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架上的傳奇,二戰蘇軍郭留諾夫機槍

2021-02-15 戰爭事典

如果說在「抗日神劇」薰陶下成長起來的「80後」「90後」們對重機槍的印象就是有著笨重水冷套筒的馬克沁,那麼對於稍微年長一些的前輩而言,他們童年夢境中的「步兵殺手」一定是有著兩個小輪子,槍身面前立著防盾的郭留諾夫M1943重機槍。硝煙之中,機槍手眼裡燃燒著復仇的怒火,將子彈統統潑灑到敵軍頭上。衝鋒號吹響,戰士們吶喊著殺向敵陣,取得最終的勝利……除了電影中的情懷,郭留諾夫機槍在蘇聯步兵武器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幾十年來蘇/俄國重機槍研發經驗的集大成者,更在冥冥之中為紅軍扣響了通用機槍的大門。憑藉樸實耐用的特性,該槍還行銷多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回顧這個傳奇的故事。

 

偉大的衛國戰爭初期,西部國土的蘇軍部隊遭遇了毀滅性打擊,其步兵火器的損失數目更是觸目驚心。後方兵工廠的當務之急是提高槍械產量,以彌補前線的巨大缺口。一些性能不可靠,或是工藝過於複雜的型號都必須停掉,為技術成熟、簡單的武器讓路。蘇聯軍方寄予厚望、用來取代馬克沁機槍的DS-39式重機槍因為之前的糟糕表現,很自然地出現在了停產黑名單上。

1941年7月,武器裝備人民委員會(也被譯為「軍械人民委員會」)在圖拉組織了一次特別會議,召見了多位輕武器工廠的負責人,DS-39式重機槍的設計者捷格加廖夫本人也出席了會議。會上,圖拉兵工廠被要求立即停產DS-39,恢復馬克沁機槍的生產來應急——前線部隊寧可裝備笨重、可靠的老槍,也不願意拿著三天兩頭啞火的新槍,馬克沁在造價和生產工時方面也佔據著絕對優勢。

不過,高層給捷格加廖夫好歹留了些餘地,DS-39並沒有被完全槍斃,而是被要求繼續修改,參加未來的新式機槍選型。

走了一回麥城的捷格加廖夫回到科夫羅夫機械廠後痛定思痛,召集設計師們加班加點,一定要把自己乃至於整個科廠的面子給找回來。這時,捷格加廖夫凸顯出了自己的大師氣度。他沒有自以為是,認為本人的設計就一定優於他人,也沒有把下屬的研究成果據為己有來獲取功名,而是號召全廠職工踴躍地提出自己的設計,搞一次新式機槍的選型競爭。無論是誰的設計被採用了,都是科夫羅夫機械廠的勝利,都有利於紅軍戰士打擊法西斯侵略者!

拆掉防盾的郭留諾夫M1943重機槍。

 

正所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更何況作為蘇聯最主要的機槍設計基地,科廠內可謂臥虎藏龍,П.郭留諾夫就這樣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他從1940年就開始研究對馬克沁機槍的輕量化改進,還拿出過自己設計的樣品。1941年底,郭留諾夫同自己的侄子Μ.郭留諾夫,以及同廠的機械師Β.沃龍科夫組成的技術小組改進了自己的設計,準備參加新式重機槍的競賽。他們的工作得到了捷格加廖夫的鼎力支持,後者對廠內的每一個團隊都給予了厚望,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幫助,希望他們能取得技術突破。

郭留諾夫團隊的新式機槍吸取了DS-39失敗的教訓,盡全力提高槍械的可靠性,並採用了大量衝壓件以降低生產工時。該槍仍舊延續了DS-39的導氣式結構,同時儘可能地減輕槍身重量。1942年8月,新槍的選型工作正式開始。從圖拉廠和伊熱夫斯克兵工廠抽調的多名骨幹組成技術小組,「駕臨」科夫羅夫,對多達14種的樣槍進行了第一輪測試。雖然之前廠內對郭留諾夫的設計並不是特別看好,甚至認為該槍只能淪為捷格加廖夫的陪襯,但他的設計得到了測試組的欣賞。最終,郭留諾夫的樣槍以「ΓΒΓ」的編號(即郭留諾夫叔侄和沃龍科夫姓氏的首字母,轉寫為英文為「GVG」)試生產了50挺,準備進入下一輪更為嚴酷的測試。

П.郭留諾夫

 

