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血梅花》VS《鑄劍》,說餘華抄襲魯迅?簡直含血噴人!

2021-01-14 吳婉絢

近年來,許多人對餘華作品的態度並不十分欣賞。有人說他的作品越往前越好看,至於現在大抵是走下坡路了。對此我並不認同,有關這點,我後面會另開新文分析。

在餘華的所有作品中,以中短篇最受人推崇,而中短篇之中又以《鮮血梅花》為首推。不過那日我卻發現即使是《鮮血梅花》也頗受爭議。有人將其與魯迅的《鑄劍》相提並論,認為《鮮血梅花》是抄襲之作。

這簡直是含血噴人!《鮮血梅花》與《鑄劍》,二者除了故事背景同為「復仇」外,無論人物性格,或是故事內核都大相逕庭。

《鮮血梅花》講述的文弱少年阮海闊在母親的要求下踏上了為父報仇之路。而向何人復仇,阮海闊卻是不知,他的母親只告訴他,他可以去向青雲道長和白雨瀟求問,然後就引火自焚了。

就這樣,迷茫的阮海闊踏上了漫漫復仇之路,沒有方向,也沒有目的地,只有兩個虛無縹緲的人名。但是兜兜轉轉的因緣際會下,阮海闊倒是在路上分別偶遇了胭脂女、黑針大俠,並受他們所託向青雲道長求問劉天與李東的下落。等到三年後,阮海闊偶遇白雨瀟才得知,自己的仇人正是劉天和李東,而這兩個人早在三年前被胭脂女與黑針大俠所殺,怎一個巧字了得!

在這個故事中,阮海闊被定位為一個毫無武藝的迷茫少年。在問得自己殺父仇人下落的之前,他並不能被視為一個完整的人,他僅有的目標是他的母親強行賦予他的,對於他自己而言,他其實更像一個隨波逐流的浮萍,飄飄蕩蕩被命運推著走。

一路上所見所聞是他所求,又不是他所求。或許你會覺得阮海闊很熟悉,因為他像足了某一時期的我們,漫無目的地前行,所作所為是我們所求,但又不是我們所求。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茫然地順從著因緣際會漂流,等到多年後再回首,才發現,或許某些重要的分岔路在茫茫然中就選擇了。當時只道是平常。

從這個角度來看《鮮血梅花》是在一片茫然中指引我們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而為人存在的意義。

可以說《鮮血梅花》側重於找,而魯迅的《鑄劍》則是一個更偏向「復仇」的故事。這個故事對應的是周宣王時代。那時楚王命鑄劍工匠為他鑄下寶劍,結果事後卻卸磨殺驢。工匠妻子在兒子眉間尺十六歲那年逼著他為父復仇。眉間尺復仇路上偶遇了神秘黑衣人晏之敖。在晏之敖的協助下,眉間尺假借獻藝,聯手晏之敖與楚王同歸於盡。故事的最後,晏、眉、楚三人留下三個面目全非的頭顱。由於面目難辨,人們最後只能把三個頭顱以王禮分而葬之。

在這個故事裡,魯迅先生更強調的是楚王之殘暴,百姓之愚忠。引人深思的是,一群愚民深陷水深火熱而不自知,骨子裡的奴性讓他們只懂臣服。人永遠救不了不懂自救的人。

這樣的兩部作品,強行拉邊比較也就罷,還說餘華抄襲,簡直是血口噴人!

