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幾天起九呀」「今朝是三九第一天」「過一個禮拜出九了」諸如此類與數九相關的話,冬至後的崇明島上時有所聞。
二十四個節氣中冬至的到來,標誌著進入數九天。祖上把從冬至那天開始的八十一天,分為九個時段,每個時段九天,按次序定名為頭九、二九、三九……九九。過完天寒地凍八十一天出九,已是江南風送暖,霹靂醒蛇蟲的驚蟄了。
數九在崇明,是流傳既久的習俗,以「九九歌」的傳唱最為廣泛。
「九九歌」全稱「九九消寒歌」,唱的是從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寒暖轉換。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南北寒暖的時間、程度不一,各地「九九歌」的內容不盡相同。浮懸在長江口的崇明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變化,生成了自己的版本:
頭九二九,相見勿出手。
三九二十七,梧桐樹吹勒畢直。
四九中心臘,河裡凍煞老綿鴨。
五九臘中心,凍斷鼻梁筋。
六九五十四,泥裡出蘆剌。
七九六十三,布襖兩頭搭。
八九七十二,黃狗尋蔭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新生代或許不甚明白全部意思,略作註解。
勿出手,是說因怕冷兩手交叉伸在袖筒裡保暖,崇明俗話「鑲籠囥」。
出蘆剌,指蘆葦尖芽從爛泥裡鑽出來。
布襖兩頭搭,說的是天氣暖和了,棉衣只在早晚派用場。
犁耙一齊出,謂大地回春,農夫農婦扛著各式農具下田耕作。
可知「九九歌」兼有指導生話、生產的效用。
這是崇明先祖集體智慧的結晶。星移鬥轉千餘年間,用心記錄著九九期間的寒暖變化規律、物候現象,以及自身的感受與表現行為,不斷積累、提煉、完善,形成了崇明版「九九歌」。
崇明版「九九歌」通篇俚語民謠,明白如話,生動有趣,一句一個熟悉的場景浮現,還引用了小九九歌訣,上下句合轍壓韻,琅琅上口。
舊時崇明鮮見月份牌,一個宅上也難覓一本,同胞們通過數九九,推算著從初寒到嚴寒到寒消春來的日子。又崇明的冬天是溼冷,寒氣侵肌剌骨,特別難受,於是以數九九為消遣,感覺時日「易得過」了。也因此「九九歌」常掛在各式人等嘴邊,識字的「趁口而攤」背誦如流,鬥大字不識半升的也能來兩句,小囡無師自通,跟著大人依依呀呀,引來陣陣歡笑聲。男女老少唱九九,成了東海瀛洲農家一樂!
隨著日曆與天氣預報的普及,「九九歌」漸漸淡出了人們視線。然而,她那濃鬱的民俗文化芬芳長在,其由來、形成、表達形式、實用意義,吸引著時人的關注與興趣。中老年朋友熟知「九九歌」的大有人在,吃喜酒吃期過圓子閒話起「九九歌」時,每每接龍般順利續成。「起九了,當心傷風」「三九四九裡最冷,衣裳著著暖」「出九了,去鄉下小菜地裡松鬆土」……「九九歌」裡的經驗之談,仍在被傳承、運用。
作者:陸茂清
編輯:陸海華
交一個工作生活的幫手,開一扇了解崇明的窗口,多一條喜歡小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