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學詩,這原本應是她的日常

2021-01-10 少讀紅樓

香菱原名甄英蓮,是姑蘇名士甄士隱的獨女,三歲時被人販子拐去,從此開始了不幸的人生。

剛剛長成的香菱,被黑心的人販子同時賣給兩家,引發一樁命案。而呆霸王薛蟠貪圖美貌,搶了香菱,與母親、妹妹等一大家子浩浩蕩蕩投奔賈府而來。

香菱的外表是極令人驚豔的,要不薛蟠也不會一定要弄她到手,而初來時,周瑞家的還特意問她家鄉父母之類的話,連賈璉這個風月慣手都稱她標緻。香菱的美,有些秦可卿的品格,生得嫋娜風流,不是庸脂俗粉。

而香菱的性格,並沒有太大的特點。也許是早年被人販子打罵虐待,她也是逆來順受,從不反抗,在別人看來她就是呆呆的。認命,也許早已烙入了她的心底。家鄉父母,從前的事記不記得又能如何呢?

她生得溫柔恬靜,楚楚動人,連薛姨媽都看不過,覺得自己兒子是玷汙了人家姑娘,因此特地擺了酒席,是過了明路的妾室。對於一個身份來歷都模糊的女孩來說,這也算是莫大的榮耀了。

但薛蟠本是個喜新厭舊的,沒多久,天仙般的香菱也被看得馬棚風般的了,而他更是不改吃喝嫖賭的紈絝習性,屢屢生事。

作為一個失去新鮮感的妾室,香菱倍受冷落,她也並不抱怨或委屈,只是本份的過著日子。她雖然受盡苦難,卻不改骨子裡生來的清高和淡然,不會討好獻媚,更不會像秋桐或趙姨娘那樣的妾室,為了生計和情愛施展本領,千方百計地為自己爭取。貌似男人都更喜歡潑辣野性的女子,如後來的夏金桂和寶蟾。

如果不是因為薛蟠闖了禍,挨了打,遠走他鄉,香菱有機會進入大觀園,更學了寫詩,她的人生,又怎麼會擁有這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自在呢?

香菱,幾乎是世間最悽慘的角色了。本是千金小姐,卻前事盡忘,被販子折磨多年,後又淪為一個小妾。無父無母,無愛無歡,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這樣的人生,有何樂趣可言?好在香菱不是個心思敏感的,否則,每每午夜夢回,不知多少次淚水浸溼枕巾。變得麻木,也許生存下來,最好的自我保護方式。

薛蟠走後,寶釵將香菱帶進了大觀園。這一來,香菱可就自由得多了,可以隨意走動,也能和其他姊妹來往交流。她首先去了瀟湘館,黛玉見是香菱,也歡喜得很。香菱找黛玉做什麼?她笑著說出想要學做詩的心願,想多向黛玉請教。

這一席話雖是閒話,卻可以看出,也在香菱心中放了好些時候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願望,有人爭寵,有人逐利,有人貪圖玩耍,而浮萍一般的香菱,她心心念念的,卻是讀書學詩。作為一個姨娘,她的這個想法很別致,也許來自於生來的書卷氣息,也許是因為見到了大觀園裡的女孩們舞文弄墨,也受到了感染。

香菱其實是聰明的。她一開始就選擇將心事告訴黛玉。她明白,寶釵雖有才,但其更信奉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覺得那些不是正經事。而黛玉不一樣,黛玉愛詩愛到了骨子裡,寫詩對她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從這一點來說,她們屬於一類人。

果然,黛玉爽快答應,做香菱的老師,並且開始為她講解,說不過是起承轉合之類。香菱笑道,怪道自己常弄一本舊詩偷看,看得似懂非懂的。

原來,香菱不僅一直有這個想法,她還這樣做了,不知從哪裡找來一本舊詩,得空了便看。她沒有書房,也沒有學詩的條件,可是骨子裡的熱愛,讓她想方設法地接近,這樣的執著,也是一種她唯一的痴了。被拐後的顛沛流離,並沒有切斷她的精神之源。是什麼花,終究會開出什麼花。

