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夫妻老來伴,每位老人都希望在自己步入晚年的時候能夠有陪伴自己一生的伴侶相隨,但現實生活中卻已經有不少的老人在面對喪偶的痛苦,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幫助喪偶老人走出心理陰霾呢?
一、喪偶老人的心理
當相濡以沫幾十個年頭,夫婦二人正準備攜手安度晚年之時,如果一方先行離世,必定會給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創傷和沉重打擊,有人甚至會因此喪失生活下去的勇氣。但是,幾十年的相濡以沫,總有一個人要先走,曾經的相伴,現在卻少了一個人,喪偶是老人難以言說的痛,那麼,我們該如何緩解老人喪偶之痛?
通常情況下,喪偶老人的心理世界大都會經歷四個階段。
1、承認階段
很多老年人在得知老伴亡故的消息後,都會表現得麻木不仁,呆若木雞。這種麻木不仁並不意味情感淡漠,而是情感休克的表現。麻木不仁可以看做是對噩耗的排斥,也是對自己無力駕馭的強烈情感的制服。這個階段可能持續幾個小時至一星期。
2、自責階段
與老伴做了最後的告別之後,總會覺得對不起逝者:為什麼過去總對他(她)發脾氣?為什麼沒有早點讓他(她)去醫院檢查?甚至認為自己要對老伴的離世負有責任。茶不思飯不想,精神萎靡恍惚,偶爾還有一些失常的舉動。
3、懷念階段
自責過後,生者往往會陷入對逝者深深的回憶和思念階段。經常在頭腦中出現老伴的身影,想起兩個人一起經歷過的各種往事,感嘆自己失去對方後有多麼悽涼和孤獨。
4、恢復階段
在親友的關懷和幫助下,生者最終會意識到「生老病死是無法抗拒的自然法則」,並用理智戰勝情感,身心漸漸恢復常態,重新開始正常生活。
二、如何緩解喪偶之痛
1、轉移注意力
經常看到老伴的遺物,睹物恩人,會不斷地強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遺物暫時收起來,將注意力轉移到現實和未來的生活中。
2、尋找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離開以後,原來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變,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獨寂寞之中。因此,喪偶老人要積極地調整生活方式,培養興趣愛好,老有所樂,減少對舊生活的眷戀。
3、正確對待喪偶的現實
應該認識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失去了朝夕相處、休戚與共的老伴的確是一件讓人痛心的事情,但是這又是無法避免的現實,要儘快地調整好心態,多保重身體,好好地生活下去。相信這也是老伴兒的心願。
4、心理轉移
當老人喪偶後,情緒極度悲傷時,可以選擇大哭一場,也可以向別人傾訴,以便發洩心理上的消極情緒。倘若把憂傷深深地藏在心裡,獨自一個人冥思苦想,只會強化心理壓抑,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身心疾病。
5、心理補償
老人喪偶後,情緒極度悲傷時,可以看看配偶的照片,撫摸配偶所用過的東西,從而會回憶起夫妻以前相處時的美好時光,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心理得到補償,然而,積極的心理補償莫過於選擇理想的新伴侶,這樣可以在生理上和心埋上都得到新的平衡,從而開拓新的生活。
6、心理升華
老人喪偶後為了減輕憂傷,最好把心理活動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這樣,對於個人和社會也是有利的。
作為子女,我們要知道此時父親或母親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關懷,只有我們的關懷才能讓他(她)儘早走出痛苦,和我們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面對喪偶的老人,最應該積極努力地幫老人走出心理陰霾的人就是子女。不管我們多忙碌我們都不應該忽視老人所面臨的心理痛苦和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