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閱讀指南:
近年來,《紀實72小時》《三日為期》《此時此刻》《可以跟你回家嗎》等社會觀察紀錄片大行其道,這些紀錄片沒有劇本,沒有預設的拍攝對象,在完全隨機的情況下完成拍攝,他們看似很佛教徒,但卻俘獲了大批觀眾的心,成為紀錄片行業的一股清水猛獸,並獲得雙豐收的收視率和口碑。
拍攝過程充滿了未知,營造出一種深入人心的現實感
按照慣例,拍攝紀錄片前,要對拍攝環境和人物進行全面調查,理清故事脈絡,做到拍攝時胸有成竹,可以說,一部紀錄片是在拍攝前拍攝的。然而近年來,社會觀察紀錄片並沒有遵循常規,例如,在《紀實72小時》中,每集決定了連續72小時的拍攝地點,主人公和故事是完全未知的,在時間裡的72小時裡誰會出現,他有什麼樣的故事,導演能否挖掘出精彩的故事……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正是此類紀錄片的魅力所在。
紀錄片《可以跟你回家嗎》節目組在街上接受採訪
這些社會觀察紀錄片通常限制在25分鐘左右,每個人物故事大約5分鐘,通過短小精悍的故事串聯,他們可以開始各種各樣的生活。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這些紀錄片會在某些方面增加難度,這也是觀點——一是固定空間,施加時間壓力,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故事搜尋」。
比如《紀實72小時》《三日為期》《此時此刻》等紀錄片需要在72小時內完成對社會的一瞥;另一種是增加進入某個空間的難度,這就需要在這個特定的空間拍攝,比如《我可以跟你回家嗎》,這一系列紀錄片需要進入拍攝對象的家中進行採訪和拍攝,難度可想而知。這種紀錄片不追求戲劇化,而是呈現生活的流動,給觀眾帶來了新鮮感。
NHK紀錄片《紀實72小時》
實際上,這個節目模型的靈感來自日本紀錄片《紀實72小時》,之前,節目模型在中國的本地化是成功。這種操作方式給人一種「弱水三千隨意取一瓢飲」的感覺,表面操作似乎很容易,而且是一種非常鬆散的工作模式,然而拍攝時間非常緊張,大量的個人需要拍照,實際上,這種操作模式帶來了更多的工作量。觀察性紀錄片通過無數的個體呈現生活狀態,描述社會現狀。這種模式的一個明顯優勢是,他建立了一種更符合觀眾心理感受的現實感。
用平民敘事視角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在傳統媒體時代,好看的紀錄片一般有兩條規則:一是關注那些不平凡,表現遠離煙火的人如何生活;另一條是關於普通人,不普通並從兩者的對比中產生戲劇性的張力。不管是什麼,他都有一定的新穎性。
然而近年來,社會觀察紀錄片卻恰恰相反,他們把注意力轉向普通人,放棄了俯視眾生的精英視角,而是採用平易近人的平民視角。所謂民粹主義,就是以普通人為拍攝對象,從普通人的審美趣味中選擇貼近生活、貼近人的素材,講述他們溫暖或寧靜的日常生活,忠實客觀地呈現自己的生活。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過去,中國紀錄片善於宏大敘事,從精英主義的視角審視歷史文化,無形中拉長了與觀眾的距離。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度成為一部現象紀錄片,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其平民化的敘事視角,這部紀錄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紀錄片向平民敘事的轉變。
紀錄片《三日為期》中的青少年獨自騎車
在《紀實72小時》中,為償還父親債務而工作的酒保,在《三日為期》中獨自騎車的倔強少年,以及《紀實72小時》中……為二胎而在《紀實72小時》中,他們是時代車輪上模糊的「沉默的大多數」,但在觀察紀錄片中,他們是故事的主角。
從拍攝技巧上看,這些觀察性紀錄片採用了真實電影的方法,真實電影並不滿足於記錄生活的表面真實,而是通過介入拍攝對象(一般是採訪),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獲得心理真實。這種方法無疑適用於觀察文獻的主題,水平視角消除了觀眾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藉助真實電影的方法與觀眾形成深度情感共鳴,這是這類紀錄片成功的重要原因。
關注社會問題,「點面結合」,治癒焦慮和孤獨
紀錄片作為一種大眾傳媒,承擔著「議程設置」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將一些公眾廣泛關注的話題納入傳播內容,以激發公眾的思考。《紀實72小時》、《三日為期》、《可以跟你回家嗎》中的「老年漂」、《可以跟你回家嗎》中的「老年漂」和《可以跟你回家嗎》中的「老年漂」和老年剩女是社會熱點問題,自然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紀錄片《此時此刻》中海鮮店的老闆,因為想念孩子而流淚
在當今網際網路盛行的社會,許多在視頻網站上分享生活的博主往往擁有數百萬粉絲,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即受眾的口味發生了變化,年輕一代的網民構成了受眾的主體,而普通人的生活並沒有那麼多衝突,之前的敘事策略在年輕一代受眾中無效,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故事變得更加流行。
這種類型的紀錄片傾向於採用「點面結合」的創作方法,所謂「點面結合」是指近年來的觀察型紀錄片,他不局限於展現個人故事,也能呈現當下社會的全景,這就像欣賞一幅畫一樣,不僅要讓觀眾看到精彩的部分,還要看到整個畫面的全貌。
觀察紀錄片的目的是通過對活著的個體的深入觀察,完成對當下時代的記錄,與之前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敘事策略相比,「點面結合」使觀眾更容易接受並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
搜尋引擎充斥著「27歲的你現在月薪多少了」、「30歲的你混得怎樣了」等問題,這引起了很多人的焦慮,我們想知道我們周圍的人是如何生活,我們真的被時代拋棄了嗎?生活在都市中,我們越來越自我封閉,向人們敞開心扉是很困難的,焦慮和孤獨如影隨形侵蝕著我們的心。
紀錄片《可以跟你回家嗎》中樂觀堅強的女孩
在這些觀察性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即使生活不盡如人意的人,他們仍然是積極的,我們並不孤單。
很多《可以跟你回家嗎》她樂觀的態度是積極的。在《此時此刻》中的海鮮店的老闆失去控制,在鏡頭前哭泣,因為想念他的孩子,一定引起了很多觀眾的同情。當《紀實72小時》中的佛教中年男子談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時,一定有很多觀眾忍不住哭了。
觀察紀錄片中每一個平凡人物的故事並不那麼精彩,但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獲得一種心理認同感,觀眾可以做心理疏導和情感治療。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觀察性紀錄片是為我們這個時代保留影像,讓觀眾在平凡人物的故事中獲得情感共鳴,平民化的敘事視角縮短了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未知的拍攝過程和創造的現實感符合觀眾的審美習慣。
另一方面,觀察性紀錄片深入生活洪流,充分發揮議程設置和情感慰藉的功能,他是當下崇尚娛樂的媒體環境中的一道亮色,「得觀眾心者得天下」,從這個意義上說,觀察性紀錄片可以為影視節目的製作提供一個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