統花道的表現形式完全不同,但本質上都是通過花道的哲學延伸出來,依然具有花道的內核。

當人們去回顧整個日本悠長的花道歷史,每一個階段所產生出來的流派、技法,代表的就是在那個時代最前沿的插花方式。作為一個現代人,同樣是現代人在觀看他的作品,他所被賦予的使命是怎樣用花道最核心的哲學,在現代的基礎上,利用新的形式,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些傳統花道的精神內核。

除了花道的精神內核,世界上有一部分非常偉大的思考方式,不分國籍、膚色,它們無論被稱之為日本精神還是其他,那其中所包含的共通的部分,上野雄次個人非常能夠接受和相信,都可以被納入其中,以花道的形式呈現。同世界各地不同的藝術家共同交流時,如何去表現那些全世界所共通的精神,上野雄次總是在每一次不斷的合作中去磨練和學習。

而對於花道藝術行為化的處理和嘗試,是一種不斷的摸索和找尋,無論外在的形式如何變化,都在帶來衝擊的同時能夠抵達現代人的內心。如果這些行為之中能夠有一些價值,或許有的人能夠在當下理解到其中的些許意義,或許隨著時間的變化,五十年、一百年後,有人有機會看到,他仍然能夠在其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感受和意義。所以插花或是行為本身是否有價值,並非取決於插花者,而是在於參與其中的每個人。

就地取材,現場創作,在「枯榮更生」的展覽現場,每一件作品呈現完成之後,上野雄次都會拿起掃帚,清理乾淨桌面和地面,為整個插花畫上句號,認真而如慣常。

除了一些特殊需要請別人幫助,上野雄次希望從一到十親力親為。如果抱著自己有一些小成績,就將身邊的事情假手於人,「就像一個大王一樣,只是坐在那,指揮別人去幹事,其實也和機器人差不多,有一天若是支撐這個人的環境突然不見了,他可能一周也無法活下去。」

生活和花道同樣相通,有幾點非常必要:需要一定的體力,需要面對各式的情況做出判斷,而後思考對策和尋找處理方式。任何事都是如此,要有這樣反覆面對、反覆練習的過程。這也是從最基本的踐行開始,而使生命在面對枯榮與更生時擁有篤定而堅韌的力量。

撰文:Miao

攝影:木木

資料提供:LIVIN'利物因

本項目刊登於已出版《室內設計師》雜誌 70期 (主題:居住)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進入微店購買

(216頁,全彩印刷)

微店購買

淘寶購買

徵稿信息

如果您有優秀的設計作品想與我們分享,並想通過《室內設計師》的微信平臺與更多設計師及讀者朋友交流,我們竭誠歡迎您向我們投稿。

投稿及諮詢郵箱:ider2006@qq.com

投稿作品內容:項目基本信息、文本說明、高清圖片以及線圖(如平、立、剖面圖等)

優質投稿將會入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室內設計師》紙質雜誌。

掃一掃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歡迎關注室內設計師公眾號!

平臺將定期推送雜誌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室內設計師》公眾號為《室內設計師》雜誌的數字平臺。

室內設計師》雜誌

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華東分社出版及發行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ider2006@qq.com