在之後的幾個月的多次對決中,14種樣槍中的大部分都被淘汰,最終進入決賽的只有GVG機槍以及捷格加廖夫在DS-39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DS-42機槍。

1943年3月29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正式向科夫羅夫機械廠派出驗收考察組。這些中央大員們將親自觀看兩種機槍的「表演」。值得一提的是,未來的蘇聯國防部長Д.烏斯季諾夫作為武器裝備人民委員會的委員,正是考察組的領導之一。

在隨後的測試中,GVG機槍的表現完全壓倒了DS-42。考察組在報告中提到:「郭留諾夫的機槍在精度上是對手的1.5倍,部件壽命也比捷格加廖夫的設計高得多,而且故障率極低。」之前有多挺GVG機槍被送到了莫斯科軍區和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步兵學校試用,同樣獲得了一致好評。

而在和外國機槍的對比測評中,GVG機槍同樣不怯場。此前,甚至有人悲觀地認為國產重機槍已無前途,直接仿製德國人的MG34機槍就好。這種方案竟然還被提上了日程,最終還是因為德制無緣底彈和蘇軍標準的7.62毫米凸緣底彈差別太大,仿製的改動過多才作罷的。GVG的出現終於證明了俄國機槍並不比敵人的差,讓在場的官員們眼前一亮。

當然,考察組的意見也只是參考,最終決定權仍然掌握在史達林手上。1943年4月7日,史達林在莫斯科召開了新式重機槍選型的會議,DS-42和GVG兩種樣槍的命運將在這裡被決定。

會議一開始,考察組向史達林匯報了測試結果,GVG機槍的表現十分優秀,建議列裝。但史達林看過報告後,對GVG並不怎麼放心:這個郭留諾夫是誰?怎麼以前連名字都沒聽過?他設計的武器能超過捷格加廖夫這樣的老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史達林還如同軍火商一樣向烏斯季諾夫「推銷」起了DS-42機槍:「德米特裡·費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的本名和父名),你不覺得DS機槍更好麼?我們需要一種更輕、可以靈活執行更多任務的重機槍,這個設計完全符合軍隊的要求。」

不過,面對鐵腕領袖,考察組的成員們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會議就這樣僵持住了。此時,史達林忽然想到,捷格加廖夫本人也來到了會場,便轉頭諮詢他的意見。一個設計師總不能說自己的作品不好吧?史達林這樣問,其實就是在為自己的主張尋找「彈藥」。

令人驚詫的是,捷格加廖夫站起來就直言:史達林同志,如果從紅軍和國家的利益考慮,我必須要承認,郭留諾夫同志的GVG機槍要更加優秀!

愣了半晌,史達林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他向捷格加廖夫伸出了手,讚賞有加地說道:「瓦西裡·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的本名和父名),感謝您的直率與真誠。」

新式機槍的選型工作總算塵埃落定,不過,軍方仍然對郭留諾夫的樣槍提出了修改意見。主要問題和史達林強調的類似:GVG機槍比捷格加廖夫的DS-42要重了不少。這個缺陷源自於GVG機槍的槍架——因為小組內部技術儲備不足,再加上趕時間,新槍仍然沿用了笨重的索科洛夫式輪式槍架。而DS-42使用的是則是一種高平兩用的輕量化輪式槍架。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捷格加廖夫爽快地答應把這種槍架讓給郭留諾夫,裝在GVG機槍上(新式槍架亦是捷格加廖夫和老搭檔加拉寧攜手研發的),問題就這樣迎刃而解了。

1943年5月14日,蘇聯國防委員會正式籤署命令,GVG機槍被重新定名為СΓ-43(「СΓ」轉寫為英文為「SG」)式中型機槍,即「郭留諾夫M1943中型機槍」,投入批量生產,該槍將逐漸取代馬克沁的位置,成為營級部隊的支援火力。

隨後,科夫羅夫廠開始了緊張的生產籌備工作。該廠進行了廣泛政治動員,掀起了新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在兩個半月內就完成了生產車間的建設,並調試好了一切設備。根據安排,郭留諾夫機槍的不同零件將在多個專門車間裡進行生產,然後送到巨大的1號廠房內進行總裝。

1943年10月,第一批郭留諾夫機槍被送往蘇軍,首先裝備了駐紮在莫斯科地區的部隊。捷格加廖夫作為工廠的負責人之一,同樣為郭留諾夫機槍的量產傾注了全力。他對郭留諾夫這位能打敗自己的後起之秀讚賞有加,還利用自己的聲望幫助郭留諾夫申請了國家級的史達林獎金。

