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隨著香港電影一起沒落的,還有香港的音樂

2020-12-23 閒人電影

有這樣一句話:

能紅一兩年的,是有運氣;能紅一二十年的,是有道行;能紅三十年的,叫做劉德華。

這樣的評價並非謬讚,而是一種公認的肯定。

提及劉德華總離不開三個詞,一個是努力,一個是勤奮,一個是恩惠。

王晶說:「劉德華一定會紅的。從沒見過比他更努力的人。他真的是不斷修正自己,不斷把自己打磨得更好。

有些人付出一點點就想得到巨大的回報,但劉德華不是這樣。劉德華反而可以為了一點點回報,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他的努力是不會停的。」

《熱血合唱團》就是他對香港電影的又一次回報。

只是這次的恩惠有些一言難盡,劇情像極了流水線產品。

電影中,凡是入選熱血合唱團的學生,每個人都有悲慘的背景。

自閉、家暴、拮据、單親,只要是平常人最痛苦的遭遇都可以加在他們身上。

有了這份「佐料」,電影基本就成型了,開頭加點慘,中間渲染淚點,最後熱血勵志,套路得不能再普通。

另外,電影中充斥著口號式加油打氣,自我感動式淚流滿面。

可這些漂浮的東西終究是一場空夢,就像夢想又做夢又亂想,無論過程怎麼樣,結果都是不可實現。

因為在夢裡想,天馬行空可以,天花亂墜可以,但那僅僅是一場夢,看似美好卻很虛幻。

既然夢想是空想,那為什麼還要做夢,因為要相信過程呀,這樣的模式化電影,之所以不把它稱作「爛片」,只是因為有劉德華。

《熱血合唱團》是一部勵志片,可它卻空有勵志的殼。

所謂的奮發向上只有幾聲生硬的啼哭和乾澀的眼淚,但這種努力看不到力量,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勵志片,尤其是青春勵志片,最重要的共情,通俗一點說,就是要有煽動性,讓人看了之後有立馬行動的衝動。

即使這份衝動三兩天之後會褪去,但這就是勵志片的意義,讓你產生不顧一切都要去做某件事的念頭。

舉個例子。

如周星馳《喜劇之王》中的勵志,就是面對大海的四個字「努力、奮鬥」,卻讓人記住了尹天仇是一個追夢的演員。

《阿甘正傳》中的勵志,是珍妮對阿甘說的一句「Run,Forrest」,卻讓人記住了即使生命有殘缺,也要勇敢奔跑。

《士兵突擊》中的勵志,是鋼七連每一個兵都會牢記地「不拋棄,不放棄」,卻讓人記住了別讓生活混了你。

由此可見,勵志的形式《熱血合唱團》中都有,卻唯獨缺少了這份簡單的內涵,成了形式主義的假把式。

不過,《熱血合唱團》也並非一無是處。

它最大的亮點,也許是合唱版《you raise me up》,以及那份可惜。

曾經的香港,是娛樂的盛世,不止有電影,還有音樂,遺憾的是,香港的音樂隨著香港電影一起日漸式微。

《熱血合唱團》中的雷頌德、盧冠廷,是香港電影配樂和流行樂的中流砥柱。

他們製作過眾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一生所愛》、《好心分手》,也幫助很多歌手走向巔峰,如黎明、陳慧琳、郭富城等。

尤其是在電影配樂方面,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青蛇》、《梁祝》、《大話西遊》、《歲月神偷》等電影,有了他們的音樂變得錦上添花。

與他們同一波的音樂人,還有黃英華。

也許大家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是肯定有許多人用過他的音樂。

凡是看周星馳、杜琪峯、徐克的電影,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發現一個熟悉的名字,電影配樂這一欄基本都是黃英華。

《喜劇之王》中周星馳獨自傷神,《少林足球》中眾師兄弟歸位,《功夫》中周星馳和黃聖依相見,這些場景中出現的配樂全部出自黃英華之手。

比他們高几個檔次的,是黃沾和胡偉立。

只要看TVB的電視劇和香港武俠或古裝電影,都不能跳過胡偉立的名字。

他創作的那些極具中國風的配樂,都是用傳統樂器,如笛子、古箏、二胡等,搭配西洋樂器結合而成,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

就算在流行歌曲方面,胡偉立也有流傳至今的經典,劉德華的成名曲《一起走過的日子》,每每聽到都會眼眶溼潤。

黃沾自不用說,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單是傳世之作就有好幾首。

如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一句「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鼓舞了不少中國人。

還有江湖快意恩仇、瀟灑浪漫的《滄海一聲笑》,縱觀華語樂壇,能夠和這首歌相媲美的,恐怕只有《上海灘》。

以及代表了香港人精神的《獅子山下》,歌曲一問世,就在尚處於創業階段的香港地區引起了廣泛的共鳴,鼓舞了香港市民的士氣。

隨著神舟系列載人航天飛船上太空的《男兒當自強》自然不能落下,歌中的「做個好漢子,每天要自強,熱血男兒漢,比太陽更光」,更是勵志經典語錄。

單憑這四首歌,黃沾就足以在華語音樂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且能夠超越它的人屈指可數。

