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島「千」花齊放,美不勝收

2020-12-25 CM紫竹園

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定於2021年在崇明島舉辦的第十屆花博會已經進入到建設的最後衝刺階段。

根據最新對第十屆花博會的報告中介紹,花卉組已完成花卉品種及景觀小樣實驗,灰灰種苗及成品儲備、下木華中撒播施工、花境提升景點樣板施工以及花博溫室建設等重要任務。

而且,花卉組通過2500多個花卉品種的試種,已篩選出彩葉芋、紅掌、繡球、樹樁月季、芍藥等合適的花卉品種1000餘個,並通過定植時間、摘心次數、光周期、休眠處理、修剪時間等多項技術,可確保精準實現花博會期間花開滿園的效果。

截至目前已經儲備樹樁月季、繡球等各類精品花卉900餘萬盆,累計平整土地95.7萬平方米;完成下木區27萬平方米秋播花卉播種工作。

除此之外,在花博會的花卉儲備方面,智能溫室蔭棚區已全面啟動。而且,為了提升花博園區景觀效果,在原有98個花卉景點基礎上,建設方還增加了200餘個花境,花境面積由原先的1.4萬平方米增加到了5.8萬餘平方米。

根據計劃安排,花卉組將在下階段全力推進園區的花卉施工種植,在春節前完成主要花灌木、宿根花卉等的施工,在4月中旬前完成草坪、觀賞草、花境等施工,5月10日前全面完成精品區觀賞花卉的布置以及花雕、花箱、植物牆等製作施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2021年5月份恰逢春季,屆時,在崇明島上,百花爭豔,芬芳馥鬱。

明年花博會預計將有300萬人次的參與遊覽,屆時也將帶動島上旅遊、民宿、農家樂等旅遊產業及附屬產業的發展。

現在的崇明島的發展,不僅有上海市的大力扶持,江蘇省也積極配合。在崇明島的北側,海永鎮和啟隆鎮是屬於江蘇省南通市,近些年也圍繞花博會在崇明島的舉辦,大力發展花卉、旅遊、生態產業。