相關焦點

  • 比亞茲萊、魯迅與《鑄劍》
    《鑄劍》文:河西波蘭導演格熱戈日·亞日那導演的話劇《鑄劍》上海首演前,幾位主創人員和媒體一起吃飯,我也在座。但是1926年2月,在《不是信》中,魯迅說:「『琵亞詞侶』的畫,我是愛看的,但是沒有書,直到那『剽竊』問題發生後,才刺激我去買了一本《Art of Beardsley》 來, 化錢一元七角。」「剽竊」事件,指的是陳西瀅在給徐志摩的信中指責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抄襲日本人鹽谷溫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裡面的《小說》部分,那是1926年1月30日。
  • 魯迅到底為什麼要寫《鑄劍》?
    《鑄劍》?但是1926年2月,在《不是信》中,魯迅說:「『琵亞詞侶』的畫,我是愛看的,但是沒有書,直到那『剽竊』問題發生後,才刺激我去買了一本《Art of Beardsley》 來, 化錢一元七角。」「剽竊」事件,指的是陳西瀅在給徐志摩的信中指責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抄襲日本人鹽谷溫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裡面的《小說》部分,那是1926年1月30日。
  • 丸尾常喜 | 復仇與埋葬——關於魯迅的《鑄劍》
    關於《鑄劍》(最初發表於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2卷第8、9期時題為《眉間尺》)的出典,魯迅在信中回答徐懋庸說:「《鑄劍》的出典,現在完全忘記了,只記得原文大約二三百字,我是只給鋪排,沒有改動的。也許是見於唐宋類書或地理志上(那裡的「三王冢」條下),不過簡直沒法查。」(1936年2月17日信) 對增田涉也答覆說:「《故事新編》中的《鑄劍》,確是寫得較為認真。
  • 渴血渴血,復仇復仇:魯迅《鑄劍》中的復仇精神
    魯迅認為,應該「像熱烈地擁抱著所愛一樣,更熱烈地擁抱著所憎——恰如赫爾庫來斯的緊抱了巨人安太烏斯一樣,因為要折斷他的肋骨」。只有「公開」和首肯了人自身所有的這些基本情愫,只有真正理解了人捍衛自己基本人格的復仇精神,符合現代化要求的新型的人倫道德才有重新確立的可能。
  • 波蘭導演改編魯迅《鑄劍》,先鋒實驗性的效果如何?
    是《鑄劍》,又不是《鑄劍》是《鑄劍》,又不是《鑄劍》。這是在看波蘭先鋒戲劇《鑄劍》時的第一觀感。即便在整個觀劇過程中,魯迅的小說仍以其不可斷絕的精神強力令人不得不時時反顧,但這齣劇於「新編」之「再新編」之處也誠然是令人驚喜的。
  • 七彩都香‖魯迅《鑄劍》主人公眉間尺與哈姆萊特的對比
    魯迅的短篇小說《鑄劍》選自《故事新編》,是魯迅歷史小說的代表作,其中塑造了眉間尺這個復仇者形象,與莎士比亞《哈姆萊特》中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的形象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只聽得吱的一聲,他蹲下去仔細看時,只見口角上微有鮮血,大概是死掉了。他又覺得很可憐,仿佛自己作了大惡似的,非常難受。他蹲著,呆看著,站不起來。」這段描寫足以看出來眉間尺本人的優柔寡斷,他還對一切充滿著善意,這樣的人如果去復仇,而且對象還是權利滔天的楚王,眉間尺的結果可想而知。    這麼多年,母親一直讓他在溫室裡長大,他又沒有習得高超的武藝,為父報仇這件事他能否擔負的起來?
  • 含血噴人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含血噴人,嘴含鮮血噴到別人身上。比喻捏造事實;誣陷好人。出自:清 李玉《清忠譜 叱勘》:「你不怕刀臨頭頸,還思含血噴人。」近義詞有:惡語中傷、血口噴人,含血噴人是貶義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貶義。
  • 餘華沒做什麼,也就是寫了部《活著》...
    那時候,課本上只有魯迅和毛主席。餘華說,「我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十分天真地認為:全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叫魯迅,只有一個詩人叫毛澤東。」因為常常被逼著背誦課文,這讓餘華極度厭惡。於是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對魯迅充滿了偏見,直言「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至於毛主席選集,他也並不喜歡,但當發現書裡許多批註都涉及到了歷史時,他又有了閱讀興趣,看得不亦樂乎。
  • 王朔批《活著》是拙劣抄襲,餘華討好求饒?網友:他的反擊很高明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愛啃書的初拾1990年,居住在北京簡陋出租屋中的餘華,一直想寫部有關於生命本質的長篇;但苦於沒有素材和方向,遲遲無法下筆。餘華是跪得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了。你學別人,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不得不說,王朔的這番辛辣評價,即便時過境遷去看,仍然充滿了濃厚的火藥味。王朔對餘華的意見,其實主要是側重於作品創作!在王朔看來,餘華筆下的作品都是聽來的、看來的、搜尋來的故事結合體。