大觀園裡,雖是人人會寫詩,但真正愛詩的,除了黛玉,第二怕就是香菱了。

得到黛玉親自指點的香菱,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不僅認真聽,更是嚴格執行。拿著黛玉給她的詩,在燈下一首一首地讀起來。連寶釵催她睡覺,都顧不上了。

如此的勤奮,自然進步飛速。沒多久,就能說出詩裡的意境,並且開始作詩,弄得茶飯無心,坐臥不定。寶釵見了,說香菱本來呆頭呆腦的,如此更呆了。寶釵哪裡懂得,香菱沉浸其中的樂趣!而除了這為數不多的樂趣,香菱的人生,可還有什麼是能自主的?

為了作一首關於月亮的詩,香菱絞盡腦汁,煞費心思,先作了一首,未得到認可。她更加投入了進去,連房都不回,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上摳土,來往的人都詫異。

香菱學詩,就像走火入魔了一般,苦苦覓佳句。這在別人眼裡,覺得太不可思議了。他們不理解這樣的行為,這樣煞有介事地學詩,有什麼用呢?便是大家小姐,也不過認得兩個字就可以了。而香菱卻趁著薛蟠遠走他鄉,完全換了一種生活。

真正理解香菱的,除了黛玉,也就是寶玉了。他笑道:「這正是『人傑地靈』,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情性的。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這麼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可見天地至公。」寶玉的話,是讚美香菱的靈氣,發自內心地為她感到高興。而香菱的苦命,可有誰細思過?連她自己,都喪失了那種能力。

香菱接連兩首詩都被指出不足,她更沒日沒夜牽掛著此事。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竟在夢中得了八句。眾人都贊不錯,還說可以入社了。香菱還不信,怕別人哄自己,還只管問黛玉寶釵等。

開心學詩的香菱,得到了真正的快樂,也有了成就感。這也是她人生中最開心的一段時光,大觀園也成了她暫時的桃花源。縱然命運不能自主,但詩書卻儼然成了她的精神食糧。

每每看到這裡,既佩服香菱勤奮致學,終有所成,又十分心酸。這原本應是香菱的日常啊!她的生命,本應該充滿詩情畫意,而不是一波又一波的磨難!

香菱出自大戶甄家,父親甄士隱是清高飽學之士,不追求功名利祿,生活的內容就是觀花修竹,酌酒吟詩,是神仙一流人品。其妻封氏,情性賢淑,深明禮義。假如香菱未被拐賣,還是甄英蓮,承歡父母膝下,該是多好!

她應該也會像黛玉一樣,受書香世家的影響,寫得一手好詩,凡事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她應該也如賈府三春一樣,生活裡充滿琴棋書畫的藝術氣息,無論是想寫詩,還是學別的,愛女深切的士隱夫婦一定都會儘量滿足。

命運無意中的玩笑,讓香菱的人生面目全非了。她只能是一個沒有自我,沒有前途的妾室。然而相較於學詩的痴與執著,香菱對於現實,人性的鈍感,又讓人心疼。她始終有著一股天真氣息,把人性想得太好。

在這一點上,她和甄士隱倒也是十足相似。甄士隱資助出了白眼狼賈雨村,而香菱在薛蟠將娶妻時,居然還心中盼望,自以為又多了一個寫詩之人,可以加入她們了。連寶玉都為她擔憂,她卻覺得寶玉不自重。真是讓人無奈。

香菱這樣的恬淡純真,可惜沒有永遠的大觀園來庇護她。跟黛玉學詩的日子,是她最大的快樂,卻也是最後的快樂。那些詩書,也許是唯一能將她遙遠身世連接起來的事物,也許她還模糊記得,幼年懵懂時,父親依稀念過的詩句,在她的潛意識中,是說不出的親切溫暖。