只是讓人感到惋惜的是,這些經典俱往矣,如今的香港音樂早已不是華語音樂的風向標,只剩回憶記在心頭。

由這些遺憾也能看出劉德華的堅守,他肯出演並監製《熱血合唱團》,實屬對香港電影盡心盡力。

有他這樣的大明星加盟,電影方便招商,香港的那些名氣不大的演員可以開工,從業人員有飯吃。

而且現在的香港電影真的很小,小到轉角就能遇到熟人,《熱血合唱團》的後期團體又是古天樂的公司。

也許這就是香港電影至今還被人喜歡的原因之一。

那些老一輩的演員們,總在用各種方法提攜後輩,讓整個產業煥發生機,劉德華如此,古天樂亦是如此。

像他們這樣的人,《資治通鑑》裡有云:「作之不之,乃成君子」,用這句話來形容他們,最合適不過。

香港電影有他們是幸運,我們沒有經歷他們的巔峰是遺憾,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品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也是一種幸福。

畢竟,人心浮躁,社會殘酷,生存不易,能靜下心來做一件事這麼久,很難。

相關焦點

  • 剖析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
    眾所周知,香港被稱為東方好萊塢,從來都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產生過無數經典電影,亦出現了無數優質電影演員!然而有波峰就必然有波谷。這些年香港電影正在已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沒落,可能的原因有下面幾個。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 戴慶成:香港文化的沒落
    全城悲傷之餘,莫不慨嘆香港文學的全盛時期,彷佛也隨這兩位文人相繼離去而越走越遠。在香港文壇,劉以鬯和林燕妮分別被譽為「文壇教父」和「香江才女」,但背景卻大不相同。劉以鬯出生上海,1948年南來香港,1963年發表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的作品《酒徒》一舉成名。正如香港導演王家衛所說,他的離去象徵了戰後南來作家在香港異地開花之時代的終結。
  • 香港電影沒落根本原因並不是體制問題
    因此很多人認為,隨著電影體制的改變,當創作自由和空間受到一定規則制約的時候,香港電影的發展就受到了束縛,不會再振翅高飛,只能逐漸沒落。也有很多人認為香港電影的沒落,是因為演員斷層、市場有限、盜版影響、沒有文化底蘊、好萊塢電影入侵和日韓、大陸市場崛起等等所造成
  • 香港電影你覺得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可以從市場、人才、資金三個方面證明。一、市場香港電影的輝煌期,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市場小的可憐,所以票房不可能太高。光靠這點票房,恐怕絕大多數香港電影都要賠得底掉。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在臺灣。此外,還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環中華區。這些地方經濟發達,消費能力高,人口加在一起多,所以是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
  • 香港小姐冷冷清清,再不復往日輝煌,香港娛樂圈已經沒落
    昨晚2020年香港小姐總決賽,謝嘉怡、陳楨怡、郭柏妍這三位分別獲冠亞季軍。雖然這幾位的顏值比往年有所回升,但除了寥寥幾篇報導外,又有多少人在關注?如果不是看報導,相信很多人都忘了還有一個香港小姐比賽吧。
  • 曾經風靡全球的香港風月片,最終走向沒落,是被何人搞垮?
    曾經風靡全球的香港風月片,最終走向沒落,是被何人搞垮?大家都知道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是影視劇興起的一個時期,也隨著出現了很多的明星,像舒淇、溫碧霞等人,而且那時候香港也流行著一種影視劇類型,那就是風月片。
  • 張國榮去世後,香港演藝圈就沒落了,這個說法是否可信?
    有關香港娛樂圈的「沒落」,通常人們都會把時間設定在2000年前後,更有人具體到2003年,因為在這一年,香港娛樂圈裡的兩位重磅明星先後逝世,一位是張國榮,一位是梅豔芳。
  • 周星馳賣房還錢以及香港電影產業沒落歷史
    那是2013年,堅決不當演員執意當導演的周星馳,拍攝的電影《西遊降魔篇》投入電影院。仗著周星馳巨大的名氣,加上故事劇情也的確好看,這部電影累計票房12.46億人民幣。成為內地第二高的電影。然而,表面很好看,實際上投資單位虧損了將近6個億。
  • 如今的香港樂壇,真的沒落了嗎?
