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這部紀錄片,毫不誇張的說,是近幾年紀錄片中最重量級的一部。為什麼這麼說?先來看看這部紀錄片的訪談卡司都有誰?
吉爾莫·德爾·託羅
僅僅看到這些大導演,是不是就已經很興奮了。那麼,又是誰,能夠請到這些大神呢?
這個人就是詹姆斯·卡梅隆。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距離卡梅隆上一部電影作品《阿凡達》已經過去了九年。但是,關於《阿凡達》續集的報導,卻從未間斷。目前,《阿凡達》的拍攝計劃已經排到了第5部。關於阿凡達的各種衍生品層出不窮,阿凡達主題公園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影迷和遊客。感覺卡梅隆這幾年都在致力於對阿凡達這個熱門大IP的開發,不榨乾絕不罷休。相信阿凡達已經為卡梅隆帶來了不少財富。
然而,就在我們不停的討論卡梅隆與阿凡達的時候,卡梅隆與AMC合作,推出了這部紀錄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卡梅隆親自上陣,與眾多大神級別的導演就科幻電影展開了開放式的對談。同時,還邀請到各界專家,學者,創作者,表達各自對科幻電影不同的觀點與看法,這其中包括知名電影雜誌的編輯、生物學家、主持人、科幻小說家、著名演員、編劇等。
紀錄片一共六集,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外星生命、外太空、怪物、黑暗未來、智能機器、時間旅行。主題圍繞著科幻,內容巨大,信息量豐富,訪談者不僅分享了科幻電影幕後的創作故事,還從社會、心理、文化等角度入手,去解讀美國電影歷史上的科幻電影以及科幻故事。
就像是武俠電影之於中國電影,科幻電影是美國電影中一種特有的電影類型。先進的科技發展與西方特有的辯證式思考,是美國科幻電影產生的重要元素。隨著天文、物理、化學、生物等一系列科學的發展,人類渴望了解更多,探索更多,而這些科學,究竟會把人類帶向何方,沒有人知道。
在此基礎上,有的是人類豐富而大膽的想像力發揮作用,有的則是對於人類未來,對於科技的反思,無數的科幻故事就這樣誕生了。科幻電影來自人類的想像,但是歸根結底,都是對現實的映射,其中包含著大量的政治、社會、文化的信息。
例如,電影《星際迷航》系列,對於美國社會來說,最重要的含義之一就是種族問題。在以往的科幻電影中,所有的角色全部都是白人形象,看不到黑人的影子。而編劇吉恩卻讓一位美麗的黑人女孩兒在影片當中擔任要職。
這在很多美國的黑人心中,都產生了巨大的波動。也正因為是這個角色的出現,好萊塢著名影星烏比·戈德堡主動要求參與到影片後面的製作當中。
透過這些討論,可以看到美國社會文化的某些特徵,也可以看到人類社會文化的一角。
在這部紀錄片中,最有意思的是,著名科幻電影的導演、編劇、演員、科學顧問等等,都從不同角度去講述這些電影的幕後故事,解讀它的深層含義或者社會意義。而這些恰恰是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容易忽略的問題。
《星球大戰》中,喬治·盧卡斯借鑑了許多影片,包括美國的西部牛仔片,黑澤明的影片等等,這一系列可以說是盧卡斯多年學習積澱的總結。然而,對於盧卡斯來說,他恰恰是想用這一系列打破人們的思想禁錮。盧卡斯表示,這部電影其實是拍給十二歲的觀眾看的,他們更聰明,學東西更快,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沒有形成特定的思維模式,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
不過,盧卡斯自己卻說,《星球大戰》其實就是一部肥皂劇,只不過是以太空為背景。話雖如此,這部影片中有著非常棒的鏡頭設計,再往深層次挖掘,《星球大戰》實際上承擔了「神話」在社會當中的意義。這部充滿奇幻、冒險、科幻、希望的作品,改變了當時的流行文化,讓人們從長時間的悲觀主義中解放了出來。
而在與「陀螺」的對談中,卡梅隆與「陀螺」探討了怪物的產生,而「陀螺」又講述了自己的童年,以及為何對怪物如此鍾情的原因。
當然,除了對電影本身的解析,在這些大導演對話中,還會出現一些很有意思的細節。
當初,侏羅紀的故事,卡梅隆也看上了,非常感興趣。他給作者打電話,表示想把這個故事的版權買下來。然而,作者告訴卡梅隆,這個故事已經被史匹柏買走了。卡梅隆將這件事講給了史匹柏,並且表示幸虧是史匹柏拍攝了這部電影。因為如果自己拍的話,一定會拍成像《異形》那類的恐怖影片,嚇不死你算我輸。但是,史匹柏卻把侏羅紀拍成了老少鹹宜的怪獸片。史匹柏表示,自己正是以十二歲的心態去製作這部電影的。(為什麼都是十二歲)
在這裡只是舉了幾個小例子,片中還有大量豐富的內容。無論你是科幻迷、電影迷、還是對美國的社會文化感興趣,這部紀錄片都不可錯過。你會從中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1、新潮紀錄片《歷史那些事》低調發布,內含福利!
2、歷時五年拍攝,BBC不容錯過的驚世之作!
3、中國最無畏的紀錄片導演,作品一部比一部冒險
4、酗酒、吸毒、紋身,這部紀錄片講述「芭蕾壞男孩」的自我放逐
5、耗時3年,這部紀錄片講述光影詩人李屏賓的攝影人生
投稿:publicity_shangzao@163.com
合作微信:xtf0903
合作電話:15201422653
編輯: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