青春正好的香菱,沒有愛情,沒有明天和過去。更可怕的是,悍婦夏金桂的到來,很快令她受盡折磨,再無寧日。

香菱,如花一般美好,被夏金桂主僕迫害,被薛蟠暴打,甚至差點被薛姨媽再次發賣。無論別人如何傷害她,她只能哭泣傷心,在薛姨媽說出那樣的話後,更如驚弓之鳥,如大限將至,不顧一切痛哭哀求。如果不是寶釵求情,可能她又會落入販子之手,再次經歷被出售,被踐踏的噩夢。

而她再也禁不住命運的無情摧折,悲傷憂懼,身體也垮了的她,不久就香消玉殞,如秋日菱花,屢遭風霜,散盡了最後一縷清香,枯死他鄉。

最後陪伴她的,有什麼呢?她最後想起來的,是那些帶給她快樂時光的詩,還是早已記不得的父母?閉上眼睛,世界就徹底黑了下來,而她的人生,早已沒了光明。

作者:阿五,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相關焦點

  • 香菱為什麼學詩
    精華欲掩料應難——談香菱為什麼學詩香菱,對於整部《紅樓夢》來說,似乎算不上什麼重要人物。她拜黛玉為師,幾經失敗,終於成功,夢中得句,寫出了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的精彩詩句,贏得眾人讚賞,被補為「海棠詩社」的社員。這樣一個情節的設計到底有什麼用意,是不是有些突兀了?這個香菱,她此前在榮國府的表現都很尋常,不過就是送送東西倒倒茶什麼的,憨而呆的性情,怎麼突然跟文學扯上了關係?
  • 香菱大觀園學詩,該是她生命中最美的時光吧?
    香菱是個很清純可愛的女孩子,雖然寶釵不肯教她學詩,但她一點也不生氣,聽從薛寶釵的話,挨家挨戶的與長輩們、姊妹們打了招呼,最後來到了林黛玉的瀟湘館。香菱知道林黛玉非比尋常,具有一流詩才,況且黛玉見到她住進來也非常歡喜,香菱便笑著對黛玉說,我這一進來,也得了空,好歹教我作詩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想跟我學作詩,得拜我為師。香菱非常高興的應允了。
  • 香菱學詩:香菱生活中唯一的美好回憶,悲情結局中的一點紅
    我們高中的時候學習這一節的時候,大多覺得這一節算是《紅樓夢》中比較無聊的一節,都是黛玉教給香菱學詩,然後香菱讀完黛玉推薦的詩集,在黛玉的指點下詩文一次比一次出色。但是細究起來,香菱學詩和其悲劇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了。
  • 回憶錄:香菱學詩後有感
    讀香菱學詩後,很為香菱的學詩精神所感染。如果香菱幼時沒有遭遇拐賣,那她將是能與元迎探惜春等風流人物比肩的人物。真是太可惜了。這也給我們一個提醒:拐子從古至今都有,在熱鬧的地方,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孩子。香菱進大觀園後,拜黛玉為師學詩。
  • 痴香菱學詩的時候,林黛玉堅決不讓香菱學陸遊,這有什麼原因
    痴香菱學詩的時候,林黛玉堅決不讓香菱學陸遊,這有什麼原因大家都知道,香菱原本不是一個丫鬟,是甄士隱的女兒,一個真正的千金小姐,但是偏偏人就像名字一樣的可憐,從小就被拐走,還只能給薛蟠那樣一個人做妾,後來還遇見了夏金桂那樣一個厲害的女主人,最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但是其實香菱還是有過開心的時光
  • 說說紅樓夢裡,香菱為何要學詩