1943年底,為了擴大郭留諾夫機槍的產能,蘇聯決定在茲拉託烏斯特機械廠開闢第二條生產線。作為設計師,郭留諾夫在科夫羅夫和茲拉託烏斯特兩地之間來回奔波,協調相關的工作,以幫助後者儘快地掌握生產工藝。他還經常下部隊,了解士兵們對新式機槍的反饋。

俄羅斯徹骨的嚴寒和繁重的工作嚴重損害了郭留諾夫的健康,他最終沒能見到自己的設計名揚世界。1943年12月,郭留諾夫因為積勞成疾,在科夫羅夫不幸病逝,年僅42歲。

操縱郭留諾夫機槍的蘇軍士兵。

 

使用郭留諾夫機槍的蘇聯突擊工兵,這類工兵身著迷彩服、專門的護甲,擁有更多自動武器和爆炸物,甚至配發了繳獲的德軍「鐵拳」,專門擔任攻堅拔點的任務,可謂軍中精銳。

 

 

本文摘選自《單兵裝備》全套1-8冊

專注於世界軍警裝備文化的MOOK讀物。
大量珍貴歷史照片與實物圖,打造全新的裝備類百科全書,
囊括各國獨具特色的單兵武器、服裝,是軍迷朋友和收藏家不可錯過的參考資料。

