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大師」諾蘭這次的新電影《信條》依然沒有讓人失望。
甚至,可以預見的是對這部影片的後續討論將完全呈現出白熱化的趨勢。原因只有一個——快節奏的推進和無處不在的細節鋪墊應接不暇,燒腦的時間線相互交錯,逆向場景的呈現有悖於慣性思維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
這一次,諾蘭將時間和空間兩者擰成了一股麻花擺在眼前,如此新奇有趣的設定,帶來的是視覺的盛宴也是給思維碰撞上點了一把火。
在一次採訪中,諾蘭提到:「影片處理了時間問題,是用不同方法講述了時間可以被操控這個主題。這並不是要給人們上物理課,也不是大範圍的穿越,而是提供了一種熵反轉的資料與素材。所以,穿越時間和我們是有關係的。」
對於還未看過影片的朋友,推薦你們先了解一下「熵增定律」和「祖父悖論」。前者是影片中對於空間的理解說明,後者是對於影片的時間線上呈現出來的理論基礎。
若前期有了這兩種物理方面的理論作為支撐,可以更好的了解影片中所提到的時空轉變的可行性,至少不會像我一樣一遍看電影一邊消化理論知識。當然,如果不是很理解具體的原理,只要跟著劇情走,接受了設定即可。
在呈現方式上,所謂的「逆時間」並非之前所有時空穿越電影那般普通,僅僅是未來的人回到了過去。在本片的設定上,「逆」真的是萬物皆反。當一個物體從存在於逆時間線時,扔對於它來說就是收,所以建起一顆子彈,需要用一個扔的動作。
影片中第一次讓人大呼驚奇的地方就是:在逆時空中,子彈是先有彈孔,而空膛射擊之後,子彈出現在彈夾裡。
「子彈從牆壁裡被吸出來彈回到一把槍裡,這個念頭至少存在我腦海裡超過20年了。」諾蘭導演的這個想法,是影片創作的原動力。這種逆時空的呈現遍布了影片的後半段,可以說非常之好看!仿佛一切都在倒放。
而如果是人進入了逆時空,則會看到一切與正常時空相反的舉動。在這個世界裡,鳥是倒著飛的,水是倒著流的,汽車是倒著跑的,人是倒著走的,因為摩擦力都是倒著的。以及爆炸不會產生灼熱而是冰凍等等。
在順思維的習慣性視覺享受中,逆向呈現讓我們看到另一個世界的樣子。特別是最後一場戲,正時空和逆時空兩者交織在一起,玩的場面極其宏大,爆炸呈現出一放一收的狀態,兩個小隊一正一反同時進發,不得不說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諾蘭的影片基本都是第一遍看大概劇情,之後二刷三刷去拼湊細節和捋清時間線。本片對於大眾影迷來說可能會有一些門檻,但如果不是特別在意時間線上的處理,整體故事很簡單流暢,相當硬核。
沒有過多的情感線,特工拯救世界的任務很直給。剩下的完成任務階段毫不拖拉,有一說一,非常乾脆。所以在節奏上也是非常讓人有爽感的。
但如果想真的走進諾蘭的世界,看到影片情節背後的設計和概念,以及對於時間空間的把控的巧思,那真的要二刷三刷去摳細節才能做到吃透每一個設定。
比如每一顆子彈都有它的位置和布局,都會是影響下一幕的重要提示,順時空中主人公留意到的小細節都是逆時空裡他們打的「補丁」。這兩者穿插在一起時很容易被忽略,但復盤的時候卻可以恍然大悟。
雖然說是比較硬核影片,但也有一部分關於情感關於對世界理解的看法。比如影片的名稱《信條》,這個詞語在影片中其實是作為一個組織的名稱出現的,它的接頭手勢是兩個手掌五指交叉,寓意時間線的相互交疊。但對於信條的這個詞的理解,應該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對於未來的希望。
而在未來,甚至可以說在當下,最大的武力值已經不再是熱兵器甚至原子彈或者核爆炸了。影片之中展現的跨時空作戰似乎已經成為新的武器。在這方面,電影做到了對未來的前瞻性,或者說未來真的掌握在能掌控時間的人的手上。
言而總之,諾蘭的新片《信條》在出奇出新方面非常大膽。如果想體驗這樣一場燒腦的視覺享受,也想前瞻一下未來的作戰方式,或者想考驗一下自己的「逆思維」,不可錯過。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