在海永鎮中國幸福系統攜奧倫達部落斥巨資入駐,月季花海以及各種生態農莊、生態產業相繼建成,國內500強企業也傾力打造了一座國風住宅小區,崇明島紫竹園。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城市之島》7月開播,詳細解讀崇明島的生態化進程
    昔日長江口的一座孤島搖身一變成為 「城市之島」,與崇明島規劃和建設的兩大主題詞「生態」、「環保」密不可分。今年7月1日起,大型系列紀錄片《城市之島》將為觀眾詳細解讀崇明島的生態化進程。《城市之島》共4集,每集45分鐘,講述了崇明打造「精沙綠洲」,獲取「江海聖水」,換道「鳳凰涅槃」,共建「夢想家園」的創新曆程。
  • 崇明區歸上海,崇明島卻不全歸上海,那崇明島到底屬於哪個地方
    崇明區歸上海,崇明島卻不全歸上海,那崇明島到底屬於哪個地方在我國的區域發展當中,其實還是分了一些發展的區域。在我國的一些特殊政策之下,每個城市的發展都有一些不同的排名。崇明區和崇明島大家都覺得應該是直接綁在一起的地方,但是雖然說崇明區屬於上海,但是崇明島卻不屬於上海,那崇明島到底屬於哪個地方呢?
  • 建設崇明島,安邁開啟華東新徵程
    坐落在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島。目前,連接上海市區與崇明島的陸路通道,只有東線的上海長江隧橋。S7公路(滬崇高速)是上海市高速公路系統的12條射線之一,建成後會與崇明越江西線連接,成為上海沿江沿海高速公路網的一部分。上海崇明公路物資有限公司一如既往地為當地的發展添磚加瓦,在S7公路建設項目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歷時三年,跨越四季,崇明大型紀錄片《城市之島》今日開播
    昔日長江口的一座孤島搖身一變成為「城市之島」,與崇明島規劃和建設的兩大主題詞「生態」、「環保」密不可分。7月1日起,大型紀錄片《城市之島》將登陸SiTV全紀實與SiTV生活時尚頻道。全紀實頻道7月1日至4日每晚21:00,生活時尚頻道7月1日至4日每晚21:30,為觀眾詳細解讀崇明島的生態化進程。
  • 滬臺姐妹包粽友誼賽在崇明島舉行
    央廣網上海6月24日消息(記者傅聞捷)一年一度端午佳節到來前夕,24位在滬臺胞姐妹與48位崇明婦女姐妹23日喜約崇明島,共同參加「崇臺一家親、花博聚『粽』情」2020年「我們的節日」端午包粽友誼賽活動。24支來自滬臺兩地姐妹隊組參加了花式粽賽與包粽速度兩輪比賽。
  • 聚焦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 紀錄片《城市之島》7月開播
    昔日長江口的一座孤島搖身一變成為 「城市之島」,與崇明島規劃和建設的兩大主題詞「生態」、「環保」密不可分。 7月1日起,受崇明區委區政府委託,由上海文廣互動電視有限公司(SiTV)承制的大型紀錄片《城市之島》,將登陸SiTV全紀實與SiTV生活時尚頻道。全紀實頻道7月1日至4日每晚21:00,生活時尚頻道7月1日至4日每晚21:30,為觀眾詳細解讀崇明島的生態化進程。
  • 崇明:通過花博會推動世界級生態島實現美麗蝶變
    在成功獲得第十屆中國花博會舉辦權後,崇明有一個非常宏大的願景,就是通過花博會去推動世界級生態島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花博會的溢出效應、後續效應,推動生態環境、生態產業、生態城鎮、生態民生等各項事業加快發展,讓嬌豔的鮮花不僅盛開在花博園區,而且盛開在崇明三島,綻放在老百姓的心田。以花惠民。
  • 「金鎖旅遊項目招商峰會」在上海崇明島舉行
    原標題:「金鎖旅遊項目招商峰會」在上海崇明島舉行   「金鎖旅遊項目
  • 崇明島上「九九歌」,唱出崇明的冬春寒暖
    數九在崇明,是流傳既久的習俗,以「九九歌」的傳唱最為廣泛。 「九九歌」全稱「九九消寒歌」,唱的是從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寒暖轉換。 勿出手,是說因怕冷兩手交叉伸在袖筒裡保暖,崇明俗話「鑲籠囥」。
  • 崇明的四季,請從今天用心體會......
    崇明三島建有一線海塘大堤341公裡,其中,崇明本島大堤227公裡,長興島大堤77公裡,橫沙島大堤37公裡。水務部門還在大堤周邊建設了2.5萬畝海塘綠化工程,在提高防汛抗災能力的同時,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聽濤濤江聲,看蘆葦新綠,沿江風景有著獨特的魅力。