↓↓↓點擊原文連結快速購買

相關焦點

  • 輪架上的傳奇:郭留諾夫機槍
    衝鋒號吹響,戰士們吶喊著殺向敵陣,取得最終的勝利……除了電影中的情懷,郭留諾夫機槍在蘇聯步兵武器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幾十年來蘇/俄國重機槍研發經驗的集大成者,更在冥冥之中為紅軍扣響了通用機槍的大門。憑藉樸實耐用的特性,該槍還行銷多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回顧這個傳奇的故事。
  • 輪架上的傳奇:郭留諾夫機槍在衛國戰爭中的實戰表現
    不過,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對重機槍輕量化的追求催生了通用機槍,這種新概念兵器的誕生最終將傳統意義上的重機槍徹底淘汰了。顯然,通用機槍在火力持續性、威力上和重機槍相當,卻擺脫了重型槍架的桎梏,重量大減,並可在多種模式間靈活轉換,更加適應現代戰場的需求。 偉大衛國戰爭中的郭留諾夫機槍
  • 二戰時期!蘇聯火力超猛的高射機槍,堪稱低空戰機的噩夢
    DSHK德什卡12.7毫米機槍原本是蘇聯研發應用的高射防空機槍,在二戰中蘇軍就將其應用於平射在二戰蘇軍輕武器體系中還有兩款特殊的武器,就是DSHK德什卡12.7毫米高射機槍和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
  • 二戰時期蘇軍使用的高射機槍 環形對空瞄準具 專用槍架設計精良
    位於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歷史博物館發布了二戰時期蘇軍使用的高射機槍,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二戰中,蘇聯軍隊主要使用的是馬克沁機槍作為防空武器,為了防空射擊,特別設計和安裝了對空瞄準具。這挺機槍安裝了康達科夫(Kondakov)設計的對空瞄準具,這種瞄準具1928年開始列裝,在二戰中打滿全場。
  • 二戰蘇軍的火力支柱,120毫米重迫擊炮,德軍大量仿製使用
    二戰前的蘇軍就高度重視火炮部隊的建設,不僅身管火炮種類齊全,在迫擊炮方面也同樣豐富。這其中最受歡迎的是120毫米口徑迫擊炮,不僅蘇軍多個兵種使用,德軍繳獲後也稱讚有加,並進行了大量的仿製。二戰爆發初期,蘇軍手中裝備的是M1938式120毫米迫擊炮,也被稱為PM38。它由一個圓形的底座、身管、方向機結構以及觀瞄裝置組成,與常規炮相比僅僅是尺寸更大一些。另外它還有可拆卸的炮輪,方便汽車或者馬匹拖曳。
  • 二戰時蘇聯開始在坦克頂上裝防空機槍,這種配置有多大作用?
    坦克防空機槍空中打擊是地面部隊的頭號威脅,二戰時期對地攻擊機總計擊毀了數以萬計的坦克,為了應對威脅,可機動的自行防空炮開始普及,許多坦克也在頂部裝上了一挺防空機槍,那麼這挺毫無防護DShK重機槍DShK機槍是蘇軍在二戰時廣泛使用的機槍,即用於防空又用於地面作戰,口徑12.7毫米,使用彈鏈供彈,有效射程1000米,當發射穿甲彈時,在500米距離上可擊穿15毫米厚的鋼裝甲。
  • 蘇軍高炮師:誕生於1943年5月,擁有高炮64門以及64挺高射機槍
    二戰時,在殘酷的蘇德戰場上,蘇軍的對空作戰單位中,特別是成建制的高射炮兵師,才逐漸緩慢地誕生起來。當時,每個步兵師編制有1個高射炮營 ,在每個步兵團編有一個高射機槍連。師屬高炮營裝備8門M1939年式61-K型37mm和4 門M1931/M1938年式76.2mm高射炮,9挺DShK型12.7mm大口徑高射機槍和24挺4聯馬克沁7.92mm高射機槍。
  • ——蘇軍BT-7快速坦克
    更加令人拍案叫絕的是,BT-42在履帶被擊中損毀之後,竟仍然能夠憑藉負重輪繼續高速行駛,最終以寡敵眾,有力地牽制了敵方。BT-42能夠在戰場上如入無人之境地狂飆,緣於其使用了獨特的「克裡斯蒂」懸掛系統。而在二戰期間蘇軍裝甲兵的作戰序列當中中,有一種坦克也裝備了「克裡斯蒂」懸掛系統,與BT-42可謂系出同門。
  • 二戰時,德國的骷髏師有多猛?硬生生從150萬的蘇軍中殺出重圍
    01在二戰中,德國黨衛軍的第3「骷髏」師非常猛,在他們所參加的戰鬥中,最難忘和最有意義的就是德米揚斯克戰役,這場戰役雖然是讓他們減員過半,但是讓每一位士兵都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也正是這場戰爭,蘇軍見識到了德軍的可怕。1941年秋季,蘇聯方面派出了135個步兵師,總兵力達到了150萬,集合了約3000輛坦克和2500架作戰飛機,目標就是對德軍北集團軍進行合圍。
  • 真真假假的俄羅斯二戰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
    蘇軍嵌在戰壕內壁上的彈藥存放區,裡面存放著手榴彈和易碎的自製燃燒彈。□ 鋼盔蘇聯士兵二戰時期的SSh-40鋼盔。圖片資料來自鐵血社區-左右威衛。電影中蘇軍炮兵佩戴的SSh-40鋼盔。德軍士兵二戰時的M1940鋼盔。電影中戴著M1940鋼盔進攻的德軍。德軍的面罩是由於莫斯科郊外寒冷的天氣,禦寒而已。
  • 二戰骷髏師的逆天之戰:對戰一百五十萬蘇軍,最終卻逃出生天