    香菱香菱原名甄英蓮,其經歷「真應憐」,本小康之家獨生女,卻在四歲元宵節時,被僕人霍啟(「禍起」)丟失,拐子對其非打即罵。紅樓夢是女兒讚歌,又是葬歌,這其中以寶釵黛玉為首,其是寶釵嫂子,寶釵對她也充滿憐憫,不僅帶她同住蘅蕪苑,還在夏金桂撒潑薛姨媽氣急賣香菱時,主動提出要香菱做自己丫環。黛玉是「千紅一哭」「萬豔同悲」代表性人物,兩人還是蘇州老鄉,「根並荷花一莖香」,菱角始終伴隨著荷花。
  • 《紅樓夢》香菱學詩,遠方是詩,回憶也是詩
    說起《紅樓夢》裡香菱學詩,眼前便跳出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香菱是紅樓夢第一回出場的女孩,也是個苦命女孩。她五歲時被人販子拐走,受盡了拐子打罵威脅。「葫蘆案」一回,門子說,她本是拐子打怕了的,只說那拐子就是她親爹。那拐子為了多賺點銀子,竟將香菱連賣兩家,薛蟠為此打死了馮淵,香菱落到「呆霸王」薛蟠這裡,成了薛蟠的侍妾。
  • 細節之中見人品:香菱學詩,林黛玉傾力教學,薛寶釵卻嘲諷破壞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此處寶釵並沒有明確拒絕香菱學詩的要求,但香菱已然心領神會,她此後並沒有繼續找寶釵當老師,而是轉而去了瀟湘館,去找了林黛玉,而黛玉的態度則和寶釵完全不同,且看原文:且說香菱見過眾人之後,吃過晚飯,寶釵等都往賈母處去了,自己便往瀟湘館中來。此時黛玉已好了大半,見香菱也進園來住,自是歡喜。香菱因笑道:「我這一進來了,也得了空兒,好歹教給我作詩,就是我的造化了。」
  • 香菱學詩,為何不問寶釵,而捨近求遠勞煩林黛玉?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走了一條捨近求遠的拜師之路。她身邊關係最為密切的薛寶釵,寫詩就是一把好手。這和她知曉畫畫門道、精於生意之道一樣,僅僅是一門技藝而已。同樣擅長寫詩,但林黛玉將詩歌視為重要的精神寄託,薛寶釵將詩歌貶為不入流的「興趣玩意兒」。香菱想學詩,自然更願意尋求林黛玉的幫助。
  • 向香菱學詩,先讀詩數百
    所謂「措辭不雅」,就是用語俗熟,如用「玉鏡」「冰盤」寫月這類陳詞濫調。再次,神思侷促。林老師簡捷地指出她癥結所在——「皆因你看的詩少(不算香菱往日讀的,單按林黛玉開的書目來計,香菱至少讀了三百多首絕妙的唐詩。即便如此,林黛玉仍嫌香菱閱讀量太少!),被它縛住了。」
  • 同樣誇獎香菱學詩,薛寶釵和賈寶玉的重點,完全跑向兩個極端
    她甚至在那對她「無用」的詩歌之中,找到了莫大的快樂和昂揚的價值感。日夜痴心學詩,苦思冥想、幾乎瘋魔。賈寶玉感慨,都可惜她這樣一個人卻俗了,如今這番學詩可見「天地致公」(沒有浪費才女)。當時薛寶釵如何回答呢?
  • 和尚品紅樓:香菱為何學詩,嚮往大觀園,紅樓夢中誰最有詩人氣質
    香菱是《紅樓夢》中命運最悲苦的人物之一。她自四五歲就被拐子拐走,禁錮了數年之後本要嫁給應天府的公子馮淵,卻又被薛蟠恃強奪去,成了薛蟠的小妾。按照香菱的脾性,即便薛蟠粗魯無文,心性浮萍,想來香菱也會盡心侍奉薛蟠,終老一生。但是薛蟠後來娶了一個嫉妒心極強的夏金桂,香菱的命運也就更加悲慘起來。所謂「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 《天真派:紅樓夢之桃花詩社》香菱學詩
    這部桃花詩社講了香菱的悲劇,但是同時也在講香菱努力追求自己嚮往的生活的精神。雖然小時候被拐走,但是有幸遇到薛姨媽和薛寶釵這等好人,可以保證溫飽。然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薛寶釵讓她和她進入園子居住,香菱趁機讓寶釵教他作詩,可見香菱早就對作詩嚮往已久。