  • 張靈:將淚水和憤怒化為生鐵之魂——魯迅《鑄劍》與莫言《月光斬》的對比
    在莫言創造的上百篇短篇作品中,《月光斬》是一篇百看不厭的絕妙之作,它與魯迅的《鑄劍》堪稱中國現代短篇小說中的雌雄雙劍。陶淵明的境界、智慧,特別是對世事的清醒和不屈的戰鬥精神,通過魯迅的解讀和魯迅的《鑄劍》等作品傳承了下來,又富有創造性和時代性地轉換、傳遞在莫言的《月光斬》等作品中。
  • 魯迅的《鑄劍》老舍先生的《兔》沈從文的《嘍囉》以及魏晉南北朝
    最近網上有個視頻很火,裡面說: 「讀書這麼多年,老師們好像從未提起過 魯迅先生的《鑄劍》老舍先生的《兔》沈從文的《嘍囉》,包括魏晉南北朝。」 我看到這之後仔細想了一下,確實如此。然後我就科普了一下這些作品,以及魏晉南北朝的事情。
  • 魯迅、餘華、契訶夫、胡賽尼:除了作家,他們還有一個身份
    我們都知道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經學過醫,後來棄醫從文,把筆桿子當成手術刀,「救治」國人的精神。除了魯迅,在中國當代知名作家中,還有不少是學醫出身的。《活著》的作者餘華就是其中一個。餘華的父親是醫生,餘華在中學畢業後,曾當過5年牙醫,後來棄醫從文,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也在那裡認識了妻子。馮唐更不用說了,他是婦科腫瘤專業的博士。在他的《萬物生長》中,還用中藥材給人物命名:辛夷、黃芪。女作家中有池莉和畢淑敏。
  • 「去魯迅化」10年有餘,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魯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曾有出版社向當今最具實力的小說家餘華、莫言、王朔等徵集"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三位作家列出的書單雖然是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魯迅。餘華選擇了魯迅的《孔乙己》、莫言列出了魯迅的《鑄劍》、王朔則推崇魯迅的《採薇》。莫言表示,少年時讀魯迅的《鑄劍》,深感驚悚,渾身發抖。
  • 魯迅《鑄劍》幹將莫邪雌雄兩劍誰更厲害?葬王場面慘不忍睹
    魯迅《鑄劍》(一) 作品簡介1、《鑄劍》寫於1926年,收入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
  • 甲申年的鮮血梅花
    這是一個有趣有味兒的公號,很多讀者都置頂了(點上邊藍字關注)甲申年的鮮血梅花
  • 眉間尺與黑色人之爭---讀魯迅《鑄劍》(黃沁怡)
    眉間尺與黑色人,在第一次讀《鑄劍》時,我以為他們是相似的--志同道合,共破仇敵。
  • 鞏俐.餘華.張藝謀.
    從《活著》的寫作,可以了解到童年對餘華的影響。在醫院生活的經歷,讓他對苦難與生死有了自己的領悟。 年少時期的餘華,早已對嚎啕大哭的景象與沾滿鮮血的手術手套習以為常。 餘華的父母都是醫生,工作很忙。每當他們出去工作,就會把他和弟弟反鎖在家裡。
  • 讀了這些才知道,今日之社會,魯迅在一百年前就已經說透了
    就像我們開頭說的: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越是怯懦的人,越是在弱者面前張牙舞爪,窮兇極惡,因為他只有這點能力而已。我實在沒有說過這樣一句話。——魯迅《致臺靜農》是的,這句有些調侃意味的話確實是魯迅先生的原話。餘華曾經在奧斯陸大學發表了一次著名演講,講述他和魯迅先生的故事。
  • 《鑄劍》演後談實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眉間尺
    李偉:我拋磚引玉來看這個戲之前,我把魯迅的小說,又看了一遍,我比較關注的是《鑄劍》最核心的情節——最後三個人頭,在沸騰的水裡博鬥的情景,我很想知道導演這樣處理出於怎樣的考量。鑄劍小說第一個情節,是眉間尺在與老鼠交流。更多的比較詭異的一些情節,其蘊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更像是以他的形式所展示的一些畫面。這並不是現實存在的,而是抽象的感覺。對我而言魯迅的小說,《鑄劍》的意義在於探索到了人的人性,人們在所追求的價值和生命的價值之間做出了衡量,某些特殊情況下有時候甚至毫不猶豫的犧牲生命去保護,發出自己的聲音來體現價值,有的時候是需要持續的生命。
  • 魯迅《鑄劍》原文
    他輕輕地叱了幾聲,最初還有些效驗,後來是簡直不理他了,格支格支地逕自咬。他又不敢大聲趕,怕驚醒了白天做得勞乏,晚上一躺就睡著了的母親。許多時光之後,平靜了;他也想睡去。忽然,撲通一聲,驚得他又睜開眼。同時聽到沙沙地響,是爪子抓著瓦器的聲音。「好!該死!」他想著,心裡非常高興,一面就輕輕地坐起來。