    這就是二戰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役—— 德米揚斯克包圍戰。四個月的時間,德軍用四十輛坦克的代價換得蘇軍一百六十輛坦克,希特勒的所有黨衛軍悉數加入戰鬥。赫赫有名的第三黨衛軍骷髏師在此次戰役中損失近半數參戰人員。自此骷髏師便成為蘇軍最為忌憚的軍隊,甚至有傳聞說,出徵前線的蘇軍士兵每每聽到迎戰的是骷髏師便會提前寫好遺書,做好善後準備。
  • 二戰德軍機槍發展及戰術運用
    作輕機槍使用時,兩腳架固定在機槍槍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機槍使用時,機槍可安裝在輕型(鋁製)1943年式高射三腳架、1936 年式高射雙聯託架式槍座或摺疊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1934年式專用高射支柱上;理論射速為每分鐘800~900發,戰鬥射速可達每分鐘1000-1200發;展開兩腳架上射擊時,有效射程800米,安裝在三腳架上射擊時,有效射程1800米。
  • 二戰中,日軍為何偏偏不敢和美軍、蘇軍拼刺刀?
    白刃戰與其說是靠技術,不如說是靠氣勢,在這種刺刀見紅的時候,素質士氣更低的一方,會迅速崩潰,而被武士道精神從小培訓的二戰日本軍隊,在這方面是有優勢的。白刃戰對於軍隊的勇氣與士氣的要求更大,就好比甲午之戰,日軍形容當時的清軍就是只敢於在遠處放槍,因為白刃戰的心理壓力就更大。
  • 二戰德國「骷髏師」到底有多可怕?從150萬蘇軍包圍中撕開突破口
    二戰就孵化了這樣一群「野獸」,而個中佼佼者便是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德國「骷髏師」。骷髏師主要活躍在東線戰場,幾乎參加了二戰中絕大部分重大的會戰,如哈爾科夫戰役,庫爾斯克會戰,柏林戰役等,二戰中很多神話都是由他們創造。 1941年底,希特勒下達了攻佔莫斯科的「颱風行動」,但他錯誤估計了西伯利亞的嚴寒天氣和紅軍的抵抗,導致半途被卡,蘇聯趁機發起大反攻,德12萬軍隊被包圍在德米揚斯克,而蘇軍方面集結了將近150餘萬士兵圍攻。
  • 戰鬥民族教你咋放火:二戰蘇軍火焰噴射器的應用
    7月30日,這玩意又再次出現在了英軍在弗蘭德地區霍格陣地上,燒毀了4個機槍巢,,英軍共損失了三十一名軍官和七百五十一名士兵。霍格戰鬥結束後,火焰噴射器巨大的近距離殺傷力也第一次被寫進了作戰報告。雖然遠低於其他武器所製造的傷亡,但這種震撼對於前線士兵而言是不言而喻的。德軍在霍格取得了成功之後,更加重視火焰噴射器的作用。
  • 重型機槍防禦利器,防空機槍是這樣的,開一槍是什麼感覺!
    在二戰時期,重機槍的運用到達了一個頂峰,本來是一款不怎麼靈活的步兵支援武器,但卻在戰爭中表現出了多樣性,車載、機載、防空等功能被意義開發出來。二戰時蘇聯有一款防空機槍被廣泛使用,那就是DSHK機槍,這款機槍早在二戰開始之前的時候就開始在蘇聯服役了。
  • 二戰第聶伯河戰役,蘇軍2比1兵力強渡成功,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在前蘇聯二戰電影《解放》裡,專門用了較大篇幅講解《第聶伯河防線》的突破過程。發生於1943年8月到11月份的蘇德戰爭第聶伯河會戰,算得上是東線戰場上場面宏大和戰鬥激烈的戰役之一。之所以稱其為會戰,在整個蘇德戰爭中也就那麼兩次,一次是庫爾斯克坦克會戰,一次就是第聶伯河會戰。那麼,第聶伯河會戰是如何發生的?它對後續東線戰場會帶來哪些變化呢?
  • 二戰蘇軍衝鋒鎗小史
    波波沙、伏特加、娜塔莎,這是屬於蘇軍的獨特浪漫。軍迷圈子喜歡玩梗,而波波沙衝鋒鎗在蘇軍梗圈屬於鎮宅之寶,尤其到二戰後期,蘇軍甚至出現了衝鋒鎗連的編制。那麼衝鋒鎗是怎麼被蘇軍接受的,又是怎麼改進和壯大的?老堂主本期請來瘋狗大佬和你們聊!
  • 二戰骷髏師有多牛?被一百五十萬蘇軍包圍,硬是殺出一條血路
    這就是二戰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役—— 德米揚斯克包圍戰。四個月的時間,德軍用四十輛坦克的代價換得蘇軍一百六十輛坦克,希特勒的所有黨衛軍悉數加入戰鬥。赫赫有名的第三黨衛軍骷髏師在此次戰役中損失近半數參戰人員。自此骷髏師便成為蘇軍最為忌憚的軍隊,甚至有傳聞說,出徵前線的蘇軍士兵每每聽到迎戰的是骷髏師便會提前寫好遺書,做好善後準備。
  • 二戰明斯克戰役,蘇軍把防守打成進攻,築壘地區梯次防禦成為擺設
    本身這個決定也沒有太大毛病,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是蘇軍提前構築的堡壘地區,對阻止德軍進攻是有防禦效果的。但是,巴甫洛夫忽略了兩個問題。一方面,兵力上的差距。中央集團軍群是德軍進攻蘇聯三路大軍中最強的一支,除了第4、第9兩個集團軍外,還有第2、第3兩支裝甲集團,總兵力56個師、2個旅和1個航空隊,坦克1700輛,各種火炮3000門,以及910架作戰飛機。相比蘇軍,只有第3、第4、第10、第13四個集團軍44個師,雖然有第6、第11兩個機械化軍,但都配置在方面軍二線預備隊,在裝甲打擊力量方面處於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