  • 對話崇明區委書記李政:花博會,生態島的新機遇?東西兩側軌道規劃...
    長興島「出道」,生態島謀劃「智能製造」,未來競爭力幾何?崇明,能否有一所大學,支持「生態島」建設?崇明未來五年,您有什麼期待?用鮮花裝扮崇明島,每條路、河流都是風景線,每個村莊、農田都是風景畫。詳情可點擊連結:蝶變「十四五」,綻放花博園,崇明的這個地方顏值爆表!
  • 入圍餐廳 崇明金茂凱悅酒店·品悅中餐廳 崇明味道
    入圍餐廳:崇明金茂凱悅酒店·品悅中餐廳報名類別:中餐入圍關鍵詞:崇明特色、就地取材品悅中餐廳之最:餐廳以創意的烹飪方式重新詮釋長興島、橫沙島、崇明島——「特色三島河鮮」。餐廳推出的「金瓜海蜇絲」、「繡球菌燉散養走地雞」、「油汁天鯗魚」、「黑毛豬煨鮮鮑」、「芙蓉鮮肉蒸崇明毛蟹」等菜餚,每一種食材都有著特有的本地標籤。入圍理由:享:位於崇明生態島東部的崇明金茂凱悅酒店,毗鄰賽級高爾夫球場和養生溫泉,周邊由東灘溼地公園、東平國家森林公園、薰衣草浪漫莊園等生態景點環繞。
  • 施衛剛|冬季去崇明吃羊肉
    滬上的第一波寒潮剛至,有好友便相邀上崇明島吃羊肉去。崇明古稱瀛洲,億萬年來,巨龍似的滾滾長江,攜著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冰峰的款款深情,秉承著華夏民族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自青藏高原一路奔流,只為來到東海之濱,噴沙吐泥,鑄造起一個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產富饒的美麗沙洲。如今,它所滋養哺育的島上生靈,已走過唐宋,跨越明清,在澄明的天地間,繁衍不絕,生生不息。茫茫人海,前世有緣,定會相遇。
  • 圖解:夏威夷瓦胡島,東西南北各有千秋,美不勝收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瓦胡島西側簡直就是一片被群山隔絕的世外桃源。圖為中部區域。東南部是城市區,西部和北部是農耕區。夏威夷的首府火奴魯魯坐落在瓦胡島中部馬馬拉灣之濱,有天然的優良港口,後被開發為珍珠港基地。圖為東部區域。
  • 蝶變「十四五」,綻放花博園,崇明的這個地方顏值爆表!
    「十四五」期間,崇明將充分發揮花博會溢出效應,推動花卉種源研發、生產示範及花卉交易全產業發展,讓鮮豔花朵綻放「美麗經濟」。▲世紀館效果圖從空中俯瞰花博會「六館」之一世紀館,猶如一隻五彩斑斕的蝴蝶,這是花博園主入口進來後的第一個館。
  • 黃漢亮|家鄉崇明島的炊煙是怎樣升起來的
    我的家鄉~崇明島,自開墾以來,居民們靠農耕和漁樵生活。無論居住條件有多少變化,從原始的環洞舍(一種用蘆葦搭建的簡易棚舍),到草屋,再到瓦屋,以至樓房,一日三餐,房屋頂上總會升起嫋嫋炊煙。這縈繞的炊煙慢慢向空中飄去,同周邊的景物,如樹木房屋、夕陽晚霞、暮歸牛羊……組成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映入人們的眼帘。
  • 宋代遺傳至今的美食——崇明圓子
    崇明圓子皮薄、餡多、個大、花樣多,很受島上居民和外來食客的歡迎。宋代流傳至今的圓子,經過崇明島上百姓的傳承,如今可分為多種類型:就其所包裹的內餡來區分,可分為甜芯圓子和鹹芯圓子兩種。而甜芯圓子又可分為豆沙芯圓子、芝麻芯圓子、果子芯圓子、滑糖芯圓子。
  • 崇明這個樂隊有點火
    崇明萬達廣場開業之際,一首首薩克斯樂曲從廣場內傳出,演奏的是一支名叫「大花園」的樂隊,這支樂隊由12個崇明人組成,3天演奏50多首曲目,為廣場開業獻禮。圍觀群眾不少,他們為樂隊精湛的演奏技術駐足,卻不知這群「純業餘」的薩克斯愛好者,僅花了短短幾個月,就訓練到這般遊刃有餘的地步。
  • 李佳琦在崇明開公司!
    而這家公司就註冊在崇明的上海智慧島數據產業園,實際上,「口紅一哥」李佳琦已有多家公司註冊在上海智慧島數據產業園,涉及電子商務、文化藝術交流與策劃、展覽展示服務等多個行業。當初選擇上海智慧島數據產業園,李佳琦團隊正是看中了智慧島園區對新企業的大力扶持和崇明良好的生態產業發展前景。
  • 藍天白雲淨土…全方位記錄上海崇明生態島
    抱著「向大海要土地,讓荒灘變良田」的心願,42歲的李守諮即刻奔赴崇明島。從解放初期的五百平方公裡,擴增到現在一千二百平方公裡,崇明島足足增大了一倍多。 換句話說,這也是無數的老知青、圍墾者的青春填實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