  • 薛寶釵為何不肯教香菱學詩?她對黛玉和湘雲說出了原因
    香菱是《紅樓夢》中最苦命的女子。從三四歲時被拐子拐走,她幾乎就沒有過一天好日子。被拐子打罵,被薛蟠收房,被夏金桂折磨,直到「致使香魂返故鄉」。不幸的香菱,人生中也有一段難得的、短暫的幸福時光。那就是她在大觀園中,跟著黛玉學詩的時光。
  • 《紅樓夢》|跟黛玉學詩是香菱的幸福時光嗎?不,她的幸福來自與薛蟠的恩愛
    作為紅樓中「有命無運」的代表,香菱短暫的人生有過兩次大起大落。而且,這兩次大起大落,都不是她自己造成的,都是命運送給她的,所以她是「真應憐」。第一次大起,就是投胎投得好,生在望族,還是家中獨女,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
  • 香菱:本應是富家小姐,卻命運悽慘坎坷,作者借她想預示什麼?
    香菱是《紅樓夢》裡的一個人物,她原本是甄士隱的女兒,喚名英蓮,諧音就是應憐。作者借和尚之口給了她「有命無運,累計爹娘之物」幾個字的評語。而她的身世,也是紅樓夢裡最可憐的。可是她又,勤奮努力,雖然從小就被拐子抱走,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她的內心卻是渴望受教育,渴望知識的。她的命運經歷了許多的波折,就像隨著命運飄來飄去無從落腳的花瓣,真真是讓人「應憐」。可為什麼香菱有如此悽慘的命運?她又經歷了什麼樣的變故?作者借她到底想預示什麼?
  • 香菱:一個悲情女子
    原本,她也是個富貴人家的小姐,也有著幸福安穩的人生。誰知,上天仿佛在捉弄她似的,使她的命運來個360度大旋轉。從高高在上的千金小姐變成了任人驅使的丫鬟,甚至淪為「呆霸王」的小妾。真是可憐她這麼個人了。果真映了她的那個不吉祥的名字甄英蓮——真應憐,她的人生遭遇值得憐惜,她的一切都是值得憐惜的。她幼年時,或許有那麼一段快樂美好的時光,與自己的親生父母在一起是無憂無慮的。
  • 「香菱模樣兒好還是末則」
    後四十回香菱、平兒與賈璉、薛蟠之間或許會有故事?——雲臺客按)       再看「模樣好還是末則」。       這得從香菱學詩說起。「香菱學詩」,是社會各界對其評價的又一層境界。「模樣兒好」是父母給的,「模樣好竟是末則」則是自己修來的。通過曹雪芹神來之筆不惜紙墨大段集中描寫,一個愛好詩歌、崇尚高雅的女子——香菱刻苦學詩的形態躍然紙上。
  • 【紅樓札記】曹雪芹塑造香菱的目的是什麼,香菱最終的結局應該是怎樣的
    再者,香菱學詩一節,若不是曹雪芹有意讓那個挨了打的薛大傻子離家出走,她怎麼有機會隨寶釵進大觀園學詩,一展完美的個人魅力與超凡脫俗的才華呢?薛蟠一怒之下打死馮淵,她竟然聽之任之地隨從了一個無惡不作的殺人兇手,後來竟然心甘情願正式納了妾,並且無怨無悔地廝守度日。有一次薛蟠在外尋花問柳被人打得半死,竟然哭得眼晴都腫了。
  • 《紅樓夢》中,如何看待呆香菱的一生?
    她永遠願意以最大的善意看待每一個人,無論是被拐子拐賣、被薛蟠毒打、被夏金桂陷害,她都不曾心生怨憤,默默承受。或許有人認為太過聖母,軟弱可欺,可這正是她最難能可貴的一面。甄家,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家庭。三歲之前的每一天,對後來的香菱來說都是魂牽夢縈的單純和美好。好景不長,原本象徵著團圓的元宵節,卻成為甄氏一家人終生的傷痛和夢魘。英蓮在燈會上被拐子帶走,甄士隱夫妻苦尋不著,一個痛極出家,一個哀極伶仃,好好的家庭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