微信公眾號:Interior_Designers

微信編輯:xmy

美術編輯:zyx

微信統籌:cc

相關焦點

  • 花非花 | 上野雄次的摧花哲學:最極致的生,就是在死的一瞬間
    他說「花朵已經被摘下來了,就一定會走向死的盡頭,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體會,最極致的生,就是在死的一瞬間。」極致追求自然 上野雄次(Ueno Yuji)是日本著名的花道家,出生於京都。19歲時接觸到勅使河原宏(日本草月流花道第三代掌門人)的花道作品,開始學習花道,至今已近30年。
  • 花道之道:永遠有不足,才是最美的呀
    而插花之為道,是表達思想以及創造的形式,作為一種藝術,則涉及宗教、哲學、修身、社交等多個文化領域。日本的花道,更是集中地反映了日本人的自然觀、美意識和倫理觀念。 有人說東求堂是日本第一個茶室,也是花道(還有茶道、能劇)的誕生地。足利義政的時期,花道已被各階層接受和欣賞。 江戶時代中期 出現「生花」花形。生花就是使花保持生命力的表現手法,所要展現的就是昂揚的生命力。
  • 花道的藝術:日式花道完全指南
    、製作技法及鑑賞要點,一本書掌握日式花道的方方面面※內含500張彩圖,100件原創花道作品,50多幅造型結構示意圖※附錄100多種植物花語解析及搭配技巧,在一花一木之中,感受日式花道之美內容簡介《花道的藝術:日式花道完全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紹日本花道藝術的作品,首次出版於1966年,在歐美暢銷數十年。
  • 敬談枯榮大師
    更難得靈臺清徹、世事洞明。以智不以力,兩次挫敗鳩摩智,幾人能夠?鳩摩智提出以少林七十二絕技換取「六脈神劍」劍譜,我也跟著天龍寺本因等人的思路走,「聽他娓娓道來,頗為入情入理,似乎此舉于天龍寺利益甚大而絕無所損,反倒是他親身送上一份厚禮……不禁怦然心動」。等讀到了「枯榮七問」:枯榮大師道:「本因,咱們練功習藝,所為何來?」本因方丈…答道:「為的是弘法護國。」
  • 日本風俗文化介紹(十六)花道
    未生流派未生流派是日本江戶初期由未生齋一莆(1761-1824)創立的另一個花道流派。今天,未生流派已發展成為比較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致力於花道知識的普及工作。如今未生流派內又相繼出現了齋家未生派、庵家未生派、院家未生派、嵯峨未生派、未生派中山文莆會、真養未生派、平安未生派、本能寺未生派、未生箢、大坂未生派、未生方雲派、都未生派、洛陽未生派等等。未生派將儒家的天地人合作為插花的原理。基本花形為體現天圓、地方統一體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內,未生流派進行多種多樣的創造發揮。
  • 枯榮一生
    枯榮間,一生消融,只剩思念。       拋開所有,世間的美好為誰停留?閉目沉心,忍不住悲嘆聚散離合。一曲離歌聲情切,不知何地再逢君?人海茫茫,潮起潮又落,我們都是生命中的過客。苦痛相歡酒一杯,執手他年花已落。紅顏不老,我心豈能獨枯?
  • 久負盛名的日本花道,從中國傳統花藝文化中學到了什麼?
    花道是日本對插花技藝的特有稱謂,實際上就是插花,當然這種插花技術,除了簡單的構圖,還有著對色彩和形狀美的追求,更融合著豐富多彩的人文情懷。02 日本花道與中國傳統花藝文化的淵源日本地處溫帶,四季變化明顯,氣候溫暖宜人,花卉品類繁多,作為日本傳統插花藝術的日本花道應時而生,用插花來感受自然及生命的變化,通過對美的創造來提高人的審美,與茶道和其他各種道一樣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融合本土文化發展至今,成為了人們追求美、留住美的一道風景線。
  • 日本花道,花人花語正當時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在上海植物園大樓裡,由國際花道協會上海支部主辦的日本花道藝術講座正在進行,講座主要涉及了日本花道的簡史和流派。從大框架而言,日本花道分為現代花道和傳統花道。傳統花道注重將花和植物設置為一個理想造型,將花和植物在自然生態中被忽視的深沉美和生命力,通過設定造型突出表現出來。
  • 灌籃高手:櫻木花道、流川楓誰更具潛力?擊掌不是結束