    看完這三個香港歌手的視頻之後,我情不自禁地發出一個感慨,如今的香港樂壇,真的沒落了嗎?!帶著這個疑問,我來盤點一下香港樂壇的現狀。在電影方面,劉德華演出的電影數量最多,郭富城次之,黎明排行第三,張學友最少。在四大天王裡面,劉德華除了演出之外,有的電影則是投資方之一。除了四大天王之外,還有很多有名的60後男歌手,比如其中之一的李克勤。最近這十年,李克勤的重心在開演唱會。最近這三年,李克勤參加了很多內地的綜藝節目。
  • 開宗明義:香港電影的沒落,跟回歸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
    開宗明義:香港電影的沒落,跟回歸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重要的話說三遍。
  • 香港那些電影公司,嘉禾、邵氏、星輝、永盛等等,現在還有嗎?
    香港電影最巔峰的時期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僅交出了很多經典的作品,還捧紅了很多明星。像是周星馳、成龍、周潤發、張國榮、李連杰等等,直到現在都有著很高的聲望。這背後都離不開電影公司的力捧,那當初那些電影公司如今還有麼?
  • 可惜的不是香港小姐沒落,而是這個時代已不再製造「美人」
    第一屆香港小姐競選舉辦地——麗池空軍俱樂部當天有20位評委打分,評出了第一位港姐——李蘭。由港督夫人親自加冕,還獲贈一隻金表。舞女出身的她一夜之間有了名氣,當上了香港戰後第一部電影《情焰》的女主角。還和關德興一起主演了影史第一部黃飛鴻電影《黃飛鴻鞭風滅燭》。
  • 香港限制級電影為何沒落?網友:都是錢惹的禍
    我們都知道在十幾年前香港電影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都會去看,而且也有非常多口碑不錯電影,武打片、警匪片相信有不少人都幻想過自己是裡面的角色,而香港因為相比我們內地思想要開放,所以也有不少尺度非常大的電影,俗稱三級片,這些帶有香豔鏡頭的電影當時真的是非常受歡迎。
  • 除了謝霆鋒,香港電影真的沒接班人了?
    香港電影承載著無數人的青春,帶給我們美好的回憶!現如今卻由盛轉衰,實在令人可惜!,香港電影也逐漸沒落,能接替他們演下去的又有幾個?在此也希望謝霆鋒能全心的投入電影,繼續傳承香港電影的輝煌。除了謝霆鋒之外令人可惜的還有陳冠希,本來有機會成為天王的他,出道即巔峰,顏值吊打現在無數小鮮肉,在《無間道》《狗咬狗》《頭文字D》這幾部電影的演技可圈可點
  • 香港唱片金鐘店結業 時代巨輪下唱片業還有未來嗎?
    太古廣場分店由 1989年開業至今,可謂見證香港近 30年的歷史,亦一同走過香港的高高低低。但最終仍敵不過音樂數碼化以及網上音樂平臺的洪流。近年隨著數位音樂的流行,唱片行越來越少。曾經留意香港唱片的梁先生也坦言不覺得可惜,因為時代遲早都會變。對於現在數位音樂的盛行,梁先生指這是全世界的趨勢,他說: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載體。
  • 現在還有香港音樂嗎?
    到了八十年代,港樂已經相當繁盛,那時候香港音樂席捲所有有華人的地方。伴隨著香港電影的強勢輸出,香港文化在日韓地區也佔據一席之地。那還是個譚張梅陳引領風騷的時代,那時候一個歌星的市場影響力在於唱片的銷量。八十年代,由於唱片銷量急升,連金唱片的銷量標準也從超1.5萬升至2.5萬張,相應的白金唱片由3萬升至5萬張。
  • 小白說:聊聊香港電影
    曾經在影壇站穩腳跟的香港導演們,憑藉臺灣影市的火熱,早就實現了財富自在,拍照的題材也更加多元,偷拍,成了酒桌上的笑談和戲弄,沒人真的想回到過去的捉襟見肘。錢,人脈,這些在香港導演們年輕時隨心所欲就能獲得的資源,在自己花甲之年之時,又成了剛入影壇時的苛求。隨著臺灣市場飽和的寒風漫過香江汩汩而來,嗅覺活絡的一部分香港導演憑藉2003年籤訂的《嚴密經貿關係組織》決斷北上,曾經在香港彼此搶奪街頭控制權的影界大佬,現在卻在北京的四合院裡成為了街坊。
  • 成龍與香港電影
    2017年國慶檔的《英倫對決》5.4億遇到了《羞羞的鐵拳》;《機器之血》3億遇到了《芳華》《前任3》;2019年春節檔《神探蒲松齡》1.5億遇到了《流浪地球》;《龍牌之謎》1833萬,這個票房直接上映就撲街了,同期還有《哪吒之魔童降世》這個妖孽;每每成龍的電影正面對決內地影片都總是功敗垂成,票房上追趕無力,這或許正是象徵香港電影的沒落。
  • 《好萊塢電影》將步香港後塵逐漸沒落,未來世界電影業還得看大陸
    香港電影曾經恰如喜馬拉雅山懸崖峭壁上的一朵並蹄蓮!獨一無二,格外璀璨,耀眼!享有東方好萊塢的美豫。那時香港電影的主打市場是臺灣,進入新千年以後,隨著臺灣市場的崩潰,香港電影一落千丈,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因此,香港電影沒落已然是在所難免!
  • 香港影視的沒落,不是時代拋棄你,而是自身限制了你
    後來隨著國內影視行業的發展,以及網絡的發展,海外的影視作品都能夠找到,國內觀眾的選擇就多了起來。在這樣的情下,相比起黃金時代下的港劇,自然是有些頹勢,以及沒落之感。至於香港電影?在電影演員和導演,大部分北上的時候,就已經呈現出了遲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