    櫻木花道與流川楓的動態競爭這種動態,雖然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下,但是卻非常有效。花道、流川、晴子這段三角戀以一種石頭剪刀布的方式進行著:花道喜歡晴子,晴子喜歡流川,流川喜歡籃球。流川對籃球以外的一切都不感興趣,這讓他在這方面成為花道的完美陪襯,因為他對運動的專注讓他的性格變得高冷,不管花道的努力還是晴子的感受,籃球永遠是他的最愛。隨著花道成長為一名運動員,他的技術得到了晴子的認可,並且他開始真正地熱愛這項運動。
  • 池坊花道 | 自然之姿
    因而先人開始插花,此花道藝術於世間廣為流傳,是為都市鄉野之風雅興趣。」頂法寺本堂(六角堂)【池坊】是日本最古老的花道流派,至今已有557年歷史,「池坊」一詞後來成為日本傳統花道(英文稱為ikebana)各個流派的本源
  • 日本花道的物哀之美
    花道一直是日本文化的象徵,但其實和和服一樣,日本花道最早來源於中國唐朝。
  • 日本花道中的生命真諦——全日本華人花藝協會換屆之際大家談
    日本是一個重視形式的民族,在其手中,花道被規範成種種「有意味的形式」,形成有規律有系統的藝術門類。而日本花道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方式,與其「宿命論」構成內在聯繫,即重視當下瞬間生命意識,使其對每一個節氣、節日、慶典等活動,都予以隆重地表達,形成相對應的形式。而其花道精神,則基於禪宗思想,由此生發出惜物美、空寂美和自然美。愛花、惜花,並不僅僅在於花本身,更是一種生命意識的寄託與象徵。
  • 請問,你是「枯榮大師」嗎?
    金庸塑造的這個枯榮大師,因修習枯榮禪功,已經能做到心如止水,處變不驚,但面臨鳩摩智前來搶奪《六脈神劍》劍譜,毅然出世與其周旋,最後用一陽指內力逼得六張劍譜全部燒為灰燼。從心境上來說,已然枯素,百年孤寂,但在處事上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儘是崢嶸的稜角。所以半枯半榮,正是枯榮大師的境界。傳說中的非枯非榮,他到底是修不到這一層的。
  • 天龍寺枯榮大師有沒有達到「天龍四絕」的水準?
    沒錯,他就是大理天龍寺第一高手枯榮大師。 那麼枯榮大師的武功到底有沒有達到「天龍四絕」的水準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雙數枯榮,南北西東、非假非空。枯榮大師修煉枯榮禪功數十年,已經達到了「半枯半榮」的境界,距離「非枯非榮,亦枯亦榮」的境界也只差一線之隔,枯榮禪功大成之後最為可怕之處在於奪人生機、轉換生死。
  • 日本花道的三大流派· 唯美禪意
    花道起源於中國隋朝的佛堂供花,隨著日本的遣隋使小野妹子而傳入日本。就像茶道傳入日本一樣,花道也被日本人學習和改進,融入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內涵,成為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花道在日本稱為:華道。起源於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華道不僅要表達花的美態,也是形神兼備品味造型的插花。日式插花除三個主枝外,花兒往往並不擔任重要角色。
  • 《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序
    這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也促使我更關心憲政,關心國家的政治制度的改革。政治制度的改革,是中國改革的核心之核心。另一位是吳敬璉先生。我與吳敬璉先生交往和合作,從北戴河中央召開的社會科學專家座談會算起,也快十年了。我和他是同齡人,在中國改革面臨的問題和出路上,我們的見解是驚人的一致。
  • 花道美學:插花書籍推薦
    【推薦指數】:★★★★★,適合初中級學者4、《中國插花史研究》【作者】: 黃永川 黃永川,臺灣嘉義人,一九四四年生,先後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九年考取公費留學英國大英博物館,從事博物館學及美術史之專題研究,除擅長美術文物史及國畫創作外
  • 東京小輯 | 去六本木&上野的美術館走走
    館內最吸引人的是一高一低的兩個倒錐體,倒錐體三樓設有餐廳和咖啡廳,因為上闊下窄的建構,錐體頂部作為餐飲區的面積變大了,而一樓的休息區域也變得更寬敞。與上海自然博物館類似,這座科學博物館更適合帶著孩子一起遊玩。如果你帶著小孩一同前來,也可以考慮去隔壁的上野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